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53部分

彭氏军史评论-第53部分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工大师”达·;芬奇
    谁不知道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第一位画家?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圣母子与圣安娜》等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名画,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更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事。达。芬奇博学多才,在数学、力学、光学、解剖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和发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但说到达。芬奇他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惊人成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突出的贡献度完全可以为他在已有的众多头衔的基础上再赢得“兵工大师”的美誉。虽然某些武器是在他死了以后很久,经过不断的改良才最终用于实战,但是所有设计思路和理念完全是来自达·;芬奇的大脑。
海军兵器方面:
达·;芬奇发明了潜水艇、双层船体的战舰和机械船。双层船体战舰的设计思路是让战舰在被击穿第一层船体以后,第二层船体仍然能使战舰浮在水面,这样来提高战舰在海战中的生存能力。当然后来的军事实践证明他的这个奇思妙想并不好,更简单实用地提高战舰抗打击的办法是加强损管系统、加厚船体的装甲钢板的厚度和隐形技术。不过很难说后来人们对附加装甲、复合装甲的研制没有受到他的这一想法的启发。
达·;芬奇还发明制作了蛙人的潜水衣和呼吸器,攻克了蛙人在水下执行任务时所必须的滞留时间这个他人无法克服的难关。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达·;芬奇曾经有一个建造大型巡洋潜水艇的计划,并且已经完成了图纸的设计工作。只是考虑到这项技术一旦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可能给人类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安全感的缺失等负面影响,达·;芬奇才最终销毁了相关的技术资料。这项计划应该可以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战略潜艇计划。
陆军兵器方面:
达·;芬奇发明了机关枪和坦克,还制作出了圆锥型的子弹头、手榴弹、枪榴弹和霰弹。并曾有制作毒气弹和防毒面具的计划,可惜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达·;芬奇发明的这些武器即使是在今天仍然是陆军士兵的基本装备。
达·;芬奇在火炮方面的研制也是为位旷世少有的奇人,他发明了弩射炮、野炮、散射炮和炮垒。一战和二战中的臼炮(如卡拉大炮)发明的鼻祖也可以追溯到达·;芬奇身上。他甚至还铸制了一座有33个炮身,一次可以同时发射11枚炮弹的超级大炮,这应该可以算作最原始的火箭炮或者叫组合大炮。更令人叫绝的是,在这种大炮的设计上,达·;芬奇改变了当时盛行的从炮口装填弹药的设计,改为从炮尾装填,这项技术带来的是一次军事技术的革命。
空军兵器方面:
某种意义上来说,飞机的发明人应该不是莱特兄弟,而是达·;芬奇。至少可以说达·;芬奇是近现代飞机发明的先驱。虽然直升机的使用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但是那些纳粹德国的科学家们无疑是抄袭了达·;芬奇的设计图纸。
达·;芬奇成功地制作了第一架滑翔机,并亲自驾驶它飞上蓝天和成功地着陆。而且所有从事航空事业的人们都应该感谢达·;芬奇,因为降落伞也是他发明的。
(本文参考《达·;芬奇的密码》、《达·;芬奇》、《文艺复兴》等作品原创撰写,版权归彭志文,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一个奥地利人的“德国梦”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勃劳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奥地利人,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德国人呢?甚至成为德国的国家元首呢?带着这些疑问我拜读了约翰。托兰的《从乞丐到元首》等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传记作品,掩卷不禁为这个奥地利人的“德国梦”而盱眙感慨不已。
