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

第39部分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第39部分

小说: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都非常高兴,从将军到士兵大家热烈拥抱,相互寒暄,好不亲热。
这红四军团可了不起,他的负责人是张国焘,职务是鄂豫皖苏区的主席,手下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是黄埔一期的徐向前,总政委是陈昌浩,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他们主动放弃了鄂豫皖苏区,使得部队得以保留,虽说有逃跑主义之嫌,但结果是人家且战且走,不断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现在手下已有八万多人,兵强马壮。
1935年6月26日,两军最高领导人会面,当时毛泽东率领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朱德等,几乎是政治局全体啊,接出了三里地。毛泽东亲自拟定了三条标语:“一四方面军是一家人”,“会师的胜利,证明我们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欢迎张主席”。张国焘当时骑着一匹白马,身后跟着十余众骑兵,意气风发。
江西苏区和鄂豫皖苏区各自独立发展,相互之间以前没什么交往和联系,只不过后来中央从上海到了江西苏区(江西苏区最大),因此红一方面军就成了中央红军。这群人里,张国焘就认识毛泽东一个人,俩人在北大的时候就见过了,不过当时毛泽东只是图书馆的一个工友,而张国焘是北大学生会主席,所以毛泽东虽然认识张国焘,但张对那时的毛泽东不见得有什么印象,二人真正的相识是在中共一大上,当时张国焘是大会执行主席,毛泽东是大会记录员。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人就是这个张国焘。
之后张国焘长期处于中共领导核心,中共一大时,他是中共中央局三成员之一,二大,他是五人执行委员会成员,三大时因为发对国共合作而被撤职,四大再次成为中央执委,是五名政治局委员之一,五大他是政治局三名委员之一,六大他是政治局七名委员之一,是当时的中共领导人中唯一聆听过列宁教诲的人,不光资格老,人家能力也强,他和毛泽东一样,对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不以为然,虽然历经围剿,被迫先放弃鄂豫皖后放弃川陕根据地,但都属于战略转移,手中实力尚在,和红四方面军比起来,红一方面军已经落魄的和叫花子没什么区别了。
毛泽东先发表了欢迎词,接着张国焘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家都很兴奋。毕竟都失去了根据地,现在一会师,红军整体实力会大为增强。
可接下来问题就来了,现在中央是在遵义会议时选出来的,前面咱们说了,与会者很有代表性,完全可以代表那三万多人,在博古、李德确实已经失去威信,不足以领导大家的情况下,把他们换掉,是绝对正确的,可当时的中共中央的合法性只能来自两种可能,一是共产国际任命,二是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可目前毛泽东明显不具备这两点,起码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后来的红二方面军)没有代表参加“遵义会议”,因此目前的中央应该属于“临时中央”或“代中央”。那么,现在一四方面军会师了,你直接用红一方面军选出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此时应该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但我感觉二者区别不大,所以一直沿用中央军委的说法),来领导红四方面军,显然不合适吧。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首长们,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确实应该在中央有人家红四方面军的位置,不然是说不过去的,可如何安置张国焘却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张国焘和毛泽东两个人来比较的话,张国焘在任何一点上都不输给毛泽东,论学历,张国焘是北大毕业,还到过苏联,见过世面,毛泽东是中等师范毕业,没有见到过社会主义苏联是什么样子;论资历,张国焘在1927年之前只有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可比,在1927年之后,只有一直居于中共领导核心的周恩来可比,毛泽东在这方面则和张国焘相距甚远;论能力呢,张国焘创立了鄂豫皖苏区,毛泽东创立了中央苏区,中央苏区比鄂豫皖要大,但你现在被打败了只有一万人,而张国焘虽也经历围剿,却还有八万人,因此从表现出的能力上看,二人伯仲之间。
开始中央政治局开会,想请张国焘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当朱德的副手,增补徐向前和陈昌浩为军委委员,就是调你们四方面军三个人进中央,张国焘十分的不满意,他认为四方面军的实力没有在这种调整中体现出来,参加“遵义会议”的代表绝大多数都是你们一方面军将领,不具备普遍代表性,在当时危急时刻,作为权宜之计无可厚非,可现在你们还拿“遵义会议”决议说事,是不是太欺负人了。所以张国焘提出改组红军总部,政治局里也应该有适当的四方面军的人加入。
