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

第14部分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第14部分

小说: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 第60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7)

    如果不接受宫刑,司马迁只有寻死。我相信司马迁一定进行了极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司马迁想到自己多年来搜集资料,胸怀写宏大史书的夙愿,为了完成《史记》,他不能死。

    于是司马迁放弃了死亡,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坚韧地活在冰冷人间。

    司马迁丧失了“官职、地位、安全、健康、名誉、仅次于性命的生殖机能”,他却留下了一部千古绝唱——《史记》。

    司马迁是“丧失”之集大成者,却没有沉浸在哀伤中。他把哀伤变成了伟大的力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丧失”,中国有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是对所有的灾难,都有另外的阐释意义,都可以把它当做硬币的这一面,硬币必定还有另外一面。不过,在灾难初期,悲伤初期,当事人是没有能力看到这一点的。因此,不能苛求。好在,我们还有“时间”这位极有耐心的评论家。

    接受丧失的现实,开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那么,如何处理悲伤呢?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区分正常的哀伤和过度的哀伤。

    既然承认了哀伤的不可避免性,那么,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就要接纳哀伤。但是如果哀伤过分了,强烈地影响了生活的质量,我们就要求助他人还有医疗手段。就像小伤小病可以挺过去,但严重的疾病,就一定要去看医生了。

    下面,咱们讨论一下如何区分正常的悲伤和过度的悲伤。

    正常的悲伤,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的理智和情感都无法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了。通常见到的反应是“否认”。

    “这不是真的!”

    “你骗我吧?”

    “开玩笑吧?请你再说一遍!”

    这个时候,作为周围的人,要理解当事人的反应。你不要觉得这个人怎么不通情理,怎么能把这么大的事儿说成是开玩笑,这种事儿,谁敢骗你啊?!当事人只是因为无法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丧失,希望它不曾发生。

    第二阶段的哀伤反应是震惊。

    当事人知道事情是无法否认的了,他会说:怎么会这样!怎么能这样!这是不可能的!天啊!怎么能出这样的事!

    第三阶段的反应是麻木迟钝。

    当事人失去了对事物的理解力,和现实有一种脱节感。你问他话,他没有回答,或是所答非所问。当事人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拒绝与人交流。我们常常听到某人在听到噩耗的当时,立刻就昏过去了,这就是麻木状态最严重的表现了。悲伤的人越过了否认和震惊的阶段,直接进入了没有反应的状态。因为刺激太强烈了,身体难以做出响应,无法接受和处理这个信息,干脆就封闭了一切知觉。就是苏醒过来,也是思维迟缓,出现梦幻般的感觉。

第二部分 第61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8)

    面对过度的悲伤,很多人通常采取的方式,第一阶段就是逃避。当事人会说:你不要和我讲这件事情。我不听。我什么也不想知道。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进入失控的状态,甚至不能照料自己,无法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责任。要不就歇斯底里大发作,把自己全然封闭起来。不和所有的人通信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我们有时会在失恋的人身上,看到这个阶段很漫长,当事人久久沉浸其中,不修边幅,神情恍惚精神萎靡,茶不思饭不想,严重的也可一命呜呼。比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失却了梦中情人,干脆就断了性命。

    以上这些阶段,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和丧失的严重性不同,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数日、数周到数月不等。

    身体上出现的相应症状有:麻木、瘫痪、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出汗、口干、失眠、对声音非常敏感等等。

    比如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死讯,先是放声痛哭,紧接着就昏厥过去,神游幻境。

    当一切幻想都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当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时候,很多人纠缠在一个痛苦的漩涡中:为什么倒霉的偏偏是我?为什么祸事恰恰轮到我们头上!

    还有的人表现出孤苦无依的退缩。世界渐行渐远,整个世界都似乎与自己为敌。就算没有为敌,也是死寂的忘却。当事人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得不到帮助,自叹命苦,孤苦无依,恨不能变成一粒灰尘,逃遁现实。

    应对过度悲伤还有一种常见并且猛烈的情感(也是第二阶段)就是愤怒。一定要找出对这些祸事负责任的人。把愤怒指向有关者,比如上级、国家、医护人员、做出该决定者、亲友,或是自己。

    例如:失业者认为是上司砸了自己的饭碗,或者是被同事陷害。

    遭遇天灾的人认为老天不公。

    有亲人逝世认为是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责任,无能误诊,抢救不及时。

    房倒屋塌、质量事故、矿井安全事故等等,认为是国家制度不严密和领导的渎职(这些情况有时是存在的)。

    亲人病逝,活着的人会陷入强烈的自我谴责,觉得自己如果能早些发现病情,有更多的防范措施,也许就会避免最终的丧失。他们把怒火烧向自己,恨不能同归于尽。

    焦虑是过度悲伤时第三阶段出现的负面情绪。哀伤者会不断地追忆以往,希望时间能够倒流,一切都可弥补,进而出现失眠、食欲丧失、心口痛、眩晕、胃肠不适等等生理反应。

    忧伤与思念更是必不可少的哀伤环节。他们的记忆会不断地闪回,细致地回顾往事的所有细节。哀伤者会一遍又一遍地述说,直到所有的人都厌烦,自己却全然不知。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缄口不语,什么话也不说,僵硬孤僻。要不就是注意力分散,固着在这一件事上,思考不清晰或欠缺连贯性,难以集中精神,记忆力严重衰退。

