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仕途-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还要通过中央政府进而保证对全国的控制。控制手段中最重要的就是上面说的玉玺和虎符。
玉玺的作用就不用说了。这个很容易理解,试想一下,如果政府的公告上没有政府的印章,你会相信它是真的吗?如果你的学位证上没有钢印,别人会相信你是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吗?不经玉玺,诏书就形同废纸。
虎符同样是个厉害事物。虎符是君主授予臣属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也称〃兵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一半归统兵之将,右边一半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公元前258年,秦军挟长平之战余威,进围赵国邯郸,而后就发生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精彩故事,这件事在战国历史上大大有名,广为流传。当初信陵君意欲救赵,苦无良策,幸得侯生献计窃取魏王虎符,这才得以指挥八万魏军往救赵国。当然其中多亏了屠夫朱亥以铁锤锤杀魏军大将晋鄙,但这并不是最紧要的,最紧要的是信陵君取得了兵符。如果没有兵符,不要说锤杀一个晋鄙,就是锤杀十个晋鄙,信陵君也指挥不动那八万大军。
虎符
始皇将玉玺和兵符都交与赵高保管,可见始皇对赵高的信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赵高就可以随便使用玉玺和虎符。说到底,玉玺和虎符都是死物,君主将权力灌输在里面后,它们才显得重要,自始至终,它们都处在君主的控制之下,体现的是君主的意志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意志。除一种情况外,玉玺和虎符掌管者敢利用玉玺和兵符谋取个人私利,那他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这种情况就是沙丘之变时的情况。始皇生前对玉玺和兵符的监控已经不复存在,在外界不知始皇已经去世的情况下,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借始皇的名义发布的伪诏便具有了真实诏书的效力,重逾泰山。能够制约赵高的只有赵高的内心道德。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始皇这次就看走了眼,他想不到赵高会辜负自己多年来的栽培,会和自己的小儿子狼狈为奸,也没有想到丞相李斯会经受不住诱惑参与其中。
这完全是制度的问题。始皇健在的时候,他可以实现对玉玺和虎符的完全控制,当他撒手西去时,对玉玺和虎符的惟一监控不复存在。过分相信赵高对自己的忠诚,没有预料到赵高会在自己身后作乱,没有布置预防措施,这就是始皇的过错。说到底,这也是君主集权制的弊端,大权悉归君主,不容他人置喙,有今日之祸,亦非偶然。
所谓富贵险中求,总会有人为了富贵动脑筋的,赵高更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始皇死的时候,赵高的地位从没有如此重要过,始皇的遗诏、玉玺和兵符都保存在他的手中。为了防止出现动乱,李斯、赵高和胡亥严格封锁消息,知道始皇去世真相的人不过五六个人而已。始皇的尸体置于通风良好的辒凉车中,由皇帝的近幸宦者驾御,饮食供奉也一如从前,处理百官奏事则由藏于车中的宦者代行,一切都有对应之策。而后车驾向咸阳赶去。如此大好机会赵高怎会白白放过?他要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将看似已成定局的皇位继承问题整个翻转过来。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7节:狼狈为奸(1)
3。狼狈为奸
要将自己的阴谋付诸行动,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胡亥拖到自己的阴谋中来。始皇出巡,胡亥的跟随只是出于偶然,但就是这个偶然改变了事态的发展。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胡亥没有跟随,这次政变还会不会发生?胡亥的偶然性在场则让异心由意念转化为行动,从而改变了事情的整个发展方向。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终于结成了政变同盟,大秦帝国从此拐入灭亡之路。
赵高是沙丘之变的关键人物,说动胡亥和李斯加入政变阴谋,都是他亲力亲为,一手操办的,似乎胡亥和李斯都是因人成事。但是如果认为没有胡亥在场赵高也能这样如鱼得水,挥洒自如,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政变需要领导者,或者得到皇位觊觎者的默认、首肯或支持,没有这一点,政变就是一场胡闹。政变讲求的是机密和时机,事泄则必败,时过则无功。如果胡亥不是随侍在侧,赵高想要联系远在咸阳的胡亥,机密和时机都不具备,成功的可能性便微乎其微,赵高自然不会去尝试那样的傻事。李斯之所以会屈服在赵高的说词下,就在于他看到赵高已经和胡亥结成联盟,成功的希望很大,这才加入。如果胡亥不加入赵高的阴谋,就算赵高说得天花乱坠,李斯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的组合,沙丘之变也是如此,一件偶然的事情就这样改变了事物的整个发展方向。
