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

第7部分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第7部分

小说: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量。只有进入一个圈子,融入一个圈子,有强大的团队做后盾,一个人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无所畏惧。
人以圈子分,贴出你的标
“人以圈分”,任何一种特征或标签,比如职业、品味、爱好、特长、个性甚至年龄、性别,都可以组成为不同的圈子,以保持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如何,你都会有一个或多个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会成为你的品牌,人们会根据它来判断你、估计你和审视你。
周末闲暇的时候看《非诚勿扰》,对舞台中出现的19号女嘉宾俞夏印象深刻:她工作时总是一副OL的打扮,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嗲声嗲气,言辞间又不乏犀利,肢体动作丰富甚至有些夸张。喜欢她的人说她性感智慧,不喜欢她的人说她造作妖气,但无须讳言的是,在《非诚勿扰》这个美女如云的舞台上,她特有的标签使她成为现阶段最有争议的话题人物。
人就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缓解自身心理压力,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个圈子。“人以圈分”,任何一种特征或标签,比如职业、品味、爱好、特长、个性甚至年龄、性别,都可以组成不同的圈子,以保持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很多在圈子中“鹤立鸡群”的一类人:他们或者相貌特别出众,是“外貌协会”的代表人物;或者才识不凡,拥有独到的见解和思想;或者才能突出,有着自己特别擅长且别人做不到的事,或者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或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这些人往自己身上或者被别人贴了某种标签,被归类到某类群体中,从而使自身有了归属感。
记得我去第一家公司上班时,人事主管把我们介绍给公司的其他同仁,我听到旁边一位老同事低声说了一句:“那个人看上去好土。”当时我以为说的是自己,一张脸马上涨得通红。这时那个人又低低补了一句:“喏,你看他穿皮鞋居然配白丝袜。”旁边另一个女声补充道:“对啊,确实挺土的。”我才意识到,他说的是我旁边的一个高个子。那时候,我刚入职场,对衣服搭配什么的也不懂,不过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穿白袜子的习惯。以后,这位新人就落了一个“白丝袜先生”的称号。哪怕他穿上最入时的衣服,说着最入时的话,做着和同行们一样的事情,这个标签形象却从此印刻在别人的脑袋里——他穿皮鞋是配白丝袜的。
当然,标签并不见得都是坏的。在形形色色的圈子中,有些标签代表着荣光和品质:你有钱了,你买车了,你住进花园洋房了,那就给你加上“中产阶级”的标签。谁没有这个标签谁落伍,而你一旦有了这个标签,就会按此标签圈定的生活方式行事。正因为如此,你贴上的标签就显得尤为重要,你的标签往往能决定你处在哪个圈子。
这是个需要标签的时代。每个人在别人眼里,都是一幅贴了标签的简笔画,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人。谈论别人的时候,大家需要的并不是这个人真实的面目,而是一个戏剧化的情节,一句不可思议的对白,或者一种怪诞的行为特征。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0)
单纯以狗友会来说,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成千上万个。在狗友会里,成员主要是宠物的爱好者,大家在网上交流狗的饲养经验,交流狗的生活习性,交流狗的训练方式,把狗的照片贴在网上,让大家欣赏,大家慢慢因交流而彼此熟悉。于是狗友会就开始下一项活动,大家找个时间,找个饭店,彼此从网络中走了出来,社交方式从网络走向了现实,网友就成了生活中的朋友。于是,这个组织的活动就不仅仅限于吃饭了,会想出很多的名堂,比如一起去旅游,一起团购狗食品,一起组织狗选美比赛,一起去外地和别的狗友们交流。
这便是“标签”的衍生品:更好的人脉,更多的信息,更紧密的互动。并不是所有的标签都让人反感,相反,标签有时候还可以成为一种优势,有些人还在为得到一个标签而努力。在《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中,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孩子Andrea Sachs 机缘巧合地进入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社,为了配得上“总编助手”这个标签,她忍受住强硬派上司的百般刁难和苛求,成功地蜕变为职场中的精英人士。
