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仕途-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一半。从开端看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后,只要不是遭遇横祸或者死于非命,或者是自甘堕落,或者是特别背运,那么这个人的前途是可以预见的。
而一个人如果在开端的时候就稀里糊涂,昏招迭出,那么也就可以肯定这个人的结局了。
这一战对柴荣和赵匡胤都很重要。高平之战是柴荣继位后的第一仗,其意义不言而喻。借助高平之战,柴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震慑了北周那些蠢蠢欲动的节度使枭雄们,并取得了对北汉的战略主动。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崭露头角,其突出表现被柴荣看在眼里,很快被擢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高平之战中,竟然有两员大将临阵脱逃,又有千余士兵喊着口号投敌,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可恶了,想想就让人觉得后怕。如不是柴荣自己稳住了阵脚,又有张永德和赵匡胤等人拼死力战,必然是全军大溃,兵败如山倒,后周江山也将断送在那两个逃跑的大将和投敌的士兵身上。高平之战能够取胜侥幸的成分是很大的,世宗柴荣当然不会留下这个隐患,将战争的胜负、自己的性命以及后周的国运寄托在侥幸上。高平之战结束后,柴荣就命赵匡胤主持禁军的整顿工作。
后周的军队分为中央禁军和地方部队两部分,而禁军又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两部分,侍卫司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设有侍卫都指挥使、侍卫副都指挥使、侍卫都虞侯等官,殿前司设有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等官(有些名称是后来才有的),侍卫都指挥使与殿前都点检的品级是相同的。原本侍卫司的兵力远超殿前司,柴荣因此有意提升殿前司的地位,以使二者平衡,便于驾驭。在柴荣的支持下,赵匡胤裁汰弱小,抽调精壮兵卒充实禁军,甚至从侍卫司抽调精锐补充殿前司。经过一番整顿,北周禁军的作战能力进一步加强,〃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不过在这次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公私兼顾,借机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亲信安插在殿前司中,为后来的陈桥兵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赵匡胤还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赵匡胤开始在军队中构建自己的势力圈和关系网。
一战成名后,赵匡胤跟着柴荣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地位也逐渐上升。无非是某年某月攻下某处,斩首多少多少级,被授予某某官职等,不必赘述。
到关键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赵匡胤已经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拜忠武军节度使。虽然他的地位不如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显德三年十二月任殿前都点检,他的身份很特别,他是太祖郭威的女婿,而且作战勇猛,战功显著),但也是禁军的高层领导人之一了。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39节:君臣恩义(3)
这年三月,世宗北伐契丹。四十天的时间,刀枪未动就一举占领了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和淤关(今河北霸县境内),还有宁州(今河北青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十七县。就在柴荣意气风发,准备乘胜前进的时候,柴荣忽然染病,不得已班师回京。
北征途中,赵匡胤迎来了他生命的巨大转折。这个转折起源于一块木牌。某日,世宗审阅送来的奏章时突然发现文书袋中另装有一块木牌。这块木牌长三尺有余,上面刻着没头没脑的〃点检作天子〃五个字。这块木牌立刻在世宗心里投下了深深的阴影。禁军殿前都点检职位的重要性,张永德身份的特殊性,他的能力和性格,让病中的世宗万分担忧。
五月,世宗返回京城汴梁,病情更为严重。一般来说,皇帝去世前都会对政局进行一番调整,为继任者扫清障碍或者为继任者创造施恩的机会。世宗自知自己时日无多,随即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以皇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梁王,第二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燕公,以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为左骁卫上将军,充枢密使,归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镇宁节度使兼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并同平章事,韩通另升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以赵匡胤兼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实际遭到贬斥,赵匡胤收获颇大。
