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

第16部分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16部分

小说: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这里的《一统志》即指康熙《大清一统志》。
清自努尔哈赤统一长城以北,世祖灭大顺、大西,至1662年,最后灭南明。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5年又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况,进一步治理国家,1686年春,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当时国内变化了的情况。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由于工程浩大,特别是地图的绘制,资料的收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断断续续,以致康熙皇帝去世之时的1722年,这部总志尚未完成。世宗继位以后,重加编辑。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继之,至1743年,才最后成书,俗称乾隆旧志。又因为该志的时间至康熙时为止,故世人称之为康熙《大清一统志》。全书共342卷。
《渊鉴类函》:《渊鉴类函》是清代朝廷编的类似《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的类书。张英、王士祯、王惔等撰,1701年成书。全书共450卷,内容浩瀚,堪称〃万宝全书〃。目录为:天部、岁时部、地部、帝王部、后妃部、储宫部、帝戚部、设官部、封爵部、政术部、礼仪部、乐部、文学部、武功部、边塞部、人部、释教部、道部、灵异部、方术部、巧艺部、京邑部、州郡部、居处部、产业部、火部、珍宝部、布帛部、仪饰部、服饰部、器物部、舟部、食物部、五谷部、药部、菜蔬部、果部、花部、草部、木部、鸟部、兽部、鳞介部、虫部。
《平定朔漠方略》:1697年夏,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最终取得胜利后,康熙皇帝批准国子监的建议,命大学士张英等为总裁官,将平定噶尔丹的经验及过程编成《平定朔漠方略》。
3张英的〃六尺巷〃
这一时期,张英本人在北京非常辛勤地完成康熙皇帝交给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他远在安徽桐城的家又如何了呢?受气喽!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还要从〃六尺巷〃说起。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1677年张英入值南书房,承担皇帝〃秘书〃的重差,康熙皇帝的话评价他是〃慎密信勒〃,有古大臣风,很得康熙皇帝宠爱。康熙皇帝曾赐给他一座住宅,宅址在西安门内,是第一位以词臣身份住进紫禁城的人。但这〃六尺巷〃又是怎么回事呢?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后街,今属安徽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第51节:晚年张英(3)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在流传中还有一说,是〃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关于这两首弘扬仁义、倡导谦让的诗作,到底是谁作的,说的是哪家事,真是无从查考,现在除了张英之外,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一是明朝〃郭朴〃版: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吏部尚书名字叫做郭朴,为人清高廉洁,颇受时人推崇。有一回,他接到河南安阳的弟弟捎来的书信,信中提到邻里建屋,与他互争一墙之地的情形。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他的弟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也是客气地让出一墙。两家彼此让出一墙,便在原地空出一条巷道。后人便将该处称为〃仁义巷〃,此事也成为地方佳话,传诵不已。这〃仁义巷〃现位于河南安阳老城区内。
二是明朝〃舒芬〃版:明朝江西进贤县北山镇(今属江西省南昌市北山镇)人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挖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从自己挖下去的墙脚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江西省南昌市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三是清朝〃郑板桥〃版:说郑板桥做官时,他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回信作诗一首:〃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其实,关于这首诗的出处,还有清朝〃曾国藩〃版之说。但仅桐城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据可考,有地可寻。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时仍为张英子孙住宅,且张英一生为人宽厚,晚年归隐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或遇挑柴人,都以礼相让,让墙的事属张英,实为可信。
4张英退休以后
1697年的时候,张英已经60岁了,他自己觉得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于是他自己找个机会,找个理由,说自己有病了,还是退休了吧。但是,康熙皇帝还是觉得他这个人实在是太有本事了,一时半会儿还离不开他,所以拒绝了他退休的要求。1699年,康熙皇帝任命张英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文华殿大学士:官名。1328年置文华殿大学士,秩正五品,本为辅导太子之官,后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此后阁职渐崇。清沿明制设大学士,秩正一品,文华殿前本有中和殿、保和殿衔,1748年,省中和殿,保和殿亦不常置。乾隆后,文华殿大学士常列四大学士之首。
1701年,64岁的张英觉得自己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自己的身体也实在是太差了。所以,再次请求致仕也就是退休。这次,康熙皇帝答应了他的要求。
此后的张英回到了安徽桐城龙眠山老家。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康熙皇帝赐御书榜额,白金一千,随至江宁。1707年,康熙皇帝再度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清江浦,仍随至江宁,赏赉(lài)有加。
