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特反谍奇战写真 >

第14部分

反特反谍奇战写真-第14部分

小说: 反特反谍奇战写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落了地。全场鸦雀无声,屏息倾听。
    周恩来接着发挥了现在已经是人们熟知的命题: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心平气和地针对一些代表对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和中国的误解作了解释。他
说,在第二次大战后,新兴的亚非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但是并不是不可以
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他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
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不同的见解。”周恩来宣布,为了
不想使会议陷入争论,中国决定不在会上提出关于台湾地区的局势和中国在联合国
的席位问题,虽然中国的要求完全是正义的。
    这篇不到5000  字的即席讲话,找不到雄辩滔滔的外交辞令,有的只是一片谋
求团结的赤诚。如果说发起会议的科伦坡国家在为亚非会议制定的目标中已经表达
了要求大家越过歧异而寻找共同点的希望和祝愿的话,那么,周恩来则以自己的言
行树立了求同存异的实例。
    万隆会议的第一次风波就这样平息了。大会顺利地转入秘密举行的3 个小组委
员会。然而在从4 月20  日开始的政治委员会,也就是各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风
波又起来了,根子还是先前那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实行中立主义和同共
产主义共处;一种观点反对同共产主义共处。双方相持不下,以致又有入得出了会
议已不可能达成协议的结论。
    终于,到了最后一天(4 月23  日),又是成为争论中心而又从不介入争论的
一个“共产党国家”的总理周恩来,发表了某些代表所说的“亚非会议上最重要的
讲话”。
    讲话最中心的几句是:“虽然我们信奉的意识形态和承担的国际义务不同,但
是我们的目的都应当是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和进行合作的基础。有人不喜欢‘共处
’这个词儿;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儿。”障碍消
除了。就在中国提案的基础上,政治委员会通过了《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
的十项原则》。
    什么是和平共处的真谛?什么是求同存异的真谛?
    这就是万隆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万隆会议开成了一个团结的会议,一个被
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慕洛称之为“罕见的理性和尊严的会议”。通过大会、小组委员
会和不计其数的会外交往,长期被隔绝和被分离的亚非国家第一次进行了接触,打
开了正式建交和互助合作的道路。许多人来时素昧平生,去时已成知交,许多人带
着误解而来,带着友谊回去。周恩来总理同纳赛尔总统和西哈努克亲王的相识就是
这样的例子。
    万隆精神表现在会场内,也表现在会场外。
    会议期间发生的最大的会外新闻是,周恩来提出了同美国就解决台湾争端举行
会谈的建议。
    在4 月19  日的补充发言里,周恩来曾经提到:“本来,对美国一手造成的台
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谋求解决的议案。……但是我们并没有
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4 月23  
日,周恩来在巴基斯但总理穆罕默德·阿里寓所举行的午餐会上,当着聚集在那里
的8 国代表团团长的面发表了下面的声明: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
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
势问题。
    用罗慕洛的话说:“这三句话的声明震动了会议”。云集万隆的各国记者都抢
着发这条特大新闻。各国代表团团长也纷纷发表谈话表示欢迎。         会议期间发生的另外一条重要的会外新闻,是4 月22  日早晨中国外交部长周
恩来和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苏纳约签署了两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这个条约
不仅解决了中印(尼)两国之间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而且表示了中国愿意同一切
有所谓“海外华人”的东南亚国家解决同样问题的愿望。
    中国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会上某些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示的对中国的误解与疑
