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 >

第79部分

凋落的红颜-第79部分

小说: 凋落的红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御史中丞宋璟之上。张易之自知在女皇心目中自己真正的地位不如宋璟,想要讨他的欢心,便下座揖让道:“您才是当今第一人,怎么可以居下座呢!”宋璟不冷不热地回答:“我才劣,所以位卑,张卿怎么会认为我是第一?”天官侍郎郑杲想打圆场:“中丞怎么称呼五郎为‘卿’?”宋璟回答:“以官爵大小而言,称呼他为卿才是对的。足下并非张卿家奴,管他叫‘郎’干什么?”

张氏兄弟从此恨上了宋璟,在女皇面前用尽办法中伤他。然而女皇对于席上的的一幕心中有数,并未采信他们的胡言,宋璟安然无恙。

自李显复立太子以来,天下太平了许多,契丹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平定,吐蕃的战事也随起随平。长安三年,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婚;六月初一,东;突厥可汗默啜也遣使入朝,请以女嫁与李显之子,这桩婚事在当年十一月缔结——可惜的是,这位嫁入中宗家的突厥公主是谁,又嫁给了谁,史书可没记下,反正绝非李重润,也不是李重福(因为他娶的老婆是张易之的外甥女,所以他成了导致李重润武延基永泰公主之死的首席疑凶)。

女皇虽然年纪已老,仍然大权独揽,她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非常明白,知道自己开创的武周王朝将随着自己一起逝去。于是,在久视元年的十月初十,她颁下诏书,废止周历,重新起用唐历。

长安元年(公元701)八月,武邑人苏安恒上疏女皇,请求抑武重李,贬武姓诸王为公侯,禅位太子李显。“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闻帝舜褰裳,周公复辟!舜之于禹,事只族亲;旦与成王,不离叔父。族亲何如子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身!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繁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自昔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承陛下之廕覆,并得封王。臣谓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臣又闻陛下有二十馀孙,今无尺寸之封,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分土而王之,择立师傅,教其孝敬之道,以夹辅周室,屏籓皇家,斯为美矣。”

女皇看过奏疏后召见了苏安恒,还赐食慰劳了一番。

第二年,苏安恒再接再励,又上了一道表章:“臣闻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有隋失驭,群雄鹿骇,唐家亲事戎旅,以平宇县,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日前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今太子年德已盛,尚贪有大宝,忘母子之恩,蔽其元良,以据神器,何旅颜面见唐家宗庙、大帝陵寝哉!臣谓天意人事,还归李氏。物极则复,器满则覆;当断不断,将受其乱。诚能高揖万机,自怡圣心,史臣书之,乐府歌之,斯盛事也。臣闻见过不谏非忠,畏死不言非勇。陛下以臣为忠,则择是而用;以为不忠,则斩臣头以令天下。”

这道刺眼的表章递上,女皇并未动怒,但也没有给任何答复。

武则天何尝不知道苏安恒所说的都是忠言,都是实情。然而要做这个退位的决定又谈何容易。从大帝变成太后,差别实在太大,世上有谁能够做得到?中国历史早已经给出了答案,所有的禅位都是在政变下不得不为,唯一一个情愿禅位的乾隆,在退位后也仍然独揽大权,嘉庆只能做“学徒皇帝”。

犹豫不决中,时间到了神龙元年(公元705)正月初一,八十二岁的女皇颂下了这样一道旨意:“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皆赦免。”也就是说,女皇赦免了自公元684年以来所有被她严厉打击过的所有政敌,甚至包括历次反对她统治、反对她创立武周王朝的反叛者。这道圣意意味着一件事:女皇病重了。从此她已经再不能象从前那样“宵衣伫旦;望调东户之风;旰食忘眠;希缉南薰之化”地日理万机了。她在长生殿内养病,独自追忆过去的种种,不见儿女更不见宰臣,只有张氏兄弟和宫人随侍身边,她所有的决定,都由二张传达。

对于这样的局面,朝中议论纷纷,都认为二张与太子李显有宿怨,很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危害太子。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五人便打算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女皇归政李显。他们首先找到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张柬之问道:“将军今日的富贵,是谁给的?”李多祚命运坎坷,乃是李义府的儿子。当年李义府得罪高宗,不但被全家流放,而且还天各一方不得聚首,郁郁而终。武则天一直记着他首倡立自己为皇后之事,视之为恩人,刚刚掌权就立刻将李义府的家人全数赦免,对李多祚也关爱有加,一路提拔。张柬之这样一问,李多祚立刻声泪俱下,回答:“大帝也!”