张国焘不承认“遵义会议”的决议,不承认毛泽东有对自己的领导权,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此时的中央总书记是张闻天、军委主席是朱德,周恩来是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是军事上最后下决心者,张闻天是向忠发被杀后,国产国际指定的中央“三人组”成员,其党内地位是得到过共产国际认可的,在博古出现错误,且无条件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下,张闻天继任是符合相关程序的,朱德的军委主席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任命的,周恩来是共产国际指定的军事“三人团”之一,也就是说张闻天、朱德和周恩来的任职均有共产国际的任命,他们的现职务并不需要那个张国焘认为“不合法”的“遵义会议”来确认。“遵义会议”只是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派的工作是协助周恩来。毛泽东的命令都是以中央或中央军委的名义下达的,类似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这个“挟”是愿打愿挨,你挑战曹丞相就是向正统挑战。
就在这时,还有火上浇油的,中央红军负责宣传的干部凯丰,在红军的《前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列宁的联邦》,将矛头指向张国焘,原来5月份,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成立了一个“西北联邦政府”,所谓“联邦政府”的意思是说,我红四军团,你们中央红军、二六军团等等,咱们不都独立发展根据地吗,回头我们把几块根据地一“联邦”就成了一个苏维埃联邦共和国了,应该说这是张国焘的得意之作,也算符合当时的实际,本来我们就是各干各的,但我们都是红军,都信马克思的,所以,回头咱们以“联邦”制统一,可中央的张闻天、博古他们对此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央就是中央,你地方就是地方,怎么可能中央和你地方平等“联邦”呢?再说你成立政府向中央请示了吗?5月份的时候你中央正在金沙江大渡河一线“流窜”呢,如果这时候请示你,你的决定就能保证正确?
 其实不以为然归不以为然,大家刚见面,相互也不熟悉,再说革命本来也没有标准答案,大家求同存异,先应付主要矛盾呗。可凯丰非在这时候发表这么篇文章,张国焘拿着报纸质问张闻天,这报纸上的内容是中央的决议吗?为何不进行讨论就在中央机关报上对一位政治局委员随意公开批评?还有没有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了?张闻天被问的不知所措,因为这事他确实不知道,只好安慰张国焘,说咱们现在刚刚会师,先搁置争议,做好眼前工作。可这边张闻天刚刚活了稀泥,那边博古又跟张国焘争起来了,张国焘本来就瞧不上这个嘴上无毛,却又整天把自己当回事的小伙子,而博古属于那种特别坚持原则的人,他认为不对的就要说就要斗争,在他心中,这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从这点上看,博古的道德素养还是很高的,但历史上成功的政治家有几个是道德楷模啊,你要想当道德楷模,就别去从政,从政也必然会失败。这么一争,使一四方面军的隔阂加深了,刚会师时大家的亲密无间变成了相互提防。


其实这个问题要说也不难,重新开个会,除了红四方面军的中央委员外,按照“遵义会议”中一方面军将领的标准,让红四方面军相同级别的将领都参加,然后大家像“遵义会议”一样各抒己见,最后投票不就完了,这应该算是民主吧。孙中山为这个奋斗了一辈子也没成功,所以遗言中告诫大家“仍需努力”,国共两党都尊孙中山为民主先驱、伟大导师,可老师本人就没有规则意识,渴望着用一己独裁去实现自己的民主理想,这本来就和民主思想背道而驰,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老师如此,学生们在民主这方面也似乎没有任何的进境,决定党内斗争胜负的关键是参与斗争双方的实力和政治智慧,和他们宣称所代表的人民没什么关系,人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斗,也不关心他们为什么斗。人民的作用通常是在胜负已分之后,跟着起起哄叫叫好,谁获胜,我们就给谁叫好,所以我们永远是胜利者。
有人会说,你说的那套也不公平啊,红四方面军人那么多,那当然拥护张国焘的人比拥护毛泽东的人多了。首先来说呢,领导本来就该是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人来当,这没有错啊。其次呢,红一方面军人数虽少,但建制尚存,所以军团首长的数量并不比红四方面军的军长政委少,所以即使开这么个会,毛泽东也未必就输。第三呢,不论谁胜谁负,应该都是红军的胜利,因为两下相加有10万之众,实力不容小觑。
“遵义会议”的胜利者不光是毛泽东,在成功搬倒博古和李德后,所有的人都是这次党内斗争的胜利者,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在“遵义会议”之后,亲密无间、相处融洽,而博古和李德也平静的接受了下台的结果,没有再去挑起争斗,这一方面可能是两个人确实已无能力再掀波澜,另一方面说明民主的形式,可以使下台者心服口服。
