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 >

第39部分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第39部分

小说: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毂肆讼吕矗氲鹊脚丫韬龅氖焙蛟俳ァ@罟忮鲆豢蠢蠓窃裢肆讼吕矗冒。背跻揭彩悄悖衷谕艘彩悄悖唤笈扇巳フ倮蠓窃窆矗胍钡羲@蠓窃袼担骸跋衷谡墙艏笔笨蹋傥腋墒裁矗俊毕氡匾埠芮宄偎哪康模饷幢簧笔翟谠┩鳎缓笏懔毂巳胝ぶ校丫膊桓医舯啤9艘换岫蠓窃褡プ』幔ɑ蛐硎抢罟忮稣俚奶保蠓窃癫怀鲆膊恍辛耍时薰慕泻白派绷顺隼矗蝗幌蚺丫鳎训腥舜蛄烁龃胧植患埃谑桥丫执蟀堋!

南城不下,中潬也不下,周挚只好又收兵逼近北城。李光弼也立刻到了北城,他登上城头望着叛军,给自己的部下打气说:“敌人虽多,但混乱不整,我们用不着害怕。过不了中午,我保证能打败敌人。”李光弼让众将出战,结果到了中午,还没有决出胜负。李光弼就召众将问道:“敌人的阵势是哪个方面最强?”回答说:“西北方向。”于是李光弼让郝廷玉去打西北方面,郝廷玉说:“廷玉所将步卒,请骑五百。”李光弼只给了他三百。然后李光弼又问其次强的是哪个方面的敌人,回答是东南方向,于是李光弼又让论惟贞去东南面守卫,论惟贞说:“贞,蕃将也,不知步战(蕃将又不独独是他,以不知步战来当理由,好像是在推脱,因此《新唐书》上说是‘辞曰’),请铁骑三百。”李光弼只给了他二百。之后,李光弼对大家说:“你们都看着我的令旗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的慢,就任凭你们自己选择有利时机出战,如果我快速的把旗子挥动三下,你们就全军齐发,拼死前进,只要有后退者一律杀!”说罢,李光弼又取一把短刀插在自己的靴子中,说:“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要死的话大家一块死,我也绝不会独自偷生——李光弼大概是开战以来第一位说与将士们共存亡的主将了,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起敬。安史之乱中,投降者有之,被俘后再被杀成为烈士者有之,逃跑的人亦有之,唯独少有自杀殉国的人。我们先设想一下,如果此战失利,就其情形来说,除了死之外,就只有被俘的份了;史思明曾经十分痛恨李光弼,恨不能杀了他,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史思明会任用李光弼的可能,而从李光弼的角度出发,与其让他在史思明手下做事,还不如杀了他;李光弼说的好,他是国家三公之一(司空),不可死于贼手,因此凭着李光弼的性子,倒真有可能成为一位自杀殉国的烈士,可是这就太浪费了,李光弼这么有才能的将军,唐朝此时损失不起啊。另外,李光弼的想法和封常清又不相同,封常清是宁愿被皇帝杀掉,也不想因自己阵亡而助长敌军士气,但封常清还是有机会败退的,而围城里的李光弼就是想回去也回不去了,看来名将的思维也是各有不同,像郭子仪那就是全军而退,而哥舒翰和高仙芝则差不多,兵败之后恨不得重整残军接着打,却都被部下拦住了。闲话少说,众将出战,不一会儿,郝廷玉却“逃”下阵来。李光弼看到后大惊,说:“要是郝廷玉退下阵来,我们就玄了。”所以李光弼让人去杀掉郝廷玉,郝廷玉则说他退下来是因为他的马中箭了,而不是他怯阵。使者回来报告给李光弼,李光弼这才放心,就让郝廷玉换马重新上阵。不料这时仆固怀恩父子也稍有退却,李光弼又下命让人去杀掉他们。远远看见李光弼派来了提刀的人,仆固怀恩知道事情不妙,赶紧又重新上前决战。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唐军只有誓死搏斗才有可能取胜,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令旗,众将也只有冒死进攻,喊杀声惊天动地。遇上这么拼命的军队,没有必死之志的叛军顿时败下阵来,被杀了一千多人,被俘了五百人,掉进水里淹死的又有一千多,周挚仅带数名骑兵逃走,也是相当狼狈了。闻听消息后,安太清退保怀州。但这时史思明还不知道周挚那里已败了,仍然在南城进攻。李光弼把俘虏赶到河边上让史思明观看,意思是说:你那里别打了,打下来也没用,我这已经胜了,哈哈。估计史思明又是十分气愤,却也只能退去。临近年关,此战过后,双方都没有太大的动作。或许是有了这一次的功劳,次年也就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正月十九日,肃州又加封李光弼为太尉兼中书令,其余的官职如故。 

