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谓也。〃再后来,汉奸特指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出卖祖国或民族利益的人这一变化开始于清末江山沦为半殖民地时:斯时,媚美、英、法、意、葡、西诸列强的人也通通被称为汉奸。再后来,到了伪满及抗日时期,汉奸逐渐成为媚日国人的专有称号,迄今未有大的改变。
当然,这话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这个中国古代史上的〃汉奸〃。
中国历史上,〃汉奸〃明确指向为汉族的败类。可是,中国历史有几千年,出现的汉奸多如牛毛,文臣武将高官小民皆有,本不足为奇汉奸者,叛徒也,哪个国家民族没有这样背叛自己组织和集体利益的叛徒?只不过不叫〃汉奸〃而已。汉奸的出现动摇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对抵御侵略十分不利,同时由于汉奸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知根知底,所以对国家、民族的伤害可能比外国侵略者更深,战时被敌人利用,战后的统治中同样也可被敌人利用。
但是汉奸之中也不尽相同。为了求得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而里通外国者有之,比如秦桧之流;为了求得自己坐稳江山而纳贡称臣者有之,比如宋高宗之流;为了求得自保而降敌者有之,比如吴三桂;面对敌人优势兵力而不得不降者有之,比如李陵。其中李陵还是先不得不降,作为军人,他的投降并不能说是汉奸,但知道汉武帝灭其家人后才当了汉奸:〃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
我们这话就说到了明末清初的〃汉奸〃。按照前面我们的说法,凡是〃助异种害同种〃的汉族败类,如果要都是〃汉奸〃的话,在明末清初这个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期,〃汉奸〃那也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多到了我们必须要修改〃汉奸〃的定义不可的地步了否则的话,那我们现今的汉族人的绝大多数都已经是〃汉奸〃的后代了。我们的难题在于:如何给〃汉奸〃下定义呢?
这个时候,我想,与其修改〃汉奸〃的定义,不如先暂时看看其他与〃汉奸〃相类似的一些词汇比如〃贰臣〃。
第18节: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2)
根据传统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国封建文人们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最高境界〃。但中国古代是一个皇权社会,一旦进入〃权力场〃,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要是刚直不阿则为当权者所不容;如果曲阿附世则为后世所不齿。特别是在改朝易代之际,他们经常是〃不知所措〃:到底是忠于旧王朝,还是投靠新王朝?所以,中国古代文人从政的悲剧便不绝于耳。
在这个两难境地之中,〃贰臣〃这个词汇就出现了。
〃贰臣〃究竟是什么〃臣〃?《现代汉语辞典》这样解释:〃贰〃意为〃变节、背叛〃;〃贰臣〃就是〃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所以,要想成为〃贰臣〃,至少要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个〃臣〃要身处王朝易代之际,因为各种政治原因先后服务于不同的王朝。可见,〃贰臣〃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术语。
我们说到〃贰臣〃一词,就不得不想起清朝的《贰臣传》。乾隆时期,清政权已经建立百年,其统治已经非常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识,达成统一思想,乾隆皇帝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的同时,下令编纂《贰臣传》。
《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乾隆皇帝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使〃贰臣〃作为一个典型的政治术语。乾隆皇帝指出,这些〃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
不过,说到乾隆皇帝钦定的《贰臣传》,前面我们说过,乾隆皇帝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120多位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但有个极为特殊的例外,就是在这120多位〃贰臣〃中,居然不包括施琅。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施琅其人。
3施琅其人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出生于1621年,比我们人所共知的郑成功大三岁。施琅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1637年成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下。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加封郑芝龙南安伯。1645年弘光政权灭亡后,黄道周与郑芝龙等奉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元隆武,晋封郑芝龙为平虏侯,后来又晋封郑芝龙为平国公,加太师。
1646年,清征南大将军博洛命洪承畴、黄熙胤修书给郑芝龙,要他迅速归顺大清。郑芝龙接信之后,立即挑选了包括施琅在内的500名兵士随从他前往福州,归顺大清王朝。此后,郑芝龙被博洛挟持北上。施琅与500名随行者一起被留下来,强制分配到各军营,即随清军南下,继续镇压广东方面的抗清力量。
1647年,郑成功打起〃杀父报国〃之大旗,聚师起义,很快便发展到10万余人。1649年春,施琅与其弟施显找到机会,脱离了清军,加入了郑成功的抗清武装。由于施琅才干超群,没过多久他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左先锋。
随后不久,一件小事最终导致了施琅与郑成功关系的决裂。
事情是一个叫曾德的人引起的。这个人,原来是一个清兵!后来在战争中被施琅俘获后,投靠了施琅,成为施琅的亲兵。结果,1652年的一天,曾德逃跑了,郑成功又收留了他。郑成功又将曾德提拔为自己的亲随。结果呢,有一天曾德外出办事,又被施琅擒而治之。郑成功得知后驰令勿杀,然施琅已斩之。郑成功因此大怒,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弟施显。施琅设计逃脱,郑成功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一并杀掉。至此,万般无奈的施琅再度归顺了大清王朝!
