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网络的游戏 >

第4部分

网络的游戏-第4部分

小说: 网络的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上学时在班里也好,上班后在办公室里也好,如果某个同学(同事)特别受老师(领导)青睐,那么无论此人本身品行怎么样,其他人都会一致疏远他,我猜无忌在贞观朝也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_…|||。他的“国舅”地位,他与皇帝的布衣交情,他对于小李本人的贡献,再加上他的才学和法政方面的建树,都是那些正直大臣们不能无视的,所以小李坚持让无忌当宰相,谁也不能就此给他扣“任人唯亲”的大帽子。不过看着明明算不上最好最出众的无忌一路扶摇直上,取得远远超出他自身才能所应有的地位,那些人也不会太服气就是了。于是就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沉默之下,长孙无忌陪皇帝聊聊天、喝喝洒、颂颂圣、执行一些事务性工作、修订修订律法,度过了十几年“敬陪首座”的悠闲日子,“只因心混混,所以面团团”,那段时间他大概还是挺幸福的吧,直到……贞观十七年易储大风波起。
长满了荒草的大坑,想填新土,居然不知道该从哪里下锹了……
先来段刺激场面吧:
贞观十七年四月,皇子李祐、皇太子李承乾、皇弟李元昌先后谋反被擒,嫡次子李泰欺骗父亲威吓幼弟的恶劣行径则被曝光,皇帝李世民在两仪殿单独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人,君臣几个不知又说了点什么着急上火的事,到最后,称雄一世的天可汗陛下纵身扑倒在龙椅上,大叫一声:“我三子一弟都是这种德性,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铮一声拔刀出鞘,回手自刺!
……如果陛下您再手快一点,用力再大一点,必将荣获“古今中外死亡原因最离奇不可理解的皇帝”之称号头衔,可惜啊……
这一幕,已经和小李吃蝗虫、放死囚等行为一起,被不知多少历史学家指斥为“演戏作秀”了。好吧,他吃吃放放的可以博取个好名声,所以有演戏的动机,这我能理解,可是“皇帝因为教不出好儿子而惭愧自尽”……这种行为难道也能引来万世敬仰?他演这种戏能达到什么目的?
是为了说服大臣们同意立李治当太子吗?看看当时在场的人的吧:长孙无忌,不用说了,早在小李还一心想立李泰的时候,无忌就“固请立晋王治”;房玄龄,几十年来一向对小李唯命是从;李世勣,为人聪明谨慎,又长期在外统兵,而且是以“并州大都督长史”的职位镇守边疆十几年,猜猜他名义上的顶头上司“并州大都督”是谁?晋王李治…_…|||《通鉴》上记载,事发时除以上三人外,还有褚遂良也在场,这老哥更是“立晋派”的前锋人物,之前曾经对小李当面揭露“李泰说要杀子传位给弟是弥天大谎”。在这四个人面前,小李一句“立晋王”出口,他们只会欢呼磕头,用得着皇帝以死相逼来达到目的吗?
叹气,为什么小李每次做出不符合儒家传统的“非份举动”,别人就一口咬定他是有预谋的在演戏,而不肯相信,这个人本来就脾气大、爱冲动、性子一起死活不顾天不收地不管呢?看看他年轻时领兵打仗的表现: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以寡敌众、视死如归、心狠手辣、冷血绝情……这种人一气之下作出“自杀”之类的过激行为,不可理解吗?
也许在我们后人看来,皇族子弟为夺嫡而流血争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李世民自己就是通过残杀骨肉上台的,他对这种事应该很“习惯”了,没理由产生如此激烈的反应。在他之前和之后,夺嫡大战的各版本续集也一代代隆重推出,只听说过失败者被抄家灭族,没听说过还有哪位胜利者想自杀的@_@?
只不过,持这种观点的大人们估计是忘了,血腥杀兄后能委屈压抑自己到弄出“贞观之治”那种程度的,历史上好象也就这么一个……
当个好皇帝,其实是挺困难的事,因为权力太大、诱惑太大,而束缚制约基本上等于零。好比说,有两条长长的望不到终点的路摆在你面前,一条路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你可以在这温柔富贵之乡享受一辈子,代价只是死后遗臭万年;而另一条路上只有普通的生活保障和一堆天天在你耳边批评唠叨的老头子…_…|||,坚持走到头,好处也不过是捞个好名声而已。那么平凡庸俗如我者,肯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温柔乡内去享受帅哥了^+++^可悲的是,好象大多数人类的水准都跟我差不多,天生圣人永远是少数。
小李当然不是圣人——他要是圣人的话,当初就该长跪在地引颈受戮,静等着上天打下雷来把建成元吉劈死——事实上早期的他颇有几分任性放纵,然而他即位后却毅然选择了那条委屈压抑的道路,“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正统的历史教科书上大概都是这么写的:“李世民在风起云涌的隋末农民大起义中亲身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悟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这个当然是金科玉律无比正确的了,俺可没有批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历史观的意思@_@,只不过,心里还有一点点小疑惑:皇帝要得知“治国需善待百姓”这种道理,似乎不必一定得“亲身体会”农民起义的威力吧?只要认识字、能读懂《孟子》一类的书、或者身边有几个文化人给他讲讲不就行了吗?再说,每个朝代结束后都有天下大乱义军蜂起的时代,亲身体会过群众力量的领导者多了去了,可有几个掌握政权后还能牢记历史教训、动心忍性以求大治的?
