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队。请部长转报何部长,妥为处理此事。我孙某一定服从命令,
绝无二心。”
孙殿英唾沫星子乱飞,一通表白,倒还说服了黄绍。当下,
黄绍答应马上补发欠饷40万元和面粉4万袋,并命孙殿英率
部在沽源、独石口、镇岭口一带布防,以便抽出傅作义部作战役
机动力量。
这以后,孙殿英还真与日本人打了几仗,傅作义也得以抽身
出张家口支援长城战事。黄绍辛苦半月,不虚此行。
3月10日午后,日军将主攻方向指向了长城第一大口——古
北口,同时向冷口、界岭口方向也实施了攻击。古北口,东北军
王以哲的67军作战不力,未能阻住敌军,3月11日丢了古北口。
刚从江西“剿共”前线调来的中央军第25师在师长关麟征的率领
下立刻投入反击。古北口土石山上,中日两军反复争夺,均伤亡
惨重。师长关麟征被日军手榴弹炸伤,但仍在前线督战。日军土
黄色军装裹着的尸体也是满山遍野。
12日夜,日军增援部队开到,关师只能放弃夺。回古北口的企
图,退守第二线险关——南天门。南天门地形险要,但兵力展布
不开,为稳定防御,关麟征只得把兵力一部部往上调。日军以一
个师团的重兵全力猛攻却难有进展。直至4月初,关麟征的第25
师被打残了,只能以杨杰的第2师顶上去。而日军援兵也在大批
涌向南天门。
小小的南天门,似乎成了整个战场的中心。至4月末,杨杰
第2师也消耗得差不多了,17军军长徐庭瑶只能咬着牙,将手中
最后的1个师,刘戡的83师投入战场。中央军到底是蒋介石的宠
儿,17军先古北口后南天门血战近2个月,歼灭日军数千人,始
终没让日军从自己的阵地上攻破。
关键时刻,日军突破冷口,直插丰润、玉田,威逼长城一线
整个中国军后路。为保住部队,何应钦下令前线部队全部后撤,长
城各口门户洞开。
5月20日前后,一路日军进迫通州(通县),宝坻日军攻占香
河,北路日军到达顺义,北平重镇已处在日军三面包围之中。北
平,在军事上已陷于死地。
北平已能听见隆隆的炮声,日机更是天天示威不断。城内风
声日紧引得军民一片惊慌,甚至何应钦、黄绍等最高军事长官
也已收拾好行囊,随时准备撤离。但蒋介石此刻正在庐山部署
“剿共”,电话怎么也打不进去。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何应钦决定
先斩后奏,与日军商谈停战。
早在5月3日,南京即派来了亲日派的重要人物黄郛,并任
命其为行政院北平政务委员长,准备与日本人周旋。蒋介石原指
望华北危急时,英、美等国能站出来说话,阻止日军威胁北平,黄
郛不过为缓冲与日本人关系的一颗棋子。但国际社会对风头上的
长城,古老的御术难御敌(4)
日本人并无强硬表示,只希望双方停战言和,这种话说了等于没
说。
5月25日,何应钦派出参谋处长徐祖贻少将赴密云日军第8
师团司令部谈判停战。日军第8师团长西义一中将以胜利者的姿
态提出了停战办法:
(一)华军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以北,通州、香河、
宝坻、林亭、芦台以南一带,以示华军停战的决心,请日军不再
前进;
(二)于5日内日方派遣代表与华方军事当局讨论停战条款;
(三)正式谈判地点须在日军占领地内。
5月30日,曾留学日本的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受命赴塘沽与
日军谈判。败军言和,自然难有公允。5月31日,随着熊斌与冈
村宁次在《塘沽协定》上签字。持续近3个月的长城抗战写下了
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尾。
6月8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剿共”军事会议,再次宣称:
“抗日必先‘剿匪’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在匪未肃清
前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最严厉处罚。”会后向全军分发《作
战手本》、《“剿匪”手本》等书。
蒋介石开口闭口“剿共”,一切战备训练为了“剿共”,日本
人岂能不放开手脚大动刀兵,国民党军各级将领如何铁下心来抗
日?一支弱旅在左右掣肘的干扰下连对手的战术特点和应对之法
都未掌握就去面对一支装备精良的强敌,何以取得战斗的胜利?
