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59部分

彭氏军史评论-第59部分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邑:汉成帝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五弟王商的次子,王莽篡权后,他累迁至步兵将军,封成都侯,新朝建立后,王邑官拜大司空,成了新朝开国的重臣。公元17年,徐州、青州反了樊崇的赤眉军,荆州反王匡的绿林军。连年的饥荒干旱,新朝的残暴统治让农民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公元23年,为了扑灭南阳一带的绿林军,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调集各州郡精兵四十二万往救宛城。王邑担任着三军统帅。王邑却不晓兵法,徒夸兵众,也不肯接受严尤提出的绕过昆阳坚城或转攻宛和网开一面的正确建议,一味地强攻,以冲车撞城,挖地道攻城,架云梯爬城。
刘秀率绿林军数千精锐来救援昆阳,王寻派兵数千迎战。刘秀假传宛城已克战报,射入城中及王邑军营,一面鼓舞义军坚守,另一面动摇王邑的军心。接着,刘秀率三千敢死队秘渡昆水,迂回至新军侧后,冲击王寻、王邑大营。王邑、王寻认为义军不堪一击,下令各营不得擅自行动,自率万人迎战。两军激战,义军勇猛冲杀,新军阵势大乱,各州郡兵亦不敢相救,昆阳守军乘势杀出,内外夹击,新军纷纷夺路逃命。这时,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涨,新军涉水溺死者上万。乱军中,王寻被杀,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往洛阳。
昆阳之战决定了新朝败亡的命运,公元25年,更始军乘胜兵分两路直捣长安,王邑又指挥了长安城最后的巷战,拼死保卫着王莽的皇宫,与儿子王睦一起皆战死在渐台。
王邑既不知已也不知敌,盲目轻敌自大,指挥失误,又不能采纳正确建议……理所当然地应该被被钉在庸帅误国误军的耻辱柱上。
▓陈余:秦末年复国的赵国军事统帅。大梁人也,喜好儒术。陈余这个人并非那种一无是处的,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是魏地的名士。他曾参加了陈胜的农民起义,向陈胜献计夺取河北。随后跟随陈胜的大将武臣取赵地,拥立武臣称赵王,被封为大将军。武臣死后,陈余挫败了李良的叛乱。还曾书谏秦将章邯降楚而闻名。
但在军事指挥上陈余则纯粹一草包,他曾率领数万常山兵屯兵巨鹿以北,占据有利地形,却见死不救,不敢与章邯作战,成全了项羽巨鹿之战的成名,显示了陈余缺乏名将的果敢勇气。
公元前204年的井径之战中,陈余担任赵国的相国兼统帅,一半像满嘴仁义道德的宋襄公,一半像纸上谈兵的赵括。有一个很好的谋士李左车却不能用,李左车许多的计策他都不予以采用,二十万大军在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居然在败给了以新兵和降卒为主力的韩信的三万汉军。赵国被灭掉,赵王歇也被俘虏。
对于军情、合理性建议的熟视无睹,最后导致丧师亡身,陈余可以归类为平庸统帅的典型代表。
▓苻坚:字永固,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苻坚大帝就像是来自圣域天国的理想主义者、不食人间烟火,政治和军事上幼稚得可笑。他军师王猛临终前告诫他不要急于南进讨伐东晋,他一意孤行,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于公元383年5月,苻坚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
苻坚共调集九十七万大军,兵分三路,“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此已犯兵家之大忌也!前秦虽然势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慕容垂、姚长等人各怀异心,企图东山再起,为前秦的失败早埋下伏笔。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
东晋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提出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一度十分强盛的基本统一了北方的前秦政权也就此分崩离析了。
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作为统帅的苻坚缺乏起码的战略眼光,在政权基础并不稳固的背景下,狂妄自大,仓促南下是难辞其究的。苻坚屡犯兵家大忌,殛战线过长,用人不当,指挥错误等原因。
▓李景隆: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却是一个缺乏作战经验,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他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大军,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闻讯,率马步军1O余万人迎战。李景隆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很快,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在这场战斗中,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纨绔子弟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连夜拔营南遁,北平之围遂解。
