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师:四野档案-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彭真、陈云一行飞往东北的当天,刘少奇致电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提出了当前的工作方针:“向北推进,向南防御”,具体内容是:为实现力争东北、完全控制热察两省的计划,将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调华东新四军主力10万人到冀东,或调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再从山东、冀鲁豫抽调10万人至15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留下一部分力量坚持和发展华东根据地。毛泽东表示赞同。
在颁发给各中央局的《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中说:“目前我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
中共中央此时还调派了大批干部赴东北,以加强东北党和军队的领导力量。
继彭真、陈云到达东北后,中央又派出了政治局委员高岗、张闻天。其他相继派遣到东北工作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有林彪、李富春、李立三、罗荣桓、林枫、蔡畅、王稼祥、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万毅、古大存、陈郁、吕正操、萧劲光等。这些中央领导人中,绝大部分担任和兼任了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及其各军区的领导人,为这支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10月31日,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任命林彪为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为第一、第二政委。
林彪8月24日离开延安,同行的有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刘伯承、邓小平和新四军的陈毅等人。林彪的目的地是山东,接替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当到达河南的濮阳时,一行人接到了中央“万万火急”的电报,要林彪、萧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原定去山东的同志,立即转道去东北。
林彪是黄埔四期学员,湖北黄冈人。经历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军长和军团长的职务拾级而上。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此刻,再一次被委以重任并昼夜兼程赶赴东北的林彪,正紧张的思索着。不苟言笑,阴沉着脸,似睡非睡,这是林彪思考问题的外部特征。一路上,这位还未正式就位的总司令,边走边思考,已经进入了情况。
9月22日和24日,在往东北的路上,林彪向中央军委和山东的罗荣桓发去了两份电报。电文说:“为掌握冀热辽战略枢纽,准备一切力量,争取粉碎国民党与我们争夺华北、东北的进攻,以保东北的顺利争取,因此,我们为坚决执行军委这一意图和任务,拟由此间经冀中、直到冀东,布置冀热辽一带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并准备和训练部队,建设炮兵,以及进行布置战场等工作。”
考虑到争夺东北的需要,林彪特别嘱咐山东部队做好“津浦路之破坏工作”,“除破坏铁轨外,必须挖坏路基”,以阻滞国民党军队沿津浦路北犯。
就这样,冒着绵绵秋雨,边行军走路边考虑问题边指挥部队,林彪一行于10月上旬到达了山海关。东北局的人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了。从山海关东行,免去了行走与鞍马的辛苦,乘火车顺利地到达沈阳。
11月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正式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令员,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员,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员,萧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员兼第一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11月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在沈阳正式成立。正当中国共产党调兵遣将派主力部队和大批党政干部进入东北之际,蒋介石也在利用国民党政府的那些优势,利用中苏条约,打着“接收主权”的幌子,企图在美国的帮助下,从海、陆、空强占东北。
8月31日,蒋介石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以国民政府名义将东北划分为九个省,9月5日,公布了东北九省二市主席、市长的名单。10月12日,熊式辉抵达长春,原伪满冀东讨伐队姜鹏飞部任保卫。因苏联军方拒绝合作,重庆国防部企图利用美国飞机大批运兵东北的计划未能实施。
空运的路被堵死,在重庆的督令下,熊式辉再次派代表与驻东北苏军当局晤谈,希望苏军能够网开一面,在撤军之前,允许国民党军在大连和营口登陆。
由于大连是商港,为苏联控制的地区,苏联人一口回绝,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天上海上都走不通,蒋介石只好依靠地面部队,沿平汉、津浦路北上,向东北调兵。10月中旬,国民党傅作义部5万人抢占绥东地区,企图占领热河和察哈尔两省。同时,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率4。5万人,从新乡沿平汉路进抵石家庄,与胡宗南部成犄角势,以切断东北解放区与华北解放区的联系。10月下旬,国民党17个军约40万人,在日伪残余的策应下,分批向华北、东北推进。
针对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等部队,从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先后组织实施了察绥战役、邯郸战役、津浦路战役,歼灭国民党军7万多人,大大迟滞了蒋介石的北进战略。
利用有利时机,东北人民自治军对东北的部队进行了整编,共组建了十个军区。这些军区是:
锦热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下辖第二十七旅,第三十旅,第三十二旅及炮兵旅,约3万人。不久,该军区调归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建制。
辽东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直属第一、二、三支队和宽甸警备司令部,共3。6万人。1946年1月,辽东军区改为南满军区,部队也作了相应调整,将第二、第三纵队合编为第四纵队;原山东军区第三师、鲁中警备第三旅与第十六军分区第二十一、第二十三旅合编为第三纵队。
辽宁军区,1945年11月底由沈阳保安司令部一部在本溪组建。张学思任司令员,白坚任政治委员。下辖保安第三旅,第一、第二、第三军分区,1。6万人。辽西军区,1945年12月由沈阳撤出之原辽宁保安司令部一部与公安大队等组建而成。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下辖保安第一旅,工人纵队及第一、第二、第五军分区,1万余人。辽北军区,1945年11月,以梨树地区为中心组建而成。倪志亮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四六团及西安、西丰、海龙、梨树四个县大队,1万余人。吉林军区,1945年11月组建于长春地区。由周保中任司令员,林枫任政治委员,下辖东北挺进纵队第一、第二支队,吉林、吉东地区保安团23个,3。8万人。
松江军区,1945年11月组建于哈尔滨市。由卢东生任司令员,卢牺牲后,由聂鹤亭任司令员,张秀山任政治委员,下辖哈东、哈南、哈西、哈北和牡丹江等五个军分区,1。4万人。嫩江军区,1945年11月组建于齐齐哈尔。由王明贵任司令员,刘锡五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850O余人。
