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将军遗体抢回后发现,身体已被酒精擦拭干净,伤口也给包扎好了。随即厚殓入楠木棺,逆江而上,送往重庆,28日到达重庆码头。各界群众蒋介石率百官臂缠黑纱,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抚棺大恸,在场者无不动容。
中国共产党对于张自忠将军的牺牲也深为震惊和痛惜。8月15日,延安各界1000余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张自忠将军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
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方最高级将领,也是二战期间盟军阵亡的最高级将领。挂在头上三年的“汉奸”的帽子压的将军喘不过气来,在他魂归天国的那一刻,肯定是安详的和畅快的,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也捍卫了自己视为无上的名节。
将军已去,但他的话语犹在耳边,将会激励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倾,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
枣宜会战,我们以数倍于敌的人马,10万伤亡的代价,换得对手7000人伤亡,最后丢掉宜昌。但敌人也被定在了宜昌,没有继续西进。为什么呢?跨过宜昌,重庆就在眼前啊,日军怎么会在这个重要关头,停止攻击了呢?
敬请关注下节:百团大战——在重庆面临巨大威胁之际,彭德怀率领八路军开打了。
本章回目改成:薛老虎一战长沙,张自忠星陨襄河
第四十二章 敌后抗战
在国民政府统帅部在1940年6月24日下令部队停止对宜昌的反攻后,枣宜会战结束。宜昌离重庆已是咫尺之遥,不论是从以往日军的用兵习惯还是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来看,此时都应一鼓作气。而事实上,日军在把关外的第四师团调出补充到11军后,就固守宜昌,没有马上采取行动。
因为一场令日军和蒋委员长都没有想到的会战已经酝酿成熟。
1940年8月22日,蒋接到了一份发自八路军的电报,电报中说:
委员长蒋 钧鉴:
为打击敌人企图,配合晋南及华中友军作战,保卫西北……职部决以组织百团兵力,对正太线进行大规模攻击战……百团大战已经历一月之准备,但恐电报机密不密,恐有泄漏,故未早报,特此声明……
接着对部队布置进行了扼要介绍,就是说八路军的120、129师要来实施这场大战。最后说:
请分电各战区,各友军部队,抑制当前之敌,以利大战之进展,仅电奉闻。
落款:职朱德、彭德怀
蒋介石及统帅部都有点懵了,当初红军改编时,只有三万多人,给了他三师六旅十二个团的编制,都填不满。这才三年时间,他从哪淘吧出一百个团来,而且这才只是两个师的人马,如果再把115师算上,再算上鲁南江浙一带的共产党武装,难道说他已经拥有了50万之众?
自从咱们讲完115师的平型关后,共产党八路军就再也没有消息了,去了哪里,他们干什么去了?他们哪也没去,就留在了山西。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华中、华南相继沦陷了,可却有很多的部队留在了沦陷区,坚持敌后游击战。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后,国民政府安排了大量的战力一般,不足以正面与敌血拼的杂牌部队留在了敌后,比如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部队,如打过台儿庄的那个杂牌中的杂牌庞炳勋部,被派到了华北战场,同样为台儿庄大捷立下战功的东北军于学忠部就被留在了山东。八路军当然算是杂牌军了,从平型关一战也看出了其虽然勇猛,但整体战力确实一般,关键是八路军自己也很示弱,主动要求在敌后打游击。
游击战可说是八路军的看家本领,游了十年了,将那套“十六字决”练的炉火纯青,可井冈山时代那叫游击战术,战术吗就只有战术目的,比如红军的长征,其目的就是保全自己,比较现实,打到哪算哪。而抗战时候的游击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是由统帅部统一安排和领导的,有其深远的多的战略目标——消耗和拖住敌人。当日军以迅雷之势迅速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握为己有时,我们若只是在正面战场一味的抵抗、败退,再抵抗再败退,宋、明亡国的历史必将重演,但这次,我们应该感谢三个人——蒋百里、蒋介石和毛泽东,蒋百里最先预见了敌后游击战对于中日战争的重要性,并对具体战法做出了正确的指导。蒋介石作为军队最高统帅接受了蒋百里的思想,并积极实践了这种思想,毛泽东不光通过他的《论持久战》指出了敌后抗战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升华到战略高度,同时他指挥八路军创造了比其它敌后游击部队大的多的战果。
说起八路军的抗战,大家马上就会想到李云龙,想到他的亮剑:“……他发现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这时候他明知是死,也必须亮出宝剑,没有这个勇气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人,那叫虽败犹荣”。《亮剑》我非常喜欢,电视剧看了很多遍,原著也看了两遍,但我要说,李云龙这段话绝对不是八路军的战略思想。套用这句话,八路军应该这么说:“……他发现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这时候他明知是死,也亮出宝剑,那他就是二百五,没有脑子就别当剑客,否则必然倒在对手的剑下,那叫自取其辱”。
有人该骂我了,你这不是懦夫思想吗?你这不是有损抗日先烈吗?前面讲国军将士都用好词,怎么到了八路军就剩这话了,你什么意思啊?