惧。罗慕洛在1956  年写的《万隆会议的意义》这本书中曾引用过希腊哲学家的一
句名言:“历史就是哲学用以施教的实例”。万隆会议正是求同存异的智慧启示世
人如何为和平解决争端、团结谋求进步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在闭幕式上,亚非会议的主席、印度尼西亚总理是这样结束他的闭幕辞的:
“愿我们在我们已经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并且愿万隆会议成为指引亚洲和
非洲前进的灯塔。”周恩来的兢力在万隆会议上再次为众人所倾倒,一位记者写道
:“周需要做的一切是站在原地,伸开双手等着,而他们就会向他走来。”一位出
席会议的亲西方代表承认:“我一如既往,强烈反对共产主义,但我相信这个人。”
这种势头保持下来了。5 月,周恩来声明中国愿意尽可能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8 
月,与美国的第一次大使级会谈开始在日内瓦举行,双方在解决朝鲜战争时间的相
互不信任方面取得了真正的进展。亚洲的来访者开始几乎是不停地到中国来了,开
始是1955  年5 月印度尼西亚总理的来访,紧接着是柬埔寨、老挝、尼泊尔、缅甸
和巴基斯但的领导人相继访问中国,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加
强。
    不久,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以及柬埔寨、伊拉克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中国外交喜结硕果。   
      最后的胜利
    尽管印度尼西亚政府、中国代表团内部以及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但为保证周恩来和代表团成员的安全,成元功和李福坤等人,弦仍然绷
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大意。成元功和李福坤所带的手枪子弹都是上
了膛的。每逢随周恩来离开驻地到独立大厦或红白旗大厦开会,或是去拜会其他代
表团,或是应邀去出席其他代表团的宴会,成、李两人总是紧紧跟随在周恩来的身
后,情况复杂时,他们则干脆把周恩来包在中间。由于大使馆给他们办的身份证同
会议代表一样,不论什么场合他们都可以进去参加,这对警卫工作帮助很大。
    周恩来并不轻松,既要参加会议,应付来自帝国主义仆从国家的代表提出的各
种挑衅,又要在一些代表团之间做工作,求同存异,还要广交朋友,进行一些必要
的应酬。此外,还要过问代表团成员的饮食起居以及安全,包括对印度尼西亚当局
派来的安全服务人员的关怀。别的不说,单从4 月24日亚非会议闭幕的那一天的活
动安排,就足以看出周恩来紧张到了何种程度。那天,本来预定上午8 时开会,只
要团长会议通过一下“殖民主义问题”和“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两个小组所起草
的文件,就举行闭幕式。那天周恩来连旱饭都没吃,说等闭幕式完了回来再吃,就
坐车到会场上去了。谁知赶到会场之后,两个小组在文件起草上出现了争执。在殖
民主义问题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坚持要把所谓的“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和所谓的
“渗透和颠覆性的国际学说”写进去,而在军事集团问题上,又不同意仅写“尊重
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双方争来争去,从
上午8 点一直争到下午6 点半(中午休息半小时,大家在酒吧间吃了一点点心),
在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才打破了僵局,达成了协议。关于殖民主义问题,
会议拒绝了那种所谓的“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和所谓的“渗透和颠覆性的国际学
说”的提法,改成了“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
祸害;……宣布会议支持所有这种(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人民的自由
和独立的事业;要求有关国家给予这种人民以自由和独立”。关于军事集团问题,
在“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之后,又加
上了一句:“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
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达成协议后,于下午6 点35  分,接着召开全体会议,
直到晚上9 点半全体会议才闭幕。会议闭幕后,周恩来和陈毅又去出席老挝代表团
的酒会和亚非会议5 个发起国的宴会。周恩来和陈毅回到达门沙里路华侨别墅驻地,
已经是晚上11  点了。周恩来略略休息了一会,11  点半,又在驻地会见了印度情
报局副局长高氏,谈了有关调查“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被炸事件的问题。零点30 
分又会见了越南总理范文同,直到早晨5 点,周恩来这才上床休息。但也只能休息
