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开第一枪的原则啊?难道要等到那些顽固派在÷;借着我们不开第一枪的教条,将我们全部包围了起来,顺顺当当的架好机枪,开始屠杀我们的同志的时候才反抗吗?”
“项ying在这件问题上实在是表现得十分的优柔寡断,国民党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时候,杀起我们的人来的时候可是丝毫的没有手软啊!”
“问题是,据潘杨的电报中呈现的情报看来,新四军军部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马上就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现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问题是,我们并没有直接和新四军军部联系的电台和密码!还有就是项ying连中央的命令都可以婉言拒绝,也就不会将我们的劝阻太过当一回事,毕竟我们这里还有岗村宁次号称有百万的扫荡部队在这里进行扫荡,更是鞭长莫及,我看就将这份电报直接转发中央,交由中央定夺好了!”
“我同意!”
“我附议!”
“附议!”
“我也附议!”
“那好,这件事情希望同志们不要外传,潘杨同志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政治上的幼稚可以理解,对于他电文中的建议新四军军部轻装突围的内容可以转发,但是建议主动攻击的内容就到此为止好了!”
空中的电波伴随着击键的嘀嘀声在传递着消息,很快通过八路军总部电台的中转,传递到了延安。
这封由八路军总部标明主席及中央军委圈阅的电报很快送到了主席的案头。
“这个潘杨的战略眼光十分的独到,情报的收集也很有一套,可是他不是晋察冀的部队,怎么到了晋冀鲁豫的边缘去了?连一个地方上的同志都能够看出来事情的紧迫和情况的危急,他项ying难道就真的是不明白吗?还要再度商议?”带着浓重湖南乡音的中年男人仔细的看过了电文之后,抬起头来对着拿着同样内容的电文正在阅读的洛fu说道。
“新四军军部今天的联络已经接通,他们今天会专门就转移路线进行讨论,毕竟将在外啊!”
“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六中全会早已共同确定,后来en同志来到新四军时,又商得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一致意见。华中是我们目前在全国最好发展的区域,在华中可以发展,而大江以南新四军受到友军十余师的威胁和限制的时候,我们曾主张从江南再调一个到二个团来江北,以便大大的发展华中力量。”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位蒋委员长现在已经是磨刀霍霍啊!很快就要动手了!”
“你看看这是前日给项、叶的电文”
PS:以下内容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0页。
————你们在困难面前屡次来电请示方针,但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最近决定全部北移,至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动中的困难,要你们自己想办法,有决心。现虽一面向国民党抗议,并要求宽展期限,发给饷弹,但你们不要对国民党存任何幻想,不要靠国民党帮助你们任何东西,把可能帮助的东西只当作意外之事。你们要有决心有办法冲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环境,达到北移之目的。如有这种决心、办法,则虽受损失,基本骨干仍可保存,发展前途仍是光明的;如果动摇犹豫,自己无办法无决心,则在敌顽夹击下,你们是很危险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在移动中如遇国民党向你们攻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与决心,这个方针也早已指示你们了————
※※※※※
“这个潘杨的情报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推断,那么新四军军部势必不能通过南进转移,那么路线的选择就要再进行商榷!看来老将是真的准备动手了!”
“马上给新四军军部发电,向他们指出,向南的路线,从国民党的防区经过是及其不安全的,让他们在选择行军路线的时候谨慎从事,但是北移的行动刻不容缓,必须马上进行!将这封潘杨的电报同时转发给新四军军部!”
