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

第49部分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第49部分

小说: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肖克、左权、徐海东等红军高级将领率全体指战员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表示“以抗日救国为职志,枕戈待旦,请缨杀敌”,“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紧接着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人的枪炮,迫使蒋介石不能再有所犹豫,与共产党的矛盾是无论如何不能凌驾于中日矛盾之上的。双方的谈判重启并迅速达成了一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师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刘伯承。三个师的番号原本是东北军的,张学良被抓起来后,蒋介石就对东北军进行了整编,这三个师就被整没了,现在闲着也是闲着就给你红军用吧。这三个师为最低档的丙种师,只能下辖两旅四团,而中央军的师基本都是甲种师,下辖三旅九团。这时候也顾不得许多了,八路军奉命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可很有意思的是,仅仅存在了20天的“八路军”竟然成为了这支队伍永远的名字,而18集团军则很少被人提及。
八路军的派驻地是山西,山西与察哈尔一起被划归第二战区,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节制。日军“七七事变”占领平津后,马不停蹄继续向晋察冀进攻,并迅速攻占了察哈尔省会张家口,直扑山西。充当先锋的是板垣征四郎,大家还记得他吧,“九一八”就是他和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一手策划的,当时他不过是一个大佐(相当于上校),而现在他已晋升中将,统帅第五师团,这第五师团是日本精锐中的精锐,在中国的八年间,先后和中国70多个师交过手,鲜逢败绩,人称“钢军”,中国人因为对板垣征四郎印象太深,所以习惯的将第五师团成为板垣师团。
阎锡山率众抵抗,在平型关附近拉开架势,与日军死扛,史称平型关战役。9月25日林彪率领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到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上设伏,伏击了板垣师团的辎重部队。这种打法完全是林彪在红军时期就打熟了的“短促突击”的抗日版,先是利用优势地形隐蔽,待到敌人靠近,果断出击,然后在敌人援兵到来前迅速脱离战场。115师是红军主力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整编而来,指战员都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长征考验,心理、身体和军事技能拿到当时整个中国军队中去比较,那也是出类拔萃的,这次占据有利地形进行伏击,人数十倍于敌人,且攻击的是敌人的一支辎重部队,大车小辆的带着那么多东西,这打起来还有什么悬念呢?
其实不然,战斗的激烈与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林彪头一天观察地形不假,决定在关沟~蔡家峪设伏也不假,但并非是因为这个地方适合伏击,其东南一侧地地势平缓,居高临下的优势并不明显。只不过当时代县-繁峙-灵丘一线,中日部队十几万人扭打在一起,乱成了一锅粥,115师必须尽快投入战斗,给予友军支持,而林彪是最不喜欢和人硬拼的了。所以有个坡总比没有好,能藏在暗处打黑枪总比光明正大来的有技术含量,关键是这里是交通要道,敌人来回穿梭必经此处。所以林彪才急令手下全部四个团星夜赶往设伏地点,可陈锦绣、韩先楚的688团被山洪阻隔,远远落后于其它三个团,张绍东、田守尧的687团也有一部被甩在了后头。
战斗打响时,115师只在东南边一侧设伏,而西北一侧和西边制高点老爷庙一兵一卒也没有,如果按传统说法,林彪做了仔细和缜密的安排,那简直就是在骂人了,因为这显然不符合军事常识。估计当时的情形应该是115师仓促进入阵地,在立脚未稳之际,敌人已经开过来了,此时115师只完成了东南设伏。当敌人从东西两个谷口同时进入的时候,战机稍纵即逝,林彪不得已在手下不足三个团且无法充分布防的情况下,下达了攻击命令。
当时林彪只知道此处是交通要道,敌人在此来往频繁,却并不知道此时会有这大队的辎重部队通过,从未和日军交过手的林彪也不会想到日本的辎重部队竟也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
这支部队是板垣师团21旅团一部,分别从东西两头同时进入伏击圈,总数有千余人,光汽车就有百余辆,再加上各种骡马车,洋洋洒洒拉出去10里地之遥,敌人这种松散的行军阵型极其不利于我军聚歼,而战斗开始时,我军有六千多人,在一侧设伏,每个人间隔一米,也得拉出去十多里地,这就使我军原本就不强的火力配置更显劣势。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枪手是靠子弹味出来的,而不论是红军还是现在的八路军都处于军备极端匮乏的状态,即使是身经百战的115师,其射击精度相比于板垣师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再就是我们的子弹,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有相当比例的弹头流线不对称,打在空中自己转弯,瞄准了都打不准,这样的装备配置,加上较低的火力密度,使115师出其不意的第一波攻击效力下降。
这虽然是场伏击战,但因为时间仓促,又很像是场遭遇战,25日拂晓时分,这场战斗打响了。


