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63部分

彭氏军史评论-第63部分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0年竹联帮中还发生了一宗大的事情,有个叫陈仁的帮派角头私吞了60多万后无法“了难”,于是向警方请求保护,但是陈仁仍然被老大陈启礼派人给做掉了。这件事让警方觉得很没面子,于是组织对陈启礼的追捕,并最终在其女友处将逃亡了7天的陈擒获,移送到绿岛入狱了6年。在陈启礼入狱前后的这段时间里,竹联帮由张安乐和周蓉控制,元老柳茂川在评林这个地方为帮主培训保镖,他认为帮主出门身边至少要有3名以上的保镖护卫。
1980年,竹联帮在复出的陈启礼手中急速地扩充,总计有忠、孝、仁、爱、信、义等十多个堂口。各堂口以开赌场,收保护费为主要经济来源。堂口与堂口之间为了争地盘还会发生争斗火拼事件,最后只能由堂口大哥出面调停协调解决。此时陈启礼对某些人多势众的堂口也是驾驭不住了。
1984年春节前,竹联帮信堂和至堂为了地盘而火拼,一个至堂成员被当街砍死,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各堂口实际已经各自独立,联盟已经名存实亡。其中有两个堂口为了争地盘的需要,挑选一些能打的小弟组织了一支“竹联帮突击队”以应付各种需要展示武力的纷争,但是这支秘密设置在新生北路的“突击队”最终被警方摧毁。
竹联帮除了原有的地下赌场、地下钱庄、期货、妓院、黄色咖啡厅、讨债公司等传统行业外,开始更多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向影视、传播、企业、公司、餐饮业等行业进军,甚至将业务扩大到美国、日本和香港等地。尤以对房地产开发、建筑承建业的染指令人侧目。1984年,台北市政府国宅社区的营建就遭到黑帮分子的勒索,工地无法开工,厂商请出竹联帮老大出面摆平,双方以三十万成交,竹联帮的打手很快就把当地的那些混混全部搞掂,一顿的暴扁,几乎还闹出人命。
1984年的6月,为了夺回被竹联帮抢占的地盘,四海帮联合台南的黄埔帮北上向竹联帮开战。三大帮派的精英聚集在中山区,双方以荔航餐厅为中心,各自调兵谴将,明火持仗,准备厮杀一场。警方调动了数百名武警直扑荔航餐厅,竹联帮分子得到线报仓皇逃窜,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型帮派械斗因此而夭亡了。
7月30日,竹联帮老大陈启礼在台湾著名导演帅狱峰等人的撮合下竟然成为了台湾情报局局长汪希苓中将的座上客。饭局中,台湾当局提出想和黑社会合作,认为竹联帮最好是到海外去发展,甚至可以渗透到大陆的敌后去;并想借助竹联帮的力量干掉情报局的叛徒,旅美华裔政治评论作家江南。10月15日,江南即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被人暗杀。围绕着江南被杀案,一时间猛料迭报,各种幕后花絮皆指向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为改善在民众的形象,于11月中旬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反黑行动,称之为“一清专案”。陈启礼被逮捕,竹联帮分子也纷纷落网。
11月30日,美国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命案告破,凶手即台湾黑帮陈启礼为首的竹联帮。为了报复当局的背信弃义,不甘心作冤大头被人买,一盘关于江南命案的录音带曝了光,由竹联帮白狼张安乐提供给了新闻界,一时间舆论为之哗然。
1985年至1986年,竹联帮全面受挫,日子越来越难过,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地的分支机构纷纷被摧毁,众多骨干入狱,逐渐地由盛转衰。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随着内地的改革开发,国门开启力度的不断增大,众多台湾黑帮分子打着经商的幌子进入大陆从事着非法活动。台湾三大帮派之四海帮、竹联帮与天道盟尤其在上海作了不少的投资,四海帮的势力发展最为迅速,一度有将总部迁往上海的计划。竹联帮也不甘人后地加大了与大陆黑社会的勾结与联合,大陆警方就曾经破获了竹联帮与海南黑帮勾结的罪案。
为了吸收新鲜血液,拉拢青少年入会,竹联帮利用青少年热衷于上网的特点,近年来也开始在网上成立“家族”,发展会员,以时髦的形式来吸引年轻人。甚至在网上打出了“重金招聘人才的广告”。
2002年3月,台湾“海巡署”侦破其治安史上最大的一宗枪械走私案件,而幕后黑手正是台湾著名的黑社会组织竹联帮。在海上拦捕的“颖升8号”船上查获MP5、M16、冲锋枪等10多种长短枪共173支、子弹1万发和26枚手榴弹、1枚枪榴弹,据传这批枪械是竹联帮从菲律宾采购的。
