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 >

第47部分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第47部分

小说: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应 而非创新的态 度,一成不变 地倾向于采取 终端处理方式 。 
许多咨询顾问事实上还与设备供应商有关系。有些企业进入第 
二阶段,内部已经具备专业人员。但是这些专家,如法务、政 
府事务或环境部门,缺乏应有的获利责任感,也被排除在现场 
组织之处。如此一来,他们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千篇一律尽是 
狭隘、渐进的做法。 
如果 真正创新所 需的工艺和产 品重新设计 已被合理考虑 , 
但是未被充分执行,那么环保战略便必须成为管理决策的一部 
分。 必须把环境冲 击放进整个改 善生产力和竞 争力的流程中 。 
资源生产力模式而非污染控制模式,才是环保决 
策的主导角色。 
经理人如何才能加速企业的环保竞争力呢? 
首先,他们可以评估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冲击。这么做的主要理 
由之一是,由于企业忽略环保,所以不常在环境问题上有创新 
表现。比方说,一家大型有机化学品制造商雇用环境顾问,彻 
底了解它4 0条主要废水排放管道降低污染的机会。经过仔细的 
检查 后发现,该公司 排放废水的种类 多达4 9 7种,是原先评估 
的1 0倍之多。10 我们的研究也指出,评估本身就带有改善生产力 
的重大机会。 
企业采用资源生产力架构,并且超前现有的规范标准,最 
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应该盘点所未使用、挥发、抛弃的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385 
资源生产力模式而非污染控 
制模式,才是环保决策的主 
导角色。

资源或包装材料,这些资源常堆放在厂房内,最后不是排放掉, 
就是送进垃圾车。这种情形发生在各种层面的供应商、销售渠 
道和客户。就客户这一层面而言,资源利用的无效率,显示在 
产品的使用、抛弃包装材料,以及产品用完后所留下的资源上。 
其次,经理人可以学着体认,未充分使用的资源之机会成 
本。很少企业分析毒性物质、废弃物质和排放物质的真实成本。 
它们更少注意到这些废弃物可能还有其他用途。很少企业在处 
理污染时,能注意到废弃资源的机会成本,或是浪费掉的生产 
力。更没有企业从客户的角度思考,废弃物对客户的价值与机 
会成本。 
许多企 业甚至不会仔细回 溯它的环保开支 , 
而传统会计制度也缺乏对未充分使用资源做合理 
的分析。企业评估环境计划常常是个案进行,每 
个个案被视为独立的投资。明确减少废弃物,或降低排放计划, 
则会遭来刁难,并且被视为有高风险的投资。因此也任由遍地 
财富,无人问津。更好的信息和评估方法有助于经理人减少环 
境冲击,同时改善资源生产力。 
第三,企业应该刻意创造有利于创新、提高生产力的解决 
方案的环境。他们应该回溯本身和客户的废弃物、废料、排放 
物和处理活动,一直到企业的上游活动,从而看出有助于产品 
设计 、包装、原料 或修改工艺的 重大机会。我 们清楚认识到 , 
某些系统性解决方法的力量:各种活动可能须重组安排,或者 
寻找替代性原料,或是包装也可能强化使用效益与回收的潜力。 
分离废弃物质的处理方法,也应该由组织本身重新思考。 
当前立法政策的奖励做法,其实并不鼓励创新。就工厂的 



386 
更好的信息和评估方法有助 
于经理人减少环境冲击,同 
时改善资源生产力。

层面而言,生产表现好,却忽略环保成本和废弃物资源的企业, 
反而得到肯定。此种对创新且具经济效益解决方案的处罚,常 
常比那些代价高昂但成功的解决方案所获得的报酬更大。 
最后,在定义立法者与环保团体之间的新关系时,企业必 
须更有前瞻性。企业需要一种新的心态。如果企业一味高喊法 
律伤害竞争力,他们如何期待立法者和环保主义者能以较高弹 
性和更信任的态度,提供企业追求创新解决方案的时间? 
过渡期的全球经济 
目前是正视现代化竞争的信息、思考竞争力与环境关系的 
时机。传统上,国家的竞争力在于,企业能取得最低成本的元 
件,例如资金、劳动力、能源和原料。在依赖天然资源的产业 
中,有竞争力的国家和企业是那些本地能供应丰富资源者。这 
是因为技术的改变很缓慢,原料的比较优势就是成功的关键。 
今天,全球化使比较优势的概念显得落伍。企业能在任何 
地方取得低成本的原料,新而快速崛起的技术,也会抵消原料 
成本上的不利之处。比方说,面对本国工资成本太高时,企业 
会自动将只需要低技能劳工的部分迁往国外。面对原料短缺时, 
企业能找出替代材料,或干脆创造一个人工合成的新材料。为 
克服空间成本过高,日本企业率先发展出零库存的生产,并避 
免在工厂储存备料。 
如今,光有资源是不够的,发挥资源生产力才能形成竞争 
力。企业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生产产品,或提高产品对客户的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387