两个多小时,因为第二天上午8 时还要会见日本代表高碕达之助, 10 时会见印度
代表梅农,11  时半出席华侨招待会并讲话。         这次会议,在周恩来总理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代表的努力下,不但开成了
一个一致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团结的大会,大会宣言中所提出的十条基本上
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有个国
家的代表,当时时我国表现并不友好,在会上也没起什么好作用,最后却说:“只
有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周恩来先生这样伟大的人才”,“我们就要离开万
隆了,除了你周恩来一人之外,我们都犯了错误。万隆会议闭幕了,但周恩来的旗
帜将永远在万隆飘扬。”7 天的亚非会议终于结束了,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
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坚持求同存异、协调一致的原则,为这次会议做出
了独特的贡献。在这7 天的会议中,最忙的是周恩来,据不完全的统计,在这7 天
中,他共参加各种会议16  次,会客约谈10  次,参加各种宴请活动15  次。此外,
还要参加代表团内部的活动、批阅文件和亲自起草电报等。睡眠最少的也是周恩来,
他每天白天参加会议和各种活动,晚上办公,有两天只能和衣在床上睡个把小时。
当时成元功曾对他的睡眠做过统计,7 天他共睡13  个多小时的觉。
    从万隆回到云南昆明后,一天在驻地的院子里散步,周恩来对成元功说:
    “这次出去很紧张,比较忙,睡觉少一些,休息几天就补上了。大姐(指邓颖
超大姐)身体不好,不要对她讲,免得她担心。”周恩来的嘱托在成元功心底埋了
22  年,直到1977  年春天他才告诉邓颖超。   
      写在前面的话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表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
照旧……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毛泽东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隔绝的海峡两岸在对峙中自然会有秘密战
线的绞杀和较量。
    本书首次揭开了台湾间谍机构的神秘面纱,精彩地再现了共和国一幕幕反特反
谍斗争的生动场面。   
      台刊披露空难真相
    在“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发生40  年以后,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张平
宜专访了该案的主要当事人、当年曾任保密局侦防组组长的谷正文。终于打破了台
湾的“沉默”,首度揭开了尘封40  年的情报黑幕,抖出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暗
杀周恩来的始末。
    《中国时报》周刊第171 期刊登了张平宜题为《专访谷正文谈筹划谋杀周恩来
始未》的文章。该文说:
    1955  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前,台湾情报人员获悉,周恩来将率中
共代表团,包租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往雅加达开会,由于专机
会在香港短暂停留加油,所以台湾特务,决定趁此炸机干掉周恩来。
    当时,这件暗杀行动的两位执行者,一位叫周斌成,是保密局敌后部置组组长,
此人沉默寡言,工于心计,是戴笠得意的学生之一;另一位则是组员陈鸿举,两人
都是台湾派到香港从事敌后颠覆的特务人员。
    两人全盘计划是这样的:找人到“克什米尔公主号”放炸弹,时间一到,炸弹
爆炸,自然什么都炸得灰飞烟灭,包括所有乘客及犯罪证据。
    计划中,放炸弹的人将是关键人物。问题是谁将执行这个任务?找个陌生脸孔
的国民党特务,恐怕混不过机场严密的检查,最好是机场工作人员,尤其是能接近
飞机,又不引人注意的“小角色”。周、陈两人在机场勘查一阵过后,终于找到心
目中理想人选——小郑。
    小郑是香港人,本名叫周驹,他原是香港启德机场的清洁工,才20  来岁,未
婚无家累,只有一位嗜赌如命的父亲。此外,小郑个子瘦小,长相普通,在机”场
打扫清洁,鲜少引人注意。
    在港市60  万的重赏下,小郑“勇敢”接下暗杀周恩来的危险任务。
    计划大致确定后,周斌成与陈鸿举两人特地从香港赶回来向保密局局长毛人凤
“口头报告”,毛人凤一听觉得“大有可为”。因为本来美国中央情报局就一直不
断在积极谋划暗杀周恩来的举动,但始终没有付诸实行,正好周斌成此时提出了炸
毁周恩来的专机计划尽管毛人凤觉得计划可行,可是周、陈两人却不敢向毛人凤提
起601 港市酬劳的事情,怕金额过高,遭毛反对,最后,两人决定央请当时有“地
下局长”之称的谷正文,请他出马为60万港市代为通融。
    谷正文详听计划始未后立刻赞成。他的理由有三:一是,暗杀中共领导人,本
来就是特务工作之一;二是,想藉此给香港政府压力,因为在此之前,香港对我情
报人员不太客气,抓到老是判重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