毛泽东确实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理由让红四方面军接受自己的领导。但不光是毛泽东,其实整个中央都没有考虑开个扩大会议,他们还是希望能商量出一个张国焘能够接受且中央不至于失控的结果,博古本来就看不上张国焘,因此在抵制张国焘的立场上和中央保持一致。这时候,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发来电报,提出由张国焘出任军委主席,朱德任前敌总指挥,周恩来当参谋长,并说“中政局决大方针后,给军委独断专行”,“不这样集中军事领导,便无法灭敌”,看来,张国焘也不想开这么个会,如咱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也没把握,所以不如拥兵自重,直接讨得权力。
既然双方都不想开会,那么就得协商一个相当的位置给张国焘,毛泽东认为朱德的位置不能给他,那样的话军权将完全旁落,这时候张闻天提出来,把我这总书记让给他吧,张闻天这个人没有权力欲,一心为公,堪称道德楷模,因此他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等我们讲到59年庐山之夏时,我们会介绍这位文弱书生的无畏与英勇。毛泽东当然不会同意张闻天的建议,张闻天当总书记,那么毛泽东就是中央的实际的领导,如果换成张国焘就不同了。所以毛泽东建议,周恩来你下来,把红军总政委的位置让给张国焘,周恩来欣然应允。周恩来始终位于中共核心领导层,在历次政治风波中屹立不倒,身前身后都鲜有非议,和他的高风亮节很有关系。于是在会师一个月后的芦花会议上,张国焘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总政委,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虽然只有他和陈昌浩两个人调入中央,好在毛泽东也还什么正经职务没有嘛,所以张国焘接受了这个任命,这算是两个实力派暂时达成了妥协。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就发布命令,
各兵团首长: 
 奉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仍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同志兼总司令,并任张国焘同志任总政治委员,特电全体知照。
各军首长: 
 我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各军组织番号及其首长均有变更,军委现决定:组织前敌总指挥部,即以四方面军首长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 ……
红军目前所处的川西北地广人稀,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少,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粮食给这十万红军啊,于是红军就来老一套,看见最金碧辉煌的地方就是土司的碉楼和喇嘛庙了,那必定是土豪无疑,于是就“打土豪”,这招可是屡试不爽啊,可在这藏民为主的地区就失灵了,你胆敢打土司打喇嘛庙,那还了得,那是亵渎神灵的,非但没发动起群众,反而是藏区群众同仇敌忾,大家四处躲藏,把不多的粮食坚壁清野,红军可难过喽。十万人呐,岂不要活活饿死。红军开始大规模的筹粮,第一呢,就是买,我给你钱,你把粮给我,可这招基本行不通,首先说在这穷困的地区,粮食就是命,基本是无价之宝,第二,也找不到什么百姓,本来就没什么人,再故意躲着你红军,你哪找去。于是也别提什么秋毫无犯了,什么地窖里,山洞中,老百姓的藏粮点被饥饿的红军一个个找到了,然后就写个借条,内容是“因取粮食时主人已逃,钱不便交与谁人,特按所吃粮食定出价格,说明以后如遇任何红军,即可持此券去接钱”。说白了,就是明抢了。本就不好的民族关系急剧恶化,所以红军必须离开这里,离开没有敌兵的荒凉的高原,去一个土地更肥沃、人口更稠密的地方。
大家初定的方向是北上,争取在陕甘建立苏区,但在松潘遇到国军大将胡宗南的顽强抵抗,无功而返。只得改变行军方向,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以红一方面军的一军团、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4军、30军组成右路军,由中央直接领导,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以红一方面军五军团、32军(原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9军、31军、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总政委率领,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


大家初定的方向是北上,争取在陕甘建立苏区,但在松潘遇到国军大将胡宗南的顽强抵抗,无功而返。只得改变行军方向,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以红一方面军的一军团、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4军、30军组成右路军,由中央直接领导,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