长城抗战是中国军人一腔热血的喷发,但仅有热血是不够
的。
《塘沽协定》的签署,为日军敞开了华北大门。在中日尚未宣
战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指示关东军对华北的下一步策略是三分军
事、七分政治,逐步使华北脱离中国政府,实现日军控制下的
“自治化”。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华北虽不像东北那样被坦克、大
炮征服,但日军的一步步渗透使其离南京国民政府越来越远。若
不是日后西安事变的爆发和“七·七”卢沟桥燃起的全面抗日的
战火,华北也许将是第二个东北。
华北不是东北,但对日军来说目的是一样的。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1)
转眼已到了1934年的夏天。
3年来,正当蒋介石还沉浸在剿灭中共的梦幻中时,日军已把
辽、吉、黑、热河四省攫于手中,并大兵南下,压入山海关,控
制了长城内外各口隘。平、津两市东西北三面受敌,中国北方丰
饶的半壁河山岌岌可危。而江南上海也成了中国不设防的城市。中
国,正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沦亡的边缘。
在这3年中,日本国内也是风雨飘摇,政局动荡。内阁政府
走马灯似地换了三届。但无论哪一届内阁,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
国内的危机,他们的眼光总是越过茫茫的大海,盯住了遥远的中
国。面对3年来日军在中国北部所取得的战果,几千万日本人惊
讶得目瞪口呆,欣喜若狂。而居日本万民之上的天皇裕仁,则更
是心旌荡漾,激动不已。这个对日本帝国拥有无尚权力的君主,多
年来始终包藏着一颗野心:他要征服中国、征服亚洲,甚至征服
世界,他渴望他的帝国疆域无边,子民如云,他要实现先帝没有
实现的梦想。当日军的铁蹄跨过长城,整个中国大地都感受到它
的震动时,裕仁不禁大喜过望。他时常对着宫中那张巨幅世界挂
图发呆。望着图中央那巨大的雄“鸡”形的中国,想到超过日本
帝国3倍国土面积的中国东北大地已然在握,他的脸上忍不住绽
出了花朵。尝到甜头的裕仁更加纵容和支持内阁、军方对中国所
采取的扩张战略。这样一来,随着日军入侵战火的不断扩大,攫
取中国统治权不久的蒋介石终于被身边的这只猛兽惊醒、开始认
真思索自己所处的实际境地来。
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又进入了酷热难当的盛暑,然而素以
“凉岛”著称的庐山却仍是林木青翠、凉爽如春。蒋介石这时又上
了庐山。这里他太熟悉了,无论当年的北阀,还是今日的“剿
共”,江西对他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每次赴江西,他除了有时在南
昌呆些时日外,其它办公、生活地点一般都是选在云遮雾罩、充
满神秘色彩的庐山。
10日午后,蒋介石信步出了居室,沿着牯岭街缓缓地向山上
走去,几名侍从人员小心地远远跟在后面。今天,他像是有满腹
心事,虽然步态还似以往那般沉稳,但却显得有些缓慢。他时而
抬头望望四周,像是在欣赏雾中群山的温柔、美丽,可时而又低
头陷入沉思,偶尔晃动着手中的拐杖,像是要驱走心里的烦恼。浮
动着的轻纱一般的薄雾,使日照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有一种
捉摸不定的感觉。他也像处在幻境中,对过去和未来产生了一种
难以捉摸的困惑感。
自他投身革命以来,虽然曾经历过几次危机,但更多的却是
取得胜利的成就感。然而这3年他却深感艰难。国内各军阀实力
派此起彼伏的反蒋倒蒋尚未平息,国军对中共的几次“围剿”也
出乎他预料地屡屡惨败,而日本人又借机在北方连连发难。尤其
日本人,就像是一只窥视中国已久的饿狼,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了,
趁地陷于中国内战而无法抽身时,不顾一切地扑向了中国大地。东
北三省硝烟未尽,日军又杀出山海关,侵占热河,扼住平津,虎
视眈眈地盯住了华北,真是得陇望蜀,丝毫没有止息的意思。这
使得中国人心中对日本人仇恨和对他退缩的愤怒终于不可遏制地
爆发出来。中共和一般民众自不必说,就是国民党内部对他也有
颇多指责。中国大地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蒋抗日怒潮使他感到了
统治地位的震颤,感到了一种过去所未曾经历过的危机,也多少
冲击了他早已埋藏在心里的战略步骤。以他本意,各军阀平定、国
民党军政大权独揽后,下一个要征讨、剿灭的,便是他一直认为
最妨碍独裁大业的心腹之患,中共和红军。前四次较量,他都大
败而归。但他已从轻视中共。红军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他要集中
他的全部军力,与中共、红军进行一场生死较量。正当他为第五
次“围剿”头几个回合得手而洋洋得意时,日本人却又在华北发
难。江北半壁河山的危机,引起了全国各界排山倒海般的抗议狂
潮,而他本人也不能坐视整个北方沦入日军之手。这使他陷入进
退维谷的境地。
曾在保定陆军学堂和日本振武学校受过军事熏陶的蒋介石心
里当然清楚,以他国民党现有的军力根本无法同时抗击日本和中
共红军两方面的压力。这样,他必须在抗击日本和剿灭中共之间
作出选择。
这种选择太令他痛苦了。两个对手中任何一个得势,都将对
他的江山稳固构成致命的威胁,但他在一定时期内又只能树立一
个敌手。此时如果放弃对中共红军的“围剿”,调集他的国民党军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2)
