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

第16部分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16部分

小说: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公元757年,唐肃宗在凤翔指挥郭子仪等人率领十五万精兵,向长安发起猛攻。这一回,大唐的运气不错,这个王朝的部队取得了香积寺大捷。安禄山的叛军被赶出了长安。金秋十月的时候,首都长安被唐肃宗牢牢地坐在他的屁股底下。此后不久,太上皇唐玄宗老泪纵横地从成都返回长安,为长安的失而复得感慨万千。四年之后,这个整天神情恍惚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但是唐肃宗却发现,大唐虽然还是那个大唐,皇帝却已不是过去的皇帝——他的权力大大地缩水了。
 
一个叫李辅国的宦官悍然夺走了他手中的部分权力。
 
李辅国自己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如此的如日中天。
 
他原来是在宫里养马的。
 
虽然他马养得不错,并且多次被评为养马积极分子,但李辅国却没觉得自己有多大出息。
 
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高力士慧眼识珠把他提拔到东宫里去做一个干事。
 
当然,此时的李辅国还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出息——东宫里的太监多了,出人头地的又有几个?
 
好在安禄山造反了。
 
安禄山造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坏事,但对李辅国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李辅国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了几件正确的事:他积极参加马嵬驿兵变,去杨国忠和杨贵妃,同时力劝唐肃宗登位,为唐肃宗重夺长安出谋划策。由此,李辅国把自己一步步地往唐肃宗心腹的位置上力推,并成功上位。重回长安后,李辅国摇身一变成为掌管禁军的成国公,同时他还身兼十多个职务,一时间成为大唐炙手可热的权臣:军队的事,他说了算;牢里的事,他也说了算;干部提拔和处分的事,他说了算;各地财政拨款的事,还是他说了算。李辅国出门,光随从就有几百人,那架势,相当的骇人听闻。
 
唐肃宗也感受到了他的炙手可热。因为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和百官们再也不可能直接沟通和对话了——百官们要向他汇报点什么,必须通过李辅国转告。这样一来,百官们还能说什么呢?一个个怕李辅国怕得要死。他们甚至不敢直呼李辅国的官职,而敬称他为“五郎”;更可笑的是宰相李揆竟然叫他“五父”!而李辅国也大大咧咧地答应了下来,全不把堂堂的宰相放在眼里。
 
李辅国夺走了唐肃宗手中的部分权力,而唐肃宗的老婆张皇后则悍然夺走了他手中的另一部分权力。
 
张皇后曾经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女人。唐肃宗当年逃难到灵武时,她正大着肚子,就在那里,张皇后生下了他们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儿子。不仅如此,张皇后还在生产后的第三天就挣扎着起来为一路跟随他丈夫的将士们缝补战衣。将士们哭了,唐肃宗也哭了。什么叫患难夫妻?唐肃宗以为这就叫患难夫妻。




第96节: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不是过去的皇帝(2)

但是人世间的事情是复杂的。患难时是一回事,富贵之时却是另一回事。唐肃宗重返长安之后,惊异地发现曾经在月子里任劳任怨的那个婆娘现如今表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欲望。
 
对权势极度渴求的欲望。
 
这个女人毫不掩饰自己要做武则天。她在宫里摆开架式接受内外各级命妇的朝见。所谓母仪天下,她算是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不仅如此,为了抵达更高的权力顶峰,她不惜磨刀霍霍向皇子,先是设计害死了建宁王,接着又准备对太子李豫下毒手。
 
这一系列动作看得唐肃宗目瞪口呆。
 
也看得他心力交瘁。
 
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个可怜的皇帝终于明白,他的下半生毫无疑问地要和张皇后内耗到底,也毫无疑问要和李辅国纠缠到底。而所有这一切的源头,都起自安禄山的叛乱。如果没有那场叛乱,如果没有在叛乱中的上佳表现,这一男一女两个人不会和他走得这样近,也不会有恩于大唐。所谓恩怨相交,唐肃宗觉得这都是他的命,唐王朝的命。
 
是一个王朝走在下坡路上必定要遭遇的孽缘。
 
当然,孽缘也是缘。孽缘的表现形态往往更加激烈与决绝。公元762年,已经病入膏肓的唐肃宗在病榻上目睹了这两个人是怎么对一个王朝兴风作浪的。
 
这样的时刻,张皇后和李辅国那是剑拔弩张,相互都在算计着怎么把对方搞倒。
 
因为唐肃宗马上要死翘翘了,在皇子当中谁来做新君不仅关系到唐王朝的前途,也直接关系到他们二位的身家性命。
 
李辅国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联合宦官程远振,牢牢地把禁军控制在自己手里——皇子当中不管谁来做新君,首先要问问禁军答不答应,要问问他李辅国答不答应。
 
张皇后的心态则变得十分复杂。
 
曾经,她是想搞死除自己儿子以外的所有皇子,以确保她儿子当太子的。
 
特别是唐肃宗钦定的太子李豫,她是一直想下毒手却一直没有得逞。
 
张皇后突然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决定改变策略。




第97节: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不是过去的皇帝(3)

她试图和李豫化敌为友,告诉李豫她和他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而李辅国却是用心险恶,要把她和太子一网打尽。“今皇上已弥留,李辅国与程远振阴谋作乱,不可不诛!”
 
