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 >

第35部分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第35部分

小说: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沟通和讨论,让产业簇群成员了解关于竞争力的 
定义,并有助于转换心态。政府、企业和其他组 
成部分,都分享同样的竞争力概念。工会与非政府组织,传统 
上害怕裁员、低薪资,以及减弱与安全、工作条件、环境的管 
制,如今它们也能理解,竞争力是来自生产力,并有助于提高 
薪资、持续改善生活品质。 
着重取消产业簇群升级的障碍与限制 在产业簇群发展计 
划之初,即直接明白地讨论目标,并且定期强化这些目标,有 
助于克服寻求补贴或限制竞争的要求。在产业簇群发展过程中, 
供应 商和客户的出 现,将是制衡 这些恶性化趋 势的自然机制 。 
有些产业簇群成员可能倾向于维持现状,参与产业簇群发展计 
划的目的,仅在于影响它的发展方向。成功的产业簇群发展计 
划,则会对这些不利趋势维持预警功能。 
一个能在国内、州内包含所有产业簇群的结构 设计产业 
簇群发展的优先顺序,既是不当的经济行为,也会造成民间资 
源的大量错置。成功的产业簇群发展计划,既包含农业、旅游 



286 
设计产业簇群发展的优先顺 
序,既 是不当的 经济行为 , 
也会造成民间资源大量错置。

等传统产业簇群,甚至夕阳产业簇群,也包含萌芽中或新兴产 
业簇群。在创造一个缺乏资产可资依赖的产业簇群时,为了避 
免受 到误导,这些 新兴的产业簇 群至少应该具 备本地的基础 , 
以及已通过市场测试的厂商根基。实际运作上,也许必须筛选 
产业簇群的方案。但是,早期的产业簇群发展工作,仍应该兼 
容并蓄,将各种类型、有代表性的产业簇群都包含在内,形成 
一个 完整的光谱。 比方说,传统 产业簇群、萌 芽中产业簇群 , 
以及 衰退中的产业 簇群等,据此 展现出产业簇 群做法的价值 。 
及早而又谨慎的选择,有助于传播产业簇群的概念和发展流程, 
并让后续运作变得更顺利。 
适当的产业簇群边界 从定义上看,产业簇群应该包含有 
重要联系,并且能形成溢出效果的产业与机构,而不是定义松 
散的产业部门,如制造业或高科技产业;或是定义太狭隘的个 
别产 业,如塑胶机 械业或意大利 餐馆业等。产 业簇群的边界 , 
应该 反映经济现实 ,因此未必就 是行政区域的 界限。比方说 , 
在加拿大的邻近大西洋的几个省份,有好几个产业簇群已跨越 
省界,而且该国的产业簇群发展计划,也是根据这个观点来加 
以建构。 
产业 簇群的成员和 相关机构广泛参 与 产 业簇群发展计 
划,应该包括各种规模的企业,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分 
子。将它们当中任何一个排除在外,即使是将比较难缠的对象 
加以排除,都会遭来不必要的反对。固然,任何个别的努力都 
会掺杂怀疑、偏执、各行其事、机会主义等成分,但是最成功 
的产业簇群发展计划,会带来教育其中成员,形成自我努力的 
效果。因此,任何选择不参与的个体,也会比较没有批评或反 287 
第二篇 
地点的竞争力

对的立场。最后,产业簇群发展计划,会使得成员愿意努力改 
善条件。 
民间部门领导 政府积极参与民间部门主导的产业簇群的 
发展 ,绝对比政府 全盘掌控,更 有机会让产业 簇群发展成功 。 
企业通常比政府更能找出它们发展途径上的障碍、限制与机会。 
由民间部门领军,也会降低产业簇群发展计划的政治问题,并 
具备 民间执行能力 的优势。产业 簇群发展计划 应该是超党派 , 
独立于各个政党、行政部门之间的议题。立法部门、行政部门、 
反对党,以及所有拥有政治权力的人,都应该参与产业簇群的 
发展计划。理想的情况是,产业簇群发展计划最好是由一个立 
场超然的政府推动,否则一旦政权易手,原本看好的努力随即 
落空。3 6 
密切注意个人关系 一个新兴或萌芽中的产业簇群,并不 
保证内部的联结功能一定良好。许多产业簇群的好处是,个人 
关系更容易联结、大家支持开放沟通,建立起信任感。当产业 
簇群计划结束时,信息应该是生产力的一部分,而成员之间的 
关系,更能改善内部状态,使得这个产业簇群能持续并继续强 
化。鼓励沟通是成功产业簇群发展计划的关键。在内部原本缺 
乏信任的基础,彼此关系又未发展之时,中性的沟通机制通常 
有助于形成沟通。一开始,主要的努力就应该放在确保具有效 
率和定期的内、外部沟通上。任何成功的事迹,都应该广为公 
布。
对行动的执着 产业簇群发展计划的动机,乃是渴望达成 
结果的期待,它不应由学术机构、思想库、政府机构等传统上 
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单位来发动。对话和宽广的未来愿景,必须 