张柬之等的就是这一句,马上又说:“如今大帝之子面临张氏兄弟的威胁,眼前就是将军报答大帝的机会到了。”李多祚前思后想,终于答应做策应。

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带兵入宫,斩杀了张氏兄弟;让李多祚、李湛、王同皎去东宫劝李显主持政变。李显却唯恐眼前是个骗局,回答妙极:“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李湛不知眼前这位爷是真孝敬还是假谦虚,大急曰:“我们不顾祸患家族来保你做皇帝,你这样的态度,岂不是我们的命吗!”不容分说,命王同皎将李显连搀带抱地弄上马鞍,带进了长生殿里。

面对儿子和朝臣,女皇立即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她问李显道:“怎么会是你?那两个小子杀了就杀了吧,你可以回东宫了。”李显不敢出声,恒彦范怕这位太子当真掉头走人,立即上前道:“请陛下传位太子!”面对这样的局面,女皇知道大势已去,不再多说什么了。

太平公主也适时来见女皇,请母亲做出姿态,不要影响儿子的名声。于是,一纸虽无实际意义,却不可缺少的传位敕书通过太平公主之手送到了李显面前。

正月二十三日,太子李显监国。

正月二十四日,传位敕书宣布。冷冰冰的政变被母子亲情遮掩,蒙在鼓里的百姓欢天喜地。

正月二十五日,49岁的李显再次登基为帝。相王李旦封太尉,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免除税赋一年,放宫女3000人。李氏皇族中所有被流放被籍没者,子孙复籍封爵封官。所有被周兴等酷吏残害的家族一并昭雪,子孙为奴婢者恢复平民身份取回家产。同时大赦天下——除张易之家族以外——四年前儿女并丧的惨境,李显终身都无法忘却。

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对于这座宫殿,现在的人多数因为宫怨诗,认为它一定凄冷荒芜。事实上,唐玄宗天宝以前的上阳宫异常奢华。这座宫殿兴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间,位于天津桥北,宫殿跨越洛水,恢宏富丽,女皇时期这座宫殿修葺得更加金碧辉煌。唐玄宗对上阳宫也极有好感,先后五次来洛阳,每次都住一年半载。自天宝以后,唐玄宗长住长安,不再来往洛阳。这才使得上阳宫女再难冀望帝宠,成了宫怨词的主要场景。只是女皇入住的上阳宫虽然奢华,虽然有极佳的物质享受,住在里面的女皇心里会怎么想呢?

二月初一,李显为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并率百官齐赴上阳宫问候起居,此后每十日如此一往。

二月初四,李显复国号为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也一并恢复至高宗时代的模样。改神都(洛阳)为东都,北都恢复旧称并州。太上老君也恢复了“玄元皇帝”的尊号。

五月初四,李显将武周王朝七代追封皇帝的牌位迁于长安崇尊庙,同时下诏:“武氏三代名讳,奏事者皆不得犯。”

五月初七,李显立李唐王朝太庙于东都洛阳,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武三思武攸暨由亲王降为郡王,其余诸武氏王降封为为公。赐免十死铁券予十六功臣,武攸暨武三思名列其中。——事实上,张柬之等五人被明尊暗降,虽然封了王爵,却从此罢知政事,远离了宰相将领的实权位置。

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曌(武则天,武媚,武华姑)逝去上阳宫仙居殿,年八十二岁。临终时她留下遗诏,身后不再称帝,以“则天大圣皇后”的名义下葬。与此同时,她赦免了人生最初也是最终的一批冤家,根据她的遗诏,高宗的王皇后萧淑妃家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姡У热说募易寤指戳嗣蜕矸荨

女皇死后,朝中有人反对将她与高宗合葬。此人是给事中严善思,奏曰:“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锢其缝,今启其门,必须镌凿。神明之道,体尚幽玄,动众加功,恐多惊黩。况合葬非古,汉时诸陵,皇后多不合陵,魏、晋已降,始有合者。望于乾陵之傍更择吉地为陵,若神道有知,幽涂自当通会;若其无知,合之何益!”