也许是因为暝暝之中一切都是定数吧!我记得在麦顿的作品《希特勒之迷》(或者另一个名字《希特勒密传》)中也提到,伟大的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书《诸世纪》(在国内还有一个版本叫〈诗歌中的历史〉)中就曾神奇预言了希特勒将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希特勒的父亲52岁的海关职员阿洛伊斯在第三次婚姻时,才得到这个儿子,当然他的母亲美丽的克拉拉生产时还只有29岁,此前她已经夭亡了2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希特勒属于大难不死之人(他后来的经历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希特勒是以较好的成绩小学毕业的,但从初中开始希特勒的学习就比较地吃力,尤其是数学这门课很蹩脚,曾经还有补考及格的记录。但是在体育和艺术方面,阿道夫·;希特勒则是优秀的。因此从高二开始,阿道夫·;希特勒利用肺炎病休的机会最终说服了自己的母亲同意,开始转行学习艺术。据说希特勒还学了4个月的钢琴。
然后希特勒离开了林茨这个小城,因为这里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他来到了维也纳。1907年10月,希特勒想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梦想在维也纳美术学院被击得粉碎。第二年,他的努力再次失败,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克拉拉很不幸地死于乳腺癌。18岁的希特勒成为了孤儿。(他的老父亲早在1903年就故去了)好心的房东太太为希特勒介绍了一位知名美术教授罗勒,罗勒又替希特勒找了一位雕塑家作为导师,这期间希特勒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宗教、历史等书籍,甚至有中国的孔子学说的书。但是希特勒报考造型艺术学校再次落选,他的画家梦终于彻底地破灭了,没有经济来源,希特勒只得沦为了流浪汉和乞讨者。据说在流浪期间希特勒曾被指控为盗贼;还有嫖妓(犹太女人)感染梅毒,被切除一个睾丸,因此而性变态等等真假难辨的花边新闻。(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后,一些接触过希特勒的人撰写的回忆录,其真实性已难以判断,但总体感觉属于诋毁性质,应该没有多少公正性可言。)总之,在1913年以前,希特勒一直在维也纳流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奥地利人。
1913年的春天,希特勒移居到了德国。希特勒自己承认,因为到21岁就是服兵役的年龄,移居是为躲避服役,但你不要以为希特勒是个“懦夫”“胆小鬼”(这几个名词后来成为了希特勒的口头禅),他拒绝为奥匈帝国服兵役,却主动写信给德国皇帝,强烈要求加入德国军队,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非常地优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毫无怨言。而根据《我的奋斗》阐释,希特勒有着一个很强烈的德国情结。他说,“我毫无一点爱奥地利的心意,但是,对德意志帝国矢志不忘,所以看到奥匈帝国的崩溃,便认为是德意志民族得救的开始。因此,我想到我情感所寄托的德国的心念愈切。”虽然这些文字看上去有点逻辑混乱,但是希特勒对于德国的情感已经表露无遗。这种情感并不是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后的作秀,确是事实如此。
希特勒确实对自己的祖国难言有什么感情,其坎坷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愤世疾俗者。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凝聚力不强,且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希特勒处于这个国家社会的最底层,被人瞧不起,据说在维也纳流浪期间因为不会本地的方言,希特勒曾屡次被当地人嘲笑;因此在维也纳的日子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时光,在致奥匈帝国的拒绝服兵役的请求信中他提到,“忧愁和贫困是我的女友,无尽的饥饿是我的同伴,我从未在实际生活中结识过青春这样美丽的字眼。。。。。。”这使我想起了卓别林扮演过的一些角色。
希特勒厌恶这个国家,他向往德国的“国泰民安”。他赞美德国,心系德国的命运,认为自己的祖国奥地利应该并入到德国中去。所以1937年希特勒在会见奥地利政府首脑许士尼格时的咆哮,最传神地表达着他对奥地利的感情:“天啊!您到底在想什么?我身为奥地利人,受命创建一个大德意志帝国!您却来挡我的路!我要踩死您!”
不管怎么样,希特勒的奥地利国籍却始终保留着,一直到1932年3月25日。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一个纳粹党徒德国不伦瑞邦的内政部长,任命希特勒为驻柏林公使馆的随员,这样希特勒成了德国不伦瑞邦公民,也就是德国公民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德国梦”。为了德国,希特勒可以说“鞠躬尽瘁”了,不过他带给信任他的德国人民的是一场很虚无的梦幻,梦幻过后更多的是无穷尽的灾难。当然按照伟大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来解释,这一切都是上天暝暝之中的安排。
当我国的某些公民梦寐以求地想得到西方国家的绿卡汇聚成一股热潮时,我们来谈论这个话题,也许能给人们些许的启迪。虽然这些国人未必能有希特勒那么大的能量,造成那么大的危害,但希望某些人不要成为出卖祖国利益的汉奸,很容易遗臭万年的啦!