与此同时,主席为新四军军部的安全转移做着最后的努力。十二月二十七日,主席一面请周enlai继续向蒋介石交涉,要他命令李品仙不得妨碍新四军北移;一面以朱de、叶ting的名义急电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副长官李品仙,恳请他们从抗战的利益出发,不要妨碍新四军的北移。
※※※※※※※
新四军选择南下皖南事变前,皖南新四军各部北移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这就是向东、向南和向北:向北是由云岭、萧村、北贡里、土塘等皖南新四军各部驻地向北,经铜陵、繁昌之间的渡过长江至江北无为一带。这条路线基本上是敌占区。
向东是由我军驻地向东开拔,由苏南北渡,其具体路线是,从驻地经泾县的马头镇、宣城县的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梅渚镇、南渡镇至篑桥、水西地区,然后进入苏南之敌占区,从镇江附近渡江。这条路线所经之地是敌、顽的交错防区。
向南是皖南新四军最后所选择的路线,这就是从驻地向南开拔,经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脚附近的宁国、郎溪,绕道苏南的溧阳,然后待机北渡。这条路线所经过的地区,不仅行程最远,而且全是国民党军队的防区,沿途有国民党驻军的几个师。新四军最终所选择的路线是向南的路线……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看来,新四军的行动最终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很多年之后都有人讨论,要是当年走的不是当时的那条路线,而是向北,向东又会怎么样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话,一样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这终究是对历史事件的某种可能进行着猜测,历史终究是历史。
可是现在潘杨的这封电报,就给了参与这段历史的这些当事人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一个可能会避免全军覆没的下场的机会……
毕竟原来的那条路已经是全军覆没,难道其他的方向还会有更坏的结果?
※※※※※
12月27日收到中央的电报之前,新四军军部就已经在召开了一次会议,开始研究北移路线的选择,其实在此之前,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在各种会议上被提起讨论,但是基本的调子已经早就由当时的主持新四军工作的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项ying给定了下来。
实际上对于军部北移的问题,以及路线上的考虑,多次有过争论,就连路线都拿出了三套方案。可是项ying也多次在会议上提及“向南,为黄山、天目山、纯石山,人少粮缺;靠江,则须经过敌友之间,极不利;渡江,绝对不可能,敌在长江封锁更严,江北桂军已密布江边。”“向东,某方已有布置,须冲过两道封锁,经过几次战斗,才能与陈支会合。到苏南,地区不利,处在敌友夹击,地区狭小。只有在广德、宁国一带坚持,继续战斗。”(《新四军;文献》)
从这里看出来项的意见是倾向于向南转移,最后一旦不利,还可将部队拉上山,发挥新四军部队善于山地行军作战的长处,在原来红军时期的老游击区进行坚持的。但是就是这样的选择毁掉了整个新四军的军部。
叶ting在这个问题上反而比较的清醒,曾经多次在会议上建议直接从日军控制的敌占区突围,也就是北进的路线。但是因为项ying是一把手,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在红军时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组建新四军的工作中是有着功绩的。又在主持新四军的工作。而叶ting现在是党外人士,虽然参加过南昌起义,但是脱党多年,在项ying的心目中不过属于可以团结的对象,并且在性格还有平时的生活习惯上两人又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久而久之就导致新四军军部的工作十分的不协调……
开始开会的时候,争论就十分的激烈,在到底是向南还是向北转移的问题上叶项两人针锋相对,几乎开始争吵起来。正在这个时候,通信参谋送来了刚刚收到的电报,叶项两人同时向参谋伸出了右手,参谋犹豫再三之后,还是将电报交给了坐在正中位置上的项ying。
项的脸色在阅读过电文之后变得极为难看,嘴里轻轻的念着“潘杨,潘杨!”同时将电文交给了通信参谋,示意他送给正扬着头看着窗外,文明杖在手心中转动的叶ting……
十余分钟之后……与会的众人传阅了中央的电报还有中央转发而来的署名为晋察冀军区新编第五团团长潘杨的电文。(老潘的新编第五团团长的职务始终没有解除)。气氛变得十分的凝重,因为在场的两大巨头,全都没有发言,只是大家都记住了同一个名字,那就是————潘杨。
历史洪流卷 第十三章 提前到来的“清乡”
老潘可不知道自己这封电报给自己将来带来了多么大的好运,或者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增加了多少的变数,只是偷偷一个人在心里琢磨着这件事情究竟会给历史带来多么大的改变?