主力到遥远的北方去抗击日军,他认为没把握取胜。日本毕竟是
个工业、军事上的强国,武器装备先进,作战思想领先。与这样
一个世界上先进的军事帝国正面对抗,国民党军必将陷入漫长的
战争而无力自拔。即使他最后胜了,那也是两败俱伤。而中共、红
军则可能坐山观虎斗,急剧扩大地盘、壮大自己的力量,来日终
将成为他的心腹大患,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更何况他
认为初揽大权,根基尚未打牢。所以此时他是不会作出这种选择
的。可不放弃剿共的话,就意味着要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不断地
侵入北方,不断地践踏中国的主权。而他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权
力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逆流而行,他日后的道路上遍布荆棘、困
难重重不说,甚至有可能被中国民众愤怒的狂潮所淹没,他深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使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苦思焦虑着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蒋介石毕竟不是凡夫俗子。他所以能在20年间由一个无名
小卒,神奇地迈过他的许多旧长官,跃居中国第一人,叱咤风云
一时,除了他能巧妙地驾驭机遇,政治上圆滑善变外,他那决不
半途而废的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帮了他的大忙。不
论他少年时代对事业的追求,还是他后来顶住国内外惊涛骇浪般
的冲击,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都体现了他的这
一突出特点。就是日后被中共赶出中国大陆,他也时刻没有动摇
过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的决心。他的这种韧性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可
以说是一种疯狂的执拗。
眼下,正是他的政治私心,和他剿灭中共的执拗,使他决定
继续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他还是以剿灭中共为后快,
对日本人则采取交涉、拖延的策略。
就在前一天的第一期庐山训团开学典礼上,身兼团长的蒋
介石又一如既往前去发表了一通精神训示。他对这些身为高级军
官的学员自然十分重视,他知道他们是成就他今后大业的栋梁,他
更清楚眼下他们并非个个拥护他的政治主张。治人必须治心,治
心方能正本,必须首先让他们明白中央的真实意图。
望着台下戎装笔挺、神采奕奕的学员,他颇有些激动,大声
说道:“现在总有些人嚷着要和日本人开战。他们终不知,贸然和
日本开战,不啻自寻灭亡。现在开战,日本真是只要3天,就完
全可以把我国要害地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中国。所以现在这个
时候,说是可以和日本正式开战,那是痴人说梦,太不知道自己,
也太不知道敌人了。”
他顿了顿,望着台下虔诚、激动、惊讶、茫然,表情复杂的
一张张面孔,提高了声调,继续说道:“现在本党的中心,还是要
安定内乱,共党不除,难以抗日。当然对日本,我们也绝不屈服,
但要讲策略,要会周旋,我们的外交方针是‘不绝交,不宣战,不
讲和,不订约’。”
他的这番话倒也实实在在展现了他当时的思想,但有一句话
恐怕他自己也不会相信。日本3日真能灭亡中国吗?日后蒋介石
曾讥讽“日本无政治家,无领袖,其国之危,亦可惜哉!”其实当
时他就十分清楚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他知道中国要击败日本不
易,可弹丸小国日本要灭亡中国也是难上加难。他所以夸大其辞,
无非是想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这不过是他政治手腕中的一个
小把戏而已。
他的心里,时刻都没有忘记他的老对手,中共和红军,这几
乎是他一生中的心腹大患。早在1923年,中共就已被他摈出了合
作的圈子。那年,他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访苏时,对
苏联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仔细观察,他发现:“苏联的政治制度,乃
是专制与恐怖的组织。”以他的话说,“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
治制度是根本不相同的。”他还发现。苏联对中国外蒙有野心。这
更坚定了他不与苏联、中共合作的态度。不合作,那就意味着只
有消灭,他的政治观点历来如此。因而从这一天起,当时还与国
民党密切合作的中共和苏联顾问便成了他开始算计的潜在对手。
日后,随着他在国民党中地位、权势的不断升高,他的这种观念
日趋强烈,最后终于导致了他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屠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