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最新间谍情报战-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刻的临近,美国为了解安理会各国对“倒萨”的最后底牌,竟然下令情报人员监
听安理会成员国的通信。
把间谍战玩到了联合国。
据报道,《观察家》得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 )一名高官拟定的一份备忘
录,发现该机构正在对部分国家驻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代表进行秘密监控,主要目的
是了解他们对伊拉克问题的态度,以帮助布什政府“快速做出反应”。备忘录还特
别指示不仅要了解这些国家的“投票意向”,还要注意各国的“谈判立场”
和“同盟阵营”等情况,以利美国政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在关键时
刻取得“决策优势”。
报道说,除了在国家安全局内部传阅之外,这份备忘录还被送到了美国一个欧
洲盟国的情报机构手中,以获取该情报机构的支持。该高官在备忘录中对该情报机
构以往的支持进行了一番“赞赏”后,婉转地希望它通过一些“正式的途径”帮助
美国获取更多的情报。与此同时,国安局还将一些对安理会辩论有影响的非安理会
成员国的代表也列为监控对象,试图以此为白宫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情报。备忘录
要求国安局的特工不仅仅要了解所监视的外交官们的投票态度,还要得到“其他一
切对美国达到目的有利的、能帮助美国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的信息”,其中包括这些
外交官所代表国家的“政策”、“谈判立场”、“盟友”等等。
美国情报机关终于在联合国即将对美国“新决议”表决的前夕,掌握了安理会
6 国的底牌:“美国不可能在安理会获得多数票”。于是,无可奈何之下,美国主
动撤回了“新决议”。
“斩首行动”出了个馊主意
3 月20日凌晨巴格达时间5 时30分左右,美国突然发起了对巴格达的巡航导弹
打击和空袭,但规模很小,这与以往美国发动战争的方式完全不同,世界军事家都
感到迷惑。其实,当初美国军方并不准备这样打,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秘密情
报改变了战争的时间表。
《华盛顿邮报》透露了其中的玄机:美国白宫高级官员向外界透露,在美军对
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前,美国情报部门就已花了不少的心思,锁定萨达姆具体藏身
之地。他们在使用高科技手段的同时,也积极发展萨达姆身边的内线,美军之所以
在最后通牒前40分钟开战,主要是一名伊拉克告密者为美国提供了假情报,致使所
谓的“斩首行动”出笼了。
按照美军原先的计划,攻击分为“D 日”、“A 日”以及“G 日”,分别代表
“发起攻击”、“空中攻击”、“地面攻击”。“D 日”
预定为19日下午1 时,由特别行动部队潜入伊拉克,会合先前进入的小股力量,
在48小时内完成任务。“A 日”预定为21日下午1 时,发起大规模空中轰炸。“G
日”预定为21日晚10时,即空中攻击发起后的9 小时,地面部队越过伊科边界进攻
伊拉克。 可是事后的发展却是:特种队伍准时潜入伊拉克后,未过几小时,中情局称掌
握了萨达姆的行踪,于是美国临时变更计划,改在19日晚上轰击巴格达南区的杜哈
农庄,希望对萨达姆父子一击毙命。战争也就从此爆发。既然第一波攻击已提前于
19日展开,那么后续计划也只好随之变更,于是地面行动提前24小时,于20日晚10
时展开。倒是全面的大规模空袭即所谓“震慑行动”仍然按计划在21日下午1 时进
行。
在开战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与会人士问道:“直接攻击萨达姆是否合法?”