据考证,日军这两路车队,一路为大车队,一路为汽车队,加上三四百多朝鲜民夫,有近千人,在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后,那些没有武器的朝鲜民夫乱作一团,可其它日本兵却以最快速度恢复了镇定,并且有组织的分出一部去冲击无人驻守的老爷庙高地,剩下的人三五成群的以汽车为掩体,相互进行火力交叉掩护,坚守待援。因为西北山势略陡,日军无法在我火力覆盖下上山,但因为该侧无人设伏,也使日军避免了腹背受敌的窘境。老爷庙的争夺十分激烈,最终占有先手的115师还是占据了这一军事要冲。战斗的进程完全出乎林彪的意料,红军一等一的主力部队,在优势地形下,竟被一支辎重部队死死的拖住不能抽身。
战斗进行到上午11点,敌人从新庄派出了三个中队五百多人前来增援,115师被迫分兵打援,好在此时687、688团相继赶到了战场,此时中日战斗部队人数之比高达10:1。
日军有种说法是,八路军打平均每人打三枪就开始冲锋,刚开始阶段,这种不合规矩、不要命的打法,搞的日军很不适应,后来他们才知道,八路军弹药严重不足,所以才被迫选择近战、夜战、白刃战的。当然,只打三枪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打不了几枪是真的,于是久攻不下的林彪下令全线出击与敌肉搏。人家29军肉搏起码还有统一的大刀呢,八路军的武器可就复杂多了,有用刺刀的,有抡大刀的,有用红缨枪的,还有端着没刺刀的步枪上去,直接抡枪托的,五花八门。
别看日本人又瘦又小,传说二战时的日本兵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但这帮小子还是真厉害。日本人全民尚武,二战早期的日本军人又都受过严格正规的拼刺训练,见你喊着号子铺天盖地的冲下来了,不慌不忙把弹夹中的子弹一卸,大枪一端,也就冲了上来,面无惧色。要说一对一的和人家打,咱们这些农民武装还真就拼不过人家,不过咱没日本人那么二啊,咱都是子弹上膛去和人家拼的,瞅冷子就搂你一枪,再有啊,咱们从来不在乎几个人打一个,人手要是够的话,我们几十个打一个的事都干的出来。日本人说,中国人不江湖啊,武士的不是,中国人说了,去你妈的,没你们来,老子还在家种地呢,你爱当武士是你的事,老子就想当农民。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115师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啊,那可是杀过人、见过血,万里长征、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虽然没有受过格斗训练,但胆量有啊,我们拳谚有云:一胆、二力、三功夫,就是说两个人玩命的时候,胆量第一,功夫第三,而八路军在胆力上绝对不输给日军。
遮天蔽日的一场厮杀,一直打到下午,再也见不到一个站着的日军了。这应该算是中国抗日以来的首胜,但对于歼敌数目争论很大,当时出于战争的需要,中共和国民政府对外都大大的夸大了战果,后来的内地教科书沿用了当时的战报,直到80年代后,才逐渐改变,歼敌书一降再降,目前内地教科书把歼敌数量定格在1000人。但仍有很多学者在对此事进行探究,他们认为这场打了一天的战斗其实的只歼敌五六百人,其中还包括三百多朝鲜民夫,而我方为了这点战果伤亡千余人之多。
我觉得探究歼敌多少不是我这部书的重点,我只想告诉大家,第一,我们赢了对手。第二,这是中共第一次也是八年抗战中唯一的一次参与正面战场的抗战,尽管是在正面战场打策应。第三,日军无一被俘,我军也无一逃跑,在战斗精神和意志上我们不输给以顽强着称的日军。
这次虽然是惨胜,但抢了不少东西,有吃有喝有武器弹药,最重要的是是一万多件军大衣,够115师一人一件,这对于只有单衣的八路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马上就要入冬了。
后来林彪骑着缴获来的东洋马,穿着日本军大衣出去兜风,被晋绥军一个尽职尽责的哨兵发现,以为是日本军官呢,一枪就把林彪给撂下马来,好端端一个林大将军,只打了一仗就退出了抗日战场,等再次出山时,已是国共争天下的时候了,这林彪好像就是为内战而生的。


