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阴谋与仕途 >

第20部分

阴谋与仕途-第20部分

小说: 阴谋与仕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教训,再加上这个时期的混乱局面,不容高宗不生出武将专权,甚或拥兵废立皇帝的忧虑。有了这样的担心,高宗对岳飞的热情立马就降了下来。岳飞一介武夫,不明帝王心理,他在战场上可以威风八面,所向披靡,在政治上却十足的幼稚,他自认精忠报国,一心为主,不料正触了高宗的忌讳,出力不讨好。

    岳飞死后,南宋恢复了崇文抑武的格局,直到被蒙古人灭国。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52节:烛影斧声(1)

    7。烛影斧声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夜,赵匡胤突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宋太宗。这样事情如此突兀,不由得人们不去怀疑。世上流传最广的就是〃烛影斧声〃。六年后,曾经的宰相赵普突然提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使赵光义的继位更是显得扑朔迷离。

    赵匡胤之死甚为蹊跷,疑窦丛生。赵匡胤当时只有五十岁,一夜之间暴毙,这是其一。其二,赵匡胤没有留下遗诏,赵光义自述太祖以皇位相传,既无物证,也无人证。其三,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这与沿用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符,不由得人们不生疑。因此,围绕着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的继位就生出了许多猜测和传说,众说纷纭,直到今天都没有确切的答案,遂成千古疑案。

    赵匡胤之死,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烛影斧声〃。〃烛影斧声〃出自一个和尚文莹所著《湘山野录》一书,根据这本书的记载,十九日当夜,阴霾四起,大雪突降,赵匡胤召来弟弟赵光义对饮。大概是觉得身边那么多太监、宫女在身边不方便,赵匡胤便命他们退出,所以这些人只能远远地看着这兄弟二人对坐喝酒,至于他们两个席中说了些什么,那是谁都不知道的了。烛影之下,只见弟弟赵光义时不时避席(离开座位说话,以示尊敬),酒力不支,〃有不可胜之状〃。三更时分,赵匡胤走出屋子,以〃柱斧〃戳雪,回头对弟弟说:〃好做,好做。〃(想不通〃好做,好做〃到底是什么意思,大概是赵匡胤喝醉了发酒疯无意识下说的话吧)随即,赵匡胤就寝,鼾声如雷。当夜,赵光义也宿于宫内。五更时分,太监发现赵匡胤已经驾崩了,而什么时候驾崩的,又是如何驾崩的,这些人一点动静都没听到。很快,赵光义就在赵匡胤的灵柩前继位为帝。这就是〃烛影斧声〃的内容,因为有烛影,有斧声,故称为〃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

    元修《宋史》说到赵匡胤之死时,只说〃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关于赵光义继位也只说〃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这么重要的事情,语焉不详,短短几句话就打发了,故此各种传说大行其道。不过,细思之下,《湘山野录》一书的作者是个和尚,他的记载恐怕虚构想象的成分居多,不可尽信。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当时赵匡胤背上生了一个大疮,痛苦异常。当天晚上,赵光义来到皇宫看望他的哥哥,却发现一个女鬼正在给赵匡胤捶背(原来这个疮是这样来的),赵匡义护兄心切,情急之下,抓起一把斧头就朝女鬼砍去,结果被女鬼闪过,砍中的却是赵匡胤,赵匡胤就这样驾崩了。连〃女鬼〃都出场了,这样的故事也就是当作闲聊娱乐罢了,自然当不得真。不过,这个神话故事里点明赵匡胤是死于赵光义的的斧头之下,而后又将责任推到无可捉摸的女鬼身上,这种开脱之辞背后大有深意。

    还有一个故事不像上面这个这么荒诞,见于《烬余录》,人物仍然是两男一女,两男自然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一女则是被召入宫中的原后蜀主孟昶妃子花蕊夫人费氏。《烬余录》上称,赵光义垂涎花蕊夫人,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没想到惊醒了赵匡胤,赵匡胤大为愤怒,抄起玉斧就朝赵光义砍去。赵光义恶向胆边生,一不做二不休,就此杀了赵匡胤,夺得帝位。这个故事和几百年前的杨坚、杨广和宣华夫人的三人故事何其相似,简直就是一个模子立刻出来的。不过色情加暴力,这绝对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好奇心和虚伪而下流的偷窥欲望,所以个说法也是流传甚广。

    以上三种说法确实曲折离奇,不过如果因为赵匡胤之死缺乏历史资料就〃饥不择食〃,将这些小说性质的记载当作史实来用的做法还是不要为好。前两个故事中都出现了〃斧〃字,而且第二个故事里用的还是真正的斧子,赵匡胤真的是死在斧头之下么?