(本文参考有关希特勒的传记书籍原创撰写,文中观点系个人观点,版权归彭志文,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如果只剩下一个元帅名额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事实上真正能够成为将军的恐怕就不多了,而达到军队最高军衔元帅职务的就更是凤毛麟角。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纳粹德国军队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应该可以算是其中最为优秀的军队之一。能够在德国军队中晋升到元帅军衔应该是对该名军人军事才华的一种很好的肯定。
而事实上,希特勒从1935年起开始封元帅,总共封了二十五名元帅,包括十九名陆军、五名空军、两名海军元帅。其中1940年,当纳粹德国取得法兰西战役的胜利后,希特勒很高兴,一口气封了十二个元帅;1942年,当他封了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的主官保卢斯为元帅,后者并没有如他所愿而自杀成仁,深感失望的希特勒发誓再也不封元帅。但最后仍然架不住军人们对元帅军衔的渴望,又勉强封出了四个元帅。因此德国元帅军衔的标准实际上是取决于希特勒个人的评判,元帅们的实际能力鱼龙混杂,参次不齐,可能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这名军人的真实价值。我们现在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一个相对公平的立场来重新审视这些元帅们或者没有被封为元帅的德军名将们,现在如果只有一个名额,您会认为谁最有资格,最应该被封为元帅呢?
我个人的观点这个唯一的元帅名额应该属于卡尔。邓尼茨海军元帅。下面是我的理由: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败亡的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宿命。而邓尼茨元帅是作为军人原本可以结束这种局面的人,只不过他被提拔为元帅的时间实在太晚了!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军事上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古德里安将军提出的“闪电战”,虽然古德里安本人并没有被晋升为元帅,但是他的军事理论在战争初期就被纳粹所采用,个人的荣辱没有影响到整个战争的结果。而邓尼茨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
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它长期霸占着欧洲的制海权,想要击败并促使英国投降就必须使它丧失海上霸权地位。只有英国屈服了,西线才不复存在。可惜希特勒看不到这一点,他推崇的是拿破仑的“大陆至胜”论。因为代表着海军新思维的新生代将领邓尼茨没有被晋升到决策性的职位上,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是一个思想落伍的海军军官,他仍然停留在“巡洋巨舰”的一战思维中。德国海军的整个发展思路是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雷德尔元帅还在向希特勒提交过时的大力发展水面军舰的“Z”计划,并且这个计划被希特勒批准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被无情地挥霍着。早在1935年,邓尼茨就提出了德国海军如果想夺取大西洋海战的胜利,必须建造至少300艘潜艇,100艘用于攻击英国舰队,100艘往返于基地和战区之间,100艘在船坞进行修理和补结这样的正确主张。可惜他的主张无人理睬。
实战是检验战略思想的最好实验场。按照雷德尔的作战理念,开战后德国海军先后出动俾斯曼、斯比上将等多艘主力战列舰、巡洋舰去袭击英国人的海上交通线,但是只取得了有限的战果,这些军舰大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被占绝对优势的敌舰击沉。“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并不是几艘德国战列舰的单打独斗就可以撼动得了的。而邓尼茨凭借着仅仅22艘远洋潜艇就把大西洋搅得天翻地覆。在1939年9月—1940年3月第一阶段就平均每月取得击沉盟国两位字的商船,单位是万吨。期间最辉煌的战果是击沉了英国航母勇敢号。潜艇在大西洋的作战随着德军在挪威的登陆而暂时中断。
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到,“战争中,我惟一感到担忧的就是U艇的威胁,它不是以耀眼的战争和显赫的战果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数字、图示和曲线图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来说,U艇的攻击是最大的灾难。德国人真聪明,竟然对U艇下了最大的赌注。”其实德国人聪明得有点晚了,一直到普里恩上尉指挥的“U47”潜入斯卡帕弗络港击沉了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后,希特勒才认识到潜艇的价值,批准了邓尼茨建造潜艇的计划,将潜艇工厂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16个。从建立工厂到制造出潜艇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欠缺大量经过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扣除掉战场上的损耗,等到实现300艘作战潜艇时(二战中德国海军总共拥有过1162艘潜艇),局势已经不利得无法逆转了。否则300艘潜艇在1940年就成为事实的话,将形成一个连锁效应,英国在1941年—1942年就被困死在英伦三岛,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北非之战了。德国人可以将更多的部队投入到巴巴罗莎行动中去,那么斯大林还会有多少翻盘的机率呢?
然而非常尴尬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