第二部分 第62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9)

    看了以上描述,我估计大家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就是祥林嫂。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刚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寡妇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年龄,模样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青年女子。帮了一阵子工后,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后来她被抢亲嫁进深山。丈夫得病死了,孩子又被狼吃了,再次来帮工,祥林嫂的改变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就觉得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东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人家却都不让她做,转了几个圆圈,她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祥林嫂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鲁迅以满腔的同情,用白描的手法,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了一个极度哀痛的女人的所言所行。

    过度哀伤并没有到此为止。之后当事人还会面临的阶段是精神瓦解与绝望的情绪。

    强烈的孤单无助、彷徨和不安全感。失去自我,丧失自我肯定。铺天盖地的绝望黑水将人彻底淹没。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说,天啊,这样下去,还有完没完啊?哀伤什么时候停下脚步呢?我们还有没有希望呢?别着急,转机会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出现。因为当事人不得不承认丧失已经不可更改这个现实。

    要知道这一阶段的身体反应会比第一阶段更为严重,毫无食欲,强行进食味同嚼蜡。体重减轻,人失去活力。疲倦,有一种时刻被压迫被禁锢的感觉,胃肠道不适,不堪一击的虚弱感。甚至为了逃避苦难,会出现自杀的念头。潜意识里会出现模仿逝者生前的动作,或者也出现类似的症状。噩梦不断,幻觉幻听,仿佛逝者还活着。

第二部分 第63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10)

    这一阶段的时间很难界定,一般为数月到两年。

    代表着这一阶段终了的显著标志,是生者在感情和理性上,都已经明确地接受了丧失这个现实,开始意识到自己要有力量建立起新的生活秩序。

    接纳不可逆转的改变,从生活中寻找新力量

    如果过分哀痛者能顺利地走过前两个阶段,就会缓慢地开始接纳和重整的新篇章。

    什么叫“接纳”呢?就是承认这一冷冰冰的现实,不再生活在幻想中。不再幻想某一天逝去的人还会走过来,不再怨天尤人。注意力由内在的伤痛,渐渐地转移到外部生龙活虎的世界。接纳这些不可逆转的改变,从新的生活中找到新的力量。

    “重整”就是重新建立起新的自信,自尊和愿望。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终于能够从容地和过去说再见,积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的圈子,建立新的关系,开始计划未来。

    身体方面的表现为睡眠和饮食渐渐恢复正常,受压迫的被窒息症状渐渐减轻,幻觉消失。也许会把逝者的期望当做新的理想来奋斗。

    让咱们再回到祥林嫂的例子上。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这一段的前半部分,鲁迅写出了祥林嫂终于在庙宇中找到了新的寄托,她从丧夫和丧子的哀痛中,慢慢地走出。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并不能给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以丝毫真正的救赎,她彻底丧失了希望,被一股黑暗的合力所扼杀。

    这一阶段的时间也是因人而异,可以是数年甚至一生之久。其间还会有多次的反复,会倒退到前面说过的那些阶段。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周年纪念日,或是相同的季节、某个突如其来的相似情境出现,看到了寄托感情的旧物件,或某处风景……

第二部分 第64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11)

    这种倒退几乎是必然的,不必惊慌。也不必害怕再次陷入悲伤之中无法自拔。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种痛彻心肺的疼痛,正是我们的生命蓬勃存在的标志,正是我们的情感深重生生不息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彻底将逝者遗忘,那也许正说明他不值得我们永久的惦念。所有的“旧病复发”,你都不必紧张。只要不是一直停滞不前,就可以理解为自然和正常的。

    这一阶段会不会彻底结束呢?我觉得不必苛求。它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经历的宝贵部分。对于有些人来说,“哀悼永远不会结束,只是随着逝去的岁月减轻。”

    也许有人会说,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证明悲伤告一段落了呢?

    有一个明确的指标,那就是当事人又有能力重新热爱生活了。

    在这里,我想转赠给朋友们一首小诗。它被我记在本子上,却忘记记下作者的名字。

    唯有逃避爱的人,

    才能逃避悲伤。

    可贵的是从悲伤中学习,

    并抱有因爱而脆弱的心。

    看了以上所写,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悲伤处理这么重要呢?

    就拿父母去世这件事来说,在中国古代,称为“丁忧”。“丁忧”这个词是谁首创的,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作为一个词汇,“丁忧”最早见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

    我们的古人为什么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丁”是何意?“忧”又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照着字面的意思解释说,“丁”指“人丁”,是人口的意思。“忧”指“忧伤”,指伤心事。“丁”和“忧”一连起来,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丁忧伤。这种解释,看起来很合理。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哪有不忧伤的呢!不过,“丁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