沙丘阴谋集团三人中,李斯消极保位,赵高是狂热的权力追求者,胡亥则是通过追求权力来实现淫逸安乐。始皇去世时,李斯年约七十,早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达到事业的顶峰,他参与政变,纯粹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不失,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赵高就不一样了,始皇在世时虽然十分赏识赵高,赵高也攀上了中车府令的地位,而且负责保管玉玺和兵符,但是离李斯当时的地位还差得很远,当然离皇帝的地位更远(赵高后来曾谋划称帝)。如果扶苏继位,蒙氏家族必然受到重用,赵高不但没有希望成为宰相,连是否能保住现有的地位都很难说。从后来胡亥的表现来看,胡亥这个年轻人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和抱负。继位后的胡亥只顾着享乐,国事悉数托与赵高,自己躲到后宫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在沙丘的拼死一搏,只不过是为后来的声色享受打基础,算是超常发挥了。
有关胡亥的资料同样很少,依据有限的资料,基本上可以认定胡亥政变前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单纯青年。胡亥继位后的疯狂也不能作为他城府极深、阴险狡诈的证明,这些行为都是在赵高的蛊惑下进行的,也是皇权将胡亥很快异化成了一个无情无义的人。至于胡亥的智商,实在并不出众,这点只要看他被赵高轻易地玩弄于股掌之间,以及后来他临死前的懦弱和幻想就知道了。
赵高出手的第一个对象当然是胡亥这个涉世未深而身份特殊的年轻人了。
对话一开始,赵高就试图挑起胡亥的愤愤不平之意:〃如今皇上已经驾崩,只给公子扶苏留有遗诏,如果扶苏回到咸阳,立刻就继位为帝,其他皇子则寸土未得,为之奈何?〃胡亥觉得很奇怪,赵高怎么突然说起这些来了,回答道:〃本来就是这样子啊。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一定会了解他的臣子,贤明的父亲也一定会了解他的儿子。父皇去世,没有分封诸子,这有什么可说的!〃赵高随即道:〃非也,如今天下的大权都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里。臣服于人与令人臣服,受制于人与统治别人,中间的差别岂可同日而语。〃胡亥这才明白赵高的用意,不过他心中还是有顾虑和障碍,他说:〃废兄而立弟,这是不义;畏死而不尊奉父亲的遗愿,这是不孝;自己才能低下,因人成事,这是无能。这三条都悖逆道德,定然人心不服,恐怕将来会身死国灭,连宗庙都不能保全。〃赵高见胡亥已经动心,只是囿于道德观念而不敢下手,于是不再讲道理,直接摆事实,〃我听说成汤、武王弑杀其君,天下人不认为他们不忠,反倒称赞他们的义举。卫国国君杀了他的父亲,卫国百姓因此蒙受恩德,孔子也不认为这是不孝。大事不拘小节,品行高洁就不必虚伪推辞。如果因小失大,将来必有祸患;狐疑犹豫,日后必定后悔。行事果决,鬼神也不敢当其锋锐,大事必成。〃他例举的这些史实确实无可挑剔,不过用在这里就有点似是而非了。胡亥终于败下阵来,喟然叹息道:〃如今父皇丧礼还没有举行,怎么能让这件事来打扰丞相呢?〃这就是胡亥的托辞了,赵高心领神会,也不去点破。
胡亥根本就不是赵高的对手,不到三个回合,就被彻底说服。首先赵高试图激起胡亥对遗诏的不满,而后对比权衡,诱之以利,针对胡亥的道德约束,事实道理双管齐下,一举突破了胡亥的心理防线,将一个原本单纯仁孝的年轻人一步步引入堕落的深渊。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8节:狼狈为奸(2)
赵高的一番话相当精彩,也充分展现了一个奸佞小人的无耻嘴脸。赵高这样的奸臣最是可恨,这类人将知识彻底工具化,知识不是用来培育巩固道德情操,而是用作富贵权力的敲门砖,明明是挑唆胡亥背叛父兄,他却舌灿莲花,讲得天花乱坠,仿佛救民于水火,大义凛然,极尽颠倒黑白之能事。胡亥在他的蛊惑蒙骗下,彻底抛弃了自己的道德准则,蜕变为一个虚伪奸诈之徒,后来更是变成了一个凶横暴虐的暴君。
从京剧脸谱就可以看出人们对赵高的印象
很多人都说有昏君便有奸臣,但很多时候,昏君便是在这些奸臣的蛊惑蒙骗下一步步炼成的。赵高不是这种奸臣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蔡京就是此中〃翘楚〃,比之赵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刚刚坐上皇帝宝座不久的宋徽宗拿出一些玉制杯盘碗碟向身边的臣子问道:〃我打算在国宴上用这些杯盘碗碟,但是恐怕有人会说我奢华,诸位有何看法?〃蔡京接口答道:〃陛下身为天子,本来就该享用天下的荣华富贵,区区几件玉器又算得了什么?〃蔡京就是这样辅佐君王的。北宋的灭亡,蔡京、高俅出力甚多。其实历朝历代,哪个朝代这样的奸臣少了?