经过修整之后,上元元年的二月,唐军改被动为主动,李光弼率军进攻怀州,史思明亲自来救。十一日,双方会战于沁水岸边,这次可是野战了,可史思明还是没能实现愿望(这回他该不再嘴硬了吧,自认为野战强于李光弼,怎么还是输了?)。此战唐军获胜,杀死叛军三千余人。三月,李光弼在怀州打败了安太清,四月又在河阳城西黄河中的沙洲上打败了史思明。但怀州仍在固守,李光弼又用起了“土拔鼠战术”,挖了个地道,让仆固怀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这么着将城攻下,活捉了史思明那里的重要人物安太清、周挚等人,平定了怀州。 

于是,为了犒赏李光弼的功劳,肃宗进封他为临淮郡王,累加实封至一千五百户。至此,唐军在李光弼副元帅的领导下,无论是守是战,都还是比较顺利的。李光弼和史思明的对抗中,李光弼仍然是占据着优势。 

三、史思明得偿宿愿 

自从河北相遇,除了那次九节度之败,李光弼对史思明的“单挑”几乎是全胜纪录。好容易有一次能抓住李光弼的机会,史思明满以为可以“得逞”,不想部下却反叛——哇呀呀,真气杀人也。史思明一定有这么个宿愿,就是打败李光弼。 

本来自然状态下李光弼自己也不太容易出差错,但天算不如人算,倒是肃宗为史思明提供了这么个机会。 

收复怀州后,唐军的形势很有利,如果接着这么打下去,叛乱也许能平定——虽然后来也是平叛了,但如果这时坚持李光弼的“猿臂策略”,或许又是一个提前结束叛乱的好时机。然而,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也不得不从副元帅的位子上下来了。 

此时唐军不是正有利吗?于是有人认为唐军现在完全可以拿下东都——“洛中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击之,可破也。”叛军士兵想家不假,但战争的胜负可不只是一个思乡就能决定胜负的,而且人家也没到上下离心的地步,真是盲目乐观了。《新唐书》说这是史思明派出来的间谍故意这么说,然而鱼朝恩对这些话信以为然,多次在肃宗面前提起。一听现在可以拿下东都,那还有不高兴的么,所以肃宗也动心了,下命让李光弼去攻取洛阳。李光弼上奏说:“叛军士气还很盛,请让我相机而动,现在不可轻易进军。” 

肃宗对元帅的话当然不能不考虑,可是他自己也不确定究竟李光弼说的对不对,毕竟洛阳这块“大肥肉”的诱惑力还是很强的。说洛阳是“大肥肉”,其实不是,因为洛阳经过几年战乱,早就不“肥”了,就算肥,脂肪太多对健康也是不利的。我更想把洛阳比做“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洛阳四面为敌易攻而难守,便是拿下也不好守,如果在这里花太多精力、人力、物力,一旦丢失则心血白花,所以食之无肉;可偏偏洛阳又是个东都,单是这名头就足以让肃宗不顾一切的要收回它。肃宗此时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于是就多方求证,当然,如果能碰到和自己一方提相同意见的更好。结果还真遇上了一位,是谁呢?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骁勇善战,但为人刚愎自用,他所部之人都是蕃、汉劲旅,他们依仗有功,横行霸道,做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当初郭子仪对他们很宽厚,委曲包容,每次在临敌之际,都要依靠他们去行事。但到了李光弼手下,仆固怀恩的将士们日子就不好过了,因为李光弼军法极严,对这些违纪之事从不包容。可以想象,大营中有一群违纪之徒跪在地上,李光弼在上面冷冷的向下看着,问:“带领你们的将军是谁?”然后几人牙齿打颤的说:“仆固怀恩。”那么仆固怀恩是很没面子的。因此仆固怀恩既怕李光弼,又对他十分厌恶。这时肃宗问到了他,他就偏和李光弼反着来,说洛阳可以攻取。不过,从后面看得出,仆固怀恩这么说也不完全是有意做对,他或许也认为洛阳是可以拿下来的。但也有观点认为是仆固怀恩忌恨李光弼功劳太大,所以想让他这次失败,好由自己顶替他,唐书即持此论。不过仆固怀恩很服气郭子仪,难道郭子仪功劳不比他大么?至于有意使己方失败,仆固怀恩也未必会如此,他对唐朝其实还是很忠心的,至于最后的背叛,实属无奈。 

好了,有了仆固怀恩的支持,肃宗便认为现在攻取洛阳是理所应当,李光弼那一次次请求伺机而动的奏章他再也看不下去,派出一个接着一个的宦官来催促,督促着李光弼出师。最后,李光弼迫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出军了。这个情形和哥舒翰当年被迫出兵潼关很相像,李光弼当时和郭子仪都反对潼关守军出兵,现在没想到李光弼自己也遇到了相同的事情。当时哥舒翰是抢天大哭,不知李光弼接到最后一道诏书时,是否也这样哭了一次呢? 