施琅投降清廷后,始终以郑成功为对手。1655年,施琅率军与郑成功激战于晋江白沙,结果施琅惨败。1656年,施琅从定远大将军济度击败郑成功军于福州,以功授同安副将,后来升任同安总兵。
第19节: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3)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从今福建东山扬帆起程,锋芒直指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列岛。7月10日,清军向澎湖列岛台军发起攻击,取得胜利。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9月17日,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递送了正式的降书。10月3日,施琅亲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
前面,我们了解了施琅这个人的一些史实。通过这些史实,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按照乾隆皇帝以忠君为标准,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施琅这个人也应该属于〃贰臣〃。
但是,乾隆皇帝非常清楚,这个施琅率军收复了台湾,对大清王朝是有功的。如果这样的人都要被称为〃贰臣〃的话,那么,谁还会支持他的大清王朝呢?
所以,乾隆皇帝必须要对施琅网开一面。如何网开一面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修改〃贰臣〃的标准。怎么修改呢?乾隆皇帝想到,我给〃贰臣〃增加一个条件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么?给〃贰臣〃增加一个什么条件呢?增加一个〃必须是科举考试出身的官员〃不就行了么?您想啊,这个施琅自幼就是赳赳武夫一个,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乾隆皇帝如果给〃贰臣〃增加了〃必须是科举考试出身的官员〃这个条件的话,他施琅就不会被称为〃贰臣〃,就不用上《贰臣传》了。
当然,我们还真得感谢乾隆皇帝,因为他的这个新标准的出台,很多很多人就不再是〃贰臣〃了,他们的后代也就不必再背上〃贰臣后裔〃这个黑锅了。不然的话,这个〃贰臣〃和〃贰臣后裔〃肯定要比〃壹臣〃多上很多倍。
前面,我们讲到:张秉文抗清阵亡;方、陈二夫人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节;他们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在清朝统治之后终身不仕;而同样是张家子孙,张秉文的三弟张秉彝居然就降清了。这个张秉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4张秉彝降清
张秉彝,字孩之,号拙菴。1593年出生,比出生于1585年的哥哥张秉文小了8岁。1610年,张秉文中进士。因为这层关系,张秉彝也成为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也就是我们通常称呼的〃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等;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岁贡: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选贡:明制,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俱优者充贡,因有此名。
恩贡: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作为恩贡。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
拔贡: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故简称副贡。
优贡: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年间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例贡: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
当然,贡生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乡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省级考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家级考试)考中的考生也被称作〃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皇帝亲自命题的考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而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作〃连中三元〃。
第20节: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4)
那么,张秉彝的这个〃贡生〃到底是前面两种〃贡生〃中的哪一种呢?应该是第一种在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至于他是属于什么样的〃贡生〃:是岁贡?选贡?还是恩贡?我们就不知道了。
但是,在明末那个特殊的时代,在北京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在那个时代的北京,受着来自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皇太极的大清政权的双重夹攻。因此,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随时有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危险。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北京的张秉彝已经没有心思生活在这里了。他选择了放弃。放弃在北京读书的生活,回到老家桐城,继续过着他的那种平凡的生活。
平凡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打铁呗!张秉彝打铁的技术可是桐城附近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的。在家生活的张秉彝有着非常好的人缘,根据史书记载,张秉彝〃与人蔼然以和,肃然以敬,未尝有疾言遽色,遇人有过,则以微词以动之,乡人孺子相对皆无侮容。〃
这个时候的张秉彝结了婚,夫人吴氏是妣麻溪吴应耀之女。吴氏为张秉彝生了五个儿子。在张秉彝的这五个儿子当中,张英是最小的一个。除了张英之外,还有二子张载、三子张杰也比较有名气。
张秉彝的次子张载,字子云,号湖上先生。隐居松湖。享年78岁,与妻同时卒。张秉彝的三子张杰,字如三、如山,号西渠。康熙初以明经授苏州府训导,后隐居龙眠山中,享年79岁。有《东畲集》、《家语琐言》2卷、《桐城张氏语录》3卷。
但很快,张秉彝就接到了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他的哥哥张秉文在山东济南遇难这是在1638年发生的事情!张秉彝得知消息之后,迅速携哥哥张秉文的两个儿子克倬、克仔北上济南,泣走数百公里扶榇归乡,葬于牌坊山麓(桐城黄铺乡汪河村)。
此后,老家桐城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因为,张献忠、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曾先后在桐城一带与明朝的政府军激战。长期的混战,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天灾,使这里的生活日益困苦。
而此时的张秉彝生性乐于施济,〃遇人之急不啻身受〃,方〃桐苦寇〃,且〃岁大馑〃之时,〃设粥糜以济饥者,全活甚众〃。其夫人吴氏亦常助之济施不倦。
这个时候的张秉彝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天灾人祸何时了?百姓如何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随着清军的入关,清王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张秉彝也和这个时候的绝大多数国人一样,选择了归顺大清王朝。
第21节:张英崛起之谜(1)
前面,我们讲到了随着清军的入关,清王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张秉彝也和这个时候的绝大多数国人一样,选择了归顺大清王朝。
其实这个时候,包括张秉彝在内的绝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应该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民族的大义与百姓的生活关系?
1民族大义VS百姓生活
从狭隘的民族大义来讲,那知识分子就应该动员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抵抗异族的统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说,大明王朝灭亡了,这并不可怕,这还属于〃亡国〃的范畴;但是,这个大明王朝是汉族人的政权,汉族人的政权灭亡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异族政权,这就可怕了,因为这已经属于〃亡天下〃了。在汉族人的政权灭亡这种〃亡天下〃的情况下,那毫无疑问,我们就得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
但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有很多问题的: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号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