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挑战者的成功之道不对称创新(精选章节) >

第8部分

挑战者的成功之道不对称创新(精选章节)-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的阵痛。”

意愿不对称局势的概念(2)

和“有产阶级”相比,挑战者也更富有“革命精神”。市场领先者一般是不愿意打破对自已有利的市场规则的,他们属于现有规则下的“既得利益者”。而作为想后来居上的挑战者,则有着强烈的愿望来改写市场规则。对于他们来说,不“革命”就无法改变现状,不创新就只能任由领先者宰割。如果强大对手没有“老眼昏花”或出昏招,创新几乎就是挑战者由弱变强、翻身做主人的唯一机会。另外,挑战者本身就已经“一穷二白”,所以根本不担心失去什么。也正是这种资产多少的差距和资产占有上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挑战者对领先者实施打击的单向性。
创造意愿不对称局势可以利用的主要战略杠杆包括:以对手的盈利模式创造意愿不对称局势,以对手的品牌形象创造意愿不对称局势,以对手的产品品类创造意愿不对称局势,以对手的主流产品创造意愿不对称局势,以对手的渠道模式创造意愿不对称局势,以对手的利润源泉创造意愿不对称局势,以对手的各种资产组合创造意愿不对称局势


第五章 能力不对称局势

能力不对称局势的概念(1)

能力不对称局势,是利用强大对手在发展壮大、建立成功模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上的内在弱点,做对手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
索尼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以能力不对称为基础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这在索尼公司早期的《成立意向书》就有明确反映:“如果我们和大公司做同样的事情,是无法与其匹敌的。但是,未被开发的技术比比皆是,我们要做大公司做不了的事情。”
对于大企业来说,以技术上的能力不对称为基础确定业务方向,这对于大多数中国挑战者来说,可能并不具有学习的意义。但是针对其他的挑战者,以能力不对称为基础确定业务方向,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就是说,挑战者的业务方向选择,一方面要针对大企业创造各种不对称局势,另外一方面要针对其他中小企业创造能力不对称局势。只有这样,挑战者自身的生存发展才有保证。
通过创造信息、认知、优先级和意愿上的不对称局势,挑战者可以创造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积累实力。在这些不对称局势的创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进攻对手的能力弱点或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令对手无法还击或反击无力,那么对挑战者就会更加有利,就能让相对的非竞争优势更加持久。
挑战者要想以弱胜强,仅仅是扬长避短是不够的,还要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以创造能力不对称局势。要围绕强大对手固有的能力弱点,发掘或培养自己的相对能力优势,做竞争对手没有能力去做或不擅长做的事情,创造能力不对称局势。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大企业有那么多的优势,如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客户资源、渠道网络等等。而挑战者在那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还怎么可能去做大企业都不能做的事情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企业能力理论(RPV)说起。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把影响企业能力的要素分为三类,即资源类、流程类和价值标准类。这三类要素界定了一个组织能够完成和无法完成的事情,也决定了一个组织的优点、弱点和盲点。
资源类要素主要包含人才、设备、厂房、土地、资金、技术、客户、积累的知识、信息、产品设计、品牌、渠道网络、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这些资源中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一般来说,资源都是可以购买或转移的。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的资源不仅仅限于其拥有的资源,而是企业所能利用的资源。
当企业把投入的资源转移到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中去时,企业就创造了价值。为完成这些转移,企业内部所进行的协调、沟通交流和决策的模式就是流程。一个企业的主要流程包括新产品开发、制造、采购、市场调研、财务预测、员工发展、资源配置和市场营销等等。简而言之,流程类要素就是指企业的做事方式。
当公司重复解决同样的问题时,往往会形成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流程,从而在执行相同的任务时确保顺利实现,把失败的风险降为最低。有些做事的方式会用可见的形式给予明确的界定,需要员工有意识地遵守执行,这就是正式的制度和流程。有些虽没有以可见的形式明确下来,但属于惯例或长时间形成的、非正式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些工作方式,长久以来被证明非常有效,以至于人们总是无意识地遵循着,它们就构成了组织的文化。所有这些正式的制度流程、非正式的惯例和被无意识执行的企业文化,就能够帮助组织把投入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与资源类要素所具备的灵活性相比,企业的制度流程、惯例和企业文化就相对难以改变。因为后者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帮助员工能够以一贯的方式反复执行重复的任务。如果必须改变流程,企业往往得实施严格控制的一系列步骤。因此,流程类能力要素不但界定了企业的技能和优势,也同时界定了其缺乏的能力和劣势。当企业设计某一流程用于完成某项任务时,可能效率很高;而如果采用这一流程去执行完全不同的任务,效率或许就很低。
影响企业能力的第三类要素是价值标准。一个组织的价值标准是各级员工在进行优先选择时所依据的决策标准,他们根据价值标准来判断哪个客户、哪个项目、哪些业务更加重要。公司越大越复杂,价值标准就越重要。如果公司要生存发展,员工就必须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帮助公司按既定的商业模式赚钱的事情。构成企业价值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结构、财务回报目标(如毛利率)、目标客户群及其需求、市场机会的规模大小和道德规范等等。
了解了企业能力构成后,还要知道能力不等同于优势。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为完成特定的任务,和特定对手比较,能力才可能转变成所谓的优势或劣势。正像古人所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弃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当条件或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过去所谓的能力就可能变成不利,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18世纪时,英国有一种叫作斑蝶的蝴蝶,栖息在白桦树的树干上。由于白桦树的树干是银灰色的,所以大多数斑蝶也都是银灰色的,不容易被饥饿的鸟儿发现。由于某些偶然的基因突变,时常会出现一些颜色较黑的斑蝶。在同样的环境里,比较暗的颜色就变成了不利的特征。因为颜色较黑的斑蝶更容易被发现,更容易成为鸟儿的猎物。因此,在银灰色白桦树林的环境中,银灰色的斑蝶占据着“统治”地位,数量占绝大多数。