人是需要有标签的,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标签。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做生意的就需要独特的标签,其实不止做生意是这样,做学问,做官,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说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如何,其实就是在说一个人的标签。如果你是一个小气的人,别人就会将你的标签认定为吝啬,于是他们会用预测吝啬的人的方式来预测你的下一步行动;如果你被打上了拖拉、不负责的标签,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不会让你经手钱财,而且,如果在钱财方面出现了意外,你可能是首先被怀疑的对象;如果你习惯独来独往,别人就不太愿意和你合作……
无论如何,你都会有一个或多个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不管是有意识创建的,还是无意识形成的,这种标签一旦成了你的品牌,人们会根据它来判断你、估计你和审视你。
独特的标签可以使你胜人一筹,为了把某件事做得出类拔萃,并不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优势。很多人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具备“点石成金之手”,只不过因为他们在不遗余力地打好手中的牌。能工巧匠很少样样精通,相反,他们靠的是“一招鲜”。
那你的“一招鲜”在哪里?你的鲜明“标签”是什么?这可能是很多人都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某名牌大学四年级的女生对我说,她向往的工作是可以给她提供一年两次的出国商务旅行机会、月薪够买体面的名牌套装、可以和各种肤色的老板一起开英文会议的那种。至于她到底对什么工作最有兴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她拥有什么样的标签,她反而并不重视。
就她的构想来说,她迷恋的完全是一种被杂志标签化了的所谓金领们的生活方式,而真正的金领正在素面朝天地熬着夜,苦思冥想着下一个方案,或执行时的细节控制。
“标签”来得并不容易,首先你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其次,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地记住你。你并不需要什么都拥有,不论你的境况如何、出身怎样,每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肯定都是特别有天赋的。
你可以有亲和力,让他人容易接近;你可以写一笔很漂亮的楷书,这是文职人员所需要的;你可以逗人发笑,在圈子里让人很开心;你甚至可以只有一个迷人的微笑,这些都可以成为你在圈子中的“标签”。上帝是公平的,你总不会一无是处。如果没有漂亮的容貌、过人的才气,他也会赐予你不易察觉的真诚内心、坚毅的品质、诚实的品德、自信的性格或者一技之长。只要你拥有其中的一项,你便有所收获。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1)
而从现在起,你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并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圈子中让你的“标签”熠熠生辉吧!
择业需慎重,勿染圈中“毒”
我们总说圈子对了,世界就对了,而圈子如果不对呢?那结果几乎是致命的。带“毒”的圈子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会让你不知不觉地丧失斗志,中了毒,中了招。
就业压力大是当代社会很多年轻人的切身感受。一个低我几届的小学弟就跟我感叹说:“黄大哥,你是没去人才市场转悠过啊,你去了肯定要瘦十斤出来。那个人啊,挤得跟什么一样,黑压压的一片。以前在教科书上学过一个词语叫‘沙丁鱼罐头’,那会儿不懂啥意思,现在全明白了,就是用来形容人才市场的啊。”
情况确实如此,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以及那些中途调整职业的人来说,除非你出类拔萃到诸多公司抢着要,否则绝大多数人一般都处于一种“被选择”的状态。
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很多人都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接受第一份选择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四处投递简历,接受无数次面试,被一次次地拒绝后,信心和耐心会逐渐丧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那种心力交瘁的心情,别说慎重选择职业,只要有一份工作摆在面前,很多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接受它。这也不奇怪,为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被只读过小学的人骗了去做传销、去犯罪,这并不仅仅是所谓“涉世未深”的因素在作祟,也有“病急乱投医”的因素在其中。
我们总说圈子对了,世界就对了,而圈子如果不对呢?那结果几乎是致命的,因为很多工作圈子是有“毒”的。像上文提到的“犯罪圈子”和“传销圈子”是一种显性的“毒圈子”,而很多“毒”却是隐性的,它平时无害,甚至看起来是甜蜜的,但这种“毒”却慢慢地在血液中流淌,直到有一天发作,却病入膏肓,再也无药可救。