回过头来看,这块改变了后周权力格局的木牌出现得甚是蹊跷,这件事情和后来的斧声烛影都是疑点多而史料少,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所能做的也就只能是仔细分析少得可怜的史料,而后做出可能最接近真相的推测。
这件事情唯一明确的就是结果,赵匡胤取代张永德称为禁军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有人据此怀疑木牌事件的背后策划者就是赵匡胤,不过单凭结果就来断定原因的做法并非毫无漏洞,仅仅根据结果就一口咬定赵匡胤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事件背后的黑手直接针对的显然是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很明显这是个简单而高明的借刀杀人之计。当时就有很多人认为可能是侍卫司都指挥使李重进所为。张永德与李重进确实曾经不和,但是已经在显德三年(956年)和解,而且即使张永德被免职,世宗也不可能让李重进兼任殿前都点检一职,所以不能确定李重进便是幕后黑手。
当然,读者也不要突发奇想,猜测可能是世宗自己导演了这场戏。世宗要罢免张永德,直接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根本就用不着耍这些花样。
不过,赵匡胤是受益者,这是确切无疑的。别人斗来斗去,最后反倒便宜了一边的赵匡胤,让他轻轻巧巧地把胜利果实捡了去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赵匡胤又不是道德标兵,以他处心积虑安插亲信、结交权贵的手段和心计,以及他后来发动的兵变的行为来看,无论怎么说都洗脱不了嫌疑。
世宗当然明白这件事情背后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要借自己的手来除掉张永德。世宗自己也想解除张永德的威胁,所以将张永德从要害部门调走,从这点来说,世宗确实是遂了幕后黑手的心愿,不过接下来他就挑选了心目当中最可靠、最忠诚的赵匡胤继任殿前都点检。他自认为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赵匡胤绝对不会篡夺自己后代的江山。
世宗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赵匡胤几年之间就升到殿前都指挥使这个高位,成为殿前司的领导人之一,固然是他作战勇敢、奋不顾身,却与世宗的有意栽培和提拔分不开。世宗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恩义加上如此的信任还是没有抵得过赵匡胤对权力的追求,柴荣死后刚刚半年,赵匡胤就篡夺了柴家的江山。所谓君臣恩义不过如此。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40节:谁主沉浮(1)
3。谁主沉浮
世宗低估了权力对人们魔力般的诱惑,权力面前,恩情、爱情、亲情等等统统不值一钱,都要乖乖地给权利让路。即使恩情、爱情、亲情还有一点用处,那也是因为它们可以换来丰厚的利益,获取更大的权力。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世宗柴荣病死,只有七岁的柴宗训继位,由年轻的符太后听政,宰相范质和王溥辅佐。
紧接着,七月,朝廷下诏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副都指挥使韩通威太平节度使,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
从世宗去世到陈桥兵变这半年里,赵匡胤抓紧时间行动,将殿前司变成了自己的亲兵机构。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和殿前都虞侯一职,分别由赵匡胤的好友慕容延钊和王审琦出任,而石守信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整个殿前司系统都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而殿前司的竞争对手侍卫司原本不弱于殿前司,此时它的最高长官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另有一批侍卫司的军官也被调走,侍卫司的力量大为削弱,无法与殿前司相抗衡。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留在京城,却孤掌难鸣,难有回天之力。
至此,整个朝廷已经成为赵匡胤的囊中之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动手的借口了。
既然只欠东风,赵匡胤也就不必坐等东风吹起,干脆来了场人造风。这就叫功夫不负有心人。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从镇州、定州(治所分别在今河北正定和定县)传来军情急报,契丹与北汉合兵南下进犯。这个东风大得很,大到震动整个朝廷,影响整个北周。北周朝野震撼。柴荣驾崩,柴宗训年幼继位,孤儿寡妇这种时候最怕的就是外患。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而且是一下来了两个。这时柴荣去世刚刚半年,新继位的小皇帝年仅八岁,符太后也无统治应变才能,茫然不知所措。能够领兵退敌的舍赵匡胤其谁?范质、王溥商议之后,命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次日,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先头部队出发。