能力不对称局势的概念(2)

后来,那个地区的周边环境发生变化:许多地方,原本是银灰色的桦树树干被工厂的煤烟染黑了,颜色灰白不再是一个优点。那些颜色较黑的斑蝶就比较容易存活,数量很快就增加了。在1848~1948年间,有些地方黑色斑蝶的比例从1%增加到99%,成为白桦树林的“统治者”。环境的改变,致使那些白色斑蝶一出现在黑色的桦树树干上,很快就会被鸟儿吃掉。
再后来,由于工厂减少使用煤炭,并改善了过滤设备,该地区的桦树又变回银色。银灰色的斑蝶又开始恢复在白桦林中的“统治地位”,黑色斑蝶又一次面临灭绝的危险。
同那些拥有接近环境颜色的斑蝶才能够生存繁盛一样,企业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身处其中的企业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使行业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一个成功的大企业来说,虽然它比斑蝶具有更强的自我调整能力,但是在新环境中,有时也很难成功地完成自身的转变。企业在特定环境下的成功,必然要求培养适合特定环境和企业战略定位的一套完整的能力体系,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话就是在环境、定位和能力之间建立完美的“配衬”。但与此同时,这也使得组织具有巨大的稳定性。企业越成功,当环境变化时,改变定位、战略、组织、文化、资产和流程的阻力也就越大,变革就越困难。而在这一方面,处于后发追赶地位的挑战者则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既有能力的羁绊,没有公司政治的利益纠纷,有的只是无穷的机会。
因此,在变化面前,挑战者和成功的大企业的命运就可能改变。对于挑战者来说,以无限的热情迎接变化、创造变化,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
创造认知、优先级和意愿不对称局势就是改变环境、创造变化的方式,它往往有助于创造能力不对称局势。比如在一些高科技行业,新技术在成功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主流客户等战略框架下,其价值经常被低估。而在认知或优先级不对称局势的保护下,相对弱小的企业则能全力推动新技术不断地改进完善,逐步吸引原先市场的主流客户。到了此时,市场领导者才可能重新估计新技术的价值,但那些挑战者,即新技术的开拓者已经遥遥领先。
即使其他不对称局势不能直接形成能力不对称局势,至少也会削弱强大对手现有的能力优势,直接改变领先者和挑战者之间的力量对比。
佳能挑战施乐的复印机,就是通过认知不对称局势,选择了新的游戏——小型桌面复印机,并创建了全新的游戏规则,从而让施乐的优势能力不能在新的战场上派上用场。施乐的工程师擅长设计性能卓越、功能复杂的高速大型复印机,但是为了迎接佳能的挑战,不得不学习研制构造更为简单、成本低廉的小型复印机。施乐的销售部门过去一直采用直销方式,擅长管理直销队伍,但是现在不得不同时管理直销和分销队伍,学习如何建立分销网络,费时地讨论选择什么渠道、为新客户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施乐的营销部门面对新的变化,不得不研究怎样提高施乐在低端复印机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整整10年,施乐都在花时间应对日本企业进入小型复印机市场所带来的威胁。2001年,在整个复印机业务的巨大压力下,施乐公司最终放弃了这部分家庭办公和小企业市场。
挑战者要创造能力不对称局势,一方面要善于在对手的优势中发现其能力弱点,或善于把对手的优点变成缺点;另外一方面还要善于挖掘自身的能力优点,或把自己的缺点变成优点。
任何企业都有能力弱点,强大对手也不例外。有些弱点是先天的,比如对手的体制或机制上的弱点;有些弱点是后天的,是伴随企业长大以后随之而来的缺点,属于优势中的能力弱点;还有些弱点是整个行业所存在的。善于发现和利用强大对手的这些能力弱点,对于挑战者创造能力不对称局势非常有效。
创造能力不对称局势可以利用的战略杠杆主要包括:利用对手的体制机制弱点,利用对手优势中的能力弱点,利用自身劣势中的能力优点,培养自身的能力优点。