价值,让客户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产品,这些都是提高资源 
生产力的做法。愈来愈多的国家和企业,竞争力 
来自于它们能应用最先进的科技和使用原料的方 
法, 而非它们拥有 成本最低的原 料。因为技术 正持续变迁中 , 
新的全球竞争力范式的先决条件是,能快速创新的能力。 
对于现有环保政策的主张,新的范式对如何进行环保,如 
何规范环保,以及法律应该严格到什么程度等,具有丰富的参 
考价值。这个新的范式将使改善环境与竞争力合二为一。无论 
资源是自然的质材,或是人力及资产,重要的是利用资源的生 
产力。环境的进步需要企业从事创新以提高资源生产力,这也 
正是全球竞争的新挑战所在。抗拒创新的污染后果,不仅造成 
环境受到伤害,正如美国汽车工业在2 0世纪7 0年代的情形,还 
会导致在全球经济中丧失竞争力。发展中国家死守着浪费资源 
的方法,置环境标准于不顾,原因是这些高标准“太昂贵”了。 
但是如此一来,使它们仍然缺乏竞争力,一直停留在贫穷的境 
遇中。
事实上,产业因应环境问题的方式,将是它整体竞争力的 
主要指标。环保法规不可能为所有企业带来创新和竞争力,或 
更高的生产力;只有那些能成功创新的企业才是赢家。真正具 
有竞争力的产业,会愿意接受新的标准,将它视为挑战,并以 
创新 来回应。反过 来说,缺乏竞 争力的产业决 不会面对创新 , 
因此也抗拒不了对抗法律的诱惑。 
环保与竞争力的辩论会演变成这种局面,其实并不令人惊 
讶。事实上,在重新分配上具有经济破坏性的结果,一直是许 
多公共政策领域的常态。但是,如今是范式转移,走向下一个 



388 
光有资源是不够的,发挥资 
源生产力才能形成竞争力

世纪的时机。在过去数十年间,国际竞争已经有大幅变化。将 
环保法规与司法诉讼视为同义词的资深经理人,将会日益看到 
改善环境的过程当中,也蕴含了大好商机。成功的环保主义者、 
立法 机构和企业, 将不再无法“ 鱼与熊掌,不 可兼得”,并以 
经济上的逻辑为基础,将环境、资源生产力、创新和竞争力联 
结在一起。 
注释: 
1。 Joe l Makower所做的工作可谓是前沿努力之一。The E…Factor: The 
Bottom…Line Approa ch to Environmentally Re sponsible Busine ss (New 
York: Time s Books; 1993)。 
2。 参见Andrew King工作稿“ Improved Manufac tur ing Resulting f rom 
Learning f rom Waste r: Causes; Impor tance ; and Enabling Condition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 sity; New York; 1994。 
3。 Mark H。 Dor fman; Wa r ren R。 Mui r; and Ca the r ine G。 Mill er ; 
Environmenta l Dividends : Cutting Mor e Chemica l Wast es (New Yo r k : 
INFORM; 1992) 。 
4。 Don L。 Boroughs and Betsy Carpenter; “Helping the Pla and the 
E c o n o m y;”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110; no。 11; March 25; 1991; p。46。 
5。 John H。 Sheridan; “Attacking Wasters and Saving Money。。。Some of the 
Time;” I n d u s t ry We e k; February 17; 1992; p。43。 
6。 Ger a ld Pa rki nson;“Reduc ing Wa ste s Can Be Cost…Eff e c t i v e ;” 
Chemical Engineering 97; no。 7; July 1990; p。30。 
7。 Stephen J。 DeCanio; “Why Do Prof itable Ene rgy…Saving Projects 
Languish?” working paper; Second Inte rna tional Re se arch…Confer ence of the 
Greening of Industry Ne twork;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1993。 
8。 Jan Paul Acton and Lloyd S。 Dixon;“Supe rfund and Tr a n s a c t i o n 
Costs: The Exper ience s of Insure rs and Ve ry Large Industrial Firms;” working 
p a p e r; Rand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 Santa Monica ; California; 1992。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389

