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仕途-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狼。第一种情况,羊领着羊,这是最差劲的一种组合,从上到下都没有多少战斗力,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一种。第二种,羊领着狼,如果不加以改组,这种组合注定是一场悲剧。下属即使能力超强,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徒唤奈何。第三种,狼领着羊,这种情况比最后一种情况虽然有所不及,但还是比较合理的,这种组合会比羊领着狼这种组合做出更大的成绩。第四种,狼领着狼,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组合,这要求领头狼要具备突出的素质,它不一定是最强壮的,但它一定得是最聪明的、最有远见的、最能让下属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这匹领头狼能够将所有的狼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如果能够做到以上这些要求,那么这匹领头狼就是真正的强者。
如果我们要用这种分类法来评价赵匡胤,那么很遗憾,赵匡胤只是属于第三种,狼领着羊,他远远没有达到第四种境界。
还是有很多人达到第四种境界的,例如,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朱元璋、柴荣。
当然,刘邦和朱元璋在让部下帮自己打下江山,人尽其才之后,又将他们诛戮殆尽,做得实在过分。所以真正处于第四种境界顶峰的人物,真正与下属善始善终的,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这不仅是道德品质问题,也是胸襟气度问题。柴荣也不错,不过英年早逝,无奈啊。相比唐太宗李世民,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要略逊一筹。
很可惜,赵匡胤连刘邦和朱元璋都不如,他们好歹也是等到外患消除,天下安定之后才对这些手下的狼下了毒手,赵匡胤根本没有统帅手下的狼的信心,天下未定就把这些能替自己打江山的狼们一股脑地〃杯酒释兵权〃了。赵家皇帝的一隅江山和自己的皇帝宝座倒是暂时安全了,可是当时契丹还在旁边虎视眈眈呢。这位〃宋祖〃在把江南的软柿子捏完之后,就心满意足了,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荡平契丹的想法。
周世宗柴荣曾立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可惜天不假年,堪堪只做了六年皇帝,柴荣如果能再多活十年,将契丹收入囊中应该不成问题。有柴荣在,赵匡胤就只会乖乖地作他的殿前都点检,借他个胆儿他都不敢发动什么陈桥兵变。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50节:强干弱枝(1)
6。强干弱枝
〃杯酒释兵权〃不过是赵匡胤改革军制,加强君权措施中的一项而已,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一项。给宋代和中国带来深远影响的是赵匡胤的制度改革。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带来了贞观之治,大唐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全面辉煌,陈桥兵变带给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如同琉璃,美则美矣,一碰即碎,难以持久。
赵匡胤制定了行政(中书省)、军事(枢密院)、财政(三司)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这三个部门互不统属,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虽然掌管军事,但是它所掌握的仅仅是调兵权,而且需要经皇帝核准后才能调兵,管兵权由三衙掌管,最后统兵权由皇帝临时指定的将领掌握,一旦军事任务完成,将领必须交出兵权,部队则返回原营区。这才是〃反政变〃最重要的措施。
除此之外,另有措施配合这套制度。包括削弱相权,设立转运使,将地方钱粮大部分运往京师。而且大宋帝国一反五代十国武高于文的状况,特别尊重知识分子,文官待遇十分优厚,相比之下,武将则统统被看作不安定因素加以防范,士兵要在脸上刺字,将领一旦立功,立刻调往京师以防拥兵作乱,知识分子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全面压倒了武将。北宋时期文武官员见面时,武官要先行礼打招呼。文武官员地位的差距据说是出于赵匡胤这样一种思想,有一次赵匡胤很感慨地对赵普说:〃让一百个文官到地方上当官,即使他们全都变成了贪官,所造成的危害恐怕都比不上一个武将所造成的危害大。〃不过,事实证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祸害起百姓来一点都不逊色于武将。
那时候的人已经被兵乱和武人吓破了胆,这套制度是典型的矫枉过正。这套制度确实很彻底地解决了兵变隐患,成效显著,终两宋三百多年,除了南宋刚刚建立那段混乱时期,再没有发生过兵变的事情,可见赵匡胤这位太祖为他的子孙后代定下的制度是多么的有效。