阎锡山指挥的太原会战在历时一个多月,经历了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后,以失败告终,除了平型关战役中115师这场小胜仗外,几无胜绩,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战死沙场,在他留给妻子的绝笔信中这样写道:
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便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既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在山西所有大城市均告陷落后,中国军队退守子洪镇、韩侯镇、兑九峪等地,但始终没有离开山西,与日军继续进行了八年不间断的敌后抗战,直到将日寇赶出山西赶出中国。
再回过头来说淞沪战场,国军苦战到10月,战场已经从上海一直扩展到整个淞沪地区,战斗也进入到了最为惨烈的时期,此时日军完成了军事调动和武力配置,海军的舰炮和空军的轰炸机毫无顾忌的向中国守军阵地成吨成吨的倾泻着钢铁,而敌人的地面攻击也越来越凶狠。
蒋介石参加军阀混战至今已20载,年年打仗,却从未遇到日军这样强悍和野蛮的对手。日军补充来的都是陆战精锐,而中国军队在头两个月的狂攻之后,已是精英尽出,后面再调动上来的大都是各地的杂牌部队,战斗力锐减,这一进一出,形势逆转,国军再也无力对日军继续保持进攻态势,开始转攻为守。
不过令蒋介石振奋的是,他独揽军政大权已是十年光阴,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出如山。调令所到之处,习惯于各自打着小算盘的军阀们,不讲条件、不提困难、不远千万里杀向了淞沪。
在敌人越来越密集的火力覆盖下,中国军队死伤惨重,川军20军徒步、划船、坐火车整整走了一个月,终于在10月初赶到上海,没有时间休整直接投入到战斗中。就这么一支穿着草鞋、连飞机见都没见过又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羸弱之师,竟然以伤亡7000人的代价在大场一带与日军激战了七昼夜。
在争夺最为激烈时,一个连上去10分钟就全部阵亡,一个师扔进去几个小时就没了,淞沪战场已成一个巨大的焚尸炉。我们几乎被敌人的重型武器压的抬不起头来,由攻转守的中国军队终于到了几无还手之力的时候,无数的英雄儿女血洒疆场甚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作用似乎只是消耗对手的弹药。可即便如此,军令仍然能够得到执行,即使明知生存无望,只要号令冲锋,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们依然会不折不扣的执行上峰的命令。这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内战中是根本看不到的场景,稍遇强敌,不战自溃的事,大家都见的多了。
为什么还不撤退,蒋介石怎么了?你难道想将全国五分之三的兵力全部消耗在淞沪战场吗?


有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将希望寄托在11月初召开的国联上,希望列强的介入,解决中日纠纷,为达此目的,他要求部队坚持再坚持,至少要再坚持10天到半个月。我想这确实是一个主要原因,但也许还有个原因,要想长期抗战,就需要从上海将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工厂转移出去,而这需要时间。
可坚持到10月底,中国军队实在无法抵挡日军的攻势,10月26日,日军攻陷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为掩护大军撤退,第88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这个任务最后交到了524团手里,原团长已经阵亡,接受命令的是刚刚由团副晋升为团长的谢晋元。
谢晋元,黄埔四期生,他没有任何犹豫的接受了这一有去无回的任务,率领该团一营400多官兵在闸北四行仓库布防,整个上海就剩下了这支孤军,接受采访时,为了虚张声势,谢晋元随口说了句“我们有八百人”,从此“八百壮士”威名远播。谢晋元和他的部下们抱定必死的决心,“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这一守就是四天四夜,30日,接到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才于31日撤到租界,后谢晋元被叛徒刺杀于孤军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