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是故事的故事 >

第15部分

不是故事的故事-第15部分

小说: 不是故事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审工作完成后已进入暑假,这时学校发生了件大事。在一间教室的墙壁上发现用墨汁勾勒的蒋介石反攻大陆图。学生早已不来上课,是谁闯进来捣乱呢?
解放前当过新四军的派出所所长洪胖子和其精明强悍的助手赶来发案现场,他们在教室里观察了一番以后,确定是一起政治事件,要枫林中学派政治上可靠的同志对全校师生的笔迹进行普查。
叶明把几个党员召来,研究如何搜集笔迹。全校师生五、六百人,搜集笔迹如大海里捞针,谈何容易。而且,也不能排除外来作案的可能,校区周围虽有围墙与农田相隔,但围墙仅一人之高,顽童常攀围墙出入。如确系外来作案,核对笔迹毫无意义。
亨元自恃法律学院读过四年书,刑事侦查懂点皮毛,发表见解:"从墨迹高度来看,低于成人,高于少年,再者这幅图画发生在初中教室,绘画和题字却手劲有力,不象是学生所为。我认为很可能是外来作案者。"
似乎为他的估计作印证,不久,即有两名初一学生要找金老师反映情况。亨元耐心地听完两个学生的绍兴土白后,方知道在这间教室里那幅有政治问题的画,原来是围墙外面新东大队一位放牛郎的大作。
两个学生说:"在出事的上一天,我们和几个同学在这间空教室里游戏,突然闯进一个十六、七岁的乡下人。我们认识他是新东大队放牛的。
他无缘无故把我们打了一顿,并对每只课桌椅进行搜索,找出一些纸张墨笔后就把我们赶出教室。我们从门外张望,见他用毛笔醮墨汁,在墙上画起图来,。。。。。。。"
亨元将情况告知同宿舍的皮旦,激起皮旦谱写惊险故事的热情。在亨元回家度暑假的时候,他孤身一人,头顶太阳帽,眼戴墨镜,手摇折扇,前往新东大队寻找作案的放牛郎。
果然在田埂旁找到这个十六、七岁的乡下人,并且从他嘴里套出了在枫林中学教室里绘写蒋介石反攻大陆图的全部事实。皮旦把破案之经过向《团的工作》投稿,一举成功。于是,化装擒敌传为佳话,气煞洪胖子。
据说,破案后胖子派出所长并未将放牛郎逮捕,因为查不出什么动机和背景,纯属淘气之作。
第二十二回
    夏日炎炎无聊天井乘凉欺小红色旅游井冈学舌江西民谣
亨元回到没有母爱的家里。此时盆子又调回湖滨公社,哈哈则从平望木业社调来震泽照顾家庭。围墙也从气象学院放暑假回家,陈三初中毕业,正临高中升学考试。
围墙说,他作为高年级大学生也参加了地区组织的四清工作组,并且发到张"江苏省委四清工作团"证件,凭这张王牌,短途乘车不要钱。
他所在的工作组派至一个国营农场搞社教,百分之八十都是曾经劳改劳教人员,强悍无比,其中一个叫大力的,确实力大如牛,但对工作组俯首贴耳,与围墙关系较好。
这些人认为,工作组与现任领导是对立的,可以改善他们的处境。围墙还绘形绘色地模仿工作组长如何在地方干部面前打官腔。
弟兄三人的暑假生活很无聊。阿判和哈哈天天都要上班,三兄弟空闲之下期望有一架收音机,则任何时间都能够欣赏音乐、戏曲,还可以通晓国际、国内大事。
但是,按家庭经济条件,购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借,只要借十几天,能打发这个无聊的暑假,大家也满足了。
亨元和围墙想起了瓜子,她家里有一台熊猫牌收音机,能否忍痛割爱数天?于是就写了封信到吴江相求。岂料没有回音,后来知道,奶油瓜子把弟弟们的要求转交湖滨公社秘书张林处理。
张林此时正准备与盆子在国庆节结婚,因而买了一台收音机,他表示愿意借给三位舅子使用,但苦无运输工具。信件来往又拖了一段时间,眼看暑假快到尽头了,此事只得罢休,大家吃了一只"空心汤圆"。
三兄弟以下陆战棋消磨光阴,一般由亨元与围墙对弈,陈三做公证人。有时候,乘围墙高兴,亨元也能邀得弟兄俩来一段合奏。胡琴演奏已具一定水平;笛子吹得也尚属清脆、熟练。常常使途经藕河街观莲小筑门口的乡邻驻足聆听。
有一天,围墙的“开山师父”约他一起去拜访来震泽镇献艺的杂技团乐师。围墙将音乐爱好者亨元也拉了去。
四、五个人来到剧场后台,杂技表演刚刚结束,作为主音乐师的笛手很客气地接待了来访者,他拿出各种长短不一的笛子轮流吹上一个小曲,炫耀自己的技能。
亨元极其羡慕他按在音孔上跳跃不停的手指和能"脱苦脱苦"的嘴唇,自愧十几年的练习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开山师父"装腔作势地把来访者当作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而自己又是这个团体的领袖自居,俨然向亨元和围墙发号施令:
