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殇 >

第24部分

国殇-第24部分

小说: 国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傍晚6时42分,参谋总长闲院宫向华北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发出
临命第400号指示:为防止事件扩大,应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与
参谋本部作法相反的是陆军省内,陆相杉山大将却于午夜命令京
都以西各师团将7月10日即将退伍的步兵部队二年兵延期退伍。
杉山此举,意味着4万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将留在陆军中,而且日
后多数被派到中国战场上。他使陆军实力有所增强,却使这数万
原本应该返回家园的日本青年中的大多数倒在了中国战场上。一
将名成万骨枯!杉山使这句古老的哀叹再次变成了现实。
7月9日下午,日本内阁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上,讨论的核
心是事件发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主战派”的急先锋陆相杉山元
大将发言道:“从目前中国之29军的优势兵力和抗日态度来看,
军部认为可考虑由国内派出3个师团左右的兵力。”
内阁要员们虽对杉山元起初的话表示认可,认为中国方面挑
起事端应负全责。但听到由国内派兵的要求时,却几乎都认为陆
相太性急了一些。原来当天清晨,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与29军副
军长秦德纯达成停战协议的消息已传至东京。在宣布停战之际匆
忙派兵,对外将留下什么印象?
临时阁议上,陆相请求由日本国内增兵的提案被暂时搁置,内
阁决定暂时静观。
但临时阁议结束仅卫小时后,首相、陆相、海相、外相、藏
相又紧急召开了五相会议。会上确定了日本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解
决方针:中国军队撤退,处罚负责者,中国方面道歉并保证今后
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五相会议把日本权益高高地凌驾于中国之上,本身就显示出
日本方面的蛮横态度。日后以此方针作为问题的解决基调,自然
令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无法接受,事态只能朝着扩大的方向发展。
就在陆相派兵提案被暂时搁置的同时,陆军省内又出现了更
为严重的倾向。军事课长田中大佐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所谓“彻
底”解决华北问题的意向:“此时,为了彻底铲除祸根,是否以
‘何梅协定’援用于第29军,或使中国军队撤退到离永定河20里
以外的地区。”
田中的意思是把冀察政权和29军赶出平津一带,仿照冀东
伪政权一样,再建立一个傀儡政权。他的观点当即得到作战课长
武藤章等的赞同。
随着军部内部争吵的不断进行,“主战派”风头愈显强硬,主
张抬高价码的人也越来越多。7月9日晚,参谋次长向天津的桥本
群参谋长发电,擅自抬高了谈判价码。
7月10日,“主战派”、参谋本部第3课及第2部在为内阁准
备情报时,对形势作了言过其实的判断:
“中国平津当局及南京政府均在提高国民抗日意志,并进行对
日战争准备。我中国驻屯军对和平解决之努力,由于中国方面轻
率挑战之态度,事态大有逐渐恶化之虞。
“大规模出兵,原非帝国之所好,但由于中国驻屯军之自卫行
动,处于优势之中国军队重围中,恐将陷于不能救援之危险。此
外,日侨生命财产也濒临险境。为迅速予以救援,并一扫事态之
东京,跨入战争之门(4)
根源,应向华北方面派遣必要之兵力。
“虽不愿事态向其他方面扩大,但鉴于中国全面抗日局势,有
导致其他方面日华关系尖锐之虞,故必须考虑保护在华日侨问
题。
“此外,判断恐将引起欧美、苏联之参战。”
根据以上局势判断,第3课就向中国驻屯军增派兵力一事,
作了如下考虑:
为了解决卢沟桥事件,以现在中国驻屯军和前述由朝鲜军以
及关东军应急派出的兵力似已充分。但估计第29军的总兵力有4
个步兵师、3个独立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计75000名。此
外,预料将使中央军陆续沿平汉线北上。因此,准备另由国内出
动3个师团和航空兵团。
眼下“不扩大”方针越来越走样,“慎重派”核心人物、参谋
本部第一部长石原少将日益不安。为此,他多次站出来提出反对
意见。但到10日上午后,军部已内定了派兵计划,石原的第一次
努力失败了。
若干年后,当时曾任参谋本部第四部长的下村定少将(后升
任大将)回忆道:“石原部长是不扩大方针的最坚强的倡导者,认
为此时应当竭力促进增强日本国力,完满建成满洲国,担心日本
如进一步向中国伸手,则迄今苦心搞起的扩大生产、充实军备将
无法完成。但是,他在部长会议等场合未能坚持自己的意见,而
是采取了“虽然反对但不得不服从”的态度,未能作出充分努力,
就上述所担心之点阐明国力真相,以求得有关人员的理解,是值
得惋惜的。”
下村实际上也仅看到了表面。当时,即使石原坚持己见,也
未必就能挽得住尤如脱缰野马一般的“主战派”。在这之后,他虽
自始至终反对日军在华东、华中作战,但最后还不是被军部一次
次压制下去。当时的日本,连内阁首相在军部的威逼下也只能同
流合污,1名少将的反对就能拖住引弓待发的战箭吗?