竹联帮染指演艺圈早就不是什么新闻,70年代著名的台湾影星王羽等人就有些黑道背景。竹联帮甚至做出反盗版保护游鸿明等台湾歌星版权的这种令人啼笑皆非、发人深省的事件来。2005年4月,天王吴宗宪遭殴打破相,据说就是招惹了黑道大哥的女人。事后警方逮捕了涉嫌殴打吴宗宪的27岁周姓男子就是竹联帮战堂的一分子,另一名是绰号为“逍遥”高子乔则是战堂的前堂主。不过后来吴宗宪出面澄清,曾与高子乔熟识,一起打过麻将,此事并非竹联帮分子所为。
我给大家介绍的只是关于竹联帮逸事中那些尽人皆知的内幕和趣闻,我们仍能管中窥豹地感觉到这个号称台湾第一黑帮独特风采;可能更多的故事因为黑道的游戏规则,已经埋没在滚滚红尘之中了。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编撰,参考《竹联帮与台湾黑社会》、《当代中国扫黑记实》、《呻吟》等书籍和网页)
“文武双全”话曹丕
    一般来说“老婆总是别人的好,儿子总是自己的好。”而曹操却有一句名言叫做“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对一位敌国君主的一种称赞,因此人们大都敬仰曹操的博大胸怀,其实这话由刘皇叔来说比较地恰当,而曹操来说就是谦虚了,他的儿子很不赖哦。
曹植七步成诗、曹冲称象等故事,讲的都是曹氏一脉,建安文学中著名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三曹”中尤其魏文帝曹丕更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文武全才。曹丕,字子桓,汉灵帝中平四年出生,八岁能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
人们大都知道曹丕文学上的成就,对他在武功上的造诣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以全武行著称的《三国演义》对曹丕这方面的能耐更是只字未提,只说黄须儿曹彰的武功不错;陈寿的《三国志》也说他“才艺兼该”,仅提到曹丕喜欢打猎'注解一',长水校尉戴陵不识时务地劝阻,被判处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后人总结出的曹丕文集,洋洋洒洒含概着诗词歌赋、乐府铭文等的《曹丕集》成为了曹丕文学成就卓绝的佐证,文集中的《燕歌行》更是被后人推崇为七言诗之祖,因为曹丕的文采尽人皆知,我这里就不再赘述。
同样是一堆古籍资料,有时人们会对自己所常见的一些资料缺乏必要的总结和思考,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曹冲称象中的曹冲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阿基米德,他以舟称象就是利用了浮力原理。资料显示曹冲虽然早亡,但却让其父亲曹操沉浸在悲伤之中,因此慢怠了当时来许昌献西川地图的别驾张松,张松一怒之下把西川地图转而送给刘备,并引刘备军入川。就这样,整个三国历史轨迹都改变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曹丕在《典论自序》中的自传:“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这里指出曹丕从小就弓马纯熟,后面尤其提到了建安初年宛城张绣的反叛,动乱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从兄曹安民等皆遇害,而曹丕一个仅十多岁的小孩竟然从乱军之中趁隙突围而出,可见他的马术果然了得,只可惜在罗贯中《战宛城》的章节中没有记载曹丕突围的经过。
另一个证明曹丕武功不弱的例子同样来自《典论自序》,曹丕曾经与奋威将军邓展比剑。首先邓展并非俗手,“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武学造诣是相当高的。文中记载:“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这一段文言文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曹丕击败邓展的经过,无论是剑术理论还是实战技击,曹丕都全面获胜,而且让对方口服心服。
无疑,曹丕的剑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并非浪得虚名。他转益多师,拜过很多师傅(如虎卉王越、河南史阿),剑法自有渊源;而且他擅长使用双戟,也可以“以单破复”。戟是三国时比较时尚的一种兵器,双戟,应该是那种带护手钩的短兵器,可能类似太史慈的手戟,使一对必须一心二用是有难度的。长兵器方面曹操使槊,夏侯氏以枪法称雄,所以曹丕的戟法不可能是家传。至于曹丕是不是跟典韦所学的就拿不准了,反正他兄弟黄须儿曹彰也是擅长使画戟,看来曹家是请了一个使戟的行家来做教师爷(呵呵~~是吕布的师傅也指不定哦)。
可恨孙破虏早亡了,不知道后来“文武双全”的曹丕取得的非凡成就,否则他是否也会慨叹,“生子当如曹子恒”呢?