288

组织成具体和行动的步骤。无论政府或民间部门,都需要强有 
力、资深干才来推动此事。企业家精神的领导和意见领袖的参 
与,正是所有成功计划的特色。 
机制化 产业簇群升级是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数十年的光 
阴,非短促的努力能成功。它需要整个概念、关系、各组成部 
分之间联系的制度化。在民间部门,新生或重生的同业公会通 
常在产业簇群升级上,扮演了领导的角色。在政府部门,产业 
簇群升级的制度化可能由适当组成的政府机构、组织,通过搜 
集与广为传播经济统计数据、控制产业结构,并成为产业咨询 
群组的成员等方式来实现。
总 结 
产业簇群是一个厂商与机构交互关联的体系,它的总和远 
大于个体的集合。产业簇群在竞争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的 
出现对企业、政府、大学和经济体中的其他机构,都具有很重 
要的启示。 
在了解一个经济体、建构经济发展与设定公共政策等方面, 
产业簇群代表一种补充性的新途径。了解一个地方的产业簇群 
状态,会对该经济体的生产力潜能,以及未来发展的限制,提 
供非 常重要的洞察 力。因此悖论 的是,在全球 化经济趋势中 , 
区域型经济通常是最具竞争优势的体系。 
289 
第二篇 
地点的竞争力

注释: 
1。 就最近的事例,参见C a i r n c r o s s(1 9 9 7)。 
2。 Enright(1 9 9 3 B)描述了簇群的不同地理分布。 
3。 Enright(1 9 9 3 C)就如何描绘簇群边界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说明。 
4。 产业分析涉及供给方、渠道和消费者,而簇群分析大大拓展了分 
析空间,以至包括了各个层次的产业链和相关产业,还包括广泛的制度。 
5。 意大利的例子有助于我们对产业区的研究。在意大利类似的簇群 
是非常常见的。产业区就是一种特殊的例子。 
6。 有关于此的文献使用了许多相互之间可以替用的术语,例如技术 
中心和科学城。参见A。 Advani(1 9 9 7)。 
7。 参见迈克尔·波特(1 9 9 0),第3、4章。 
8。 Harrison; Kelley和G a n t(1 9 9 6)对此做了很好的总结。足以支持供 
给方实现规模经济产出的当地消费者(或下游厂商)的集中度、足以保证 
提供特殊基建(一般经由当地政府实现)的本地厂商数量,足以实现劳动 
力特殊分工的规模构成了静态聚合经济体。所谓的动态聚合经济体由技术 
学习与技术改进等优势构成。 
9。 施蒂格勒(1 9 5 1)。最近的重述见克鲁格曼(1991 B)。 
10。 众多文献对这些优势展开了研究,包括P a s c a l与M c C a l l(1 9 8 0), 
A n g e l(1 9 9 0),R a u c h(1 9 9 3),和G l a e s e r与M a r e(1 9 9 4)。 
11。 例如A d a m s与J a ff e(1 9 9 6)发现母公司研发对移工厂生产力的影 
响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而缩小。 
12。 Saxenian(1 9 9 4)论述了重要信息在硅谷是如何扩散的。 
13。 Stahl(1 9 8 2)的模型捕捉到了一些这样的因素。 
14。 参见Monitor pany(1 9 9 4)。 
15。 参见E n r i g h t(1 9 9 0)。 
16。 实证研究强有力地证明了在公司之间和高校与公司之间,在研发 
和创新领域存在的溢出效应。J a f fe; Tr a j e n b e rg与H e n d e r s o n(1 9 9 3)的研 
究显示了知识溢出效应的地理局限。A u d r e t s c h与F e l d m a n(1 9 9 6)发现在 
新知识的重要性与空间簇群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Har rison; Kelley与G a n t 
(1 9 9 6)也尤为重视创新的地理因素。 



