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

第8部分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第8部分

小说: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瘸闪吮嵋宕剩晌锝崤傻拇啤5孀沤┠晟缁岬牟欢辖剑ψ酉窒笾毓槿嗣堑氖酉撸嚼丛蕉嗟娜ψ雍汀叭ψ友苌贰比萌丝吹搅巳寺鲇牒献鞯镊攘ΑT谡飧鋈招略乱斓氖贝嫒鲜度ψ拥牧α浚梢匀梦颐怯涤懈欣某锫搿�
圈子让你的才华成为财富
才子潦倒很可悲,原因有三点:圈子不对,努力白费;心态不对,一切枉费;圈子太小,拓展不了。千万别做“有才华的穷人”,让圈子助你将才华转化为财富。
听到“有才华的穷人”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会费解,这不是矛盾吗?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在政治、军事、科学与经济领域中凡是有突出贡献与巨大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智商出众而才华横溢的聪明人?那些创造了亿万身家的商界富翁,有谁不是搏击商海纵横人生的高手?而又能有哪一个蠢汉白痴可以做出让世人刮目的事业?穷人的结局,怎么会与才华相连,与聪明相伴?
然而,当我们细致观察、静心思索之后,却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看似矛盾又大量存在于我们周围而令人惊异不已、甚为冷酷的客观事实: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聊天感叹道:“小武现在混得可好了,在公司超级吃得开,老板什么都听他的。”小武平素在我们圈子里就是个“策神”,什么都可以胡诌一通,听他的话逗笑可以,却当不了真。尤其我们几个朋友都属于“闷葫芦”型,小武一个人在那儿自说自话,经常是半天都没人答理。小武这几年也过得憋屈,做什么事都不如意,工作也换了好几个。听到小武有了好的发展,我也很开心,连忙打听他的近况。后来才知道小武进了公关公司,因为口才好又幽默,经常哄得客户服服帖帖。
确实,跟我们这些“榆木疙瘩”的朋友一比,小武的口才是一等一的。而他以前都是做一些沉闷的数据工作,这跟他的个性非常不适合。也难怪,小武折腾好几年一直都是个“穷人”,找不到自己发挥的平台,正如富兰克林所言,宝贝也被当成了垃圾。为何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穷人比比皆是,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点:其一,“圈子不对,努力白费”;其二,“心态不对,一切枉费”;其三,“圈子太小,拓展不了”。
进错圈子而浪费才华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太多了,像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平台的小武,像因为没有选择而不得不去杀猪、做搬运工的大学生。以前,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小名叫“小灵通”的人,他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人也勤奋,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一个和他性格非常不相配的职业,而这份工作似乎对他也并不“感冒”。结果是两败俱伤,不仅工作没做好,他整个人也慢慢变得萎缩,在刚满30岁的时候便得癌症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大家都很悲伤,很多朋友都认为他是在那个不适合的岗位上窝囊死的。真的就像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世上没有比不称心的岗位更易摧残人的希望、自尊心和内在力量的了。事实上,人生也只有两件事情最容易践踏人的精神,那就是不称心的婚姻和不称心的职业。而这两者,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圈子。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2)
说到才华,当然是指办事情的能力,因而是具有局限和条件的。如果运用的方式不对,运用的圈子不对,运用的时间不对,运用的对象不对,就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喜欢阅读的人,不一定适合当文字编辑;爱品咖啡的人,不见得就能开咖啡馆;喜欢看动画的人,不一定就能当幼师。没有找到合适的圈子,徒然抹杀才华和时间,便只能一直这样“穷”下去了。
至于第二点“心态不对,一切枉费”,就更好理解了。有才华的穷人,虽然经常会炫耀他们的才华,可是,才华并未给他们带来成为富人的美妙现实,相反,他们只能生活在穷人堆或穷人堆的边缘。很多在公司职位上待着的打工者,大多是有着种种才华标志的聪明人,其高等学府的文凭亮出来,足以让那些做着体力劳动的民工们钦羡万分;或能熟练地说出洋文,或可不费力地操作电脑编制程序,或对世界500强大企业情况了如指掌等,更能使各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们连连点头。然而,经年拼搏,他们却始终没有进入高级白领的行列,在公司位置与整个人生的金字塔结构中,他们仍处在最大部分的底层,不仅与车与房均无缘,而且还常常面临裁员下岗的危险。
而第三点,“圈子太小,伸展不了”,就是说再有才华的人,“才干”被局限在小圈子,也只会是一个“杯具”。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尤其对经常钓鱼的朋友来说,“海钓”比在池塘中钓鱼过瘾些。在池塘湖泊中钓到的鱼不过一二十斤,而海里随便一条鱼都比淡水鱼来得大。河豚再大个也比不上海豚,小圈子的发展再好也没有大圈子的兼容并包。以前有这样一句古话,“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一是说强龙不了解小圈子的人情脉络和各种规则;一是说龙困浅滩,爪牙伸展不开,飞都飞不了。
这三种类型是有才华的穷人的典型代表。可是他们是真的有才吗?如若有才,他们又怎么会沦落到如斯地步?