法律顾问的解释是:“萨达姆藏身之处是军事指挥中心,所以美军可以攻击。”
当地时间3 月20日,美国军方高级官员显得十分焦急,他们惟一考虑的事情就
是萨达姆是否在精确打击中丧命。随着萨达姆在美军的第一轮轰炸后出现在电视屏
幕上,美军高级官员不得不接受行动失败的事实。
4 月8 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世人面前再次献丑。
据外电报道,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个叫“灰色狐狸”的情报收集小组秘密
潜入了巴格达,他们都是情报高手,不仅有阿拉伯血统,而且精通当地语言,与美
军特种部队保持着密切联系,有了重要情报可以立刻上报总部。
“灰色狐狸”小组通过接近萨达姆身边的人员进行策反和电子监控萨达姆指挥
通信系统获得萨达姆行踪的情报。4 月8 日,“灰色狐狸”获得可靠情报,萨达姆
和两个儿子在巴格达居民区的一个饭店开会,立即上报了总部。10分钟后一架到其
他地方执行轰炸任务的飞机,当即改变航向,直奔饭店投下了4 枚2000磅的炸弹。
美国军方发言人几个小时后宣布:“萨达姆已经炸死。”然而,不到一小时,又宣
布:“萨达姆可能已经炸死。”
而英国媒体确认萨达姆及其儿子已逃之天天。
一份真情报没人信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美军在伊拉克的后方补给线受到伊拉克军民沉重
打击后,美国决策当局才想起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
3 月28日,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进入第9 天,美军第3 机械化步兵师所向披
靡开到卡尔巴拉后,在身后留下了400 多公里的后勤补给线。伊拉克军民采用游击
战的战法狠打美军补给线,使美军顾头难顾尾,损失很大。
《华盛顿邮报》3 月28日报道,负责指挥伊拉克地面战争的美军高级将领威廉。
华莱士中将27日视察部队时承认,美军过长的补给线和敌人采用的非常规战术已经
使美军向巴格达的推进受阻。他说,地面部队暂停向前推进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后勤。
华莱士已被迫分兵,从已突入伊拉克中部的第101 空降师和当时还在科威特的第82
空降师各调一个旅来保护后勤补给线。
由此看来,美军能否到达巴格达,补给线的畅通无阻关系重大,美军能否攻占
巴格达补给线同样至关重要。
美国中央情报局开战前就向布什和五角大楼提交一份报告,指出,伊拉克的非
正规军可能对美军及其联军,尤其是其攻击线和后方部队“构成最大的威胁”。
报告显示,伊拉克执政的复兴党和“萨达姆敢死队”可能会采取“打一枪换一
个地方”的战术,威胁美军后方部队。遗憾的是这份情报没有引起美国高层的重视。
英女谍首出版回忆录
上官锦
2001年1 月,英国媒体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曾负责英国国内情报工作
的军情五处前处长斯蒂拉。里明顿将被允许出版她的回忆录《惊奇一生》,而且她
是被允许以其真实姓名出版回忆录的英国第一位女情报头目。
英国的军情五处,正式名称是“军事情报部第五处”,负责的是英国国内的安
全工作,性质有点类似美国的联邦调查局(FBI ),所以又被称为“保安处”。斯
蒂拉干了近20年的间谍工作。又出任了4 年军情五处处长的职务,对这个情报机构
了解得可谓十分透彻。前情报头子要出回忆录,披露情报部门的“惊奇”内幕,其
冲击力可想而知。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惊奇一生》是一本怎样的书?斯蒂
拉会透露英国情报部门的多少惊奇内幕?
英国情报界第一女性
现年64岁的斯蒂拉在英国曾经是魅力四射的响当当的名人,她是英国有史以来
第一位出任情报机关首长的女性。
斯蒂拉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和利物浦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训练成一位
档案管理员,管理档案需要心细而有条理,这对她日后从事情报工作有相当大的助
益。1963年,斯蒂拉嫁给一位外交官里明顿,并随他前往印度工作。外交官风光十
足,但外交官夫人往往无事可做。在印度期间,斯蒂拉闲得发慌,因而主动要求在
英国大使馆兼差,替军情五处派驻当地的一位官员处理各种杂事。斯蒂拉在管理档
案时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她工作细腻而有条不紊,所以颇得上司的赏识。1969
年她返回英国。
便在上司的引介下顺利加入了军情五处。
斯蒂拉进入军情五处后,先后在几个部门工作,且升迁迅速,1984年英国爆发
煤矿工人罢工风潮,她安排特工进入工会卧底,对后来平息这起罢工风潮起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她还曾负责对付前苏联克格勃、东欧各国以及爱尔兰共和军(IRA )
对英国的渗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斯蒂拉之前担任军情五处处长的帕特里克。
沃克爵士认为斯蒂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情报天才,所以在他即将退休时,极力支持
由她继任,这成了她升任军情五处处长的关键因素。
斯蒂拉被任命为军情五处处长之后,英国舆论大哗。因为一是女间谍本来就少,
斯蒂拉却成了第一位统辖军情五处的女性。
再者,过去情报官员总把自己搞得神神秘秘,外人根本不清楚他们长得什么模
样,而斯蒂拉却公开在报纸上曝光自己的玉照。斯蒂拉接掌军情五处大权之后,采
