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殇 >

第32部分

国殇-第32部分

小说: 国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脑中的东西并不那么讨厌。这东西的产生,在古老的中国毕竟已
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已根深蒂固地充斥在多数掌握着军队的人的
脑中,而且这也是他各个击破、战败各路军阀的致胜秘密。但因
果报应,老天对谁似乎都不偏不倚,这报应今日又转回到他的身
上。过去使他致胜的东西却使他的军队在战场上一败再败。
华北开战仅一月,一幕幕丑剧便在各地抗日呼声震天的背景
下极不合谐地屡屡出现。这种现象出现之多、涉及面之广,远远
超过蒋介石的预料,因而不能不让他震惊。他也是军人,深知战
争就是两大集团、两个巨人在较量,内部的分裂,四肢的失调,不
但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还会使自己先被自己打倒。那些远在千
里之外的将军们虽然能为自己的种种劣迹寻找一个又一个美丽的
托辞,但这一切岂能玩得过花招把戏都耍厌了的蒋介石。
参谋本部情报部、军统及前线各方将领上报的情报,他每天
都要认认真真地听取、认认真真地推敲,谁真有难处,谁在跟他
耍心眼,他知道得清清楚楚。蒋介石气量不大,但作为政治领袖
他却极有自制力。仗打得激烈时,即使将领们犯了再大的过失,他
更多的也是好言勉励或军令催逼,很少在战场上翻脸,但这个人
的一切好坏都装在了他心里。他是那种愿意秋后算账的人。
华北一日战事,有几个人、有几桩事也许便在他的脑子里挂
上了号。
事例1:
7月15日,日军大举攻击平津的意图已再明确不过了,蒋介
石三令五申要宋哲元加紧平津战备,尽早集中兵力以防不测,万
不可为日军所欺骗,并以少有的慷慨姿态紧急命中央军北上平津,
支援宋哲元的第29军。但宋哲元当即电示南京国民政府,请求暂
缓派援军北上,以免刺激日本人,影响与日本驻屯军的交涉。蒋
介石辛辛苦苦调去的中央军竟被挡在保定,眼看着29军被日军
各个击破而无法相助。
当时29军吉星文团卢沟桥奋起抗战,赢来了全国各地的欢
呼、慰问。面对上海等地的捐款和慰劳品,宋哲元竟加以拒绝而
不敢收下,并电告上海各界:“遇此类小冲突,即劳海内外同胞相
助,各方盛意虽甚殷感,捐款则不敢受。”
这些消息当然逃不过蒋介石的耳目。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有
伸得更长的眼线,甚至能探知如29军37师何基沣旅欲反击消灭
向卢沟桥挑衅的日军时,曾受到29军上层人物的训斥:“打起来
对共产党有利,遂了他们借抗日扩大势力的野心;对国民党有利,
借抗日消灭杂牌。我们西北军辛辛苦苦搞起来的冀察这个局面就
完了。”
这些话传到蒋介石耳中,自然使他很容易形成对形势、对前
线某些高级将领的判断,只是在战事没结束前,他必须依靠这些
人,因而他仍旧是笑脸相对,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此时,他却在
心中磨起了刀。
事例2:
汤恩伯衔中央十万火急的军令去南口布防,一路上没被日本
人挡住,却被刘汝明拖在张家口,足足耽搁了近一周时间。为此,
电话、电报联系还不能解决问题,中央不得不派出刘汝明的老上
私心甚于公心:国民党军顽疾大暴露(2)
司鹿钟麟亲自北上,方能解决问题。
“娘希匹,军情如火,时间乃胜利。刘汝明权力不大,胆倒不
小,擅阻我中央抗敌之军。军令、军法置之何用?!”蒋介石怒极
时,总是操着那又尖又急的奉化口音骂人。
但骂归骂,刘汝明毕竟是察省主席、一军之长,平绥之战老
蒋还得倚仗他。
但刘汝明并不知老蒋已在“惦记”着他。鹿钟麟北上张家口,
也只是放过了第13军。8月上旬,当汤思伯眼见部队伤亡惨重而
援军又迟迟不到而大呼援兵时,受中央调遣的陕北高双成师辛辛
苦苦地从陕北米脂赶来却又被刘汝明挡在了张家口之外,任凭汤
恩伯再三恳请,刘汝明却像护着一座金山一样护着张家口,谁也
休想通过。高师无法驰援前线,不仅影响了前线的战局,而且使
汤思伯吞并高双成师的美梦化为泡影。事前,汤思伯已密电蒋介
石,拟将该师编并入第13军,得到了默许。老蒋都没找麻烦,刘
汝明却在一夜间搅了他的扩军好梦。从这一天起,他恨透了刘汝
明。
当然,蒋介石也不会为这种不顾大局,只图私利的丑态无动
于衷。
事例3:
这种话题总少不了老奸巨滑、被称为“阎老西”的阎锡山。
阎锡山算得上是旧中国军阀史上的风云人物。他能统治山西
数十年而大权不倒,这在旧中国确实是个奇迹。奸诈、圆滑、善
于见风使舵是他鲜明的个性。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在他手里栽得