乱世之中,人心不稳,谣言最易随之产生。五代十国时期,力大为王,军人自立夺权的事情屡有发生,后周小皇帝如此年幼,主少国疑的事情在所难免,再加上契丹、北汉联合入侵,京城内更是人心惶惶。就在这时,不知从何处传出这样一个流言,说是大军发兵之日,众人将拥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当没有把握辨别流言真伪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宁信其有,而且越是慌乱,这条谣言越是传播得更广。鉴于每次兵变都会有抢劫等一类〃副产品〃发生,谣言所到之处,士民百姓纷纷收拾东西,出城避难。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外面乱成一团,宫廷对此却浑然不知,真是奇也怪哉。
陈桥驿
初三,赵匡胤率大军出发。当晚,部队停留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东南陈桥镇)。当天白天没有发生拥立赵匡胤为帝这等大事,不过也不是任何异常情况都没有。大军之中有一人名叫苗训,此人自称通晓天文,看到了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当然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看见)。这种二日并存的说法暗示性相当明确,只要稍有脑筋的人都会明白是怎么回事。苗训把自己发现的这一〃天文奇观〃告诉了赵匡胤的亲信楚诏辅,并神神秘秘地跟他说:〃这就是天命啊。〃后事如何,史书上就没有记载了。不过推断起来,楚诏辅应该会迅速把这件牵扯到谋逆篡位的怪事汇报给赵匡胤得知。
不知是否苗训将自己的〃发现〃也告诉了其他士卒,大军扎营以后,将士们开始纷纷议论道:〃当今主上年幼,我等即使拼命打仗,也无人知晓。不如拥立点检做天子,然后北征也不迟!〃
如果说苗训的〃发现〃充其量不过一件怪异之事,那么现在军士们的议论就是不折不扣的泼天大事了。有一个军官李处耘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赵匡胤的心腹、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正说间,一群将士闯了进来,纷纷要求拥立赵匡胤为帝。赵普说:〃太尉对朝廷赤胆忠心,如果知道了你们的举动,一定轻饶不了你们。〃诸将相顾愕然,他们原以为只要说出拥立赵匡胤为帝,那么赵匡胤还不乐得屁颠屁颠的立马答应?没想到赵普说出这话来。这是他们原本没有想到的,有些人顿生惧意,就此散去。过了一会,这些人却又都回来了,与刚才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手执明晃晃的刀剑,纷纷叫道:〃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即使偶尔在军中说起,为人侦知,也会身死族灭。如今我们计议已定,太尉若不听从我们的请求,我们也不能就此退却,甘受灾祸了。〃赵普又对这些人说:〃如今大敌当前,我们应该先考虑退敌,然后再讨论这些事情。〃这就是开玩笑了,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谋逆之事绝对不能半途而废,一拖再拖。这些武将并不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坚决不同意。赵普知道这些人主意已定,再也不会萌生退意,满意地说:〃朝代更替,虽说自有天命,实则在于人心。昨日大军前锋已经渡过黄河,节度使们正在地方虎视眈眈,如果京城动乱,不仅外患不能解除,四方节度使也会趁机作乱。如果你们约束士卒,禁止剽掠,不让京城出现动荡,那么四方节度使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你们也可以长保富贵,永享安乐了。〃这些将领听说能够长保富贵,永享安乐,自然无有不从,凛然听命。赵普、张光义连夜派衙队军使郭延赟回京联络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做好应变的准备。
赵普
一场政变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赵匡胤哪里去了呢?他当天晚上或真或假地喝醉了,一直在帐篷里或真或假地呼呼大睡呢。
黎明五更时分,谋划政变的将士再也按捺不住,一齐涌向赵匡胤的寝所。赵匡义和赵普急忙入内向赵匡胤禀报。赵匡胤〃迷迷糊糊〃地被叫醒,慢悠悠起床穿衣间,环立帐外的将士已经纷纷拔出刀剑,高喊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声震原野。赵匡胤还没有来得及答话,早已有人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众将士一起跪下,高呼〃万岁〃。这些人将赵匡胤强行扶上马,簇拥着他朝汴梁行去。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41节:谁主沉浮(2)
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这些谋乱将士们不仅公然谋划政变,而且竟然以刀剑威逼赵匡胤,似乎赵匡胤不答应,就要动手干掉他,最后又强拥着赵匡胤回汴梁,其胆大妄为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这正是五代十国时期牙军的风格。
不明五代十国历史的人,往往想当然地以为这些士兵敢于相互串联,敢于挟刀剑威逼赵匡胤都是出于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等人的暗中策划和指使,整个过程就像是在拍电影,而那些士兵只是受蛊惑的无知之人。这种看法实在是低估了五代十国牙军的主动性和他们的能量。
原因还要从安史之乱讲起。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与朝廷抗衡。为了牢固控制军队,节度使一般都挑选精兵作为牙军(即亲兵或卫兵,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