大家别着急啊,听我慢慢讲来。
首先,敌后游击战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有如下几点,一、尽可能多的拖住日军。二、尽可能长时间的拖住日军。三、尽可能多的破坏其战争支持能力。你要是跟李云龙似地,明知道死也跟人家亮剑,请问以上三点能达成哪一条,如果你三条哪条都达不到,你的死,意义又在哪里?那不成了匹夫之勇了吗?
其次,整个中国战场的形势就是敌强我弱,在沦陷区这种态势就更明显,只有懂得保护自己,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杀伤敌人。
第三,正面战场的运动战与阵地战,是有任务有指标的,必须守住或守到什么时候,必须拿下,或必须在几点之前拿下,很多时候大家完不成任务,但他确实是有任务的。而游击战不同,没有特别严格的强制性任务,因此不光可以选择不亮剑,而且可以选择转身就跑。
又有人说了,你叨叨了半天,那敌后抗战到底和日本打还是不打呢?当然要打了,关键看怎么打。
第一, 是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以海峡两岸公认的游击战打的最出色的八路军为例,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连以下建制作为活动单位的,战机需要,也可以迅速集中,组织百团大战这样的战役规模的行动。这就使敌人根本无法集中兵力对我进行围剿,以达到长期抗战的目的。
第二, 以游为主,以击为辅。这不就是国民党说中共的“游而不击”吗?其实,我觉的根本没必要去紧着忙着辩解,大大方方承认“游”的多“击”的少又有什么?我们所有的行动是为了服务于战略目的的,用多“游”来体现我们的存在,使敌人不能掉以轻心,用多“游”来弥补兵力的不足,用多“游”来寻找战机,战机寻到了,感觉把握很大了,就“击”那么一小下下。因为游击战的随意性很大,连咱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打,鬼子就更摸不着头脑了,反正我就是不停的溜达,多会儿发现以多打少的机会,就扑上去狠狠的咬你一口,杀一两个鬼子或伪军,抢上几条枪加些弹药,转身就跑,如果判断失误了,鬼子太厉害,没二话,跑。这种打法的最大优点是,保证了极高的胜率,虽然 “击”的不多,但每击必有收获,虽然我们一个作战单位“击”的不多,但架不住我们作战单位多啊。
第三, 捣乱为主,杀敌为辅。目的就是破坏伪政府的县乡村政权,敌后武工队就是干这个的,立足于搅合,其实他们没杀几个人,但却使敌人的行政能力大为下降。
第四, 地雷战、地道战等新的战法。八路军第三纵队在吕正操的率领下,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这个吕正操咱们前面提到过,就是西安事变时张学良的副官,张学良被软禁后,他率领他的一个团投奔了八路军。冀中为平原地区,不利于游击战士们的躲藏,可在吕正操的领导下,大家创立了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法。其实地雷战并没有那部著名同名电影里所表现的那种威力,现在过年的炮仗都敢用炸药成分了,可那时的土地雷还大量采用原始的火药呢,地雷炸开了,就两半,没有足够的弹片怎么会有威力,可这没关系,响十次,能炸伤你一个人就可以,炸不死你吓死你,我们的战略目的就算达成。
八路军依靠这套战法,在敌后战场如鱼得水,正规军打一仗就跑,和老百姓交流很少,而八路军却让广大百姓看到,有军队在实实在在的抗日,依靠和广大群众亲密接触和强有力的政治宣传,使广大人民认识了八路军这一抗日队伍。而八路军始终坚持的官兵平等也使他们深得民心,中共有近三十位将领被国民政府授予将衔,但不论是上将朱德,还是中将周恩来、彭德怀等不挂军衔,穿和普通士兵一样的衣服,使得他们颇受老百姓拥戴,招兵扩军变的比较容易。等到40年八月,发动百团大战之时,中共领导下已经有了几十万的部队。
当蒋介石接到朱德、彭德怀的电报时,真是将信将疑,八路军打着“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旗号,自己干自己的,和友军配合较少,更别说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了,这次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现在敌人攻陷宜昌,正面战场的防守压力非常巨大,如果八路军能在山西河北搞一下,还是可以牵扯一下对方的兵力的。于是要求其它相关部队,配合八路军行动。本来就是报着打总比不打好的想法,没指望能够有太大的作用,可没想到八路军这次出击如此勇猛、如此坚决,这是淞沪会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主动向日军进攻,八路军动用了100多个团的兵力,在晋察冀广阔的地带上,进行了历时4个月之久大规模战斗。