其实,在我看来,“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我想下这个定义的人,一定是对才华的概念限制得比较窄,将某一类特点看做是才华,将具有某一类特点的人都看做是有才华的人,而将其他一些特点排除在外。至少,他们缺乏很重要的一点才华——在一个圈子中生存的才华,而且明明知道和周遭格格不入,却不想作任何改变。这种不肯弯腰学习的桀骜心态,使得很多年轻人一直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浮在财富和名声的表面。
人的才华是通向财富之路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为什么人的才华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在很多人的身上竟没能创造出相应的财富与成就?也许可以套用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来解释:他们没能处理好自己面临的“生产关系”,他们对任何工作、对任何创造,都缺乏一种基本的不可少的敬业精神。
《致加西亚的信》中题为“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的序指出:“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年轻人以频繁跳槽为能事,以善于投机取巧为荣耀。老板一转身就懈怠下来,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工作时推诿塞责,划地自封;不思自省,却以种种借口来遮掩自己缺乏责任心。懒散、消极、怀疑、抱怨……种种职业病如同瘟疫一样在企业、政府机关、学校中蔓延,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彻底消除。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我们是否真的能顺利前行?在现实世界里,到处看到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3)
这篇序实际上概括出了两种“有才华的穷人”:第一种: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以频繁跳槽为能事,以善于投机取巧为荣耀的人;第二种:无法不中伤、非难和轻视老板和公司的人。上述两种“有才华的穷人”,主要是指未正确处理对外关系的“穷人”。
另外,还有一种自身才华“劣根性”十足的“穷人”: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好高骛远,自囿于内心的人。
2003年年初,针对跨国公司的高层进行过这样一项调查:如果他们可以在一夜间将公司中所有“无用”的员工都裁掉,那么他们会裁掉多少?结果表明,这一比例在60%~90%。这么高的比例意味着什么?还有人会觉得自己在行业或企业里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角色吗?
