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青山为证 作着:带刀 >

第90部分

青山为证 作着:带刀-第90部分

小说: 青山为证 作着:带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的人也笑嘻嘻地学着他的样子做着准备。其中一个手里拿着日军的91式手榴弹为难地问道:“天哥,这个怎么办?要敲一下才能响,朗格绑在身上?”

“哈错错的(哈错错的==笨蛋),绑两个手榴弹就够了,未必然你要全部绑到身上?这个甜瓜是鬼子的,当然要还给他们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杨天骂了一句,引起一阵哄笑。

李德明干完这些,取出孙和的那根烟杆,仔细地抚摸了一下,小心地放进了怀里。

劝降失败,日军开始从两个方向发起了进攻。打了一阵,敌人数量太多,他们只能边打边钻屋子“捉迷藏”。

付出十余人的代价后,日军放缓了进攻。

“营长,莫得子弹了,你还有莫得?”一个兵喊道。

“我也莫得了。”

“我还有4个。”

报数中,守军已经打完了子弹。

“飞机!”正要叫大家做最后的准备,天上传来飞机的轰鸣声,一个兵无意识地看了一看,忽然惊呼起来:“看,是我们的飞机。”

抬起头,机翼下方果然是青天白日徽章。

“我日,老蒋终于想起来排飞机看看老子们死绝没有。”李德明恨恨地骂了一句。飞机在大家的诅咒声中飞不见了。

“兄弟们,我们唱个歌吧。”看见飞机,大家的情绪似乎有些受影响,李德明提议道。说完他带头唱起来:

“斗篷一个草鞋两双,

千里迢迢奔远方;

长枪一杆榴弹两响,

敌机大炮勿须慌。

沉着又顽强,消灭鬼子兵;

自古大义筑大勇,

傲笑沙场有川军”

这正是那首赵渭滨改编的《义勇川军》。

歌声在空气中传荡,带着守军不屈的精神在空气中传荡。

“杀鬼子!”李德明看见几个日军出现在视线里,大喊一声,率先冲了过去。

“杀鬼子!”9个身影跟着营长冲了出去。

在此起彼伏的手榴弹爆炸声中,李德明刺死第五个日军,四周围只剩他一个还站着的了。就在这时,他听见不远处传来骂声,似乎是杨天的声音。他扔掉刺刀已经折断的步枪,拔出驳壳枪赶了过去。

刚过拐角,就看见杨天仰面躺在地上,两个日军用刺刀刺穿他的左右肩膀,第三个日军正从他的腹部往外拔刺刀。

“啪啪”李德明抬手就是两枪,打死两边的日军。

突然的变故让第三个日军有些发愣,挺着刺刀注视着李德明。

李德明厌恶地看着这个敌人,举枪就打,却没有声音,子弹已经打完了。

见对手赤手空拳,日军顿时兴奋得怪叫着就向李德明扑过来。

微微侧身轻松地让过刺刀,左手一把抓住枪身,右脚已经狠狠地揣在日军脸上,再上前一步,倒转步枪,把刺刀刺入还未完全倒地的日军身子里。

“杨天,杨天!”李德明扫视了一圈,跑到阳台身边,这才发现他的两只胳膊已经从肩膀断了,至留下一层皮连着。

杨天石看着李德明干掉三个日军的,有些失血的脸色发白。

“营长,我枪里还有子弹,帮帮我。”费力地说完,又笑了笑说道:“你莫笑我,倒霉求的很,拼刺刀的时候,手榴弹掉了都不晓得,把自己搞成这样子。”

李德明掏出杨天的驳壳枪,打开看了一下,还有4发子弹。

把杨天抱在怀里,又把枪口顶在杨天的头上,李德明平静地说道:“杨天,你先走,我马上就跟过来。”

“等等!”就在扳机扣动的瞬间,杨天忽然喊道。

“啥子事?”李德明一愣,放低枪。

杨天喘了口气,看着李德明笑了:“两件事,不然我死不瞑目。”

“第一件,我年纪比你大,董哥年纪也比你大,你能喊他哥,却从来没有喊过我。

第二件,等会打胸口莫打脑壳。脑壳打烂了,就毁容了。到时候婆娘找不到是小事情,你万一认不出我来了,不跟我做兄弟了,我去找谁哭?”

李德明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两件事,笑着说道:“我比你勤快,到阴曹地府,我一定要比你早投胎。到时候非要你喊我‘哥’。”

杨天摇摇头:“不行。不说过的,等打完鬼子,你带着兄弟们跟刘长官回四川的。不准朗格早投胎。”

李德明点点头:“我知道了,到时候一定叫上兄弟们一起回四川。”

把手枪移到杨天的胸口,他满足地闭上眼睛等待着。

“天哥,天哥,天哥……”李德明声嘶力竭地狂喊着,随着枪响,杨天的头猛地垂倒在李德明怀里。

李德明抱着他,埋下头,失声痛哭。

也不知过了多久,感觉到光线暗了,李德明抬起头,眼前是数把明晃晃的刺刀。

“……”那个曾经见过的日军少佐也在这里面,没有翻译,李德明也不知道他说的什么,表情充满了轻视,估计也不是什么好话。

李德明轻轻放下杨天的头,似乎是怕打扰熟睡的他。然后抬起头,看着日军,一丝笑容慢慢浮现在脸上,最终笑了起来。

笑声中,李德明伸手拉掉胸前手榴弹拉环,站起来,扑向惊慌失措的日军……

1938年3月18日下午1点,距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军长兼122师师长王铭章、122师参谋长赵渭滨,124师参谋长邹绍孟等将官殉国后20小时,藤县最后的抵抗枪声平息;