"围墙,你回南京后搜集胡琴方面的乐谱;亨元,你到上海买几种C调的笛子,……。"
为了保持友谊,两兄弟佯装服从,给足了他的面子。
陈三中考考得不差,读高中有望。可是,他生性懦弱,在外面常受人欺侮。有一天,两个兄长发现他神色不对,追问之下知道是被隔班的一个同学打了。
决定报复,兄长们叫陈三骗那个同学到藕河街的大门口来,晚饭后三兄弟在院子里乘凉,那小子果然在门口徘徊。
亨元和围墙如出弦的弓箭飞速将他擒住,一个抱头,一个抬脚,象荡秋千一样晃来晃去,陈三在旁不断控诉这小子的“罪恶”,小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两个彪形大汉生怕一松手把他摔落在地,折磨了一回儿就让他抱头鼠窜而去。
三兄弟乘好凉回到屋里,未及上床睡觉,有人"咚咚咚"敲门。阿判把门打开,来了三个人:一位姑娘,一个街道干部,还有就是那小子。
原来他回去哭诉后,姐弟俩告到街道干部那里,街道干部听了他俩添油加醋的指控,以"两个大人,打一个小人"为由上门问罪。
三兄弟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街道干部最后说:"不管你们怎样解释,两个都是大学生大知识分子,这样做总是不对的。"
阿判和哈哈唯唯诺诺。等到三人走后,哈哈一本正经地对两个大兄弟说:"你们吃饱了没有事干,打小孩子解闷,真无聊。"
亨元未等暑假结束就要回枫林中学,这是叶明给他安排的。上海市总工会和市教育局联合组织部分大、中学校政治教师赴井冈山考察参观,枫林中学有一个名额,叶明给了亨元。
八月五日,他随参观团在上海北站登上二十点三刻南往江西的列车。全团四、五十人,浦江、奉桥、四汇以及朱山编在一组,共五人。买的是硬座票,到了车上又买了一部分卧铺票,照顾老、弱、病、残和领导干部。
亨元年纪轻,阅历浅,没有人招呼他进卧铺车厢,只得坐着熬了一夜。因为座位临近走道,又是反向,一点透不着风,还受到在车厢里走动的人的干扰,虽然疲倦得不时垂下脑袋,但根本无法入睡。
六日上午九时许,车抵南昌,大家鱼贯下车,排着队在车站广场等候接待人员。南昌的高温是上海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灼热的空气在无遮拦的车站广场周围弥漫着,接待人员安排的二辆大客车如不及时开来,大家会烤成"鱼干"。
大客车把教师们送到"八一"纪念堂,这是一九二七年朱德和周恩来发动南昌起义的指挥部遗址,现在经过改造,成为展览大厅。由于屋高避阳,比室外阴凉得多。
亨元学大家的样,从旅行包里掏出钢笔和小笔记本,认真地摘录先烈们的事迹。纪念堂里地位最高的烈士是方志敏。展出了他狱中之作《可爱的中国》手稿和临刑时的脚镣和手栲。
在南昌要过一夜,住江西饭店,是一个高标准的旅馆。大堂宽敞,窗明几净,服务员都穿着白色制服。亨元等人被安排在带卫生设备的套房里。一室住二到三人,棕棚、凉席、纱窗、广漆地板。
吃饭时间,大家从容步入餐厅,女服务员恭敬地在圆台席旁等候。十人一桌,坐满就上菜,八菜一汤,籼米饭。烹饪技艺甚佳,只是江西菜多些辣味。
晚饭后,亨元独自上街游逛。尽管夜幕已经降下,街道上仍然没有丝毫凉意。刺眼的灯光,嘈杂的人群,以及汗背心上散发的臭气,使他无暇欣赏南昌夜市的盛景。
在一个瓜摊上观看营业员剖开一只如冬瓜那么大的西瓜,噎了几滴口水后就返回旅馆睡觉。阅江西日报,南昌气温已热到四十摄氏度。床上无法安眠,大家把席子铺在广漆地板上,将就地睡了一夜。
八月七日晨五时,参观团在旅馆门口坐上去井冈山的专车离开了如火炉般的南昌。南昌到井冈山五百多公里路程,是从平原逐渐走向山区,途经吉安县城时已是午饭时分了。
车子在石板路上开进县政府大院,县里领导作陪,在公路旁的一家饭店就餐。
门前一颗大樟树成为大家饭后休息的好地方,树下有几个小贩在卖西瓜,五分钱一斤。亨元买了个两斤重的小瓜,用手敲碎,里面的瓜籽又大又多,约占瓜瓢的三分之一,幸喜瓜熟而甜,解了口渴。
傍晚,参观团到达井冈山区委所在地茨坪,住井冈山大厦。这座倚山而立的高级招待所,每间客房可摆四、五张眠床,浦江、奉桥、四汇以及朱山联合小组恰好包一个房间。
服务员大多是山区姑娘,清脆的江西话有时还夹带着歌声。凌晨又传来对面山坡上悠扬的竹笛声,吹奏的是《我是一个兵》。干净利落的吐音使亨元一饱耳福。
井冈山地区宣传部长向参观团介绍了所属大小五井的光荣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状。还告诉大家,不久前毛泽东重游了井冈山。大家为能跟着毛主席的足迹旅游感到自豪。