这项主张李显李旦及太平公主都拒绝买帐。

神龙二年(公元706)五月十八日,武则天入葬乾陵。遵照遗嘱,谥“则天大圣皇后”。这个谥号在后来多次变化,直到天宝八年(公元749),唐玄宗仍然追尊祖母为“则天顺圣皇后”。 


殊途同归——唐中宗李显皇后韦庶人与昭容上官婉儿

中国历史上过得窝囊的皇帝很多,但是这些皇帝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情愿这样生活,或多或少都曾经做过一些改变的努力,即使反抗不成功,也算是表明了皇帝应有的态度。因此,“窝囊”得发自内心,并且贯彻始终的皇帝倒还的确是稀罕人物。而唐中宗李显,应该算是这类窝囊皇帝中的代表性人物。

纵观李显的一生,他的命运一直都没有真正被自己掌握过,他也似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在他的生命中发挥作用甚至肆意涂改的是几个女人,李显的整个生命和遭际操纵在她们的手中。——这几个女人中的三个与他有血缘关系:母亲武则天、妹妹太平公主、女儿安乐公主;另两个则是他的妻妾:皇后韦氏、昭容上官婉儿。

韦氏,是李显的第二任妻子。对比韦氏,世人对上官婉儿的名字更耳熟能详。但是按年龄推算,韦氏应该先于上官婉儿出生,只是上官婉儿的宫廷生涯开始得比韦氏要早得多。李显生于公元656年,尽管李显纳韦氏是在他24岁为太子以后,但上官婉儿却是在公元664年才呱呱坠地,比李显足足小了八岁。

韦氏的祖父曾任曹王府参军,父亲曾任普州参军。相比之下,上官婉儿的家世要清贵得多,她的祖父乃是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官至三品西台侍郎,她的父亲上官庭芝任周王府属,母亲郑氏则为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然而家世高贵并不一定能给子孙带来平安的人生。在这方面,韦氏的前任赵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和韦氏一样,赵氏也是唐中宗李显的妻子。她的出身比韦氏和上官婉儿要高出一大截,乃是右领军将军赵绰的孙女、定州刺史赵壤与唐高祖常乐公主的女儿。早在李显做英王的时候,赵氏便成了他的元配王妃。论起辈份来,她的丈夫李显还是她的表侄。然而赵氏的母亲常乐公主与李显的母亲武则天素有仇隙,这段看起来门当户对光宗耀祖的婚姻,实际上是把赵氏白白地送给武则天做发泄怨恨的牺牲品。当常乐公主夫妇被贬出京之后,武则天干脆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赵氏关进了内侍省,将她活活饿死。

自己的王妃死于非命,时为英王的李显却并不敢表示一丝一毫的不满。武则天对儿子如此驯服,看来是非常满意的。当她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八月二十二日废掉自己的次子李贤太子位之后,立即便将李显封为太子,并将他的继弦韦氏册为太子妃。

韦氏说起来是赵氏的继任人,但她似乎并没有从赵氏的遭遇中得到足够清醒的认识,对武则天的手段还太缺乏了解。这也许是因为在韦氏的性格中,大胆莽撞占了大部分的位置;也许她认为武则天就象历史上的其它后妃那样,必须依靠丈夫或儿子才能施展影响——假若韦氏真有此想的话,那么她恐怕也会认为,现在的皇帝是自己的丈夫了,自己对他的影响力笃定比婆婆更强。这方面李显似乎也颇有同感,虽然两个哥哥先后被废,姨母表姐也陆续死于非命,但并没有使他认识到母亲在其中的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李显与韦氏在太子宫呆的时间还太短,没有充分与母亲“过招”的机会。事实上,李显只在太子位上呆了两年多点,他的父亲唐高宗李治就于永隆三年(公元683)腊月去世,他就当上了皇帝。按照高宗的遗诏,裴炎等任宰辅,军国大事由武太后决策。

嗣圣元年(公元684)在高宗死后不到一个月来到。本年正月,韦氏直升皇后尊位。这是她在史料中第一次登场,却也是历代皇后初次亮相得最惊人的一次。由于李显韦氏夫妻异乎寻常的表现,这注定是乱七八糟乌云密布的一年。

刚当上皇帝皇后的李显和韦氏着实春风得意,这对政治资质平庸的夫妻认为只要有了帝后的名份,就等于掌握了全盘局势,根本就没有想过虚名与实权之间究竟有多大差距。尤其是韦氏,她立即迫不及待地要丈夫提拔自己的娘家,而李显也乐于听命于太座,立马将岳父韦玄贞升到了豫州刺史。韦氏仍然觉得不满意,想要让父亲当侍中(宰相),李显也满口答应,顺便还将乳母的儿子平地升至五品。

这样的人事安排发到中书令裴炎手里,他立即加以劝阻。谁知李显的脑子已经被烧坏了,放出话来:“我是皇帝,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干!韦玄贞是我的老丈人,我就是把天下让给他都行,一个小小的侍中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做太子妃的当年就怀孕生下长子,老公做了皇帝仍然被收拾得这么服贴,应该说,韦氏的驯夫术还是很到家的。可惜她的权力欲望太急切,嫁的又是一个如此口无遮拦的没脑丈夫,事情很快就砸了锅。

李显的一席话,充分地向老婆一家表了忠心,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