作为三军统帅,心理承受能力过于脆弱,麻木,反应纯敦。而且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李景隆简直就是一个木偶将军。
▓朱祁镇:即明英宗,七周岁就登基,十六岁亲政,长年生活在深宫之中,终日与宦官,宫女为伍,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与政治经验,大权也就落入了宦官王振之手。1449年春,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御驾亲征,但作为明军统帅的朱祁镇在军事上完全是个白痴,被同样不懂军事的宦官王振玩弄于股掌之间。几十万明军被王振用来作秀摆威风的道具。因为这位“庸帅”的瞎指挥,装备着火炮的五十万大军竟然被两万弓箭的瓦剌军击败,明英宗本人也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虏,朱祁镇真个是位丧师误国的昏庸统帅,铸成了大明走向衰落的大错,使明朝最终被满清灭亡,改变了整个历史的发展轨迹。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唐朝末年最致命的哗变
    据《新唐书卷114。崔彦曾传》、《新唐书。懿宗纪》中介绍,在公元868年的7月,也就是咸通九年,唐朝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招募了两千名士兵,其中分派八百人去桂林戍边,当时约定三年后派新的军队去取代他们。但是一晃六年过去了,戍边的士兵多次请求被替换回乡。而当时的徐州观察使是刚由太仆卿升上来的崔彦曾担任。而崔彦曾对部下非常的苛严,不懂得体恤民情,性格比较急燥,宠信手下两个都押牙(注:官职)尹戬和徐行俭,认为现在库房空虚,派兵去桂林换防,所费颇多,要求戍卒再留戍一年。于是戍卒的家属立即将这个情况飞书给桂林的戍卒,于是引出了唐朝末年最致命的官兵哗变事件——庞勋起义。
我在网上查了查资料,现在关于庞勋起义的介绍现在已经多了起来,记得我刚刚高中毕业那会曾准备写一部演义小说《庞勋起义》,但是那时资料非常的缺乏,为此我还专门写信给史学家尚钺先生希望得到帮助。尚钺是《中国历史纲要》的主编,我最早了解到庞勋起义就是通过这本书,在一般的历史书看不到关于庞勋起义的介绍,其实庞勋起义是唐朝末年一次规模很大的起义,有“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的说法。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当时尚老先生没理我。呵呵~~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的可笑。其实并不是没有资料,而是我的学识和水平使我不会去查找资料。
我这里结合《新唐书》、《唐史演义》和《中国历史纲要》等史学书籍给大伙简介一下庞勋起义这一不太为人所知的,却给唐政权垮台造成致命影响,中国历史上不太多见的由官兵哗变事件演变为武装起义的过程。
当朝廷要戍卒再留戍一年的消息传到桂林,徐州籍的戍卒非常地愤怒,他们终于忍无可忍,牙官许佶、军校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文、姚周等九人杀了都头王仲甫。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不过据说庞勋当时还是被胁迫的,并非自愿加入。哗变的戍卒冲进监军院,夺取了兵器和甲胄。在庞勋的率领下,哗变的戍卒自桂林(当时叫桂州)经湖南返回,“乃剽湘潭、衡山两县”。当时的唐懿宗下了圣旨以示安抚,遣中人张敬思部护送戍卒还乡,但是庞勋感觉到朝廷不怀好意,特别是在潭州(今长沙)政府的监军企图要干掉庞勋,夺取兵权被庞勋识破,庞勋摆脱了名为护送实则另有所图的官兵,走水路沿长江东下,转入淮南,直奔徐州。途中庞勋为了以防不测开始招兵买马,有不少的农民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十月,当庞勋率领的戍卒队伍开始接近徐州地界时;崔彦曾命牙将田厚简前去劳军;暗中却派都虞侯元密率军埋伏在一个叫任山馆的地方准备要伏击庞勋。但是戍卒在徐州的家属把这个情报暗中通知了庞勋。庞勋派使者去见崔彦曾,表示不敢回来,希望能够就此“解甲自归”,让众戍卒就地解散回家与亲人团聚,并无意造反。但是崔彦曾“斩其使”,派兵去镇压,庞勋等戍卒被逼无路,只得起义,他们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兵,并攻陷了宿州。攻克宿州后“悉集城中货财,令百姓来取之,一日之中四远云集”自旦至暮,就发展到六、七千人。还拥有千余艘战船。
庞勋水陆并进,骑兵夹江而下,直取徐州。崔彦曾说,“我方帅也,奉命守此,惟有死尔。”组织军队守城,并屠杀戍卒的家属。当时的正好是大雾笼罩,庞勋指挥军队架起云梯攻城,攻破外城。崔彦曾退守子城。起义军用柴草堆在城门口放火焚烧,城门被烧坏,义军攻入子城,杀尹戬、杜璋等,生擒了崔彦曾等,首先把崔彦曾关押在大彭馆,有一个姓曹的长者劝庞勋留崔彦曾一条命,庞勋不听,把崔彦曾杀死在床榻之上,并把所有官员及其家属全部杀死。