北安军区,1945年11月组建于黑龙江的北安,叶长庚任司令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8000余人。
三江军区,1945年12月由原冀中军区部队为主在佳木斯组建。孙景宇任司令员,李范五任政治委员,下辖二个团,2000余人。东北人民自治军,除设立上述军区以外,直属总部的部队还有:
原山东军区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七师、鲁中警备第三旅;由原冀鲁豫军区第二十一团于沈阳以西地区扩编而成的第二十五旅;由原陕甘宁边区第三五九旅一部于本溪、抚顺地区扩编而成的第三五九旅;原新四军第三师,下辖第七旅、第八旅、第十旅、独立旅。这些来自冀中平原、胶东半岛、延河之滨和淮水两岸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黑土地的最基本力量。在向东北进军的几路主力部队中,最艰苦、行军最远的,大概要数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
9月下旬,新四军第三师所辖四个旅和三个团,分两路,陆续从江苏的盐阜、淮海地区出发,经江苏、山东、河北、热河,历时60多天,行程3000多里,抵达辽西锦州地区。
1945年8月中旬,黄克诚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一部,进抵淮南津浦路以西,协同新四军第二师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当黄克诚得悉苏军发动远东战役之后,一向深谋远虑的他向华中局书记饶漱石提议,立即给中央发报,建议中央及军委迅速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要管苏联同意与否,不可错过时机。然而,饶漱石却不同意,黄克诚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电报。在这份《我对目前局势和我军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的电报中,黄克诚主张“有决心地、主动地放弃一些地区,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逼迫蒋介石向我让步,取得和平”。在军事部署上,黄克诚向中央建议:
“1、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
2、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10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之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15万主力,待敌人缴枪之后,在济、徐、胶、海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
4、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争取局部决战之胜利,若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电报发出的第九天,在刚刚收复的淮安城中,黄克诚接到了命令,要他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开赴东北。
当时李运昌部已在东北接管了苏军缴获的几座军火库,很多人主张留下装备轻装前进。在动员会上黄克诚力排众议,给部队下达了两条命令:一是要部队带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交给地方使用。
9月28日,黄克诚与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一起,率全师3。5万人从淮阴启程。向山东进发。
离开苏北之前,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指示第三师到达山东后停留一个时期休整部队,补充给养。黄克诚再三斟酌,于10月4日向中央军委发报,主张兵贵神速,捷足先登,若滞留鲁地,贻误战机,建议到山东后稍事休整立即北进。
10月6日,中央军委回电:“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黄率部在山东临沂休整两天后,即向河北进发。
第三师苏北出发时部队动员口号为到陇海线作战。跨过陇海路后是到平津之间去作战。到达冀东地区,从杨村过了平津铁路,进抵三河、玉田一线后,各部队才正式开始了进军东北的动员。11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师经丰润、迁安,由冷口出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三师一直把给养供给作为“先行官”。在江苏、山东、河北时一切顺利,但出关后给养发生严重困难。黄克诚为此两次致电中央军委,请求援助。然而,相继出关的部队太多,沿途实在不堪重负。第三师凭着顽强的精神于10月下旬经青龙、建昌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结束了这次历时两个月、跨越五个省的长途进军。长途行军,部队减员3000多人。
新四军第三师到达东北时的战斗序列为:
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师长刘震,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5900余人;
第八旅,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6000余人;
第十旅,旅长钟伟,政委王凤梧,7000余人;
独立旅,旅长兼政委吴信泉,6000余人;
师属特务第一、第二、第三团,7000余人。
在挺进东北的千军万马中,黄克诚所率新四军第三师部队在数量上仅次于山东军区八路军,成为日后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的骨干力量。
1945年8月31日,蒋介石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总揽重庆政府在关外的事务。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位封疆大吏仍然在重庆。当10月12日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带着他属下的九省二市省主席和市长们飞抵长春时,才发觉这里的“情况”不对头。熊式辉派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蒋经国前往苏军驻东北总部接洽,结果无功而返。不久,接收大员们连长春都不敢呆了。原来,在大员们驻地担负警卫和治安的警察,竟是万毅率领的“东北挺进纵队”的八路军。
10月18日,重庆国民党政府宣布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列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战斗序列的部队有十三军、三十军、三十二军、五十二军、九十二军和九十四军。但是,这些部队还远在中国东南地区和越南的河内、海防。10月22日,蒋介石在官邸召见了杜聿明。
10月下旬,杜聿明衔命飞往上海,会见驻上海的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金开德上将。金开德承诺运输兵员任务后,杜聿明又直飞东北。拜会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双方经过协商,马林诺夫斯基同意国民党军在营口登陆,并将一张标好的营口苏军位置图交给杜聿明,上面还标明了营口苏军掩护国民党军登陆地点。
然而杜聿明11月3日在秦皇岛与美海军第七舰队代理司令巴贝中将乘“脱罗尔号”前往营口时,发现苏军已撤离,中共武装占领了码头。杜聿明返回重庆向蒋介石汇报经过,并提出武力“接收”东北三点计划:
第一,请蒋迅速抽调10个军,以美国舰队掩护,在营口或葫芦岛强行登陆;先肃清东北,再回师关内作战。
第二,请批准建立东北地方武装,按九省二市收编伪满11个保安队,准备整训后接替国民党军防务。
第三,委派九省二市11个军事特派员,深入各省市,开展“敌”后活动。
蒋介石表示,第二、第三点计划,交熊式辉和军令部核办:将天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