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安禄山出了问题,那不仅表明他李林甫的眼睛瞎了,也表明皇上的眼睛瞎了。
在这个世界上,他李林甫的眼睛可以瞎,皇上的眼睛绝不能瞎。
所以维护安禄山的清白就成了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这是一条高压线,谁碰谁死。张九龄、王忠嗣的遭遇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好在安禄山也识相。
起码在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很识相。
他对谁都可以爱理不理,但是对李林甫却是毕恭毕敬的。
于是唐玄宗时代最大的政治谎言就一直未被点破——直到李林甫如释重负地死去,新右相杨国忠踌躇满志地上台。
杨国忠并没有把安禄山看成是自己人。虽然安禄山这个大胖子是他远房妹妹杨玉环的养子,但杨国忠一点都不买他的账。
何止是不买他的账,简直是处处要跟他作对。
于是在后李林甫时代,杨国忠PK安禄山成了大唐的政治现实。杨国忠深深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安禄山的枪杆子实在是太厉害了:到杨国忠上台时,安禄山已然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所以——安禄山不起事则罢,一旦起事,那对大唐而言绝对是一剑封喉的。
当然大唐被一剑封喉杨国忠是不会有切肤之痛的,这江山毕竟是李家的,而不是他杨家的。他之所以对这件事着急上火,一在于安禄山对他不够尊重,起码没有做到像对李林甫那样尊重;二在于江山真的易主的话,姓安的小子怕是要让他死得很惨。
第89节:安禄山很着急(2)
而更要命的问题还在于——皇上糊涂啊,不仅坚信安禄山不会造反,还把他的老妈以及老妈的老妈都封为国夫人,至于安禄山十一个来路不明的儿子,唐玄宗也一一为他们起名字,以示关爱。
所以这件事情发展到最后,杨国忠很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味道——虽然他不是太监。
其实,安禄山也很着急。
关于“造反”这件事,他自认为一直做得很隐蔽,但也一直有人在唐玄宗那里唧唧歪歪,搞得他很是心惊肉跳。
虽然唐玄宗无限信任他,可安禄山知道,“造反”的事,宜早不宜晚。
因为杨国忠已经行动了。
杨国忠首先提拔重用了著名的蕃将哥舒翰,让他做西北两镇节度使,并奏请唐玄宗封哥舒翰为西平郡王,这样一来,哥舒翰几乎和他安禄山形成势均力敌之势。虽然唐玄宗可能看不出杨国忠如此布局的“险恶用心”,但是安禄山明白,对手已经出招了——一旦他安禄山起事,哥舒翰必定会全力弹压。
紧接着,安禄山领教了杨国忠的第二招:杨在唐玄宗面前提议做一个游戏,说要想知道安禄山是否真的要反,只要召他入朝就可以试出来。如果安禄山心中没鬼,他会来;如果怕皇上开罪于他,他肯定不敢来。
这样的一个游戏方案让唐玄宗觉得很是新奇。他决定一试。天宝十二年的冬天,唐玄宗在华清宫向远在范阳的安禄山发出了邀请函,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长安一聚,他会一直在华清宫里等他。
但是,让唐玄宗失望的是,这个冬天,他没有等到那个肥胖的中年男人。
安禄山出现在唐玄宗面前已是第二年的正月。
路远是一方面。心存疑虑是另一方面。
去,还是不去,一直是安禄山在天宝十二年冬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
他最终选择了去。因为关于造反这件事,他还有最后一个准备工作没做。
不能功亏一篑。
所以安禄山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再一次选择了忍耐和示弱。
第90节:安禄山很着急(3)
