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10部分

煮酒话太宗-第10部分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是冷兵器时代骑兵必备装备之一,作为一种生物,马适合生长在高寒地带,喜食干草,绝大多数汉区都不适合养马。蒙古草原是马匹主产地,蒙古马种的质量显然比不上中亚或更西方一点的阿哈尔捷金马(汉语称汗血宝马)和阿拉伯纯血马。但蒙古马吃苦耐劳,极易大量繁殖,草原游牧部族不需要掌握太高的畜牧技术就可以放养出大量马匹,用以组建至少在数量上很庞大的骑兵军团。所以,这些草原部族一旦能够联合起来,将是非常可怕的军事力量。从汉代的匈奴起,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北方草原的边患将成为每个中原王朝国家战略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然而,如果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最重要的方面恐怕却未必是汉人。

    匈奴曾击败月氏(Yueh…chih)部族,将月氏人赶到了西方。月氏是汉语说法,西方称吐火罗,印度称塞人,印欧人种。他们迁徙到西方后,其下属的一个分支贵霜部族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KushanEmpire)。希腊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曾东征亚洲,在阿富汗、伊朗和北印度留下了深深的希腊化痕迹。而贵霜,这个“意想不到的帝国”却攻灭希腊巴特克里亚王国(汉语称大夏国)为核心的诸多希腊化国家,一笔抹去了这些痕迹,终结了希腊文明的东向传播,极大的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走势。后来匈奴反复遭到汉人袭击,也步月氏后尘西迁。首先白匈奴部(嚈哒)西迁,以善战参与到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欧亚争霸,后攻灭波斯,建立安息王朝(Arsacid,西方亦称帕提亚帝国,Parthia),一统伊朗高原五百年。而东汉名将窦宪远征匈奴直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大量匈奴部落被迫西迁,造成原住于东欧的大量日耳曼(German)部落西迁,一波接一波的蛮族迁徙大潮,终于让罗马帝国不堪重负,日渐衰落。其中一个融合了匈奴和日耳曼血统的哥特(Goth)部攻入罗马城,终结了西罗马帝国。

    而匈奴西迁诸部中在西方最具威名当属马扎尔(Magyar)部,该部在被西方人视为传奇的阿提拉(Attila)大帝的率领下痛殴东罗马帝国,成为东欧的一个重要民族,后来还和日尔曼人的奥地利王国联合为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Empire),玩了一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分裂回到匈牙利共和国(TheRepublicofHungary)。这些才是匈奴这个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重点,而他们在中国的历史除了懵懂期被汉人赶到西方,还有刘渊复辟匈奴称号,参与了下五胡乱华,不过比起他们在西方的历史,这些都只能算小头。但对于秦、汉而言,匈奴就是汉人不把钱用来修娱乐场,却用来修长城的唯一理由。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中原王朝形成统一之前,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汉人自己打得不亦乐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统一汉式帝国,游牧部族反而成了严患。其实这正是因为汉人的文明在进步,游牧部族也在跨越式发展。

    首先是技术方面,周代游牧部族逐渐掌握了大规模放牧的技术,才能组建较大的马队,而汉代匈奴从西域学习了初步的锻冶技术,开始使用金属武器。不过汉初匈奴主要以兽皮甲和兽骨箭簇为武器,相当落后。最重要的技术跨越则是马镫,马镫是骑兵史上划时代的发明,使骑士和战马融为一体。马镫发明前,骑士无法在马上坐稳,要想发挥马力就必须配备工业化产品——战车,这显然超出了游牧民族的能力范围。而马镫发明后,一人一骑就取代了战车,骑兵从此驰骋战争舞台上千年。不过马镫发明的确切时间还有争议,大概是在汉代,也可能更晚。

第一部分 第三篇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

    除了科技,更重要的是组织管理。秦代以前汉人没有形成统一帝国,但草原上更是一盘散沙,游牧部族成千上万,无数马匪比战国七雄打得更欢。正是匈奴部的头曼单于、冒顿单于等强势领主树起赫赫声威,才将这些部族整合到一起。虽然还只是部族联盟而非帝国,但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三十万马匪一旦组织起来也还是很恐怖的。

    那么那汉代面临的匈奴到底有多强?能不能直观一点描述?