当代很多学者都很羡慕宋代,觉得那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传奇时代。费正清认为〃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是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活、政治哲学、政府、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印刷的书籍、绘画、文官考试制度,只是中国此种卓越地位的两、三个实证。〃
不过,终两宋三百多年时间的积弱问题,也与赵匡胤的这个精心之作大有干系。整整三百多年的时间,大宋帝国的军事不值一提,在对外战争中从来没有值得称道的功绩,反倒是两宋灭亡在少数民族手中,靖康之变更是奇耻大辱。北宋一百多年中,枢密院的一把手枢密使几乎全都掌握在文官或者宦官手里,武将必须在文官的指挥下作战,打赢了是文官们指挥有方,打输了是武将们不肯出力作战,罪名当然由武将承担。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环境,哪个武将还能斗志昂扬、情绪高涨?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打个比喻,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拿〃虎〃来比喻五代十国以及宋初的士兵吧。五代十国以及宋初士兵的所作所为倒真的和虎差不多,很能咬人,一咬一个死。不过这只虎不太稳定,甚至有反噬的事情发生。赵匡胤借助这只猛虎的力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后就把这只老虎的爪牙都给拔掉了。老虎变成了老猫,平时踩死家里几只老鼠虽然绰绰有余,要对付〃来访〃的恶虎可就不行了,往往只好夹着尾巴逃跑。
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赵匡胤的〃反政变〃政策与大宋帝国积弱的关系了吧。有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套制度在赵匡胤手里运行得很好,怎么能说制度不行呢?这恰恰就是这套制度的缺陷所在,赵匡胤时期这套制度运作得很好是因为赵匡胤的超强个人能力,在他的强力控制下,这套制度才显得颇有成效。后来的皇帝们〃一蟹不如一蟹〃,制度的缺陷也就暴露无遗,虽然政府重金养兵,仍然是不堪一击。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就差了好多,发动了两次战争,结果全都输了,自己也是狼狈不堪,坐着驴车狂奔逃命。后来的皇帝们,更是连战争都不敢发动了,简直是连想都不敢想,窝囊之极。也就是说,这套制度能够看起来运作良好,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运作制度的人。一旦这个超人不在了,这个制度立即也就面临瘫痪了。
无独有偶,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这样一个绝好的例子,他设计的制度将所有的大权都握在皇帝一个人手里,大事小事都要由皇帝来拍板决定。那套能将人累死累疯的制度也就朱元璋这个不怕苦不怕累的类似怪物的人才能运转正常,所以后来的明朝皇帝受不了这个苦,不得以设立了内阁,后来又设立了秉笔太监来协助自己,朱元璋的制度也就破产了。
赵匡胤的做法其实说穿了一点也不稀奇。赵匡胤自己也是自士卒一步步积功升迁至殿前都点检,深明带兵诀窍,当他设置这样一套繁复无比的制度时,他何尝不知道这样会影响作战效率,当外敌入侵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军队只会一败涂地,不过他还是做了取舍,强意为之,用牺牲效率来换取社会稳定,甘冒弱将羸兵、外敌入侵的危险来维持现状,这是典型的守财奴心理。作战效率并不高的军队主要用于镇压国内〃暴民〃而不是用于对外,至于外敌入侵,就只好在心里烧高香,祈求老天保佑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打输了就求和,用金钱换取和平(北宋就是这种情况),实在不行就屈膝称臣,割地赔款,只要帝位能保住就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南宋就是这种情况)。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的祖宗之法,一举奠定宋朝三百多年积弱的状况。虽有经济之繁荣,朝廷财政仍不堪冗兵之重负,而后靖康之变,南宋偏安一隅,种种事端,均可溯及赵匡胤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心态和矫枉过正的措施。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当然,南宋初期也不具备收复故土的条件,岳飞虽然一路北上,看似复土有望,实则已经孤军深入,强弩之末,若不撤退,只能是全军覆灭的结局,所以高宗召回岳飞是正确的,而后以金钱换和平也是无奈之举。关键是无奈之后应该做的是把求和看作是战略退却,而后积蓄力量,整军练武,伺机再战,而不是把求和当成借口,从此龟缩在那可怜的半壁江山,打死也不敢伸头。北宋自澶渊之盟后也是再也不敢提战争和收复故土,君臣们一头扎进诗词书画,一派文化繁荣、歌舞升平景象,只是他们不知道,文化再辉煌灿烂,没有坚强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终究是脆弱不堪的瓷器,美则美矣,用它来抵挡骑兵马刀,却是一碰即碎。南宋继承了祖宗之法,所以也有了与北宋类似的结局。
后世多称赞赵匡胤雄才大略,至有论者认为赵匡胤堪比唐太宗,甚或超出,言谈间流露出来的钦佩景仰,仿佛非五体投地不能表达。余者不论,单是上述一条,不知赵匡胤哪里有雄才大略的影子,何处可以让人钦佩敬仰得五体投地?