当然还有一点,安禄山之所以在杨国忠仇视的眼光下现身华清宫,是基于对唐玄宗心理的准确把握。所谓“圣心难测”那是对智商不高的人而言。安禄山是什么人,是将帝王玩弄于股掌的人。
他的智商不可谓不高——虽然安看上去一脸蠢相。
这一次,在华清宫温暖的大殿内,安禄山再一次将唐玄宗玩弄于股掌。他哭着对唐玄宗说杨国忠这是在嫉妒与谋害他,要唐玄宗给他一个说法。唐玄宗当然不能给他一个说法。他谁都不开罪,只是说了类似于“今天天气真不错”等无关痛痒的话让这场由杨国忠发起的三人游戏戛然而止。他实在是有些审丑疲劳了。再一次在这个美好的春天看到安禄山那张毫无变化的丑脸,唐玄宗恨不得要亲自问候杨国忠他妈。
安禄山有惊无险地重回范阳,开始抓紧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他向唐玄宗打报告,为了便于沟通,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请求将三十二名蕃将引入军中,以代替那些不合格的汉将。这份报告被杨国忠和韦见素宰相看到后,那真叫一个如临大敌。他们极力劝谏唐玄宗要提防安禄山造反,但这一回,唐玄宗决定不再采纳杨国忠的建议。他紧紧地搂住杨贵妃往华清宫赶去,将一个王朝即将到来的灾难置之度外。
这是天宝十四年的冬天,温暖是属于华清宫的,严寒却留给了华清宫外的大唐盛世。十一月初九的早晨,北京南郊,大胖子安禄山恶狠狠地跨上了一匹早已喂得膘肥体壮的枣红马,向这个王朝发出了他压抑已久的嘶叫。他的身后,是十五万和他一样身怀异志的“有志青年”。
他们都相信这样的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他们还相信这样一句话:皇位轮流坐,富贵险中求。
第91节:几乎要崩溃
几乎要崩溃
唐玄宗几乎要崩溃了。
他不明白,一个人,该有怎样的隐忍才可以将祸心包裹得如此严实。安禄山造反对他而言只是证明了一件无比残酷的事:他的眼睛瞎了。
并且,他竟然找不到可以迁怒的人。
因为早先提拔重用安禄山的李林甫已经死去,他不可以迁怒于他。再者说了,要说重用,他才是重用安禄山的第一人——没有他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怎么可以成为大唐三镇节度使?!
扬扬得意的是杨国忠。他为自己未卜先知的才能而自豪。
但是所有的情绪反应并没有持续几天,因为安禄山造反部队的推进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唐的三道防线——陈留、洛阳、陕郡就相继失守了。一个王朝的危机已是迫在眉睫。
唐玄宗终于从他的温柔乡里爬了出来。在洛阳失守后不久,七十一岁酒色缠身的他宣布亲征——他要亲手宰了安禄山这个狗贼。满朝文武都为他的身体担心,坚决反对他亲征。唐玄宗考虑再三,觉得自己的身体实在是不争气了,只得黯然宣布取消亲征。
公元756年六月,帝国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潼关失守。安禄山由此打开了通往京师长安的门户。唐玄宗明白,他应该开路了。
但是往哪里逃是一个问题。帝国虽大,但可以接纳唐玄宗的地方实在不多。在局势动荡的历史时刻,多数人持骑墙心态。天下可以是李家的,但谁规定不能是安家的呢?说到底天下是抢来的,不是温良恭俭让来的。如果最后的事实证明安禄山得了天下,那谁在这样的时刻容留唐玄宗谁就是在找死。
好在杨国忠伸出援手,拉了唐玄宗一把。
杨国忠这个人有很多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未雨绸缪。
在那些与安禄山PK的日子里,杨国忠领略到了唐玄宗对他不支持、不反对、不负责的态度。这样的领略让他明白一个道理:皇上是靠不住的;安禄山一旦起兵后,这个王朝也是靠不住的。
能靠住的只有自己。
杨国忠因此派出心腹崔圆前往四川,秘密在那里建造一个将来可以在那里有所作为的城池。杨国忠曾经做过剑南节度使,知道天府之国的机关与奥秘。
什么叫“狡兔三窟”,这就叫“狡兔三窟”!