你想啊,连蒋介石都不知道八路军已经有了这么多部队,日本人就更不知道了,因为各个连队独立作战,自己招兵,自行解决给养,所以恐怕连朱德、彭德怀都闹不清八路军到底有多少兵力。所以,这次百团大战对于日本人是突如其来的,自己的后方突然出现几十万中国军队,给你大搞破坏,扒铁路、炸桥梁、毁公路、围攻炮楼和据点,令日军不得不暂停对重庆的进攻,回过头来稳固后方,疲于奔命的国军正面战场终于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可在八路军大规模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得到了日军的格外重视,针对敌后根据地的大规模的扫荡开始了,八路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化整为零,向山区撤退。
后来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一贯坚持游击战的,对这一暴露实力打法他是不赞成的。这次“百团大战”的实施,更多的来自于前线将领特别是前敌指挥官彭德怀的个人决断。中共对外,对“百团大战”的宣传都是正面的,毕竟大量杀伤了日军,为抗战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内部,分歧却比较大,关键有两点,一为了保卫蒋介石,把我们三年来攒的家底损失殆尽,值不值。二我们百团大战的打法是否太过冒险,在战术设计上存在问题。
第一个问题,根本不值一搏,关键是你站在国家民族利益基础上看问题,还是站在一党基础上看问题,这个问题现在的争论基本没有了。第二个问题,我认为确实存在,如果不是过多的讲精神,讲拼劲,而是多讲些战术,损失会更小些。所以,我对“百团大战”的理解是——一个政治正确,时机把握得当,实际效果相当突出,但在指挥环节带有瑕疵的大的战役。
在民族危亡的最危险时刻,彭老总率众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将敌人吸引到自己身边,保卫了战时首都的安全,挽狂澜于即倒,20年后,其一生最为辉煌的“百团大战”,成为他的罪状之一。
除了八路军外,共产党领导下还有一支部队,就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大家还记得红军长征时,项英、陈毅被留了下来,率领红24师打掩护吧,在之前还有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东杀入福建,当时的目的是做出红军向东突围的假象,希望将国军的布防重点东移,以掩护大部队向湘西撤退。后来,中央红军长征,自顾不暇,只得任这两支队伍自生自灭,不成想,他们竟然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下来,陈毅更是在身陷重围,“虑不得脱”时,依然能够泰然写下三首绝命诗,即后来广为传颂的“梅岭三章”,我最喜欢这首: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937年10月12日,上述两支部队协同东南各省的游击队被统一改编为“新四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陈毅称为了第一支队的司令员,粟裕此时只是第二支队的副司令员。
除了中共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外,还有很多国民党的敌后武装,大家生活都很艰苦,因为没有后方,补给大都靠自己解决。解决的途径无非两个,一个是建立抗日基层政权,对抗汪伪基层政权,从老百姓那里取得财物以补充部队,二就是从敌人那里偷和抢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游击队歌真实的反应了游击队员们的作战和生活: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不过,敌后抗战的生活条件虽然困苦,但相比于正面战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