十一月,庞勋的起义军攻克濠州,杀掉刺史卢望回。唐懿宗下诏组织讨逆大军,由右金吾卫大将军康宗训为徐泗行营兵马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北面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南面招讨使,起兵征剿。十二月,庞勋又攻陷和州、潞州,杀死潞州刺史高锡望。南到寿、庐;北至沂海、沭阳、下蔡、乌江、巢县都被庞勋攻占,并攻陷了重镇都梁城,切断了江淮运输线。此时的庞勋义军发展到二十万人马。唐懿宗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又调动沙陀骑兵朱邪赤心、吐谷浑、契毖酋长的鞑靼骑兵等少数民族武装协助镇压。
庞勋指挥起义军连战连捷,屡次击败王晏权,并且在都梁山全歼戴可师的3万官兵,击毙戴可师。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庞勋“自谓无敌于天下”,开始骄傲自满。手下大将周重曾劝谏他,“自古骄满奢逸,得而复失,成而复败者多矣。况未得未成而为之乎?”因为庞勋的自骄,与他一起从桂林起兵的部下也十分骄傲,发展到连庞勋都不能节制他们的地步。而唐朝政府在失败以后,撤换了王晏权,启用泰宁军节度使曹翔;由天雄军节度使马举替代了淮南节度使令狐绹。唐朝军队重新调整部署,四面围攻,进行疯狂的镇压。起义军占据的城镇纷纷失守。庞勋在与康宗训的作战中失利,唐朝继续增兵,由神策军将军宋留为西北面招讨使,官兵进逼徐州。
这时庞勋才接受大将周重的建议,西攻宋州、亳州,想牵制唐朝的兵力。但是庞勋西征以后,大将张玄捻叛变投降康宗训,引唐兵围攻徐州,引诱义军投降。徐州守将许佶、庞举直战死,徐州失守。庞勋西征宋州不克,转攻亳州,预备要折回徐州,但遭遇沙陀骑兵,被击败追杀,庞勋苦战牺牲在蕲县境内。时年是咸通十年的九月(即869年),起义经历一年零两个月最终失败。为了安抚百姓,唐懿宗宣布免除徐州、宿州、濠州、泗州三年的税役。庞勋的余部散居在青、郓、齐等州之间坚持斗争,唐政府不段地派兵清剿,虽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历史界一般都认为庞勋的余部后来加入到了黄巢的农民军之中去了。
唐朝末年桂林戍卒的哗变引发的武装起义给了腐朽的外强中干的唐王朝以致命一击,它就像黑暗之中的一盏明灯,鼓舞和照亮其他被压迫的人民起来斗争。874年,王仙芝在长垣起义,唐朝很快就走到了尽头。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自掘坟墓的“海上之盟”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不是一个简单的X朝、X朝。很多历史时期都并存在着林立的政权或诸国对峙格局。除了众所周知的春秋战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等时期的分裂割据以外,在两宋期间也出现过三个以上主要的政权并存的情况。譬如十二世纪初期,当时除了中原的北宋政权以外,在我国的北方还有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即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与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在这种相互敌视的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各国之间彼此攻伐纷争、角斗不断,战乱频繁,弱肉强食。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如果在重大决策上失误犯错,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亡国灭种严重后果。
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根源就是五代石敬瑭遗留下来的幽云十六州问题。当时的汉族政权北宋是三个政权中最弱的一个,一百多年间不断地受到辽国的威胁。随着阿骨打建立金国的崛起,曾经强盛的大辽衰败下去,颓势毕现。懦弱的北宋王朝以宋徽宗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萌发了联合强盛中女真一道消灭正在走向衰落的辽国,以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春秋大梦。
宋金盟约的签定本身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协议。尽管建立这种梦想的联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利条件,北宋在宋徽宗、蔡京、童贯等的错误决策下,自降身份,从1118年起,派出多批使臣,从山东登州出发渡海去与往辽东,展开了穿梭式的外交,经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的谈判,与北方强大的金国签定了瓜分辽国的协议,即历史上很有名的自掘坟墓的“海上之盟”。双方终于在1120年2月签订的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中,宋朝想要得到的是幽云十六州,甚至愿意将本来进贡给辽国的岁币奉送给金国。但是女真只空许了由辽国控制的幽云十四州,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