南宋初年,高宗赵构再次实行重文抑武,恢复了北宋的传统,直至南宋灭亡。所以说,宋太祖设定的重文抑武政策影响了北宋南宋三百多年,直到今天都可以感受到到这种政策的影响。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51节:强干弱枝(2)
《宋史纪事本末》作者明代人陈邦瞻就曾经对此作出精彩的评价,他评价道:〃宋祖君臣惩五季尾大之祸,尽收节帅兵柄,然后征伐自天子出,可谓识时势、善断割,英主之雄略矣!然观其任将如此,此岂猜忌不假人以柄者哉!后世子孙不深惟此意,徒以杯酒释兵权为美谈。至南渡后,奸臣犹托前议,罢三大帅兵已与雠敌连和,岂太祖、赵普之谋误之耶!然当时务强主势,矫枉过正,兵材尽聚京师,藩篱日削,故主势强而国势反弱矣,以不可谓非其遗孽矣。〃可谓一语中的。
〃杯酒释兵权〃历来为人称道,人人都夸赞赵匡胤忠厚,不仅保留了手下功臣的性命,而且在他们交出兵权后保证了他们一生的荣华富贵。这当然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不过对那些功臣武将来说,他们出生入死,枪林弹雨中以鲜血和生命拚搏来的功名富贵就可以这样被剥夺了么?这样算是公平么?为什么他们的劳动果实得不到公正有效的保护?当然这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在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下,从来就没有公正可言,赵匡胤做得不够公平,相比其他君主,尤其是后来的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算是万分仁慈的了。所以,石守信等人在得到赵匡胤的富贵终身的保证后,全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大赞皇帝恩德,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下,这种感动绝对是发自肺腑的。
南宋赵构的抑武政策就不这么充满人情味了。大家都知道岳飞是因为主战并主张迎还钦宗而被杀的,但是这并不是岳飞事件的真正深层原因,真正深层原因是岳飞作为一员武将权势过重,引起了高宗的忧虑,高宗于是以放弃收复失地为代价除掉了岳飞,以恢复重文抑武的格局。
宋高宗
1127年靖康之耻时,岳飞二十四岁,时任东京留守司七品统制,不过是个小人物,到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官拜太尉,担任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成为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驾齐驱的高官。就在这一年,宋高宗有意让岳飞接管刘光世行营左护军,同时节制吴玠的行营右护军,这样一来,加上岳飞自己的行营后护军,岳飞统帅的将是全国五分之三的兵力。结果,高宗的这个想法遭到了时任宰相的张浚和刚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便是应该提防武将势力过大,以免尾大不掉,祸生不测。高宗于是撤回了自己的决定。
高宗、张浚、秦桧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天下大乱自不必说,连大宋帝国也是政变得来。痛定思痛,太祖制定的重文抑武的政策成为大宋的祖宗之法。1127年靖康之变中,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大臣三千余人被掳,皇室中唯有赵构狼狈不堪地逃得性命。高宗继位之初,他的治下不仅有贼匪作乱,更有此起彼伏的士卒叛乱,这些乱兵动不动就杀死上级,拥兵作乱,四处烧掠。建炎三年(1129年)初,赵构的护卫亲军统制苗傅和刘正彦等人发动兵变,逼迫刚刚坐上皇帝宝座,屁股都没有坐热的赵构退位。当年,金兵再次南侵,高宗再次望风而逃,辗转来到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宁波时,他的侍卫亲兵再次哗变。也就是在这一年,驻守建康(今南京)的江淮宣抚使杜充弃城逃跑,旋即降金。整个局面仿佛回到了唐末五代,这对赵构的震动之大可想而知。
岳飞像
靖康之变后,大宋的正规军已经土崩瓦解,宋高宗倚之为长城的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岳飞、吴玠这些人的军队或多或少已经具有私人军队的性质,这些人的部队分别被称为〃韩家军〃、〃张家军〃、〃刘家军〃、〃岳家军〃和〃吴家军〃,这在北宋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至1137年,岳飞和宋高宗的关系相当融洽。高宗对岳飞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十分热情。岳飞平素即有精忠报国的满腔热情,又感念高宗的赤诚相待(当然这只是岳飞的一厢情愿认为),激动之下,就向高宗提出了立太子一事,高宗立时不悦。继承人问题历来都是各朝各代的敏感话题,围绕着太子问题不知生出多少阴谋诡计,不知多少人因太子问题家破人亡。有了前代的教训,再加上这个时期的混乱局面,不容高宗不生出武将专权,甚或拥兵废立皇帝的忧虑。有了这样的担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