张皇后说这番话时声泪俱下,表情生动,一副为大唐忧心如焚的样子。但是李豫却对这个女人深恶痛绝。在她面前,李豫很有劫后余生的感觉——他没死,是因为张皇后想下毒手却没有得逞。否则已经死去的建宁王就是自己的榜样。
 
李豫对张皇后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态度。
 
李豫的冷淡让张皇后深刻地感受到了某种危机的来临——自己的儿子还太小,如果李豫成了新君,只怕他们娘俩死无丧身之地。张皇后紧急找到越王李系,晓之以情,诱之以利,把这个看上去有些猥琐的男人忽悠得以为自己是经天纬地的伟丈夫,是新君的不二人选。
 
于是一场政变进入了倒计时。
 
政变发生在长生殿。政变的两个策划者张皇后和李系庄严地站在长生殿上等待李豫的到来。而在长生殿的隐秘角落里,有两百名李系召来的宦官静悄悄地埋伏着,他们准备充当杀手的角色。一旦李豫到来,他们就手起刀落。
 
但是李豫没有来。
 
尽管张皇后发出了伪造的圣旨命令李豫前来听宣,但李豫明白,父亲是不可能在此时给他出什么圣旨的。
 
因为唐肃宗已经不省人事了。
 
李豫和李辅国站在一起。
 
他们已经结成了政治同盟,相约在后唐肃宗时代权力共享,利益均沾。
 
结果,他们成功了。在强大的禁军面前,两百名李系召来的宦官成了这场政变的牺牲品。最后死去的是张皇后和越王李系,差不多时间死去的是对这一切已经无可奈何的唐肃宗。
 
一个王朝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前行。船上除了名义上的船长唐代宗李豫之外,还有一脸傲慢的大宦官李辅国——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唐,现如今显得有些阳气不足。




第98节:天下形势(1)

天下形势
 
在唐肃宗时代,李辅国就是个傲慢的主。
 
到了代宗主政之时,李辅国的傲慢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事实上,此时的代宗已经主不了政了。因为李辅国一字一句地告诉他:陛下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
 
李辅国要做唐代宗的主。
 
唐代宗只得忍了。
 
人世间的很多事情忍无可忍还需再忍,否则就可能鸡飞蛋打。
 
这个道理唐代宗很清楚。
 
他尊称李辅国为“尚父”,他让公卿百官入朝时先拜见“尚父”。朝中之事无论大小,李辅国说了算。而唐代宗只是坐在龙椅上百无聊赖地看时光飞逝,默不做声。
 
许多官员看到如此情景,心都凉了:这还是大唐的天下吗?外有安史之乱,内有宦官当道,大唐完了,大唐的江山时刻有变色的危险……
 
但是他们谁也想不到,这唐代宗竟然在数年之后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大唐的气数似乎还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因为他把李辅国给干掉了。
 
李辅国之死一半原因在于唐代宗的韬光养晦,另一半原因在于他没有团结好自己的同盟军程远振。
 
程远振也是个欲望强烈的宦官。
 
当他提着脑袋和李辅国一起干革命的时候,他对未来有过许多美好的想象。
 
但是革命成功后,大权在握的李辅国毫不留情地扼杀了程远振遐想中的幸福生活——程什么都没有得到。李辅国不仅吃肉而且喝汤,程远振在一旁只有干流口水的份。
 
流干了口水的程远振毅然决定投入唐代宗的怀抱:二次革命开始了。猝不及防的李辅国一夜之间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力。他晚景凄凉地死在宫外的一座老房子里,身上插了两把尖刀。江湖上有传言说,这事是唐代宗干的。
 
但唐代宗什么都不说,只在脸上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不久之后,唐代宗又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他重用郭子仪等人平定了安史之乱,迫使史朝义自杀身亡!这让许多官员欣喜若狂:大唐难道中兴有望?
 