7月11日下午2时,日本政府再次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会上,
陆军的提议被通过,决定了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并向华北派兵的
计划。另外,“为加强全体国民一致协力体制的声明”的提案全文
也获准通过。
日本,在经过数年不断的战争薰染后,终于迈出了举国一致
进行战争的一步。日本进入了战时体制。
11日下午4时30分,第56号、57号临参命同时飞向了东北
关东军司令部和朝鲜第20师团。
关东军司令官受命,将独立混成第1旅团主力、独立混成第
11旅团主力及飞行集团之一部(侦察、战斗、重轰炸机各2个中
队)派往华北。该部队自通过“满”华边境时起即纳入中国驻屯
军司令官指挥下。
朝鲜驻屯军第20师团应尽快到达华北,编入中国驻屯军司
令官隶下。
同时,东京军部发布命令,钦命日军教育总监香月清司中将
赴华北,接替病危的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
11日当晚6时25分,日本政府就向华北派兵一事发表了声
明。该声明混淆是非,先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中国军队身上,继
而煽动民族情绪,最后表现出日本政府坚决支援派兵解决冲突的
强硬姿态。
当夜8时,华北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得知了日本动员
国内师团的消息。此时,他正准备前往29军,与张自忠签订停战
协定。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令他惴惴不安,他不知29军代表在得知
这一消息后是否还能与他签约。
“真不是时候,简直是捣乱。”松井暗自嘀咕着去了29军。
但不知29军是没有得到消息,还是他们铁了心要签停战协
议,松井的担心并没成为现实。事后,松井带着签了字的协议,心
情轻松地返回了驻地。
但松井担心的事很快发生了。日后多年,在他已升任中将后,
回忆道:“将近半夜,东京电台广播报道:‘接到在北平达成停战
协定的报告。但鉴于冀察政权一贯的态度,是否出于诚意,未可
置信,恐日后成为废纸’云云。
“这一广播,相反却表明我方对协定并无诚意。据说这是陆军
省新闻班的强硬派,未经上级同意,将擅自起草的稿件送交广播
电台的。由此可见当时无论是军部中央或规地,强硬派是在如何
积极地活动。”
与日方存在强硬、稳健两派同样,中国方面也有两派。冀察
方面的强硬派抓住以上广播,提出:“正因日本方面无诚意,今日
岂非为撕毁协定制造借口。其不扩大方针或停战协定,只是为争
取完成作战准备所采取的缓兵之计而已。”因此,在舆论方面也趋
向强硬。北平城内戒备愈益森严,守备兵力达两个师以上,人心
东京,跨入战争之门(5)
惶惶不安。
东京,华北形势的恶化再次惊动了天皇裕仁。一天,他召来
他的叔辈、参谋总长闲院富载仁亲王。在详细询问了中日两军发
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后,他又想起了日本身后的那只巨熊,于是
有些担心地问道:“如果苏联介入怎么办?”
在这个问题上,闲院宫似乎相信陆军省的判断,因而直率地
回禀道:“陆军认为苏联不会介入。”
裕仁对这个回答显然不满,当即反驳道:“那是陆军的武断。
万一苏联介入,将如何是好?”