第92节: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1)
他只是没有想到,在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也要钻到他的窟里去以求平安。
杨国忠决定送个顺水人情。毕竟这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毕竟他和安禄山的矛盾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安禄山这次起兵喊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杨国忠”。因此对杨国忠来说,当前最好的策略就是把唐玄宗抓在手里,温暖地抓在手里。
在某种意义上说,唐玄宗已经成了他的人质,虽然此后不久,杨国忠死于这个人质之手。
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
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的早晨是一个王朝惊慌失措的早晨。
这一天,唐玄宗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黎明时分离开长安,中午时分到达咸阳行宫,夜半时分露宿金城。
唐玄宗是这么安排的,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很多年后,当重回长安的唐玄宗回忆起他逃难生涯第一天时的种种不堪事,应该说有两点让他后悔莫及:一是逃得不那么光明磊落,只带了杨贵妃姐妹、皇太子、亲王、杨国忠、高力士等人逃跑,有很多皇亲国戚和百官大臣都没有一一通知到,结果他们还老实巴交地和往常一样准点到兴庆宫上班,结果发现皇帝不见了,这一天的考勤不再记录在案。最要命的是,再也没人给他们发工资了,而在几百里外的潼关,安禄山究竟会怎么对待他们,颇让这些高干们惴惴不安。唐玄宗每念及于此,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得真是狼狈得可以。
二是逃难途中,没有让大家们吃好、喝好、睡好。刚开始逃难时,每人精力尚好,个个争先恐后,上午九点刚过,他们就逃到了咸阳县东的望贤宫。但此时的望贤宫也没有人出来张望一下,因为打前哨、负责安排大家伙儿饮食起居的宦官王洛卿和咸阳县长都跑了,没有人管他们的肚子。最后没办法,还是杨国忠去搞了些胡饼来给唐玄宗充饥。皇帝的饮食标准尚且如此,其他人等就更差了,这天中午,唐玄宗心酸地发现,他的皇子皇孙们在争抢平常老百姓们吃的混杂着麦豆的粝饭,那真叫一个争先恐后,那真叫一个如饥似渴,唐玄宗看着这一切,终于活生生地明白什么叫末世光景。
第93节: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2)
就在唐玄宗感慨万千之时,一个叫郭从谨的老人给他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课。老郭是爱之深、责之切,他说:“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请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远播。……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
由此,唐玄宗又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官僚主义不仅害死人,还害死国。
只是他明白得太晚了。
逃难第一天发生的事已经让唐玄宗触目惊心了。
但他没想到,逃难第二天发生的事更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到他几乎难以承受。
第二天上午,没有吃好、睡好的逃难队伍无精打采地从金城出发,于中午时分来到了马嵬驿。
将士们突然踟蹰不前——一场兵变猝不及防地发生了。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号召下,又累又饿的将士们杀死了他们眼中的乱臣贼子——杨国忠。将士们以为,安禄山之所以会起来造反,大唐之所以会走到这步田地,原因就在于杨国忠祸国殃民。
所以杀杨国忠以谢天下成为了他们这次行动的逻辑起点。
但是唐玄宗却被蒙在鼓里。事实上在马嵬驿惊魂未定的唐玄宗已经不可能主导这次兵变的走向了。他除了追认这次行动的合法性之外不可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因为当兵的火了。
他们的怒火全体现在他们的眼睛里。他们沉默地围着唐玄宗,迟迟不肯散去。
这样的沉默让唐玄宗不寒而栗。唐玄宗让高力士去了解当兵的究竟还要什么。当兵的只告诉他四个字:贼本尚在。
而陈玄礼把话说得更明白了: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爱恩正法。
唐玄宗明白了。
他什么都明白了。当兵的这是要取他爱妃的性命啊!他们这是在逃难途中逼迫他这个皇帝作出杀妻(在唐玄宗心里,他早把杨贵妃看成是自己的女人了)的举动啊!什么时候,大唐的皇帝沦落到这般光景了?他还没死呢?!这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呢?!大唐的天子要是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他还保得了天下、坐得了江山吗?
第94节: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3)
唐玄宗突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那早已被酒色掏空的身子突然之间有了阳刚之气。他决定要大声说“不”。他要向当兵的证明,没有他们,他也是堂堂正正的大唐皇帝。他既要保住自己的女人,又要保住大唐的天下——江山美人,一个都不能少!
但是高力士的一句话让唐玄宗的阳刚之气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高力士说: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是啊,将士安则陛下安。将士如果在此时起来造反,那还有他唐玄宗的活路吗?
事实上将士已经在变相地造反了。他们和唐玄宗之间只隔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所谓卖他一个面子。
不错,到目前为止,唐玄宗还是大唐的皇帝,但他随时可能不是。逃难途中无贵贱。这两天他唐玄宗过的是什么日子,将士过的是什么日子,这其中有区别吗?
所以,唐玄宗别无选择。
很多时候,作为个体的人都是别无选择的。皇帝也不例外。
当然,杨贵妃也别无选择。这是历史的宿命。在马嵬驿那个惊魂未定的下午,绝代佳人杨贵妃香消玉殒。在她死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的唐玄宗在面无表情的将士们簇拥之下继续往前走。他们的目的地是那遥远的巴蜀。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一个王朝的宿命。
第95节: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不是过去的皇帝(1)
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不是过去的皇帝
唐玄宗在成都住了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大赦天下,下《罪己诏》,最后干脆将皇位传给他儿子李亨——唐肃宗时代开始了。
毕竟,大唐还是要往前走的。虽然对唐玄宗来说,他的时代在马嵬驿的时候就结束了,但是大唐不能结束。在年轻的肃宗眼里,这个王朝正大有可为。
当然,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