要我说,我是宁可从这些领导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中去找原因,看看促使他们舍弃眼前物质利益、追求理想和名誉的“束缚制约”到底是什么。一个可以拿来跟小李类比的人物是汉文帝刘桓,开创“文景之治”的那一位。他其实自己并没有多少本事和势力,大致上是属于“被大臣们拥上台”的。汉初时大臣们的权力比后世大,而当时朝代开国的清正风气尚存,所以可以对皇帝构成一定的“外力约束”。刘桓从小不受父亲宠爱,没沾染上骄暴习气,个性比较温和仁厚,这才君臣协力奠定下汉朝基业。
还有一个可以说说的是后世的康熙,他很幸运的地方是有个好奶奶^^|||。一方面,孝庄太后对孙子的教育抓得紧,另一方面,康熙是伴着朝野纷乱的政局长大的,鳌拜、三藩、台湾、北疆种种变乱纷至沓来,再加上满汉华夷民族斗争,外界压力严重到“不给你任何放纵玩闹余地”的程度。如果小皇帝一个顶不住,那就什么都别说了,然而如果他居然见招拆招一一扛了下来,那么经过这番锤炼,他不修成圣人金身也难^^。
不过,小李面临的情形,跟以上两位似乎都有很大不同。他是自己打下的江山,群臣都早习惯了在他手下服从命令听指挥,对他的君权形不成约束;唐初政局,虽然也有民生凋弊、突厥侵边的紧张状态,但毕竟不象清初那样八方火起处处冒烟,外界压力没到迫在眉睫的程度;而且,唐初那些麻烦解决得迅速,四五年间天下太平,这“四五年”小李又已经三十岁左右,为人个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不象康熙,是在少年时代边治国边成长,由此而奠定一生品性……
汗……扯得太远了……待我慢慢往回倒……
上面说的意思是:刘桓、康熙这两位长命王朝的第二代杰出君主,之所以能“存天理、灭人欲”地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一方面是他们自身性格宽仁大度(而且表现始终如一啊),另一方面,他们也承受着较大的外界压力。但是这两个条件,对李世民来说都作用偏弱——他打仗会屠城、要赢不要命、对没有利用价值的人物向来见死不救,怎么看秦王殿下也不是个“天性宽仁”的主儿——同时外力也对他形不成太大约束。于是回到中心问题:小李刻苦求治的动力在哪里?
算来算去,只有玄武门了。一个坚持理想、重视名誉、拼命追求完美的人,还没真正大展鸿图之前,先在这里背负上他永世难赎的“原罪”,整件事简直是黑色幽默。
要么从此自暴自弃,盯住现世利益,步上杨家表叔后尘;要么咬紧牙关,锉磨天性,从负数开始努力,一点一滴填平亏欠,依然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坚定前进,无论过程中要忍受多少艰辛委屈……
(冥冥中传来哀嚎声:我要做好人——好熟悉的电影台词?…_…||||)
其实仍然是那个下令“敢言战者斩”、“敢言班师者斩”的小秦王吧,从小被父母娇惯得唯我独尊天下最大,认准死理后就不计代价九牛拉不回。一个人的本性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他承认自己政治经验不足、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以人之长补已之短、恩泽百姓怀柔四方,那是他的智慧和清醒表现。他知道要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在这些形式性、方法性的东西上让步,虽然一时受委屈没面子下不来台,但,人家放开长线,要钓的是那条叫做“千古明君”的巨大鲸鱼啦……(钓来炖成鸟生鱼汤的那种)。
有多少人能弄清楚自己这辈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大概杨广是清楚的,一边及时行乐,一边摸着脖子做好付钱的准备。小李也是清楚的,不但清楚,而且骄傲,认为自己的目标要比表叔大人高级得多,为此,他常常隔着史书对前者嗤之以鼻曰。
真没追求。
他嗤了十七年后,忽然在这一天,嗤不出来了。
他杀兄弟夺皇位,打算把治理好的锦绣河山传给子孙,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长大成人后,起兵的、暗杀的、欺君胁弟的,一个接一个磨刀霍霍向父皇——
天意?报应?原来自己手上沾染的同室血腥,毕竟不可能用人力来洗去,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忍受多少痛苦艰辛,都无法赎清他的罪孽。老天不原谅他,依然要用这种“以血还血”的方式来惩罚他,一心要做千名明君,末了却仍落得个万世笑柄,被人在身后点点戳戳“活该、恶有恶报”……
他这十七年来的努力,还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意义?今后的日子里,也只能背负着永远洗不脱的骂名,行尸走肉一样活下去……所谓的万念俱灰、心如槁木,大概也就是这种心理状态了吧。
骄傲如他,一时冲动之下想以“消灭肉体”的方法来摆脱这等奇耻大辱,真的不可理解吗?
