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朝那些事儿 >

第14部分

清朝那些事儿-第14部分

小说: 清朝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乾隆交位不交权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隆重的传位大典在勤政殿举行,乾隆将皇位禅让给琰,翌年改元为嘉庆元年。琰听到自己被宣布为皇太子时,惊喜交加,诚惶诚恐。年号改为“嘉庆”,皇印授予新皇帝,嘉庆钱出炉铸成,老皇帝的告别豪宴也举行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了嘉庆时代的到来。     
然而,历史尚未真正进入嘉庆时代。老皇帝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牢牢抓着军权。老皇帝将归政时的所有承诺都抛置脑后。一是仍住在养心殿。早在秘密确定琰为皇太子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就下令修葺宁寿宫,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后居住。但皇位授受大典举行后,他却闭口不谈迁居宁寿宫之事。于是,业已即位的儿皇帝只好住在毓庆宫。     
另外,确定纪元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新皇帝即位改用新纪元,理应包括内廷在内的全国上下同时实行。可当有的大臣呈请内廷仍用乾隆纪年时,他却美滋滋地同意了,直到他去世,宫中都沿用乾隆纪年。因而,出现了外廷用嘉庆纪年,内廷却用乾隆纪年的怪现象。     
三是铜钱上仍保留着乾隆年号。乾隆帝归政之后,还令“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这么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嘉庆帝只好老老实实当“见习”皇帝,乾隆时代也仍在继续。     
● “饶了我侄子”     
康熙出宫闲步,乾清门一名太监在旁边殷勤伺候。康熙忽然记起这老太监应该待在宫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差了,也算有功于朝廷。就问道:“家里还有什么人呀?”太监说还有哥哥和侄子。康熙一听,哥哥肯定已经年老了,就说:“你也算有功于朝廷,好了,朕安排你的侄子去荆州做个小官吧。”谁知老太监一听竟然号啕大哭,说:“皇上,奴才可是没犯什么错呀,咋让老奴的侄子送死去呢!”康熙愕然,老太监接着说:“这不明摆着吗,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连关公都守不住,我那侄子哪顶得住呢?东吴大将早晚得拿了他的脑袋去!”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42节:清高宗乾隆篇(5)       
● “天下第一菜”     
清朝到乾隆时期,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号称“盛世”。乾隆在长治久安后便开始六下江南。乾隆当年很讲口腹享受,特别喜爱吃南方菜。南巡途中,那些总督、巡抚等高层地方官员,以及豪富商贾,隆重接驾,无不精制美馔,邀宠求荣,博得皇上欢心。各地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这其实等于将江南烹饪事业检阅了一番,从而促进了江浙菜系的发展,造就出许多名菜,苏扬名菜名点,差不多都是在此时定型的。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内务府“御茶膳房”的档案中,有一份《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就记载着乾隆三十年(1765)南巡期间所经路线、行宫和饮膳底单。在一大堆“龙凤菜点”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达官显贵们进献的当地的风味菜,如二月十五日到崇家湾大营码头,总督尹继善进燕笋火熏白菜、腌菜花、炒面筋、火腿等。正月二十七日到晏子祠行宫,总管马国用进炒野鸭子、丸子炖豆腐等等。     
