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阴谋与仕途 >

第4部分

阴谋与仕途-第4部分

小说: 阴谋与仕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嬗猩鲜樽员绲南敕ǎ峁钏钩耸ぷ坊鳎渚率峋霾桓嵌皆倨鸬幕幔苯痈撬屠戳硕疽:墙刑焯觳挥Γ械氐夭涣椋弈沃卵鲆┳跃。淮笫驼庋儆诶钏怪帧�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9节:狼狈为奸(3)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李斯后来遭赵高诬陷,惨死于五刑之下,便觉得他有多么可怜,因为他是受害者便臆想李斯的人品有多么高尚,把李斯看成一个殉道者。从品德上讲,李斯赵高两个人五十步笑百步,李斯并不比赵高好多少。从政治上讲,既然李斯选择与赵高同流合污,策划了沙丘政变,那么李斯便应该清楚与赵高、胡亥狼狈为奸可能带来的悲剧下场。李斯后来的惨剧便是他当年政治投机的代价。

    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还是来分析沙丘之变时的李斯吧。赵高前去诱惑李斯的时候,李斯讲了这样一段话:〃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强调了始皇对他的知遇之恩,说得倒是颇为动容。可是这是李斯的内心真实想法吗?他所谓的始皇恩义,我们无法肯定或者断然否定,只能说或许有吧,但即便有,在李斯的心里又占多大的分量呢,尤其是在沙丘之变这紧要关头?李斯这样一个可以对老同学下毒手的人,会对一个死人尽忠,会把尽忠职守与以后的荣华富贵相提并论吗?所以,赵高没用几句话就彻底击碎了李斯的面具。不要看李斯表现得痛不欲生,说不定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心里正琢磨着怎样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前途呢。

    李斯最担心的就是眼前的荣华富贵不保,赵高所说的一旦扶苏继位,就将任用蒙恬为丞相的话,句句击中李斯的软肋。赵高显然摸准了李斯的脉搏,所以他和李斯的对话虽然比自己和胡亥的对话要长得多,难度反倒要小。同样是诱惑与恐吓威胁并用,其中恐吓威胁的话要占大多数。李斯终于没有战胜自己的欲望贪念,〃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就此缴械投降,做了赵高和自己欲念的俘虏。

    李斯的屈服显然早在赵高的意料之中。赵高在向胡亥汇报自己同李斯的谈话结果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既是对胡亥的奉承,也是对丞相李斯的蔑视。这是赵高第一次出手,轻易便取得成功,显然是对赵高的巨大鼓舞。赵高后来敢向元老重臣李斯下手,并最终置李斯于死地,乃至此后的肆意妄为显然是以这次成功为心理基础的。

    至此,整个政变的密谋完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政变计划的实施了。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10节:倒行逆施(1)

    4。倒行逆施

    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一场针对公子扶苏、蒙恬和蒙毅的阴谋随即展开。接到伪诏,扶苏痛痛快快地自杀了,留下了有力无处使的蒙恬和蒙毅。伴随胡亥登基的,是他的兄弟姐妹的惨死和重法苛役。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的倒行逆施下,始皇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大秦帝国很快就风雨飘摇,人心思乱,挽救大秦帝国的最后机会就此葬送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的手上。

    结成联盟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修改遗诏。经过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的通力协作,一份截然不同的遗诏很快出炉,内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赵高利用自己保管玉玺的职权,将伪诏变成了形式上合法的诏书,而后由胡亥的门客送往扶苏和蒙恬所在的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

    三年前,始皇坑儒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大怒,命扶苏离开咸阳前往上郡蒙恬军中监军。

    蒙恬祖上原是齐国人,自蒙骜入秦为秦国效力,到蒙恬时已经是第三代,皆是功勋卓著,战功显赫。蒙恬受命北逐匈奴,夺得河套一带,而后领军修筑长城,驻守北边。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深受始皇重用,〃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现在我们将双方的实力进行一下对比。胡亥一方,优势在于他们封锁了始皇驾崩的消息,而且可以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玉玺和兵符假传圣旨,而这些伪造的圣旨具有至高无上的效力。李斯多年为相,在朝中的名望无人能及。弱点在于,他们是在说谎,谎言一旦被揭穿,他们立时土崩瓦解。扶苏一方的优势在于扶苏的身份,而且他品行端正,宽厚仁爱,深得民心,蒙恬则手握重兵。弱点在于,他们不知道始皇去世的消息,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且扶苏为人迂腐,〃厚黑学〃的造诣太浅。对比之下,双方各有所恃,势均力敌。而始皇驾崩的消息和扶苏的性格就是其中的关键,如果胡亥、赵高和李斯能充分利用这一点,最大限度地借用始皇的名义和权威,那么胡亥一方就赢了。如果扶苏不相信赵高发来的伪诏,要求死也要死个明白,或者率军回咸阳上诉,那么胡亥、赵高、李斯一方必败无疑。