贞观十七年的易储风波,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只是一场很普通的皇室夺嫡斗争,但对当事人小李来说,那是颠覆了他十七年来一直相信并奉行不悖的真理原则,天塌地陷、世界无常、人生幻灭……一向自信而强悍的他,出现了巨大的信仰空洞,心理脆弱到几乎崩溃,这时候,很自然地,他需要一个外来的精神支柱,需要有一个人可以去依靠…_…|||
这件事……并不困难。因为这种“心理崩溃到萌生死志”的经历,近二十年前,小李就曾有过一次。
旧唐书所载小李赐无忌的《威凤赋》: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化垂鹏于北裔,驯群鸟于南荒。殄乱世而方降,应明时而自彰……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嗟忧患之易结,叹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托英才而福全。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
当初我见“帝作《威凤赋》赐无忌”的记载,还以为“威凤”是指无忌呢,看过原文才知道,原来又是小李这家伙在自吹自擂^^|||,无忌只是赋里的“君子”“明哲”“英才”而已。
这篇骈文里最让我悚动的地方,是“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这句。之前我们看史载小李在武德末遭兄弟倾轧时的反应,有委屈、有愤怒、有伤心、有恐惧、有反抗,可没见哪里有消沉绝望到“待死”的。
不过想想,武德末年那时候的情形,跟贞观十七年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公义方面,小李一直相信的“立功受赏”“贤者得天下”准则被击碎,私情方面,则被他敬爱的父亲(还有大哥?)抛弃背叛。二十多岁的青年,更容易走火入魔想不开,天知道他一赌气都干了些什么傻事吧……
于是,“以依以恃”的“君子”无忌哥哥由此光荣登场,并且兄妹合力化解了小李的负面情绪(濯斯尘滓),赢得他“徘徊感德,顾慕怀贤,答惠报功”。十七年后,当相似情境再度出现,小李又一次转向无忌,向他寻求精神支持和心理依赖,就实在是太顺理成章了。
人都是会随环境情势变化而改变的。小李和无忌相处近四十年,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强势的小李在发号施令,温和的无忌唯命是从,甚至连小李主动叫无忌指出自己缺点时,无忌都眼冒红心无限痴情地回答“你十全十美毫无缺点”,似乎对他来说,服从妹夫早成了天经地义不用过脑子的习惯^+++^。
但在那“自杀未遂”的一幕后,无忌催小李:“你想立谁你就说嘛!”心绪混乱的小李说:“我想立李治。”无忌立刻强硬接口:“那就这么定了,谁敢反对我就宰谁!”——敢这么对自己说话的人,小李一辈子也没遇上几个,(后来有个刘洎也有样学样公开宣称“受命辅政,谁敢找麻烦俺提刀就砍”,结果自己先被小李给砍了…_…|||)可是在这种特殊时期,无忌的坚定强硬正是小李需要的,所以他不但不怒,反而立刻命令站在旁边的李治:“你舅舅给你作主了,还不赶紧给人家磕头道谢!”估计已经被吓傻了的李雉奴同学这才腿脚一软跪下去……
“国舅作主立太子”,这种说法怎么看都不是好话,按理说看重名誉的小李应该对此很反感才对,然而具体到李治被立为储君这件事上,前前后后怎么看,这种说法都一点不过分。如果说无忌一辈子只在一件事上强硬到底、寸步不让、甚至不惜跟皇帝当面对抗,那就是这个了,而这也跟小李在这个话题上“作贼心虚”式的软弱有关……稍微列举几处证据?
——刚刚定下来立李治,小李就问:“你们虽然同意了,不知道其他大臣的想法怎么样?”无忌答:“晋王德艺双馨,崇拜者多多(有点恶心,一个在皇宫里长大的小男孩,基本上不跟外界接触,哪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