    这样比喻吧,秦军鼎盛时期的战斗力绝对值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武警总队(不配重装备),汉初汉军大概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匈奴帝国则大概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何谓普通地级市城管局呢?就是比县级市的强一点,比副省级城市的就不如了,比地级市城管局里面评了优的也要差点。不过据说匈奴和城管里的英雄积累一定经验值,可以升级“狼图腾”光环,全军攻击力加15%。

    有人就更奇怪了,北京市公安局连个地级市城管局都搞不定?别忘了匈奴最大的优势,就是想打就打,打了随时跑。草原那么大,他随时出一支马队到一个边城来收摊——也不占领,收完摊立马就走,等你北京市局的步兵赶到,早就没影了。反过来组织大规模兵团深入草原讨伐匈奴却不太现实,一则草原太大,找不到敌人;二则过于深入容易被马匪切断补给线;三则中原王朝出动大军攻入草原,他反正没有城市,你要践踏草场请便,我自领军趁机攻入中原——放心,也只是抢一把,不会占领国土,但你也不可能不回救,你要是回救我又没影了。所以针对这三点,从战国的燕、赵等国起,历代中原王朝大都要修建长城,以对抗游牧部族。有人说这是什么被动防御、中国人自己把自己圈起来、缺乏进取精神云云。这就好比一口气把盗贼抓完,然后生产防盗门的企业就可以通通转行了一样。圣斗士的圣衣也是防具而不是攻具,穿起铠甲才能更好的进攻,而不是缩在壳里等人来砍。那些认为长城只能被动防御的人,难道是缩壳缩习惯了吗?

    虽说组织大军讨伐草原性价比很低,但严打总是有用的。狠打他一次,很长时间内他都不敢再来。就算不能狠打人家一次,也不能让人家狠打自己一次,所以……所以就需要嫁几个公主给人家……但就算嫁公主的前提也还是要打得赢,不然人家可以直接来抢,无需你嫁。

    汉文帝还算幸运,秦始皇赔上基业,修好了长城留给他用现成的。汉高帝亲征匈奴,遭遇“白登之围”,靠给冒顿单于的老婆行贿才捡回一条命。后来冒顿单于又写情书挑逗寡妇吕后,大政治家吕后忍一时之气,低声求和,但将此列为国耻,遗命子孙定要雪耻。汉文帝登基时,汉朝已经册封了好几个宫女冒充公主嫁到匈奴去了,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和平。汉文帝手持吕后雪耻的遗训,但并不急于进攻。这一方面是要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不愿轻开战端;另一方面是时机确实还不成熟,要实力积累够了才能打。

    为了积累实力,汉文帝、汉景帝一方面对匈奴委曲求全,送钱送女人,开放贸易。匈奴有了钱和女人,冒着生命危险来打劫的冲动就克制住了很多。而且通过贸易,匈奴可以买到盐、铁、布等物资,一旦开战就买不到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贸易能够交换比较优势,使每个人的情况都更好(剥削式的不对等贸易除外),匈奴通过与汉人和平贸易,比打劫更能促进本民族的文明进程。

第一部分 第三篇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

    另一方面汉文帝也绝非老好人,和平发展同时,也在整军经武。汉朝采取全民兵役制,寓兵于民,每位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不过汉文帝把秦朝17岁开始服役,每年一番的政策改为23岁开始服役,三年一番,已经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文帝朝兵役制度执行得很好,汉军的指挥、训练、后勤、装备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为后来汉武大帝麾下那支所向披靡的铁血汉军奠定了良好基础。汉文帝还在西北边境开设了许多马场,并鼓励民间养马。据粗略统计,最多时官马便达四十万匹。武帝征讨匈奴的思路就是以骑制骑,不仅是冲锋在前的那一小部分战马,负责后勤保障和轮休所用的马匹更是多如牛毛,如果没有文帝的积累,这样的战争简直无法想象。

    所以文帝包括后面的景帝朝,汉帝国始终没有和匈奴,也没有和其他任何人大动干戈,直到景帝朝后期的“七国之乱”,汉军才真正面临大战考验。如果非要挑汉文帝开疆拓土的功绩,勉强只能算上对南越的和平收伏。

    上篇讲到天下反秦,项羽、刘邦直逼咸阳,但秦朝正规军都在外地不回救,这其中最大一支有五十万人,正在征讨南越。所谓南越是现在的岭南和越南北部,当时的广东可不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但秦朝君臣志在开疆,派出大军,建立桂林、南海、象三郡。项羽、刘邦逼近咸阳时,南越部队的主帅任嚣病卒,赵佗继为主帅,但是身为秦宗室的赵佗却没有回救,而是采取了观望。直到子婴出降,楚汉争霸,赵佗凭借手中的兵力在天南自立为帝,定都番禺(今广州),建立南越国,即为南越武帝。