    之所以让人联想到斧头,是因为《湘山野录》里出现的〃柱斧〃二字,后来的人望文生义,就把这个〃柱斧〃当成了杀人利器斧头,以讹传讹,于是就有了现在常说的赵匡胤死于斧头之下的说法。《湘山野录》里说的〃柱斧〃其实是一种装饰品和文具,作用类似于教师手里的教鞭,可以用来指点地图(见《宋史》)。赵匡胤曾经因为生气,用柱斧敲掉过奏事大臣的牙齿(见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玉斧这件事情当真好笑,就因为赵匡胤死前曾拿着柱斧活动了一会,而且名字中有个〃斧〃字,后世的人便拚命把赵匡胤的死与斧头联系起来。难不成因为赵匡胤死前用过柱斧,那么他就必然是被赵光义用柱斧杀死?如果赵匡胤死前拿着毛笔写过字,或者拿筷子吃过饭,不知道后世的人是否会认定赵匡胤是被毛笔或筷子戳死的呢?

    赵匡胤之死,广为流传的详细一点的记载也就是上面三种了。三种之中,没有一种能够让人信服,所以赵匡胤之死只好成为一个悬案。至于赵光义如何夺得帝位,司马光提供了一种纪录。司马光乃是国之重臣,而且他作的《涑水记闻》中披露了很多皇家秘闻,后来被列为禁书销毁,所以《涑水记闻》的记载可信度要高得多。《涑水记闻》里并没有说赵匡胤死于赵光义之手,只说赵光义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而已。当夜四更,赵匡胤驾崩,孝章皇后马上派内侍都知王继恩去召秦王赵德芳前来。没想到,王继恩没去找赵德芳,找的却是赵光义。当王继恩来到赵光义家门前的时候,发现医官贾德玄坐在赵光义家门口。天寒地冻,贾德玄却坐在赵光义家门口,王继恩觉得奇怪,上前询问,贾德玄说道:〃我原本好好在家,二更时分,屡次听见有人在门口喊道:'晋王有事召你。'我出去看的时候,却空无一人。我担心晋王生病,所以就来了。〃王继恩便将此行目的告诉了贾德玄。二人叩门求见,当赵光义得知王继恩来意的时候,大吃一惊,犹豫不敢前去,借口要同家人商议此事就躲在屋里不出来了。王继恩等得不耐烦,说道:〃事不宜迟,再晚了估计就被人抢先一步了。〃于是赵光义、王继恩、贾德玄三人直入皇宫。依王继恩的意思,是先由自己进宫禀告,贾德玄却认为直接进去就是了,何必在外面等呢?赵光义听从了贾德玄的意见,三人一起闯进寝宫。孝章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问道:〃德芳来了么?〃王继恩却回答说:〃晋王在此。〃孝章皇后见到晋王站在那里,顿时楞住,很快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对赵光义说:〃官家,我们母子的性命,就全托付给你了。〃(宋代称皇帝为〃官家〃)赵光义也很〃动情〃地说:〃你放心,我一定保证你们的富贵。〃这就是赵光义抢了侄子皇位的过程。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53节:烛影斧声(2)

    司马光的这个记载可信度虽然要高一些,却不是完全没有让人怀疑的地方。贾德玄不过是一名医官,为何会突然闯入赵光义夺位这件事情中?他出现在赵光义府前的时间和原因都显得很诡秘。而且,赵光义和王继恩对贾德玄也是完全信任,王继恩见到赵光义之前,就把自己此行目的告诉了贾德玄,后来贾德玄又陪着赵光义和王继恩一同入宫,这个贾德玄到底是什么身份?这个贾德玄肯定不是一个医官这么简单,那么他何以会在赵光义府前坐着而不去敲门?他到赵光义府上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赵光义就这样当上皇帝了。赵匡胤是否死于弟弟之手我们没有证据,不过他的皇位是从自己侄子的手里抢来的则是确切无疑的。

    六年后,赵普抛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企图替赵光义提供合法性,以帮助他消解皇位问题的尴尬。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也就是宋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原宰相赵普突然上书朝廷,说道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杜太后病重,派人将他召去安排遗命。当时在场的就只有杜太后、太祖和赵普三人。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来的么?〃赵匡胤正为母亲的病伤心,只哭不做回答。杜太后不耐烦了,说道:〃我正在跟你讨论国家大事呢,你哭什么哭?我再问你一遍,你为什么能坐上皇帝的位子?〃赵匡胤回答说:〃那都是靠祖先和母亲大人您的功德而来啊。〃杜太后却说:〃不是的。那是由于柴氏当皇帝的乃是个小孩子,天下人心不附的缘故啊。你和光义都是我亲生的,你之后应该由光义继位。立君以长,这才是国家之福。〃赵匡胤流泪答道:〃儿子一定听从母亲的教导。〃赵普于是当面作了一份誓书,并在末尾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份誓书被保存在一个金盒之中,安排了一个口风严谨、做事细密的宫人掌管。〃金匮之盟〃的说法由此而来。