9。 Norman Bonson; Ne il McCubbin; and Jonh B。 Sprague; “Kraf t Mill 
E ffluents in Ontario;”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Technical Advisory mitte e; 
Pulp and Paper Sector of MISA; Ontario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To r o n t o ; 
March 29; 1988; p。166。 
10。 Parkinson; p。30。 



390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第十一章 城中区的竞争优势

美国当前最大的压力是,都市城中区的经济衰败。城中区 
地区缺乏商业和就业机会,不仅造成贫穷的恶性循环,也让毒 
品、犯罪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随着城中区状况持续恶化,如 
何协助它们成长的主张,也日趋两极化。 
悲惨的事实是,过去数十年来,为城中区再生的努力宣告 
失败 。尽管投下大 量的资源,透 过制造就业机 会、创造财富 , 
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等各种作法,建立一个能持久的经济基础体 
制,似乎仍遥不可及。 
过去的努力,是根据一套从满足个人需求出发的社会模式。 
因此,对城中区的协助,大量采取收入救助、房屋补贴、粮票 
等纾困计划,这些都是众所注目、也是实际的社会需求。更直 
接针对经济发展的计划,则显得支离破碎而缺乏效果。这些片 
段的做法通常是取补贴、重点产业计划,或在可见的领域例如 
房屋、地价或社区发展等,以昂贵的代价刺激经济活动。由于 
缺乏整体性战略,这些针对城中区的计划,只是让城中区成为 
周围经济体外的孤岛,而且自成一套竞争法则。针对当地社区 
需要,小型、规模不大的商业受到鼓励与支持,但是缺乏吸引 
社区的消费能力,而且无法输出获利。简而言之,这些用心良 
苦的社区计划,反而伤害了创造真正企业的可能性。一旦缺乏 
真实运作的企业和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社会问题便会恶化。 
现在是正视如何复兴城中区,并需要更激进而不同做法的 
时刻。社区计划仍可在满足个人需求,改善教育等重要课题上, 
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它们须能成为经济战略的后盾,或至少不 
要帮倒忙。我们的问题是,在城中区发展的商业和附近的就业 
机会,如何能欣欣向荣。城中区不是不能创造持续的经济基础, 



392

先决条件是:透过私人的获利动机和自利心导向的投资,以及 
真正的经济优势,而非透过人为操作、接受补助或政府使命。 
我们必须停止以增加社会福利投资,期待因此可以产生经 
济活动的做法,解决城中区的问题。经济模型的必要前提,是 
城中区的商业必须能获利,并在区城、国家甚至国际间占据重 
要位置。这些商业不只能服务当地社区,还能对邻近经济体输 
出商品和服务。这种经济模型的基础,便是找出城中区能转换 
成真正获利商业的竞争优势。 
我 们的 政策和 社会 福利 计划 一直落 入重 新分 配财富 的陷 
阱。我们真正需要,也是真正的机会是:创造财富。 
朝向新模式:地点与商业发展 
城中区的经济活动,必须具备竞争优势,并能拥有其他地 
点缺乏的利基,才能生根茁壮。如果企业希望壮大,它们必须 
要得到能竞争的理由,才会在城中区落脚。一套与发展一致的 
战略,其实离不开经济学的原理,并且与下列的例子格格不入。 
艾尔发电子(假名)是一家只有2 8名员工的公司。产品主 
力是设计和制造多媒体电脑周边设备,最早的成立地点在下曼 
哈顿区。1 9 8 7年时,纽约市政府经济发展室,设计了一套南布 
朗士区(South Bronx)的经济“振兴”方案,介绍企业到该地 
区落脚。艾尔发电子身为一家规模小,但是处于成长中的企业, 
很认 真地考虑想要 回馈社区,并 期待该区相对 补贴它的运作 。 
当地政府也很欢迎高科技公司迁入生根,提供一个原本已经破 393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落地区新的就业机会。在艾尔发电子迁址的交易条件中,该市 
提供它一系列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诱因。看起来,这实在 
是个很理想的战略。 
不过1 9 9 4年时,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迁址的努力都失败 
了。尽管所从事的事业正在快速成长,艾尔发电子创业员工只 
剩下 8人 。无法吸引高 素质的人力到 南布朗克斯 区工作,又无 
法训练当地居民,该公司被迫将制造和部分设计工作移到其他 
地区,由同业代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