    南越国号称“东西万余里”,其实并不大,但易守难攻。为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高帝、吕后都曾对赵佗威逼利诱。赵佗高瞻远瞩,看清形势:所谓威逼,无非就是派兵来打,但南越以前秦锐兵守岭南地利,无惧汉军;所谓利诱,请问又有什么利能比当皇帝更诱人?高帝曾派大夫陆贾出使南越,赵佗一度接受册封,对汉称南越王,但对内仍称皇帝,保持着独立王国。吕后摄政时双方关系紧张,汉朝派大军征讨,可惜还没过南岭就病死一大半,就更不可能取胜了。有了胜仗作后盾,赵佗底气更足,不但重新称帝,而且周边很多归附汉朝的南蛮部族纷纷转投南越。汉文帝继位后积极改善关系,派人修葺赵佗在河北的祖坟,又派陆贾再度出使,反复交涉。最后穷鬼皇帝赵佗终于被诚意所感,再次撤去帝号,接受册封。从此双方相安无事,保障了汉帝国南方边境的安宁。直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大举讨伐四边,才将南越国彻底攻灭,改制成郡县。

    身后是——汉并天下

    汉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汉文帝驾崩,享年47岁,在位25年。

    无疑,汉文帝是历史上最值得景仰的好皇帝之一,他的个人品行、治国方针几乎无懈可击,受到后世一致推崇。更重要的是,他身后这个帝国,是中华民族走进有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后,第一个长期稳定的王朝。秦朝虽然完成了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但由于他的理论过于超前,脱离了时代,以致二世而亡。尤其可怕的是,由于秦朝的失败,天下人对皇帝制度(郡县制的汉式单一制中央集权帝国)产生了严重怀疑,回归商周诸侯封建制的呼声很高。而国祚四百余年的汉王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设了一个既符合民族性格,又适应历史阶段的汉式帝国,有力维护了历史车轮继续向前。

第一部分 第三篇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

    而正是凭借汉文帝、汉景帝时建立的强大国家组织以及积累的雄厚实力,汉武大帝才能厚积薄发,痛击匈奴。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汉式帝国和第一个游牧帝国的首次交锋,以汉军的大胜告终!匈奴人部分逃到欧洲,部分滞留在东亚的数百年都未能恢复元气,为中原王朝的继续发展留出了重要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是北方草原,大汉天威广布寰球,全世界都诚服于东方的伟大文明。成功的汉帝国,他的国家体制和社会结构无疑是后世最适用的范本,中国人在此基础上继续总结改进,有力的推动了人类社会高速向前。所以说,后世之有强盛的中华帝国,既蒙秦朝的理论设计,更承汉朝的实际运用。

    可能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汉朝成功的重大意义。可以这样说,汉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用人身依附关系而将上亿人直接置于一个统一帝国的治理下。不是上亿的附庸,而是上亿的国家公民啊!这上亿人除了一个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皇帝外,所有人理论上都是互不隶属、平行的国家公民。如何直接管理这么大人口规模的公民?如何通过行政体制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让人身平等的公民相互管理?西方人可是在学习了中国现成经验后,也才在两百年前在千万人口数量级的国家真正做到的啊!我真的很难描述,在二千二百多年前,在上亿人口数量级的国家第一次做到的人到底有多么伟大。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显然不是人称“粗人夫妇”的汉高帝和吕太后组合。太祖是打天下的,如果继续玩粗,汉朝不会比秦朝长几年。能让一个王朝国祚连绵,必须靠太宗塑造正确的国家形态。

    当然,我也无意把汉文帝吹成天上有地下无的神人,任何人都有历史局限性,甚至整个汉王朝在历史进步方面也还是有那么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汉文帝为筹集资金,向民间出售爵位。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卖官鬻爵当然不对,但也需要搞清楚,汉朝只卖过爵位,没有卖过官位。官和爵是不同概念,官是掌握他人福利的行政职务,爵只是个人的身份地位。汉朝开世界之先河,公开售卖爵位,如破冰般摧毁了爵位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感,为进一步消除封建残余,全面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而汉文帝的经济政策也非十全十美,超低的田赋让土地兼并变得更加容易,下放铸币权也造就了邓通、刘濞这样的金融寡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当然,如果提高田赋,也会造成大量中小农田主破产,同样会促进土地兼并。后世颂扬文景之治的伟大成就,称粮食堆在仓库里面吃不完,不得不加盖新仓,库府里的钱币堆积如山,连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多得无法统计。这在大多史学家看来是积贮丰厚的表现,但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却是过于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