读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所以对学校的同学并不是很了解。但那时却对一位同届的女同学印象深刻,因为她在学校的时候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总喜欢在学校校报发表一些颇具才情的文字,同时参加辩论赛、智力大赛等都成绩不错。可以说,她是一位深具文采却不乏思想的“铁娘子”,在那时甚至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可这个“传奇人物”步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后却一直发展不顺:她求职数次却每每碰壁,和同学联系渐少,最后出乎大家意料地进了一家工厂当普工。我们都劝她,你也可以应聘工厂的管理职位。她说,现在公司没空职,过一段时间吧。可这一过,便是六七年。她依旧在那家工厂当普工且做着之前的老工作,结婚生子,说话脱不了“我家那口子”、“我孩子”。后来还是有同学劝她,你都是老员工了,以你的文凭,可以升职的。可她似乎懒得改变了,总说,其实当主管、科长也没什么好的,不过多几百块,还要多操心一些事。我还不如拿那时间晚上打会儿麻将呢。
就这样,一个“高校才女”逐渐丧失了斗志,甚至沾染了市井小民的习气,言行举止判若两人。直到现在,这位女同学都从来不跟自己的同事说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有时候去她家做客都含糊地带过,潜意识里她是抵触这层身份的。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2)
当然,我并不是对这些传统的行业有什么微词,也未觉得大学生就应该做什么样的职业,只不过觉得有些可惜——很多大学生进入校门的时候,他们肯定不是为了这份普工的工作而来,而是想有更好更适合的发展。甘于平凡的岗位,即使再有才华,英雄也难有用武之地。最可怕的是,圈子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地就让你丧失了斗志,中了“毒”、中了招。
有句古话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人是环境之子,长期在一个圈子中生活,就不知不觉被所处的环境同化。一个人如果待在一个缺乏激情和斗志的圈子里,就好像关在笼中的野兽,眼睁睁地看着肉却不能食用。日久天长,就会觉得那肉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从而慢慢失去激情和斗志,日子渐渐归于平淡,人的才能和才智也会渐渐平庸。这种侵蚀恰如慢性毒药一样,杀人于无形。
还有一种圈子,看起来是相当完美的:薪水高,福利多,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这种安逸舒适的氛围却如“糖衣炮弹”一样,是有剧毒的。
记得以前我每次回家,母亲就拿隔壁邻居的儿子——一位长我两岁的大哥刺激我,读书的时候就比我们两个的考试成绩,长大了就比我们两个的工作。那位大哥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一路走来无风无浪,名牌大学毕业后就进了某电气集团,在人事单位上班。以前上网聊天,我老问他,你们上班都干吗?他说就上上网输入几个数据,挺闲的。听到他有那么好的工作,当时真是眼馋得不行。后来自己工作自己创业才发现,原来有些福享不了。怎么说?正因为大哥那份工作太过舒适、太过完美,所以大哥耽于那份薪水从未想过要改变。每次我想要拉他一起创业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已经丧失了斗志。
由此可见,过于享受也是一种慢性中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压力、没有竞争的圈子是很多“万年小职员”产生的温床。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不抬头,没有动力不奋进,要谨慎选择一份工作,就必须避开这些“带毒圈子”的侵蚀。
不过,有些人明知道这份工作是不适合自己的,依旧无法抛弃,这就是人的“心理惯性”在作用——既然已经熟悉了周围的圈子,干脆赶着惯性走,尤其面对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经济不景气的社会前景。林林总总的理由阻碍了我们逃离现状的脚步。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一个“有毒”的工作圈子也是如此,不是在固守陋习中死亡,就是在不甘沉寂中爆发。不改变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而改变也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关键是你是否有痛下决心跳出“毒圈子”的勇气和魄力。针对这种情况,西点军校的准则可以给我们启示——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悠久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从现在起,不找任何借口,跳出“有毒”的圈子,谨慎选择你的工作,一切还不太晚。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第二部分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1)
“圈子”这个词汇在网上开始流行,源于博客们常常以圈子的形式集结起来,相互交流。网上如此,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在上世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特殊的封闭期,“圈子”一度成了贬义词,成为拉帮结派的代称。但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进步,圈子现象重归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