第七章 挑战者的成长之道

从弱到强的四个阶段(1)

挑战者的成长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见图7…1)。不同的企业,由于起始的资源条件不同,起始阶段也有一定差异。
图7…1:从弱到强的四个阶段
取长补短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起步阶段,对于弱小的企业来说,重点是培养企业基本能力。比较容易起步的方式之一是加入行业中某个大企业的价值网络,积累最初的行业经验和资源。
很多成功创业的个人,之前没有任何相关的行业经验,他们首先选择的就是进入一家企业不断地学习,在积累行业经验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资金积累,然后在时机成熟时自己创业。香港首富李嘉诚在创业的早期,看好塑料花市场的前景,想进入但缺乏技术和工艺经验。于是,他就到意大利塑料企业应聘做工人。之前李嘉诚已经做过几年的小老板,但为了学到塑料花的工艺,他去应聘的是要求最低和最容易成功的职位——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应聘成功后,李嘉诚利用一切机会,刻苦学习对方塑料花制作的技术与生产工艺,最终成为世界最大的塑料花生产厂家。
对于一家弱小的企业而言,则要想办法进入大企业的价值网络,成为其中的一员。从贸易商业或维修服务开始,是任何企业切入现有行业的价值网络最简单的方式。若实力允许,可以从简单代加工和提供互补性的产品或服务进入。
日本企业以其原有的工业基础,在二战后从美国引进技术专利,以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工业生产加入全球的价值网络。韩国和台湾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以简单的加工装配服务于发达国家的企业。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既有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还有规模巨大的市场,“贸工技研”的反向模式在国内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加入行业中大企业的价值网络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资金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行业经验、市场经验、人才培养、能力积累、渠道网络、供应商网络和各种关系资源。
在国内外市场上,弱小企业也可以在发展早期借大企业之势,“大树底下好乘凉”,成为大企业的供应商、分销商。联想最初是代理众多跨国公司的各种IT产品,华为最初也是为香港一家公司代理交换机,曾经辉煌过的同创电脑是AST电脑的三级代理商,恒基伟业在推出自己的商务通之前是名人公司的全国总代理,深圳万科在从事房地产之前起家也是凭借办公设备、视频器材的进口销售,Google初期就曾经给大公司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服务,国内的百度也给国内三大网站做过搜索服务的供应商,万和在做热水器之前就是万家乐热水器的供货商,日本的精工手表靠维修进口表起家,韩国的现代汽车一开始就是给驻韩美军维修军用汽车,三星曾经是通用电气的微波炉代工厂,微软靠给IBM的个人电脑提供操作系统发家,沃尔玛在开展自己的连锁折扣零售事业之前一直是本·富兰克林连锁零售店的特许加盟商,Intel公司要不是当初给一家日本的小公司设计计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