乾隆第三次到江南时,在无锡某小吃店吃到锅巴上浇虾仁、熟鸡丝、鸡汤熬制的浓汁,发出吱吱响声,很感兴趣,称赞说:“此菜可称天下第一。”从此,这道菜身价百倍,称为“天下第一菜”。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乾隆南巡时吃素餐:乾隆曾到扬州天宁寺,主持让他吃素肴,乾隆吃得很满意,对主僧说:“蔬菜竟然如此可口,胜过那些鹿脯、熊掌千万倍呀!”另有资料记载,扬州某古寺有一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种豆腐素肴,特别是他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汤,味道鲜美,受到乾隆赞赏,一度把“文思豆腐”列入宫廷菜单之中。     
乾隆来到了永丰镇,有人献上自家制的香干。乾隆一见,一块巴掌大的香干,可切出薄如蝉翼的片块,又可搓成卷筒,还能折叠如纸,夹一块送到嘴里,咸、辣、香、甜、鲜五味俱全。乾隆赞不绝口,并嘱咐多带些回京城。自此以后,“永丰五味香干”不仅成了平民百姓家的桌上佳肴和馈赠珍品,还成了贡品。     
《清朝野史大观》写到一位名叫张东官的苏州人,原为苏州知皂府的官厨。有一次乾隆南巡吃了他做的冬笋炒鸡,赞不绝口,当场赏了他一个银锞,后来还把他带入宫中当了御厨,荣及九族。     
扬州名菜扬州干丝的成名,据说也与乾隆南巡有关。当时,扬州官员和盐商为了备办“接驾盛典”,聘请了许多名厨高手,争新斗丽,都想推出压众的佳肴。其中有一道“九丝汤”,用豆腐干、火腿、鸡肉等九种美味切成细丝,再用鸡汤煨煮,让各种鲜味都吸入豆腐干丝之中。乾隆连用两盘,交口称赞,几次南巡都来扬州点此菜,从此“九丝汤”改名“扬州干丝”,闻名全国。     
● 乾隆吃豆腐     
公元1771年,乾隆皇帝带着孝圣贤皇后去曲阜朝拜孔圣。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是乾隆的亲家,孔昭焕的儿子孔宪培是乾隆的女婿。皇帝亲家来府做客,孔昭焕别出心裁,没有像孔子所说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地去准备“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而是备了一桌豆腐宴。史书上说,乾隆这次在曲阜,对孔昭焕所请吃的“一品豆腐”和其他一些精制的豆腐菜肴非常感兴趣,其中有将绿豆芽掐去两头成豆莛与豆腐丁同炒起名叫“丁香花开”的一盘菜,更是大受赞赏。     
● 满汉全席     
乾隆一生好大喜功,到老更是自封“十全老人”。他非常喜欢请客,经常以各种名义把各色人等聚在一起大吃大喝。酒筵期间,底下的人们极尽阿谀之词,使他的虚荣心得到很大满足。这些筵席最著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了”。     
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错,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敬仿效宫廷制度,令客人流连忘返。可以说是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了。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43节:清高宗乾隆篇(6)       
● 十全老人“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一百二十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堪称绝对。这场酒局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各类精美肴馔,还有所有皇家贡品酒水。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咽。据记载,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为“万古未有之举”。     
● 乾隆的倦勤斋     
倦勤斋是乾隆让位后的住所,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在倦勤斋内放置着十几条木炕,可见其空间的阔大。倦勤斋内有一处室内小戏台,由一道紫檀木的镜屏进行了巧妙的隔离。它是从正间进入戏楼的门,从表面看,它仅是处镜屏,但是,实际上它是一道门,通过机关可以开启。大殿空间与木制仿竹的戏楼这两种风格隔离开来。除了这道门外,另一道在木制炕罩的窗扇上,推开即是一道门,也能进入戏楼。     
倦勤斋的炕为木质结构,以紫檀木做炕沿,炕板带盖且可以掀起。木炕炕罩内侧,有非常精美的竹黄彩绘,殿内地面由金砖铺就。     
倦勤斋内的家具均为紫檀木结构,纱橱也为双面绣,窗上也镶嵌着数千片和田玉片。其间的竹黄镶嵌的彩绘更称得上是极品,上面的花鸟活灵活现。而有些竹丝镶嵌居然使用了不到一毫米的圆竹拼贴成图,中间部分为乌木丝,显得立体感十足。     
● 大内奇珍     