拿下了胡亥,赵高已经胜券在握。接下来他要说服的是丞相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生于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年少时,为郡小吏〃。他的人生转折发生在他的一次偶然感悟,十分有趣的是,他的这次感悟竟然是由两种老鼠的对比得来。他首先看到的是厕所中的老鼠,这些老鼠以粪便中的残物为食,肮脏不堪。不仅如此,每当有人或狗走近,这些老鼠就惊慌失措,仓皇逃窜。后来又有一次,李斯看到了粮仓中的老鼠,同厕所中的老鼠相比,粮仓中的老鼠住在房中,没有人和狗的侵扰,个个肥大白皙,过着神仙老鼠般的生活。同样是老鼠,两者差别竟有如此之大,李斯顿时受到极大的震撼,瞬间悟道:〃人有贤明与不肖,如同老鼠处在仓中与厕中,完全取决于所处的不同位置而已。〃李斯毅然外出求学,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群雄并起,思想学术上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争奇斗艳,一片繁荣景象,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李斯求学的对象是著名的学者荀子。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学问融合道、儒、墨、法、名辩、阴阳各家,集各家学术之大成。李斯得名师栽培,不久便学成出师。经过仔细考察和分析,李斯将希望寄托在秦王身上,离楚赴秦。
李斯入秦,正赶上庄襄王去世,政务由丞相文信侯吕不韦主持,于是李斯投到吕不韦府中。很快,李斯就崭露头角,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吕不韦将他推荐给了秦王赵政,深受秦王重用。
秦王用李斯之计,〃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大概是在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左右;李斯被任命为左丞相,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帝国政府中仅次于皇帝的权势人物,显赫无比。李斯的儿子都娶秦公主为妻,女儿也都嫁与秦的公子,并且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太守。到始皇第五次出巡死在沙丘,李斯已经混迹政治三十多年了。
李斯的书法
当李斯看到厕鼠和仓鼠心有所悟,立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青年了,对权位的极度渴望开始逐渐磨灭道德在李斯心中的地位,为了权位,没有什么是李斯不敢做的。道德不再是内心的约束,而是权位的交易品。他以自己的良心和道德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点从李斯害死自己的同学韩非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李斯与韩非的故事和大家熟知的庞涓与孙膑的故事非常相似。当年庞涓孙膑同学于鬼谷子,庞涓出山后在魏国大显身手,一时间风光无限。恣意于荣华富贵中,庞涓内心总有一丝不安。这种不安起因于他的同学孙膑,庞涓自知所学不精,远不及孙膑,自己现在可以得享大名,但若孙膑他日出山,势必光芒万丈,盖过自己,到那时不但自己的名誉,而且自己辛辛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将付诸东流,犹如南柯一梦,化为泡影。长痛不如短痛,庞涓暗地里派人将孙膑接到了魏国,推荐给了魏惠王,接下来庞涓开始在魏惠王耳边搬弄是非,挑动魏惠王将孙膑膑足黥面。孙膑后来偷偷见到了齐国使者淳于髡,说动淳于髡带自己逃离魏国,这才侥幸逃脱了庞涓的毒手,否则继续留在魏国,早晚死于庞涓之手。
韩非就没有孙膑那样好的运气了。当初秦王赵政读到韩非的《孤愤》、《五蠹》,喟然叹息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待到韩非来到秦国,却是求之如珠玉,弃之若敝履,将韩非冷藏起来。李斯早就窥伺在侧,待机下手,如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然不会放过。李斯知道秦王赵政看重韩非的才华,能打动他的就只有忠诚问题,只有让秦王认为韩非始终心系故国,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才能将韩非置于死地,于是在秦王赵政耳边大吹阴风:〃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当初韩国奸细郑国受密令入秦,以修筑郑国渠消耗秦国国力,事泄后,秦王大逐他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如今李斯却用当年他极力反对的谬论来陷害自己的老同学韩非了。秦王赵政听完李斯的话后,便将韩非下到大牢。韩非沦入人间地狱,尚存有上书自辩的想法,结果李斯乘胜追击,落井下石,坚决不给韩非东山再起的机会,直接给韩非送来了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