晚上,招待看电影《湖上的战斗》。这个片子是在震泽附近的农村拍的。坐在前排的是几个日本友人,他们进场的时候,大家拍手欢迎,而这部片子却是讲抗日斗争的。
在井冈山的五天里,还到剧场看了江西花鼓戏。演员扮相俊美,戏文也唱得不差,最主要的是听得懂。
白天乘车参观领袖遗址。在小井,参观了毛泽东旧居。是一个普通人家的二层楼,卧房内一张老式床,窗前一张书桌、一盏油灯。桌上摆着一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单印本。毛泽东就在这间屋子里写出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几篇著作。
当年的房东谢怀德,现在是一个瘦瘦的瘪嘴老人,他告诉参观者毛泽东居此期间的一段轶事:
有一天,毛泽东突然问谢怀德周围乡邻中有没有新生婴儿?谢不解其意,答,附近人家不多,没有听说过谁家产儿。
毛泽东说那我为什么夜里听到婴儿的哭声。谢怀德笑了起来,告诉毛泽东,他最近在河浜里捉到几条鱼,放在水缸里,准备活杀后烹制给主席吃。
这鱼是井冈山的特产,长着个狗形的头,人称狗鱼。能发出微弱的叫声,酷似婴儿啼哭,夜深人静时听着更为凄切。说着就领毛泽东到厨房观看。
毛泽东吃了狗鱼后感到此鱼骨少肉多且鲜嫩,不失为佳品。号召大家象打土豪那样多捕狗鱼,改善苏区人民生活。
位于丛山峻岭之间的黄洋界是进入井冈山地区的必经之路。参观团在黄洋界纪念碑前留下了合影。导游在这个地方也讲述了一段故事。
朱、毛会师后,湖南省委命令井冈山红军攻打长沙。朱德带着大军会战去了,毛泽东也带着小股部队在井冈山附近打土豪劣绅,井冈山大小五井守军不足三百人,国民党部队乘红军后方空虚,调动大批人马向黄洋界进逼。
在这紧急关头,守军想到在军械所尚有以前从敌人那里缴获的一门土炮和两发炮弹,从来没有使用过,能不能搬出来吓吓敌人?于是,他们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大炮由茨坪搬下山来,横在黄洋界口。
当敌人进入适当距离,打了第一发炮弹,不料是臭弹。敌人又逼近了好几百米。现在就只剩一枚炮弹了,成败在此一举,"轰"然一声,这一炮打响了,竟命中敌先锋主将。
国民党军队料不到井冈山有"大军"伏击,吓得屁滚尿流,连夜撤走全部进攻部队。毛泽东闻讯后十分兴奋,信手写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著名诗篇。
一星期的参观快结束了,大家忙着在商店采购纪念品。据说,井冈山的花茶也是很著名的,亨元化了几元钱买两斤茶叶作为带回去的纪念品。他乘隙又回了趟震泽。
给老父一斤茶叶,吹了一些井冈山牛皮,唱了一只刚学会的江西民谣:三五九旅对我讲,士兵半年不发饷,有大洋要归旅长、要归师长、要归军长。“
第二十三回
    与生“三同”创新慷慨解囊助困歪诗规劝顽童激将反成把柄
亨元在新的学期里将接受外语青年教师叶为所教的班级,升上来是初三乙班。他因又未能当上高中教师而郁郁不乐。
开学前一天晚上,他通过叶为将镇上的几个男女同学召来,在教师办公室前的一排树丛中开了个座谈会。叶为向他们介绍:新的班主任是中共预备党员。学生们带着崇敬的眼光望着他,使他稍微得到了些安慰。
这个班级比较活跃的学生除“报案”的绍兴学生景宝外,还有干部之女车芳;煤球厂工人之子钟成;善于笔墨的书香子弟平正;刁嘴油舌的耿龙。
而那一位梳着两根小辫子、调皮而又姣俏的绍兴姑娘桂花,还没有和亨元混熟,就溜进办公室取下他的胡琴,伸展两条细长的手臂胡乱拉扯起来。
开学后,亨元应学校团总支和学生会邀请给全体高中部学生介绍井冈山参观见闻。他记了一个笔记本的材料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在大草棚饭厅兼礼堂的讲台上,这位初中部的政治教师侃侃而谈,从南昌和上海的气温差别讲到井冈山的凉爽;从毛泽东房东的狗鱼故事讲到黄洋界关键性的一炮。
他还兴致勃勃地把导游在汽车上教给参观团唱的几首井冈山歌谣复唱给听得入味的高中生们欣赏,学生听得哈哈大笑。 亨元用原来对付十三个人班级的办法对待新的班级,但这个班的学生喜动不喜静。学习毛泽东选集等活动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他为了与学生们打成一片,索性与他们实行了"三同",即同住、同吃、同学习,这在枫林中学是个创举。
亨元把铺盖搬到男生宿舍,并且在大草棚学生食堂吃大锅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