新四军军部不再按照既定路线北移,皖南事变将不会发生,那么势必就不会有后面的重建新四军军部还有今后的新四军扩编重建……那么新四军还是会在面不和心也不和的项叶二人的领导下进行战斗,真的会比后来的局面更加的好吗?想来想去,老潘始终没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其他的老潘这样级别的是不可能知道详情了,就知道第二日,新四军军部的联络信号就已经完全消失,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有了提防的项ying也不是好惹的,特别是还有叶ting这个北伐的名将。因为身边不过是一个警卫连,还有一个尚未整训好的骑兵连,所以团部的战斗任务并不重,大量的部队分散在黄河还有平汉铁路之间广阔的平原之上,也用不着老潘操心。百无聊赖之际,只好在已经停留了五天的那个小村庄里和上了年纪的老房东闲扯!老潘心里直犯嘀咕:这个鬼子知道了新四军的消息子虚乌有的话,又会怎么办呢?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突然门外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
老潘的门被砰的一声撞开,满脸风尘的钱传志急急的冲了进来,接过一边跟着进来的警卫员手中的一个大水瓢,咕隆咕隆的就灌了几口,喘了一口气,摸出一张卷好的小纸条:
“报告团长!日军近日集结的兵力开始分批移动,但是是分两批行动的,只有部分兵力,大约一半是往南边调动的,其他的兵力,已经从三个集结地点呈网状向西展开,目标直指我们的游击区域!”
老潘一边拆开卷成一卷的情报,上面赫然写着:“速转移!清乡开始。”
“清乡”一词原本出自1941年7月1日,汪氏政府清乡委员会开始推行“清乡运动”。
但是现在突然出现在了40年底的山西,这就不能让老潘不暗叹命运多桀。怎么什么好事都让自己首先碰上了!
※※※※※※※※※
在这一段时间里,老潘关心的新四军军部已经迅速集结,并且轻装按照南下的方案开始北移,行军路线仍然是从驻地向南开拔,经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脚附近的宁国、郎溪,绕道苏南的溧阳,然后待机北渡。
有人就要问了,不是说不能选择南下路线了吗?要是一定要这样做,理由又是什么?
在项ying后来给中央的电报之中是这样叙述自己的观点的:
第一、相对日军来说,顽军战斗力较弱,即便人数较多,但是火力战力均不如日军。我军对付较有把握。第二、只要行军途中,果断迅速,顽军很难对我军进行合围,只要我军大队进入山区,即可长期坚持……第三、顽军对我军进行围攻,势必会在国内造成轩然大波。
因此原定路线可以不用更改,只要各部提高警惕,加快行军速度即可!因为这一条路应该是牺牲最少的一条……
提高了警惕,抛弃了军部的辎重,将后勤以及随军的家属等全部编成一个支队武装起来,伴随军直还有二纵队行军,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部队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还有部分坚持留守的人员自愿继续打着军部的旗号在云岭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坚持,以此来迷惑敌人。
在十二月二十九日这天军部一举跳过了青弋江,渡江途中十分的顺利,浮桥并没有如历史上一般折断,因此也就没有发生历史上的渡河后停留两天修整的事情,这样就为快速转移提供了时间。
正是因为这样,一月三日,蒋介石始得知新四军开始北移,这才慌忙下令第三、第五战区“采取行动”。第三战区于三日下午命令第三十二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八万余人的部队,本来是准备在茂林地区设伏对新四军军部进行猛烈袭击的,但是没想到不善山地作战的国军士兵的两条腿远远比不上抛弃了辎重和后勤,在山区移动如飞的新四军战士。到了茂林地区之后,仅仅在地上看见一大堆的新四军战士留下来的烂草鞋,气急败坏之下,上官云相命令部队加紧行军,一定要在新四军突出重围之前将其所部全数肃清。而我军现在已经占领了星谭,将身后的敌军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初步获得了战斗的主动权!
※※※※※※※※※
回过头来说说老潘即将遇到的“清乡”好了。历史上的清乡运动是日本侵略军为了巩固其在华中地区的统治,授意汪氏政权于一九四一年五月成立的清乡委员会搞出来的,由汪精卫任委员长,陈公博、周佛侮任副委员长,李士群任秘书长,负责指导“清乡运动”,该运动在军事方面由日军负责,伪军配合,在政治方面则均由汪氏政权负责。“清乡运动”以“军政并进,剿抚兼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方针,自是日开展。首先从苏南地区开始,其次在太湖东南、上海郊区及苏淮特、别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