1938年3月23日,距离藤县失守第5天,台儿庄战役开始,至4月7日结束,当初攻占藤县日军主力第五师团地33旅团大部分被歼。

1944年7月7日,距离藤县失守第6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成都东门城门洞矗立起来,此碑由着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

1980年.距离藤县失守42年,《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在国内发行,其中写道:“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后 记

写这本小说,实际上很偶然,它源自于2005年8月和铁血一位编辑的QQ交谈。

他当时和我商量,问我的第一本书能不能在铁血连载,我说不能,因为那书一来快结束了,二来早就在一个网站上VIP连载了。

说实话,我算是比较早就知道铁血这个网站的,浏览几年的时间后,终于还是在2003年注册了ID。我和几位编辑都比较熟悉,他们对我的帮助也很大。不过因为第一本书的稿酬,我是要全部捐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所以权衡许久,终于还是没有选择在当时还是比较“小的”铁血。

谈起这些,我们都感到很遗憾。

下来我一直觉得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想做点什么。

不久以后,第一本书即将结束,有一天自己翻看曾经收集的资料,就突然萌发了写一本关于川军出川抗战的小说。因为自己就是四川人,而当时市面上有关的作品也大多是正史而没有小说。能写这个,也算是为自己的前辈们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情吧。

应该说,川军出川抗战的这一段历史,是非常让人感动的,整个过程,充满了悲壮、激烈、无悔、壮烈等等内容。

第一、 来之不易的出川抗战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川军出川是自发的,争取多次才得以出行的。

如同当时中国现实的缩影,32年经过“二刘之战”,虽然名义上刘湘统一了四川,但是他一样拿邓锡侯、田颂尧、杨森、李家钰等实力派军阀没有办法,内部依旧矛盾重重。

就是这样,在7。7事变的第二天,各个实力派军阀就达成一致,并通过不同的途径,相继表态,愿意不留任何实力出川抗敌。

像这样的通电表态,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当做一回事,因为全国各地军阀的这种表态多了,再说川军的装备很差,本身又被编制在第七战区,远离前线。

所以当蒋介石无论如何因为不信川军会真的出川抗战而坚决拒绝川军出川后,统一了内部的意见,刘湘便多次飞往南京请战,并且很明确地表态无条件出人、出粮支持政府抗战,甚至不要中央一点补给,只求能允许川军出川抗战。

经过多次请战,最后,1937年9月,川军整编为两个集团军,分东路和北路出川抗战。

第二,毫不保留出川抗战

川军的装备是出了名的差,连红军的装备都比他们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川军是中国装备最差的部队了。

一个原因是四川连年内战,经济萧条,很穷;另一个原因则是四川处于内陆,本身交通就不便,武器等装备筹集困难:东面,长江水道被蒋介石卡住;北面,被西北军、马家军卡住;往南,是云南滇军的地盘;虽说自己也有兵工厂,但是原料又缺,技术也落后。

出川的时候,大部分川军士兵,身上穿的是单衣,脚上穿的是草鞋,单兵武器基本上是老套筒、单打一、少量的汉阳造,许多武器连膛线都磨平了。一个师,轻重机枪50挺不到,土造迫击炮30余门。

就是这样,没有等靠蒋介石的补给,全四川所有实力军阀,拿出了自己的家底,自己主力,不要地盘,全部出川抗日。

第三,艰难的出川抗战

那时候交通很差,出川部队都是步行,对于我们这些出门要么打的,要么坐车、要么坐三轮的人来讲,走几千公里路,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行军艰苦,那是体力上的,更多的是沿途人们的不信任目光。

川军出川一路上都遭受了鄙视、取笑的“待遇”,一路上没有任何武器装备上的补给,但是川军没有打退堂鼓,除了因病退出的,尽然没有一个掉队的。这对于一支地方军阀武装来讲,完全就是一个奇迹。

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八路军高级干部对川军的问候,是川军出川以来第一支前来问候的友军!

阎锡山向南京状告川军;因为川军抢了他早已放弃肯定会被日军缴获的军火库。

山西抗战,川军差点全军崩溃,因为相邻的友军不告而退;

等等这些,川军依旧坚持抗战不完成不回川的誓言!

可以说此时,完全是民族大义在支撑着川军的行动,虽艰难而永不退却。

第四,义无反顾的出川抗战

在被阎锡山和程潜拒绝接受以后,报国无门的川军异常委屈,直到李宗仁欢迎川军去他那里。

听到这个消息,川军上下对李宗仁无不感恩戴德!

川军受到的委屈和不被理解,在藤县一战中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应该说藤县一战的爆发,本质上是日军用计的结果,在用临沂的第五师团调开了张自忠的59军后,日军对徐州以北,运河以北的川军进行了大规模进攻。

川军在藤县的血战到底,既实现了自己出川抗战的誓言,也洗刷了内战给川军带来的污点,同时也为五战区及时调整部署赢得了时间。

第五,纪律严明的出川抗战

很难想象,出川抗战的川军的纪律非常的好,尤其是在洪洞整编,受八路军影响,纪律更加好。别的不说,蒋介石曾亲自发电称赞北路川军:“该集团军纪律严明,人民爱戴,转战各地,备着辛劳。特电嘉奖!”

这样的川军,值不值得写?值不值得歌颂?

我认为,值!

川军抗战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关系的完美诠释;就是一种“宁死不当亡国奴”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现。

写书其实很辛苦,尤其是些这样的书。我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每每写起来都是诚惶诚恐,总是感觉写不好,不断的产生放弃的念头。

所幸,在朋友们的帮助和鼓励下,终于写完了。

仅以这个《后记》,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朋友。

谨以本书,纪念为抗战而壮烈牺牲的先辈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