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网络的游戏 >

第5部分

网络的游戏-第5部分

小说: 网络的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外界接触,哪里来的崇拜者?)。不信你去问问百官,谁要是说个不字,我就死给你看!”大局乃定。
——小李觉得李治不好色,所以不象自己…_…||||,又问无忌:“你叫我立雉奴(李治小名),可这孩子这么老实,怎么能守住基业呀。吴王李恪英明果断,比较象我(时刻不忘自夸^&;^),换他当太子怎么样?”无忌打死也不同意,争着争着小李有点气了,当面挖苦大舅子:“你不就是因为李恪的血管里没有你的DNA,才不喜欢他嘛!”——这绝对属于“诛心之论”了,一般臣子被皇帝揭老底揭到这种地步,基本上只有磕头认罪的份儿了,但无忌居然还咬牙硬顶:“人家李治比较适合当守成的皇帝(言外意:守成的皇帝如果象你一样爱折腾才糟糕),皇太子这么重要的岗位怎么可以随便轮换呢?你自己好好想想!”小李只好暂时放弃这念头。
——一个李治和群臣都在的场合,小李问大家:“群众了解皇太子吗?”无忌赶紧出场:“太子就算连宫门都不出,广大群众还是崇拜他崇拜得要死(再恶)。”小李主动坦白:“我象李治这么大年纪的时候,淘气捣蛋得出了格(同情李渊老伯一下)。李治从小就是乖宝宝,俗话说‘儿子野得象狼,还怕他是小绵羊’,但愿他再长大点,能比较象男人吧。”于是无忌再度搬出千年老借口:“你淘气好动是因为要跟别人打架夺江山,李治善良乖巧才能守江山造福百姓,父子俩都是圣主,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这是老天爷保佑我大唐咩……”
(纯恶搞:上面这段话的BL版:小李:“无忌呀,偶明明素强攻,怎么偶儿子居然素弱受捏?有没有搞错啊?”无忌:“你习惯攻是因为有偶这个千年小受在身边,你儿子素受,因为后世会有SM女王来配他^&;^。父子虽然不同Type,可都是绝世美男,老天爷降福我等大唐子民啊……”)
顺便说说李恪的问题吧。我是倾向于——小李的确动过立恪的念头,但只是那么“一动念”而已,远没到“下决心”的地步,所以也就没有为此采取什么实际行动。唯一可以算是“行动”的,也就是向无忌提问商量吧,但却一冒头就碰了一鼻子灰……他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大臣们又不支持,只好算啦算啦。毕竟长孙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比,只要有条件,他还是希望立长孙的儿子。而且他虽然怀疑李治的才干,却从来不怀疑李治的品德,感情上也一直怜爱这个娇滴滴的小儿子。(不过后来的世事发展又跟他开了玩笑,李治的才干固然不象他担心的那么差劲,这个孝顺儿子的品德也绝不象他相信的那么高尚…_…|||)既然无忌态度那么坚决地一直给李治打包票,小李也就顺水推舟了,一边向无忌明确“教育好李治是你的责任”,一边逐渐让无忌掌握朝政实权,以便辅佐这个他一心迷恋的小外甥,弥补李治能力上的不足。 
其实,无忌真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无能国舅”,贞观后期他掌权的时代,基本上还是按照定好的调子走下去的,没有犯下什么不可挽回的大错误。无忌虽然对小李修宫室打仗等行径没有劝谏过,可也没逢君之恶煸风点火啊。除了立储一事外,别的决策都是小李自己作出的,那也就应该让他自己承担责任,不该推给别人。
至于说,征高丽之战中无忌建议小李采用“万全之策”死攻安市,从而错过了李道宗提出的决胜良机,这个……也是小李自己选择的…_…|||。他根本就知道无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还偏要听大舅子的话,那怨得了谁?要说小李不懂军事得靠别人指点征战方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然而贞观前期那种特有的明亮光彩毕竟渐渐黯淡下去了。一件事处理不好,可以归为技术细节的原因,可当所有事都变得磕磕碰碰坷坎困难,就只能从思想上、态度上寻找症结所在了。还拿征高丽之战来说事儿,从辽东抱憾而归后,小李曾经问李靖他为什么打不赢,李靖推给李道宗,道宗老老实实地说:“当初我就建议你绕开安市坚城,直取乌骨、平壤啊,谁叫你觉得太冒险,不愿意听……
——似曾相识的场景:近三十年前,隋末大乱时,一支从太原起兵的军队南下长安,路遇由屈突通坚守的河东城挡道,当时建议绕开路障冒险直取长安的,正是小李自己……
照通鉴说法,小李原本是打算接受道宗意见的,然而无忌发言:“天子亲征,跟普通将领不同,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假如我们轻率冒进被敌人抄了后路,陛下您老人家的安危……”
——还是似曾相识的场景: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击破定杨军,纵马日夜狂追,大将刘弘基拦马劝阻:“您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安危、保重身体呀……”当年那个还带着孩子气的年轻嗓音掷地有声:“我只想尽忠报国,考虑什么身体!”