    说到底这是一场冒险。对胡亥等人来讲,最坏的一种情况就是扶苏接到遗诏后拒不执行,那么胡亥一方就无计可施,只能等着斧头落在自己脖子上了。他们赌的就是扶苏的性格,赌扶苏是个乖乖听父亲话的好孩子,哪怕父亲让他去死,他也会照办不误。这样的孝心一般人是不会有的。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舜,几次三番谋害他,舜也并没有将自己的脑袋乖乖送到自己的父亲的斧头下。就连〃圣人〃孔子也曾说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话,所以胡亥等人的计策相当冒险。

    偏偏扶苏就是那种打着灯笼都难找的极度孝顺的好孩子。扶苏接到胡亥送来的诏书,立时大哭,回到内室就要用胡亥〃赐〃给他的宝剑自裁。蒙恬见事不妙,及时上前拉住了他,开导他说:〃始皇陛下如今在外巡游,太子未立,而命令臣下率众三十万戍守边疆,并派公子前来监军,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如今不过来了一个使者,公子你就听命自杀了,谁能保证其中没有阴谋诡计?唯今之计,不若上书始皇,如果始皇真的降旨命我等自杀,那时再死也不迟。〃

    就在两人对话的时候,使者等的不耐烦了,生怕夜长梦多,开始催扶苏抓紧时间上路。扶苏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却听了,说了最后一句话:〃父皇赐我自尽,还上书请示什么呢?〃就此伏剑自杀。

    一份诏书,一把宝剑,一个使者,简简单单的组合,胡亥等人政变的最大障碍就这样消灭了,简单得令人吃惊,扶苏会这么听话也令人吃惊。

    扶苏品质高洁,绝对算得上是〃三好青年〃,却连背父不孝这样一点委屈和挫折都忍受不了,根本不适合做一个掌管天下的皇帝,也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领导人,更说不上优秀了。秦亡于胡亥,亡于始皇,其实也亡于扶苏。扶苏的听话就是错,他的仁弱就是罪。扶苏死后,蒙恬孤立无援,即便起兵也师出无名,不得已束手就擒。将大秦帝国拱手让与胡亥、赵高这些暴君奸臣的,就是自负仁孝、敦厚爱人的扶苏。扶苏不顾自己的责任,弃子民而慕虚名,舍本而求末,实乃大秦帝国的罪人。

    始皇一代枭雄,选定的继承人却是这般模样。始皇泉下如果有知,看到扶苏这么听自己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无独有偶,千载之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建文帝也是一副〃菩萨心肠〃,竟然下令士兵在战场上不准伤害起兵夺位的叔叔朱棣,结果朱棣靠着这道护身符逃过了数次危难,四年后将菩萨心肠的建文帝从皇帝宝座上撵了下来。

    扶苏死后,蒙恬失去了依托,无法号召士卒起兵,手中空有三十万大军,无力回天。蒙恬不愿就这样冤死,只好将兵权交与副将王离,束手就擒,被软禁在上郡阳周县。胡亥派李斯手下舍人出任护军都尉,代替扶苏监军。一代名将,没有死于战场,最后却死于政治阴谋,真是可惜。

    从发出诏书至接到使者的回报这段时间,李斯、赵高和胡亥不敢马上回咸阳,用辒凉车密载始皇遗尸绕行上郡,意在威慑扶苏和蒙恬。始皇驾崩的时候正巧是暑天,遗体很快就腐烂发臭,于是胡亥等人下令买来一石鲍鱼放在车上,以掩盖尸体的臭味。

    当时技术条件落后,又兼出行在外,事发仓促,要将始皇的遗体保存完好确实不易。不过,在尸车上加载一石鲍鱼,来个以臭治臭,实在是掩耳盗铃的拙劣举动。只要稍有脑子的人就会想到,始皇如果身体安好,又怎么会容许自己的车上有如此臭味,更不会命人买来一石鲍鱼来个臭上加臭。想到归想到,敢不敢说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此隐秘之事,知道得越多便越是危险,这些大臣乐得视而不见。如此蹩脚的鲍鱼计能够得逞,全应归功于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特有心态。