参谋总长闲院宫无言以对。
天皇这次召参谋总长入宫,并非要责难他。两三天前,陆相
杉山元曾拍着胸脯向他保证:1个月左右即可收拾残局。天皇虽有
些担心引发一场中日全面战争,把日军主力钉在中国,也怕苏联
在日本困难时从背后下手,可他毕竟经不住中国这块肥肉的诱惑。
再说军部一直坚持说是中国方面先开的枪,他也不愿过多地限制
陆军,挫了他们的锐气。既然陆军说苏联不会出兵,而他的皇军
又能在1个月左右解决中国问题,从内心说,他也是赞成出兵
的。
此时的天皇并未仔细研究中国形势,更没看到中国铺天盖地
的抗日浪潮,因而轻易地同意了向中国派军的方针。他的野心和
轻率,不但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战争灾难,也把日本拖进了日后
长达8年的战争泥淖而难以自拔。数月后,当他面对日军的困境
而大发雷霆时,除了把当初大吹特吹的杉山元贬到中国战场之外,
他也只能唉声叹气,无计可施。
蒋介石操起平倭之剑(1)
蒋介石梗起脖颈,操起了尚未铸就的平倭之剑。
7月8日,蒋介石正在“凉岛”庐山上休养避暑,兼代着办
公。
每年夏天,随着蒋介石登上庐山,这块幽静之地便显得热闹
起来。往来信函、电文穿梭不断,国民党党、政、军重要人物也
从各地奔向这里。而1937年的夏天,这里更显得热闹。去年岁末,
蒋介石西安被扣,曾答应中共和全国民众,政府将采取一切手段,
抗击日本无休无止的侵略。7月初,来自全国各个方面的知名人士
代表正聚在这里,将举行庐山谈话会第一期会谈,共商结成抗日
统一战线、全面抗日大计。代表中,甚至还有来自陕北的中共代
表。
会议还未开始,日军便在华北挑起了战端,给了提议召开这
次会议的中共及全国支持抗战的人民一个最及时、最充分的理
由。
蒋介石是于8日接到29军代军长、北平市长秦德纯的报告,
得知卢沟桥事发的。接到报告后,他先是一阵惊慌,随即便陷入
了深深的思索中。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各党派、地方军
的派系之争明显缓和下来,举国一致的抗日呼声却日趋高涨。这
种局面令他亦喜亦忧,喜的是国内支离破碎的局面大有改观,南
京中央政府的统治力明显加强,抗战准备也已开始起步。但这一
切必定要刺激盼着中国陷于内乱的日本人,他们会看着中国一步
步统一、强大起来?尤其国内抗日舆论的日趋高涨更令他焦虑、担
忧,以他本意,在军事战备尚未准备充分之前,应该给外界一个
宽松、缓和的气氛。但直至7月,华北形势虽然紧张,日本国内
却没什么明显的变化。6月4日,家族渊源上对华持亲善态度的近
卫公爵受命组阁,更是给了蒋介石一粒定心丸。但仅仅1个月,华
北就出现了战事,东京到底在做什么打算?天皇裕仁葫芦里卖的
什么药?
日本人从无信义,跟他们打交道,应多做几手准备。主意拿
定,他当下便向华北发去电文,指示29军:“宛平城应固守勿退。
并需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指示虽已发出,但他的疑虑并未消除。晚饭后,他取消了惯
常的散步,又在思索局势和日本人的企图。当晚的日记,记录了
他情况未明,犹豫不定的真实心态:“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
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
立乎?”又言:“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一夜的思考和反复琢磨,蒋介石的思想渐渐地走向全面抗战
的道路上。
9日,蒋介石电召何应钦由四川速返南京,着手编组部队,准
备应战。惟恐29军临阵动摇,他再次电令华北,指示29军道:
“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至谈判,尤
需防其奸狡之惯伎,务须不丧失丝毫为原则。”
在命令宋哲元29军严阵以待的同时,蒋介石秘密电令孙连
仲第26军北上保定、石家庄地区,准备同日军作战。
7月10日,蒋介石再下决心,就全面抗战事宜,又采取三项
紧急措施:
(一)编组战斗部队,第一线为100个师;预备军为80个师,
7月底前,组建好大本营和各集团军、军团等。
(二)将可供6个月用的弹药屯置长江以北三分之二,以南三
分之一。如果兵工厂一旦被摧毁,则从法国、比利时购买军火,经
香港、越南运回国内。
(三)准备后备兵员100万人,军马50万头和6个月的军
粮。
蒋介石这次是铁了心不向日本人低头,如果日本人硬要他低
头,硬要中国丧失主权,他决意拼死一战。他这么想,可华北地
区的29军却背着他向日本人做了让步。7月11日下午,张自忠代
表29军与日方达成了屈辱协议,不但同意道歉、保证今后不再发
生类似事件及取缔抗日团体等,还答应了日军宛平城、回龙庙不
驻扎中国军队的无理要求。
蒋介石闻讯大为震怒,痛斥29军媚日,没有骨气,并命外交
部长王宠惠以备忘录形式通知日本驻华使馆:“任何谅解,未经中
央核准者,无效。”
12日,日本政府任命香月清司中将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日
本外务省也发表声明称:今后军人对军人交涉,不关外交当局事。
在此严重情况下,蒋介石认定日本必无满足之时,任何让步也不
能满足东京的野心。遂于13日电示宋哲元,表示准备抗战的决
心。他在电文中指出:“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