    赵光义

    这份迟来的〃金匮之盟〃的疑点和破绽实在是太多了,拙劣不堪,基本上可以断定乃是伪造。

    第一点,按照赵普的说法,立誓的时候就只有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三人在场,如今杜太后和赵匡胤都已经去世,这件事情的知情者就只有赵普一人了,这件事情的真伪完全无法验证。

    第二点,这份等同于传位诏书的誓书如此重要,赵普为什么不在赵光义登基之时拿出来,反而一直等到赵光义登基六年之后?赵普当然不会是得了健忘症。

    第三点,杜太后死时赵匡胤不过三十来岁,他的长子德昭也已经十一岁了。即使是赵匡胤再活十年,赵德昭也已经二十一岁了,完全有能力做皇帝,何来幼帝当政的危险呢?更不用说赵匡胤死的时候了,这时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连小儿子德芳也已十七岁了。

    第四点,既然当时杜太后已经确定赵匡胤之后由赵光义继位,为何不把赵光义找来解释清楚,也一同做个见证?

    第五点,杜太后将赵匡胤和赵普找来,立下这样一份誓书,表明杜太后根本不放心赵匡胤的口头保证,定要赵匡胤留下书面文字作为凭证,那么她又怎么会想不到自己死后,赵匡胤和赵普会有可能勾结在一起,销毁这份誓书?又怎么会想不到,如果有一天赵匡胤暴毙,那么誓书就会落入赵普一人之手,也就是说皇位的继承问题将完全由赵普一个人说了算,她连赵匡胤都相信不过,又怎么会这么相信赵普?与之类似的,杜太后去世后,知道这份誓书存在的就只有赵匡胤和赵普,赵匡胤又怎么会不对上面说的这种情况担心,从而采取防范措施?

    第六点,如果〃金匮之盟〃确实存在,赵普敢把它藏起来达六年之久么?隐藏誓书六年,居心叵测,单以这个罪名就可以灭赵普九族,赵普何以无视这个可以令他家破人亡的罪名,六年后公布了〃金匮之盟〃,这不是自己找死么?

    〃金匮之盟〃的不合理之处太多,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伪造的。赵普和赵光义两人,一个为了再当宰相,恢复往日荣耀,一个为了使自己的皇位变得正大光明,掩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煞费苦心地做了这样一出戏。偏偏又做得不够精细,就像是一个蹩脚的魔术师,让人瞧出这么多破绽来,让人发笑。这也实在难为赵普和赵光义了,谎话说得不多,难以让臣民相信,说得多了,又会露出破绽来,这就是当了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尴尬和为难了,徒增笑料,反倒更惹得人怀疑了。

    紧接着,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和弟弟都死于非命。

    979年,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自杀。

    981年,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离奇病死。

    984年,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在流放地抑郁而死。

    1127年,北宋亡于金。

    1276年,南宋亡于元。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54节:祸起萧墙(1)

    第四编靖难之役

    〃瓜蔓抄〃和妻女发配,不起于朱棣,而起于朱元璋,但在朱棣手里建立成为一种血腥制度。朱元璋就是用〃瓜蔓抄〃的刑事诉讼法,把仅有两个所谓的罪犯,牵引出五万余人的同党。至于眷属沦为娼妓,以朱元璋的性格,他绝对不会放弃凌辱他人的机会——

    柏杨《中国人史纲》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相传乃是建文帝出家后所作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奋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临刑前作

    1。祸起萧墙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苍茫大地顿成鏖兵之所,一时间豪杰并起,各逞风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其中一员。朱元璋以一介细民,投身行伍,十几年间,转战四方,屡败强敌,终于荡平群雄,克定天下,建立了大明帝国。得天下之后便是治天下和保天下,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朱元璋选择了一种在他看来能够确保大明帝国万年长安的制度——分封制,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在全国各地镇守,以拱卫中央,实现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然而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仅仅两个月,一场祸起萧墙、骨肉相残的惨剧就开始上演了。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在生儿育女方面也不后于人,仅儿子就有二十五个。有了西周分封、西汉七国之乱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