正因为是缺乏敬业精神的“穷人”,所以企业辞退时一点也不会心慈手软。有些员工可能为一时的荣耀而故步自封,殊不知,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今天你还是老板跟前的“红人”,明天你就有可能要加入求职大军的行列里。没有谁能在圈子中不可替代,也没有谁的才华可以千秋万代。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正视危机,大到就业问题、职业前景、行业危机,小到薪资多寡、工作压力、人际纠纷等,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解决。我们要做的不是“有才华的穷人”,而是可以契合任何一种环境的不可替代牌“螺丝钉”。
中国式“圈子人情学”
中国人讲人情,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真正的人情关系是必须交心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情法则”已经演绎成中国的社会法则。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最里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邻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一般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西方人崇尚人权,人权也就是人们相互平等对待。可是,西方人的人权观念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儿,中国人并不主张人人绝对平等,而是主张相对平等,比如对亲人给予九分关照,好友给予七分关照,一般朋友给予五分关照,熟人给予三分关照,这样就“摆平关系”了。
当然这样说或许有人会觉得过于“绝对”,不过正因为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人情的社会,所以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一种现象,不如说是一种规律。且不论弊端与优势,在西方国家和东方社会,在圈子中经营好人际关系都是必要的。
美国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在撰写的经典MBA教材《组织行为学》中指出,一个典型的首席执行官的时间分配中,至少25%该用于人际交往,而社交型CEO在人际上花的时间可能更多。这里的人际,主要指的是与董事会、大客户及公司之外的各界高管。这是把搞人际关系学术化了。
如果连美国管理学界都认为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搞人际关系是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在中国社会的实战领域,人脉的维系所占时间及精力的比例,就远远不止于此了。作为一个圈内人,我认为要想在圈子中成功,有三个关键词——“成本”、“人情”、“口碑”。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4)
人脉是需要成本的,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郭德纲的相声《我要上春晚》中有个形象描述:作为北漂族,混迹多年好不容易赚到一笔5000元的广告演出费后,为了上春晚,全部被拿去疏通和导演组的关系。可钱都花光了,却还没轮到他和人家吃饭。
这个相声中的细节在现实中并不算夸张。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株洲在湖南算是工业重市,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在那里创业,且现如今发展得还不错。据他说自己头十年基本没什么钱,挣来的钱,都拿去结交朋友了,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富裕起来。他所谓的结交朋友,除了和朋友们吃饭或者聚会,还有自己不到场,派手下人去埋个单之类的情形。这些花费的时间、金钱,就是成本。
当然也有一些人幻想“空手套白狼”,平时和朋友缺乏联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自己有事时便厚着脸皮登门拜访,这是典型的“有事有人,无事无人”。这一类人为人自私,在圈子中评价也不会太好,自然人脉也较平淡。
第二点,是人情。什么是人情,估计没有人能下定义。但是中国人几乎天天泡在人情中。送礼、帮忙、借钱、救急、赏脸等,都是人情的范畴,其中的玄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规模的关系网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组织结构,关系网完全依靠有序的人情往来,抽掉人情这个纲,关系网分秒也无法维持。
中国人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因为道理是抽象的,理想的,而人情却是实实在在构建在生活中的人脉网络。易中天对于人情的阐述十分精辟:做人必须首先通人情。比方说,别人有喜,应该欣然于色;别人有悲,不能无动于衷;别人有难,必须拔刀相助;别人遇险,不能袖手旁观。否则,就是麻木不仁。这样你也会自绝于社会和群体,真的变得不是人了。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情法则”已经演绎成社会的法则。中国台湾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黄光国认为:“‘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中国人讲人情,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真正的人情关系是必须交心的,当你怀抱真诚和他人交往时,别人必定也能感受你的诚意。
第三点,口碑。在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中,常常会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圈子其实有自己的门槛,每个关系网聚集哪些人,大体上还是有其共同的志向、爱好、功利和习俗的,因而形成的关系网也就有着各自的标准。圈子里也是有“秩序”的,往往依据名位、能力、资历、声望、人缘等划分成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一层一层套下去,圈子套圈子。核心层通吃一切资源,紧密层左右逢源,外围层不过是看看热闹、帮帮闲忙而已。
圈子的好处无须赘言,每个人都渴望进入各种各样的圈子,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圈子有时候像坚不可摧的城堡,并不对外开放。而这时候,要敲开城堡的大门,唯有一个武器——口碑。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经营好自己的公众形象有哪些好处呢?第一,良好的形象首先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品牌价值;第二,良好的形象可以提升发生危机时的免疫力。当你赢得了周围的信任与尊重,即使发生危机,人们也相信你有能力渡过危机,从而给予一定的援助。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5)
其实,很多人心中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受人尊重的人,于是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所以就需要从以下几点对自身进行规划:
第一,你必须要从内心对个人形象有充分的重视,消除只要搞定客户、搞好与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