290

17。 例如G l a s m e i e r(1 9 9 1)对瑞士手表业所做的研究。 
18。 在迈克尔·波特(1 9 9 0)的基础上,E n r i g h t(1 9 9 0)的论文提供 
了对地理集中度作用的基本应对措施。另可参见E n r i g h t(1 9 9 3 A)。 
19。 例如von Hippel(1 9 8 8),C a s e(1 9 9 2)与R o g e r s(1 9 9 5)。 
20。 参见波特与C a v e s(1 9 7 7)。 
21。 例如,Burt (1997); Granovette r (1985); Henton; Melville与Wa l e s h 
(1997); Nohria (1992); Perrow (1992) ; Putnam; Leona rd与Nah (1993); 
Fukuyama (1995); 和H a r r i s o n与Weiss (1998)。 
22。 一些实证研究开始揭示簇群效应对城市化所产生的影响。G l a e s e r 
等(1 9 9 2)和Henderson; Kuncoro与Tu r n e r(1 9 9 5)的研究找到了它们之 
间存在积极关系的证据。 
23。 我用“出口”一词来描述与外部另一个地理区域存在竞争的产业, 
即便另一区域不是一个国家而仅仅是一个州。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多数的出 
口确实是把商品运到了另一地方,但仍有一些出口产业(主要是服务业) 
是把外部的顾客吸引到了所在地。 
24。 参见I n g h a m(1 9 9 5)。 
25。 人们更多的努力是把簇群思维带入经济发展的主流中。例如对世 
界银行私有部门发展部而言,簇群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核心方式。也可参见 
F a i r b a n k与L i n d s a y(1 9 9 7 B),及R o s e n f e l d(1 9 9 7)。 
26。 经济地理学家们近期所做的工作就是越来越多地寻求全球化与区 
域化的联结点。参见C o x(1 9 9 7)和S t o r p e r (1 9 9 7)。 
27。 拙著《国家竞争优势(1 9 9 0)》包含了对簇群生命周期的基本应对 
措施。许多关于簇群的研究也从历史的角度做了透视。波特、S o l v e l l与 
Z a n d e r v a n(1 9 9 3)对瑞典做了特别详细的历史分析。亦参见van der Linde 
(1 9 9 2);及Hernesniemi; Lammi与Y l a … A n t t i l a(1 9 9 6)。 
28。 参见都市理事会(Metropolitan Council,1 9 9 5 B)。 
29。 Rosenfe ld(1 9 9 7)提供了一些有趣的例子。 
30。 参见R o s e n f e l d(1 9 9 6 B)。 
31。 我所在的研究小组制定了新的分类标准,对S I C与S I T C产业做了 
新的划分。这一体系作为对统计研究的协调起点,认识到本地化改造往往 291 
第二篇 
地点的竞争力

是必须的。这一分类也是可资借鉴的。 
32。 参见M a r k u s e n(1 9 9 5 B)及波特(1 9 9 5 A)。 
33。 参见F f o w c s … Wi l l i a m s(1 9 9 6)及M i t c h e l l(1 9 9 7)。 
34。 Wa i t s(1 9 9 6)就亚利桑纳所采取的簇群措施做了评述。J a c o b s与 
de Man(1 9 9 6)研究了当以簇群为导向的经济政策或经济战略产生时所 
引发的实际考虑。 
35。 如需详细资料,请与作者联系。 
36。 参见Andorra; Govern d’ ; Andorra Pla Estr ategic(1 9 9 3)。 



292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托马斯·豪特(Thomas Hout) 
曾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并且为该公司在东京、伦 
敦、 汉 城 和波 士 顿 工作 达 2 7 年 。 他 是《 日 本产 业 政 策》 
( Indu st ria l Pol ic y o f Ja pan ),以 及畅 销书 《时 间竞 争》 
(peting Against Ti m e )的作者之一(另一位作者是乔治· 
史塔克)。此外,他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四篇文章, 
并且经常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民 
意论坛上发表文章。 
艾琳·鲁登(Eileen Rudden) 
莲花开发公司通讯产品部门资深副总经理,负责该公司 
通讯产品开发、营销和产品管理业务。从1 9 8 6年加入该公司 
后,她担任过开发和营销方面的管理职务。毕业于布朗大学 
和哈佛商学院,曾在波士顿咨询公司担任经理,并在王安电 
脑担任董事。 
第八章 全球化企业如何成为赢家

暂且打住对美国制造业的哀悼。它们当中,有些非但拒绝 
坐以待毙,甚至还把事业扩张到全球。在福特汽车与丰田汽车 
殊 死搏 战 之际 , 卡特 彼 勒牵 引机 公 司(Ca ter pi l la r Tr a c t o r 
C o m a n y)则对其强劲对手小松制 造所(K o m a t s u)奏起 凯歌。 
虽然增你智 (Z e n i t h)在消 费电子领域受到重创,惠普科技和 
太克科 技(Te k t r o n i x),控制了全球工业 测试和度量衡器材市 
场的5 0 %。美国的叉车制造商可能受挫于日本的压力,但是杜 
邦和陶氏化学(Dow Chemical pany)这两家美国化工企业, 
却压倒性地胜过他们的竞争对手。 
这些美国厂商是如何对抗国际竞争者,进而提高获利能力 
呢? 他们主要是靠 巩固整合,能 发掘本身潜力 的全球化战略 , 
加上积极投资、谨慎管理工厂和前瞻远见。 
更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竞争已今非昔比。一 
个国际企业必须从跨国本土化的竞争者,转型为 
全球性组织,才能成功;也就是从子公司在各国 
内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