取远比过去更透明、开放的政策,她认为,让英国人更多地了解军情五处究竟从事
哪些工作,以及拥有哪些权限,其实并没有坏处。她还破天荒地接受英国国家广播
公司(BBC )的采访,甚至就情报工作举行公开演讲,出版介绍军情五处的小手册,
军情五处这个一向神秘的机构逐渐赢得了英国人的好感。相形之下,其他情报机构
就神秘多了。
斯蒂拉的开明作风,当然对其他单位形成不小的压力,英国情报首脑们对她颇
有微辞。此外,斯蒂拉在担任处长期间。和军情六处、苏格兰场(英国警方)激烈
竞逐,成功争取到与北爱尔兰共和军作战的主导权,这件事颇令这两个单位颜面丢
尽。无奈斯蒂拉在对付北爱共和军的工作表现上确实出色,他们也只能在一旁咬牙
切齿。
献给女儿的书
对斯蒂拉来说,在军情五处能平步青云,最后执掌大权,固然是件值得骄傲的
事,但她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工作繁忙使她和丈夫愈来愈疏远,最后走上离婚之
途,两个女儿则仿佛被抛弃似的,长年生活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
斯蒂拉对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承认自己是一位称职的情报处长,但不是
一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因此在1996年卸任后,她一直希望,既然无法挽回已经离
去的丈夫,就多对女儿们做出一些精神补偿,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女儿解释,她
抛家舍业、献身情报事业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她决定写一本回忆录。题为“献
给两个女儿”。军情五处第一位女处长写回忆录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出版商蜂拥
而至,争相叫价,其中一名出版商愿意出价100 万英镑来买斯蒂拉的故事。
英国媒体也开始讨论前情报处长该不该靠披露情报机关内幕赚钱。但斯蒂拉一
再表示,她绝不是为了钱才写回忆录,她只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两个女儿:“妈妈
是为了国家,不能照料你们有很不得已的苦衷。”严格讲起来,斯蒂拉的回忆录没
什么机密可言,其中叙述的事情几乎都成了陈谷子、烂芝麻,即使全部抖搂出来也
不见得会引起多大波澜。整部回忆录的重点是在讲她投身情报工作的心路历程,用
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她写的是她为什么从事这些工作,而不是她做了哪些工作。 政府终于开了绿灯
不过。斯蒂拉回忆录中有些章节将谈到英国国内面临的一些威胁、俄罗斯在英
国的间谍活动以及英国各情报机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事实。这些内容,哪怕只是
轻描淡写,也足以令英国的情报首脑们头皮发麻。
既然如此,那么把这些敏感的内容删掉不就结了?其实问题不在于此,英国情
报首脑们真正担心的是,斯蒂拉的回忆录一旦出版,将在英国情报界创下一个很不
好的先例,今后每个情报员如果都像她这样,退休后就写回忆录卖钱,那这些情报
机构以后还玩什么?情报还有啥搞头?因此,英国情报界于去年5 月11日召开紧急
情报首脑会议,商讨对策。在会上,过去与斯蒂拉有过节的军情六处官员们甚至扬
言不惜“破门而入”,也要将斯蒂拉逮捕法办。有的官员反对这样做,担心效果适
得其反。于是只好放弃了动粗的念头,另寻打击斯蒂拉的途径。根据英国媒体的报
导,反对斯蒂拉出版回忆录最坚决的就是军情六处,该处已和一些街头小报取得联
系,准备把当年搜集到的斯蒂拉“黑材料”
交给他们发布。
然而,“黑材料”尚未抖搂出来,斯蒂拉的书稿却突然失窃。
去年9 月,英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小报(太阳报》 收到了一份338 页长的匿名
手稿,并认为这就是斯蒂拉的书稿。当时《太阳报》把手稿交给了首相府。
政府安全部门的首脑立即对斯蒂拉的手稿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是否能以任何形
式出版。现任军情五处和六处的处长再次表明态度:坚决反对出版。在这种情况下,
连斯蒂拉本人对自传能否出版也怀疑起来。去年年底,英国军情五处、军情六处以
及政府通讯局(英文缩写GCHQ)三个部门的领导人在劝阻无效,而且英国舆论逐渐
站到斯蒂拉一边的时候,终于决定听之任之。英国内阁也因此决定授权出版斯蒂拉
回忆录。据悉,随书一起发行的将有一份内阁大臣声明,表明不支持《惊奇一生》
出版的态度,意在阻止将来类似回忆录的出版。
俄罗斯要重建克格勃?
范泛
2001年初,有关俄罗斯将重新改组安全机关、恢复克格勃的传闻,在俄罗斯被
炒得沸沸扬扬。日前,俄罗斯《今日报》又载文透露:克里姆林宫确实有重组国家
安全机关的计划,目的是减少机构重叠,提高工作效率。但俄总统普京和克宫其他
高级官员,则对此问题或守口如瓶,或闪烁其词。这更为“重建克格勃”这一敏感
问题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新闻界嗅出“重建”气味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俄安全会议秘书伊万诺夫1 月份举行的一次会见,引起了新
闻界的广泛注意。根据俄官方公布的消息,此次会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安全会议在
2001年上半年的工作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