李光弼先派出李抱玉去镇守河阳,自己则与仆固怀恩率众会合鱼朝恩及神策节度使卫伯玉进攻洛阳。二月二十三日,唐军在邙山排开阵势。李光弼下令让军队依险布阵,而仆固怀恩却在平原布阵,他认为己方用的是骑兵,骑兵在险峻之处多有不便,所以应该在平原列阵。李光弼对他说:“依险布阵,可以进攻,也可以退守;如果在平原布阵,交战不利就全完了,而且叛军必欲致我们于死地,不如守在险要之地。我们不能小看史思明。”又命令军队转移到险要之处,但又被仆固怀恩制止了。李光弼还没来得及和仆固怀恩争论,也就是说,唐军骑兵在平原那里待命,而主帅这里还在争吵,那这情势就很不利了。这时,史思明乘唐军阵势还没布置完,就发起进攻。《新唐书》写的过程稍微详细一些:“贼据高原,以长戟七百,壮士执刀随之,委物伪遁。怀恩军争剽获,伏兵发,官军大溃。” 叛军仍然是用起了诱敌之计,这回用的是物资,所以唐军就去争着抢夺,被伏兵打的一团糟。结果唐军大败,死伤数千,军资器械又是全部丢弃。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只好渡过黄河,退保闻喜,而鱼朝恩和卫伯玉则逃回陕州,李抱玉也弃河阳而逃。这样,河阳、怀州重又陷入叛军之手。此次大败,使肃宗大为惊恐,赶快增兵驻守陕州,生怕长安失守、皇帝出逃的往事会再重演一次。 

战败后,李光弼向肃宗请罪,固求自贬。《新唐书》在此记叙的比较详细,据说肃宗认为这是仆固怀恩违反军令导致失败,所以也没怎么责备李光弼,至于仆固怀恩,当然也没处罚,因为后来继任李光弼的就是他。肃宗不以败军处罚郭子仪、李光弼,真的是比较宽厚了(不知为什么,玄宗诛杀高、封二人总让我耿耿于怀),不过这两个人谁都杀不得也是事实。于是肃宗优诏召李光弼入朝。五月初五,李光弼从河中入朝,辞去太尉,肃宗改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河中尹、晋绛等州节度使,其实就是从一个高官变成另一个高官,变化并不大,只算是象征性的贬官而已,不久,又拜为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知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五道节度行营事,镇泗州,肃宗为他赋诗饯行。肃宗的诗现存就两首,如果把其中一首三章的诗分成三首,也只有四首而已,我们是不知道他当时怎么写的这首诗,但不管好坏,皇帝心意已到。 

这次会战属于野战范畴,看来比较而言李光弼的野战确实不如他攻守城池厉害。有人说李光弼是最会守城的将军,这话有一定道理,以不足一万人来抵挡十多倍于己的敌人(太原保卫战),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典型的守城战例。但邙山之战李光弼本也不想去打,从他的安排也能看出来,如果是必欲打胜的战斗,战前不至于想到失败后在平原上好撤的问题,李光弼此前打仗何曾这么在意过退路?先以一个事后诸葛亮的身份批评李光弼一句:没打就想着撤退,这岂能打好仗?再以一个历史的读者身份说一句:就是真以必死的决心来打这仗,也未必可以成功。不管怎么说,史思明终于得偿宿愿,算是单独打败了李光弼。但史思明却也没有高兴几天,因为不久,他的内部就出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可以说这导致了叛军的最后失败,所以等到谢幕那部分再说。 

正是双方内部都发生了许多事情,所以此战过后,除了一些小冲突之外,倒也算是相安无事。当时天下纷乱,除了河北史思明的叛乱,其它地方也一些人反叛,比如南方蹦出来的“南楚霸王”就是一例,不过,只闹了几个月的、不大不小的“南楚霸王”闹剧很快就结束了。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人的反叛,使得南方后来也多少受了些影响。总体来讲,都不如安史之乱厉害。 

四、离职后的副元帅们 

李光弼辞职后,经过短暂的犹豫,最后接替他任副元帅的是仆固怀恩,安史之乱正是在他这一任上结束了。这样,如果加上玄宗时期不走运的高仙芝、哥舒翰两位副元帅,前后总计是五人。 

前二位不说了,那么离任的后三位副元帅们,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㈠、仆固怀恩:不得不反 

仆固怀恩本是最后一位副元帅,按顺序理应最后才说到,为什么先说他呢?原因是,郭子仪、李光弼后来的活动都和他有关,所以还是先把仆固怀恩写一下吧。 

仆固怀恩,听名字也知道这也是位蕃将——插一句话,玄宗时及玄宗以后的蕃将真的太多了,就以五位副元帅来说,来自不同民族,倒真的体现了中国是个民族大家庭。后人因安禄山、史思明之乱而认为玄宗任用蕃将是不对的,但怎么他们只见到反叛的蕃将,却没看见这些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蕃将呢? 

仆固怀恩是铁勒部落仆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