看时间慢慢把英雄变成老人,是多么悲哀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无忌逐渐掌权、越来越受信用的原因,则除了小李对他的心理依赖、他与新太子的特殊关系之外,晚年的小李思想渐趋保守平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说难听点,小李的执政水平直线下降,降到了和无忌同等的高度…_…|||,所以从前他根本看不上眼的笨办法馊主意,现在都一一采纳了。
“你的个人利益比较重要!”——无忌绝不是第一次这样对小李“献计”。事实上,可以说,无忌为小李出谋划策一辈子,其中心思想也全都是这一句,按当时的话来说,叫做“忠君”,是为人臣子者最大的美德。
按照封建道德理论,“君”和“国”是一体的,皇帝的职责就是治平天下,造福百姓,所以皇帝的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永远一致,不可能有冲突矛盾。然而事实和理论的差距,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道德理论家们又出台了“修正案”,解释说,造福百姓是皇帝的“终极利益”,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皇帝会暂时忘了上天派他下凡的使命,做出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来。于是考验大臣们的时候到啦,真正的忠臣,应该坚决劝阻皇帝索取“眼前利益”,引导他们去追求“终极利益”,哪怕要为此付出杀身之祸……例子不举了,史书上一抓一大把,明朝尤其多。
无忌很幸运,他遇上了一位有道明君,大部分情况下皇帝会自觉地服从道德约束,主动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但就在那些“极少数情况下”,小李发脾气放纵自己的时候,无忌的表现,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在他心目中,小李的个人利益要比国家利益重要得多。
这才是他不被后人看成“朝臣”、而被视为小李的“私人”“亲族”,再难听一点——“家奴”——的真正原因吧? 
态度决定一切,本身思想境界有限的人,其水平能力又能高到哪里去? 
“赵公宴朝贵,酒酣乐阕,顾群公曰:‘无忌不才,幸遇休明之运,因缘宠私,致位上公,人臣之贵,可谓极矣。公视无忌富贵何与越公‘或对为不如,或谓过之。曰:‘自揣诚不羡越公,所不及越公一而已。越公之贵也老,而无忌之贵也少。‘《隋唐佳话》”这个志得意满的故事,大概也就发生在贞观末期,从中,大家有没有嗅出些……变质的气息?
被秘藏了很久的欲望,一朝释放,就在空气中克制不住地散布和炫耀……
最了解无忌的人是谁?恐怕不是受感情因素影响太大的小李,而是个性比小李冷静、认识无忌时间比小李更长的……长孙皇后,从小跟无忌一起寄居舅家的妹妹大人。想想她曾经那么坚决地一而再、再而三要求不给无忌掌权,主要理由当然是要疏外戚、要维权圣朝声誉,但人家也说了,只有这样才能保住长孙家的富贵平安&;szlig;从这种话头里,能听出她对自己哥哥的能力评价有多“高”吧?
就是小李自己,其实也很清楚,无忌最多“才至将相”就到头了,至少绝对没有篡位自立的野心和能力,否则怎么能放心把懦弱的儿子交给他……不过,一度,小李大概对无忌的品德和“忠心”还抱有相当高的期待,上文说的他跟无忌提起立李恪的事,很可能就含有试探的意思。他是多么希望无忌能大公无私、一心为国、抛弃狭隘的血统论,帮他选择最合适的接班人,这个……显然有点强人所难了。你自己都当不成圣人,还期望你的追随者青出于蓝吗?