够惨的了。从执掌山西大印后,北方军阀中他曾威风八面。几次
倒蒋连蒋介石都熟悉了他的反复无常。
在阎锡山身上,旧军阀的那些陈规陋习他几乎无所不包。
平绥路抗战,从战略上看是替山西扼守门户、说得俗一些是
为他看家。但蒋介石数次电令晋绥军北上增援南口,他软磨硬泡
就是不出兵。当看出南口防线兵力单薄,战线过宽的缺陷后,他
首先想到的是请中央军增兵,同时向蒋哭穷,就是不愿动用晋绥
军两个集团军中的一兵一卒。在得到蒋介石派出1个集团军增援
平绥线后,他才勉勉强强地从遥远的晋北抽出一个正在修筑工事、
并无战斗准备的旅增援南口。
援兵未到,阎锡山却已连电汤恩伯,请他手下留情,爱惜着
这支还没影儿的援兵。该旅迟至战役后期才赶到,旅长又拒绝执
行汤恩伯换防18家的命令。汤恩伯一怒之下,电请傅作义直接指
挥。这时,阎锡山电令又到了,命令该旅返回驻地。阎锡山咬着
牙派出的唯一一支增援部队,就这么一枪未放地在路上溜了半个
月,只给汤恩伯带来了一场空欢喜和一肚子气,而阎锡山却从蒋
介石手里实实在在地骗出了3个师。
阎锡山绝对聪明,但他聪明得过了头。张家口——南口一丢,
察哈尔转瞬即失,当关东军与华北日军连成一股锐不可挡的强大
集团时,与冀、察毗邻的山西将何以保住?果然,日后晋绥军和
中央军虽拼死血战忻口,八路军在平型关也有上佳表演,但仅两
月,阎锡山的老巢太原便陷落敌手。
还是日后声震中国战区、当时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上校说得
好:中国军队有最优秀的士兵,但他们没有好的长官。在他们的
长官眼里,总是全局服从局部。
史迪威一针见血,却决无有意贬低中国军队的倾向。毕竟太
多的军官,尤其是一些高级将领,用行动给外界树立了这么个既
有损于他们自己,更有损于中国军队的形象。
阎锡山就是这众多顽疾缠身的高级将领中的典型。
华北开战一月,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数条战线竟全线
溃败,自然不能仅归咎于以上几个高级将领。第2集团军总司令
刘峙在给蒋介石的侍卫长钱大均的电话中称:“除中央军外,其它
军队望风披靡,均不可靠。”但事实上,他的这支中央军却比谁都
跑得快。除此之外,卫立煌身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却
也未建寸功;宋哲元虽对天盟誓要雪平津之耻,但背上的却是更
多的耻辱。日军香月清司的3个师团竟赶得10多个中国师沿平
汉线一路猛退。
第6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上将面对溃局,仰天长叹:“……长
此以住,不仅全军覆没,甚至国破家亡。……”
不责众。面对众多将领的无能和失职,蒋介石欲惩也无从下
手,只能权且先记在账上。但从这一仗,他已意识到了手中杂乱
的200个师究竟能有多大的战斗力,更认识到了造成这200个师
军力大减的根本原因。
几个月后,集团军司令、上将韩复榘成了蒋介石军刀下的牺
牲品,他要杀一儆百,改造好这支军队,切除隐藏在这支军队肌
私心甚于公心:国民党军顽疾大暴露(3)
体内致命的毒瘤。
蒋介石需要军队真正的统一,而不止在表面上。
蒋介石需要军威,一个能令对手闻之胆寒的军威。
蒋介石需要军法,一个使军令如山一般威严庄重的军法。
说到底,蒋介石要军心士气,要一支能打败对手的崭新的军队。
1937,大上海不设防(1)
1937年7月,当卢沟桥事变震动全世界,吸引住所有关注中、
日战事的中外军政要人的目光时,蒋介石却已早早地把目光移出
北中国,移向京城南京的东大门,上海。
30年代的上海,是日本海军的海外权益集中地。日本海军对
上海的关注,犹如关东军盯住中国东北及华北不放一般。6年前,
当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海军曾在上海动过刀兵,
结果海军大丢其丑。在日本海军省的眼里,上海犹如自己的私有
财产,决不容许陆军插足。对上海的这种形势自然再清楚不过了。
7月底,当华北的枪炮声一浪高过一浪时,蒋介石虽忙于应付华
北,但也没忘了南京的后院。他秘密派遣先前上海抗日的功臣、
“和平将军”张治中赴沪备战。蒋介石在上海起家,多年来又一直
靠京沪财阀支撑,对公对私他都极看重这块堆满财富的黄金之地
和军事大港。但今日战乱之秋,为着中国全局,他不得不横下心
来,准备在上海与日本人再次刀兵相见,决一高下。
上海,30年代的“东方巴黎”,无论对中国人、日本人,还是
对众多西方人,都有着太强的诱惑力。它就像一颗美丽的明珠镶
嵌在淞沪平原上。富丽堂皇的大饭店,气势不凡的银行、商厦,风
格各异的剧院、歌舞厅,租界内一座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小洋楼以