    接到扶苏自杀的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大喜,立马赶回咸阳,为始皇发丧,葬始皇于骊山,胡亥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称二世皇帝。赵高高升为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李斯得保丞相职位不失,皆大欢喜。整个政变过程里,除了胡亥、赵高、李斯、扶苏、蒙恬、蒙毅这几个人,朝中其他大臣根本没有意见和举动,乖乖地接受了现实。这也是君主集权制的悲哀,为人臣者完全丧失了个人的政治主动性和责任感,沦为只知听从命令的奴隶。

    至此,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密谋的政变成功。

    每一次政变都不免伴随着流血和痛苦。扶苏死后,尚有蒙恬、蒙毅两兄弟需要处置。如何处置蒙恬、蒙毅,胡亥与赵高产生了分歧。胡亥与蒙恬、蒙毅并无仇怨。扶苏自杀后,胡亥便有意释放蒙恬。赵高惟恐蒙恬、蒙毅东山再起,必欲除之而后快,施展他的拿手好戏,抓住胡亥最忌讳的继承人问题,在胡亥面前百般诋毁蒙毅,他是这样对胡亥说的:〃我听说先帝早就想要立您为太子,而蒙毅则说不可。蒙毅明知陛下您贤明而横加阻拦,这是对您的不忠。依我之见,不如诛之。〃胡亥虽没有依赵高的意思去办,却颇为心动,下令将原本外出为始皇祈福祭祀的蒙毅囚禁于代县。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11节:倒行逆施(2)

    等到胡亥继位为帝,对赵高更为倚重,赵高借势〃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终于打动了胡亥。

    就在胡亥、赵高磨刀霍霍的时候,子婴赶来劝谏。(子婴的身份史书记载比较混乱,〃二世之兄子〃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总之,子婴说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子婴提醒胡亥,杀掉蒙氏兄弟将会〃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希望以此打动胡亥。但是,现在的胡亥已经听不进除赵高以外任何人的话。

    胡亥随即派人前往蒙毅拘禁地代县,宣布了赐死的恩诏。蒙毅愤愤不平,向使者大诉委屈。使者奉胡亥之命前来监督蒙毅自尽,深刻领会了胡亥这位最高领导的意图,哪里会费心听蒙毅诉说冤屈。他见蒙毅不肯乖乖就死,就帮了蒙毅一把,送蒙毅上了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死亡的命运很快降临到蒙恬身上,除蒙恬最后是吞药自杀外,整个过程同蒙毅之死如出一辙。

    胡亥得位不正,虽然骗得扶苏自杀,又赐死蒙恬、蒙毅,仍不自安,时刻担心自己的宝座会被人夺走。继位第二年,即二世元年春,胡亥仿始皇例,外出巡游,以示强于天下,震慑四方。不过这次出巡并没有解除胡亥内心的焦虑,他召来赵高,密谋如何巩固皇位。他的担心主要有两点,一是大臣恃强不服,二是诸公子存有夺位之心。赵高很清楚胡亥的忧虑,回答道:〃我原本出身贱民,幸得陛下赏识才有了今天的地位。那些大臣素来瞧我不起,表面上顺从于我,心里却不服气。陛下应该推行重法,使群臣无暇从事阴谋诡计。如今陛下出巡,正好借机拿那些犯错的郡县官员开刀,从而树立陛下的威严。同时提拔人才,使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如此可使国家安定,陛下也可高枕无忧,安享快乐。〃胡亥大为称赞,开始对群臣大肆诛戮。诸位公子公主因为血缘的关系,更是胡亥重点照顾的对象,难逃一劫。公子十八人受戮而死,公主十人矺死(矺:音义同磔,即分裂肢体),家产没入官府,辗转牵连无数。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于宫内,最终以〃不臣〃的罪名判处死刑。将闾不服,对传达判决的使者申辩道:〃朝廷的礼节和秩序,对君上的应对回答,我从来就不曾有失礼的地方,何以称我为'不臣'?〃使者对曰:〃我也不清楚,只是奉命办事罢了。〃将闾仰天大呼无罪,兄弟三人流泪拔剑自杀。

    公子高曾打算逃亡,又怕累及家人,不得以上书胡亥,表示愿意为始皇殉葬。胡亥得其上书,看到自己的政策已经达到人人自危的结果,十分满意,准其奏,并赐钱十万,以资鼓励。经过这样一番大规模的血腥清洗,〃宗室振恐。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胡亥铲除自己的兄弟是出于叛乱夺位的忧虑,这还能说得通,那么他连自己的姐妹也不放过,只能说明胡亥已经开始心理变态,变得嗜血好杀,已经在赵高的〃善意〃帮助下转变为一代暴君了。

    疯狂屠戮下,胡亥、赵高的政敌尽除,这两个人一个希图享受,一个蓄意弄权,开始将他们的魔爪伸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