'注解一'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补充说明“。。。。。。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遂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
(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昙花一现的“少共国际师”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同意,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创立了一个红军独立师——“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但是这支英雄部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后就被改编为第十五师,隶属于红一军团的建制。“少共国际师”的存在虽然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属于昙花一现,但它却为人民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和军事指挥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耀邦、陈光、肖华、彭绍辉、曹怀里、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团中央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纪念红军成立六周年的纪念会上,这支新部队就有幸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等单位一道参加了在瑞金红军总部的大阅兵。“少共国际师”只用了大约2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组建任务。期间进行过较为严格的军训,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当时全师的兵力大约为8000人。其中70%是党团员,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不少是14、15岁的“红小鬼”。第一任师长为吴高群。吴高群曾被人们称赞为“进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挥员”,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牺牲在黎川战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员冯文彬也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写过一篇纪念少共国际师的文章,他的职务后来被年仅18岁的肖华接替。)。阅兵式上“少共国际师”还没有正式的番号,是周恩来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亲自授予了“少共国际师”的军旗,并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同时被授旗的还有红军工人师。
而“少共国际师”真正地组建完成则要到1933年的8月5日,并在在博生县又举行了一次师级规模的阅兵式。一个月后,1933年9月3日,经过一个简短的“九三宣誓”仪式,“少共国际师”就开赴第五次“反围剿”的前线作战。“少共国际师”进抵到东部战线的建宁,红军战士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军歌》、《上前线歌》等歌曲,到处写下“红军胜利万岁!” 等标语,其声威震动了整个建宁县城。部队继续前进到泰宁,然后召开了由党团骨干参加的军人大会,红军的主要首长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和杨尚昆主任等人专门来到“少共国际师”作了报告与鼓动,并传达了战役中的任务。
“少共国际师”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即闵北的拿口战役。替闽中独立团解围,击溃国民党军周志群部2000余人。然后转进到黎川参加保卫战。“少共国际师”在资溪桥与黎西南等地作战,但是很不幸,师长吴高群在百胜关的战斗时中炮牺牲。名将陈光临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3个月后,陈光将军被调动到王牌师红二师任师长)。在百顺点岭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还配合友军击溃了向黎川前进的2个师国民党军队,迟滞了敌人的推进,保障了我军防线的建立。这次战斗的胜利应该可以说非常地不容易,因为国民党军队中有一支部队是陈诚的十一师,是国军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横村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被国民党军队击败,对失败负有责任的一个红军团长和政委后来都被撤职了。但是在接下来的石城保卫战中,“少共国际师”为自己正了名,面对优势兵力的敌人的进攻,寸步不让,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一仗保障了中央红军顺利地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与中央红军一道离开了中央根据地。长征开始时“少共国际师”由28岁的彭绍辉将军接任了师长,政治委员也换成了肖华(据肖华将军等人的回忆录,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肖华一开始就担任着“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彭绍辉此前曾担任过红一师师长,兴国模范师师长,红五师师长,红三十四师师长等职务,是红军中的一员虎将。在长征中“少共国际师”一直担负着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在血战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过程中,“少共国际师”和红五军团担任着殿后的任务,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整连、整营敌军的一次次进攻,但“少共国际师”自身也损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后几支过湘江的部队之一。
1935年3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