我很愿意相信无忌对小李确实是发自内心地拥戴崇拜,否则,小李临终前那一幕,就太让人难受了: 
“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仍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
(这一段原文我实在不敢翻译了,否则不知道会BL到什么程度………_…|||)
各书对这一幕描述大同小异,唯《旧唐书》里小李嘱托褚遂良的话还有“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这样上纲上线、语气严重的警告。
实在是太不寻常的表现了。帝王临终托孤,对大臣说“要照顾好我儿子和国家”,正常;对儿子说“要和大臣们好好相处”,正常;可还有哪个皇帝,最后一句话,最后一个心愿,居然是叫一位辅政大臣全力保护另一位不受伤害?
如果是写小说的话,作者八成会接下去写“受恩如此深重”的大臣悲恸欲绝、杀身以报,或者尽心尽力、握发吐哺地辅佐新君,禀公无私清正刚直不负先帝重托……但历史毕竟不是小说,“真”和“美”这两个淘气孩子经常违背人们意愿地大打出手……
就算无忌坚持要立李治、拒绝李恪,是真的为了国家、社稷、皇家血脉着想,也就是很有忠臣之风地维护了皇帝小李的“终级利益”,但他故意诬杀李恪的行径,怎么看怎么想,九泉之下的小李都不会为此鼓掌欢呼。小李可能只是“有点欣赏”李恪的才干,可能后来确实不再打算把皇位传给李恪了,但他勿庸置疑的还是希望能保全李恪,否则就不会一再谆谆告诫他要“守本份”……
更何况还有李道宗,从十七岁起就跟着二堂哥东征西战立功无数的宗室名将,小李一辈子信任亲近的好弟弟,也被无忌顺手拉来宰掉……
人都是有感情倾向的,当我先认定“无忌对不起小李”之后,再看他被阿武迫害、冤杀、灭族的种种情状,就很难再激起多少同情了。人家李世勣虽说曾经和小李之间出过“状况”,但至少他自己问心无愧,临死前敢正大光明地叫子孙给预备朝服,声称要去地下跟先帝重聚。不知道无忌临死前是否也有这种底气?如果他认为李恪李道宗已经抢先到了小李身边,恐怕是不敢去的吧,苦笑。
最后总结这篇跑题跑到十万八千三百里外的长文的主要观点:
长孙无忌不是坏人,他很有才干,一辈子也做了不少好事,功绩远比错误大。但他和房玄龄、魏徵等人相比,格局始终宥于一家一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档次也就差了那么一级两级。他不是坏人,更不是圣人,是一个才华不错又(大部分时间)运气超好的凡人罢了。
李世民也不是史书上竭力塑造的圣人,他一样会感情用事,让私人交情扭曲自己本来还算公正敏锐的判断能力。而且他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心志衰退,一辈子风云激荡的传奇经历,以一份被背叛的友情终结,并因此而黯然失色千古留憾……谁来跟我抱头痛哭一场好咩?
'转载'李承乾——在渴爱中干涸的骄子
    本来打算把这个坑封掉了,至少先封掉“亲族篇”,转去写别人,但我前几天不小心看到了一个discovery的纪录片,是关于尼泊尔王室血案的,就是那个拿着机关枪把父母家人统统干掉后自杀的王储的故事=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李承乾同学,感觉这两位皇太子殿下还真是有点象,虽然时间隔了一千四百年、空间隔了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 
初看李承乾的事迹时,记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不可理解”,弄不懂这样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男孩子,有什么理由能让他堕落变质? 
看古今中外历史上失德败事、死于非命的皇太子们,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政权的问题,代表:那些乱世短命王朝的继承人; 
二,父母的问题,生母不是父亲正妻、父母感情不好,代表:李治李显他们立的庶子; 
三,朝中大臣的问题,权臣当道又一心跟太子做对,代表:刘彻那倒霉的戾太子刘据; 
四,自己身边近臣的问题,不断挑唆教坏了太子,代表:俄彼得大帝的长子; 
五,本身的问题,比如智商太低、或者有才却不用于“正道”,政治才能差,代表:康熙废太子胤礽; 
六,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对手太强大的问题…_…|||,代表自然是悲情的李建成哥哥…… 
以这六项来审视李承乾,似乎,一项都不符合。 
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高的级别还差得远。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的——李渊死后李世民为父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交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羸得了朝廷上下生前身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十八岁。 
看来看去,好象也就是第六项“对手强大”似乎跟李承乾沾点边,但要再仔细想想,终贞观朝,主动跟他争位的,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