及黄浦江港口内停泊着的一艘艘装上卸下的商船,都在证明这座
中国最大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无可匹敌的霸主地位。
30年代的中国太贫困太落后了,但上海的繁华、喧嚣,却使
它披上了一层异域繁华的风采。白天,街上车水马龙,形形色色
的人来回奔忙。而每当夜幕降临时,霓虹灯闪烁。照耀得黄浦江
如同白昼一般,政界、军界要员、商贾巨富、上流社会的阔太太、
小姐们夜夜笙歌的生活给上海抹上了浓浓的一笔。当时,上海以
东方巴黎的迷人情调闻名于世。吸引了来自世界的无数冒险家和
军人政客。
上海,当时是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窗口。
然而,上海的引人注目,并不止于其繁华迷人。它还是中国
最大的国际商埠,战略价值极高。当时,上海港在世界军港中位
居第5,在中国自然居老大。占据上海,不但控制了进入江浙地区
的海上门户,而且扼住了溯江进入中国内陆的水陆咽喉。
如此重要之地,蒋介石自然不会忽视,可日本人更是重视万
分。但令蒋介石和中国军沮丧的是,中国最大的军港,中国却没
有驻兵权。
起因得上朔到6年前的1932年初。当时日军占领东三省,引
来国联和西方大国一片竞相谴责之声。日本政府为了摆脱日益孤
立的国际困境,引开国际社会的视线,于是向这个国际权益十分
集中的大都市发动了一场战争,第19路军受日益高涨的全国抗
日呼声的鼓舞,毅然自卫,奋起反击,“一·二八”淞沪抗战遂全
面爆发。事发时,蒋介石正下野赋闲,迫于内外压力,他也想借
机改变自己的形象,曾派张治中率中央军第5军驰援。中国军一
度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在其后的战争中曾迫使东京军部三易
主帅,吃尽苦头。
但蒋介石当时奉行的毕竟是不抵抗政策,他眼中的宿敌是活
跃在江西及全国各地的中共及红军。派出一支中央军做做姿态可
以,但要他拼全力与日本人大战,他则不干。客观地说,他当时
并未打算真正援助上海战场。暗地里,他甚至指责19路军擅自与
日军交战,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因而派出第5军后,就再不发
一枪一弹一人。上海前线的中国军虽然在战场上打得相当出色,但
在失去中央政府及军队后援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未能取得第一次
淞沪抗战的最后胜利。
5月15日,中日双方在沪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规定上海及
苏州、昆山地区中国无驻兵权;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而日军可
在在上海地区驻兵。当中国军根据协定撤出上海后,上海市内仅
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几千
人。而日本海军陆战队却堂而皇之地在上海长驻下来。又一个出
卖中国领土主权的屈辱条约降临在中国。从这一天起,上海就处
在了对日军极其有利,而对中国军十分不利的情势下。上海,从
此成了一座东方不设防的大都市。
但日本海军并不满足于仅仅驻军,当眼见陆军在东北、华北
大肆扩张时,海军手便痒得难受。1937年7月,日本在上海虹口、
杨树浦驻省海军陆战队约3000人,控制着进出上海的港口、要
道。有这些日军策应,日本陆、海军大部队可随时在黄埔江岸及
1937,大上海不设防(2)
长江沿岸登陆。这3000名陆战队员人数虽少,但却承担着日本攻
略中国的又一个作战方向,因而备战急急。他们利用在上海驻兵
的特权,大力加强驻沪军事设施,以虹口靶场、海军陆战队本部
为核心,以杨树浦公大纱厂和沪西丰田纱厂为两翼,大量构筑了
坚固据点,并在日租界日侨各大建筑物内设置了众多的掩体工事,
对日侨也加强了组织与训练,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在中国最大的都市里,在中国的土地上,日本军人大事战备、
到处炫耀武力。有军人撑腰,上海的日本侨民和日本浪人更加有
恃无恐,四处寻衅。中国人不乏血性,岂肯眼看倭寇在中国为所
欲为。双方的对峙,更加剧了上海形势的紧张。事实上,中日关
系早在1年前便紧张起来。1936年9月23日夜,日本海军借口
“出云”舰水兵3人,在上海北站附近租界内被人狙击而一死二伤
的事件,下令海军陆战队全部出动,在青云路、八字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