乾隆皇帝风光无限,号称“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在他80大寿来临之时,世界各国使臣纷纷来京纳礼朝贡。为了显示皇朝的尊贵和富足,乾隆决意打造一套金编钟作为大寿庆典之用。这套皇宫御制的金编钟,瑞兽为纽,两条蟠龙做梁,波涛云海环绕金钟,彰显帝王之尊。一般编钟是以大小不一来定音的,而这套黄金编钟是靠薄厚不同来定音的。在乾隆皇帝的万寿大典上,这套金编钟就被放置在太和殿上使用。     
故宫有后宫嫔妃使用的紫檀木嵌宝盒,将金、玉、美石、螺钿、玻璃等多种材料镶嵌于硬木器物上,这种工艺叫百宝嵌,清代的百宝嵌常将许多珍贵材料用于一件器物上,极尽奢华繁美之能事。     
乾隆朝还有一种盆景,是用金、玉、宝石、玻璃等多种材料垒砌制作的,都有一个吉祥富贵的名字,比如福禄寿、鹤鹿同春,蓬莱仙境等等。     
乾隆是个孝子,对母亲非常孝顺。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母亲去世,为了怀念他母亲,把母亲生前梳头留下来的头发供奉起来,要做一个金发塔。乾隆诏令内务府承造了一座形制精美的金发塔。要求金发塔第一要有它的重量和气魄,第二要和喇嘛教的金塔一样,塔中供佛,塔内存放盛发金匣。金发塔共用黄金三千多两。     
光绪皇帝大婚时,婚礼上用的合卺玉杯,是明代陆子冈碾制的,杯把上雕刻的是凤,杯的正面有两条蛟龙盘绕。陆子冈是明代的碾玉妙手,名气极大。后来因为他为宫廷琢制一件玉器时,在玉器装饰的龙口刻有“子冈”款,以犯上罪被处死。     
乾隆帝珍藏有一件玉器“桐荫仕女图”,乾隆说这件玉器可与春秋时的和氏璧相媲美,还写诗命人题刻在上面。“桐荫仕女图”原本是一块挖出了一个玉碗的弃料,经工匠巧妙运用,雕刻成一所江南的庭院:圆门内外有茂密的蕉叶和玲珑的假山,两扇半月形扉门半掩半开,门内外各立一白衣少女,透过门缝相互窥望。玉质非常细腻,是上好的玉种——白玉。         
虹桥门户网。HQDOOR。  
第44节:清高宗乾隆篇(7)       
● 王杰智告贪官     
一天乾隆皇帝在午门散步,见午门至正阳门那段御道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处已磨损得坑坑洼洼,觉得有失皇家体面,非整修一下不可。于是他便令和绅承办此事,让他造出预算,限两月之内竣工。和绅得皇上宠信,贪婪成性,他奉旨之后非常高兴,觉得又得了个发财的良机。三天后早朝时,和绅奏报皇上:“皇上,这段御道确实有碍观瞻,必须全部换新。由于所需石料要从数百里外的房山采办,石匠精雕细刻,故而工程浩大,即使从紧开支,至少也需白银一百万两。”乾隆皇帝二话没说,立即照准。     
此后,御道旁立即搭起了不少工棚,并将御道两旁用草苫遮住,数百匠人丁丁当当地日夜干了起来。结果,不足一月,御道就提前竣工了。谁知过了没几天,此事的底细被王杰无意中发现了:原来和绅根本没有去房山采办石料,只是将原来的石块撬起来,令石匠在反面雕刻了一下,把下面的路基平整后,一铺上便跟新的一样。因此,工期缩短,成本又省,总共只花了一万两银子。     
第二天上早朝时,王杰待大家进太和殿后,飞快地将身上的朝服脱下,反过来套上,然后悄悄跟了进去。这一细节很快被和绅发现了。因当时明文规定:上朝时如果朝服不整,要判罪的。他心想:这下你有好果子吃了,便故意幸灾乐祸地说:“王大人,你今天怎么了?”和绅这么一咋呼,群臣见了都为王杰捏了一把冷汗。奇怪的是,那王杰却低着头置若罔闻。乾隆皇帝也用责备的语气问:“王爱卿,你怎么将朝服穿反了,快出去穿好了再来见朕。”王杰这才恍然大悟地出去,穿好了又进来,跪地奏道:“启奏皇上,微臣今日将朝服穿反了,确实不该,请皇上恕罪。不过,朝服穿反显而易见,可如今有人将御道仅仅翻了个面,再略加修饰,就侵吞公款,大肆渔利,虽发生在大家的鼻子底下,恐怕就不易察觉了吧?”     
王杰话音一落,刚才正趾高气扬的和绅,顿时像矮了一截,脸色大变。“什么?你说这御道是翻个面铺的。”乾隆皇帝一听,连忙追问,“王爱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快细细奏来。”王杰大步向前,伏地奏道:“万岁,此事为臣偶然听说,并已去现场查勘。不过,还是请皇上先问和大人为妙。”乾隆皇帝暗吃一惊,便问和绅:“你还不实说?”     
和绅见东窗事发,再也无法隐瞒,忙跪倒在地,说:“微臣该死,确实未去房山采石,只是将原有的石块翻转过来雕刻了一下,重新铺上。”说完光是拼命叩头,再也答不出话来。     
刘统勋斥贿惩贪官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清代山东诸城人,雍正年间进士,乾隆时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秉性耿直,敢于进谏,为乾隆皇帝所倚重。刘曾多次查看黄河、运河河工,均能革除积弊,兴修水利。他去世后,乾隆皇帝亲自前去吊唁。因为刘统勋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