                  第52节:晚年张英(4)
退休以后的这几年间,张英也没闲着,除了两次迎驾康熙皇帝南巡之外,还写了很多本书诸如《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
《聪训斋语》:此书是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对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待人接物之方,从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成熟的处世智慧,娓娓道出他深切的关怀、叮咛和告诫,如持家务必节约用度,与家人和睦相处。个人立身,则宜庄重自持,言语谨慎;与人相处,则宽大为怀,多方容让;多投注心力于读书学问之上,以增进内圣外王工夫。作息规律,饮食清淡以养身;寄情花木,托意山水以怡情。书中除谆谆告诫的语言外,有些评论性文字,写得简洁精审,令人玩味无穷。此书原本编次有些凌乱,经建国中学江煜坤、林义烈两位老师稍作修改,将原有的四纲十二目,调整为七篇二十一目:一是立品篇,含谨言语、戒嬉戏、慎威仪、能容让四目;二是读书篇,含温经书、习诗文、练字体三目;三是养身篇,含淡饮食、谨起居、保精神三目;四是交友篇,含简交游、慎择友二目;五是怡情篇,含植花木、赏山水、识管弦三目;六是持家篇,含节用度、善待人、睦兄弟三目;七是会心篇,含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三目。堪称纲举目张,有条不紊。
《恒产琐言》:全书共十六节。第一节讲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保恒产〃。第二节引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论点作为理论依据,把孟轲的〃制民之产〃的恒产论换成了地主如何〃保己之产〃的恒产论。第三、四、五、七、八、九等节,均论述封建地产是最好的财产。第六、十、十一至十五各节,都是谈怎样防止〃鬻(出卖)产〃,并如何扩大地产的问题。在第十六节,作者以自己年轻时卖产的教训和〃五十年来〃对众多的地主家庭兴衰变化的见闻,说明〃保恒产〃的重要,进一步归结出自己写《恒产琐言》的目的。《恒产琐言》一书,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地主经济的特点,说明了封建社会晚期土地兼并的剧烈和地主阶级寄生性的递增。
1708年,张英和他的妻子先后病逝,谥文端。死后葬于桐城市城西北75公里的龙眠乡双溪村的〃金鸡地〃。张家迎来了张廷玉的时代。
                  第53节:张廷玉的崛起之谜(1)
上一讲,讲到了张英之死。张英死后,振兴张家的任务就落到了张廷玉的身上。这里,我们要简单介绍一下张廷玉其人。
1空前绝后的汉臣张廷玉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张英和姚氏结婚后,姚氏很快便为张英先后生养了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张廷瑑等六个儿子。此外,张英还有两个偏房也就是说,张廷玉还有两个庶母,一位姓刘,生张廷玉的七弟廷瓘;另外一位姓徐,无子或殇子。张廷玉在张英的儿子中,排行老二。
张英的长子张廷瓒,字卣臣,1679年进士,职编修累官少詹事,先张英而卒。而排行老二的张廷玉出生于1672年这个时候的张英正在北京当官呢。从这点来看,张英的长子张廷瓒应该比排行老二的张廷玉大上很多岁。
虽然张廷玉是张英的儿子,但在张家的历史上,张廷玉可比张英重要多了。张廷玉可是清朝的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居官50年。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大清王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前任皇帝宣布死后配享太庙的人:1735年,雍正皇帝病危,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雍正皇帝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在大清王朝296年的历史上,张廷玉是一位空前绝后、无人可以比肩的汉大臣。
我们的问题在于,张廷玉到底使用了什么魔法,使雍正皇帝如此对待他呢?
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简单交代一下这个张廷玉是如何走到大清王朝的官场上来的。
1700年张廷玉中进士,任庶吉士3年。后又任检讨。1704年起值南书房。1705年以后,张廷玉多次随从康熙南巡阅视河工、出口外避暑及巡行蒙古诸部落等,与康熙皇帝相去咫尺。1708年夏,张廷玉的父母先后去世,张廷玉回老家安徽桐城龙眠山丁忧三年。就在张廷玉回安徽老家的这三年里,大清王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张廷玉不但因此躲过了这天大的灾难,还由此因祸得福!
这话是从哪儿说起呢?话还要从康熙皇帝的皇太子胤礽被废说起。不过,这话说来不但有点远,而且初听起来,似乎也与张廷玉没有什么关系,而实质上,与张廷玉的关系大着呢。
2皇太子胤礽和他的反对党
说到皇太子胤礽被废一事,前面我们曾经讲到了索额图和明珠两个人分别因为支持皇太子胤礽和皇长子胤禔而受到康熙皇帝的严厉处置。
问题在于,在他们受到处置的时候,他们手下的党羽是怎么想的呢?
这里,我们首先就要知道,早在1688年的时候,明珠就已经受到了打击,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说,皇太子胤礽的反对党成员已经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随后的1703年,索额图受到的打击更加严厉,皇太子胤礽的支持者成员也受到了更加严厉的惩罚。
也就是说,以此为契机,在1703年的时候,皇太子胤礽的反对党成员必然会觉得,他们的春天来了,他们的事业更加有希望了。那么,他们会进行什么样的下一步动作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皇太子胤礽的反对党的组成:
胤礽在一岁多的时候就被确立为皇太子,那康熙皇帝的其他皇子们可得有多么的不高兴吧。为什么不高兴呢?人家大清王朝此前一直实行的是择优任用的原则选择皇帝的接班人啊。皇太极、福临、玄烨三人都不是前任皇帝的嫡长子,凭什么从他胤礽开始,大清王朝就要实行什么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啊?
因此,在皇十四子胤禎以上共11位年长皇子(皇太子胤礽本人及两位早卒皇子除外)中,反对胤礽当皇太子的有7人,约占63%。他们是:皇长子胤禔、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禎。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年长皇子,是反对党的骨干分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