但是天下形势远没有官员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第99节:天下形势(2)

不错,安史之乱是平定了,但天下也四分五裂了。许多藩镇以半独立的形式与中央分庭抗礼。他们擅自任命自己的官员,擅自截留本应上缴中央的赋税。他们给中央的面子仅仅是承认大唐的皇帝而已。
 
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
 
唐代宗一声叹息。他突然觉得自己老了,这个王朝也老了。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他摆平不了这许许多多貌合神离的藩镇,摆平不了那些欲壑难填的将军。
 
好在唐王朝还有后来人。在唐代宗执政满十八年的时候,他的长子李适从他手里接过那块沉甸甸的传国玉玺。但是这个被后世称为唐德宗的皇帝一生并没有以德治国,而是以武治国。在他在位的二十六年时间里,他成了一名专职的消防队员,在庞大的帝国疆域中来回奔波,以期扑灭那些此起彼伏的叛乱之火。但是,穷其一生,他与藩镇将军们的武力对抗没有分出胜负。二十六年后的局面一如二十六年前,猫抓老鼠的游戏成为一个时代循环往复的经典娱乐。
 
唐德宗有些审美疲劳了。
 
这个王朝也有些审美疲劳了。
 
于是历史诡异地进入了唐顺宗时代。
 
这已然是公元805年了,9世纪的阳光依旧温暖地照着这个差不多是双百年的老朝,但是唐王朝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因为唐顺宗李颂是个病人,是个长期卧病在床并且已经不能说话的病人。唐王朝,看样子又要迎来一段权臣主政的时光。
 
这一次出场的主角是王叔文。多年以来,他一直以绍兴师爷的身份为还是太子的李颂出谋划策,当太子成为皇帝之后,王叔文也摇身一变成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但是王叔文这个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却是牛B得可以,因为他把宰相韦执谊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仅如此,王叔文还拉拢了公共知识分子,大名士刘禹锡、柳宗元都表示要为他效力。
 
事实上王叔文的事业还真不是一般的事业。
 
这是要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
 
王叔文和他的同盟军发起了一场晚唐时代最著名的改革运动——永贞革新,为自己建功立业,为一个垂危的王朝开出一剂剂绝处逢生的药方。




第100节:天下形势(3)

永贞革新的关键词只有两个字:抑制。“抑制宦官,抑制方镇,抑制陈旧势力,抑制苛政。”
 
但是有一点他们不仅没有抑制反而身体力行。那就是党争。
 
这个面目可疑的改革集体以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为荣,借改革之名行铲除异己之实,终于大大激怒了一个人。
 
宦官头子俱文珍。
 
俱文珍团结所有被王叔文集团排斥的异己,成功地挑起唐顺宗的愤怒,从而拿掉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由此,顺宗时代最大规模的党争拉开了序幕。
 
王叔文对俱文珍悍然出手,直接任命亲信范希朝将军为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试图将兵权抓在自己手里。但是俱文珍见招拆招,急忙下令各方镇不得将军队调来。走马上任的范希朝将军竟然成了光杆司令——党争第一招,王叔文败北。
 
俱文珍趁热打铁,立刻出手第二招——成功推举太子李纯为下一任君主。而在此之前,王叔文出于小团体的利益,极力弹压满朝文武要求册立新君的呼声。现如今,太子李纯成为唐王朝皇位的法定继承人,王叔文集团等于是把自己的未来给输了。
 
更要命的是在巨大的危机面前集团内部出现了内讧,方寸已乱的五叔之不禁埋怨宰相韦执谊无能,是墙头草,还扬言要杀了他。这话传到俱文珍耳朵里,他忍不住笑了。
 
此后不久,王叔文宣布归隐。但是这个大唐仕途的失意者并没有安享他的晚年,他被新君李纯给咔嚓了。立场问题就是脑袋问题,这是顺宗时代的风云人物王叔文脑袋落地前的一个领悟。
 
但是他领悟得太晚了。
 
同样在立场问题上犯错误的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等王叔文集团的八名干将也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他们被一起贬为边州司马。曾经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至此烟消云散,一直病病歪歪的顺宗无言地看着这一切,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他坚强地又多活了一年,在公元806年默然离世。
 
至于身后的这个王朝,他实在是无可奈何了。




第101节:苟延残喘一百年

苟延残喘一百年
 
在差不多是一百年之后的公元904年,距大唐灭亡仅有三年之时,那时的大唐皇帝唐昭宗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王朝,竟然可以苟延残喘一百年?
 
这是一个王朝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
 
自从病病歪歪的顺宗先帝默然离世之后,唐王朝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不归路。
 
唐宪宗号称中兴之主,却只能在形式上将帝国归于一统。但是缺乏凝聚力的国度很快就走向四分五裂。
 
唐穆宗则是个典型的享乐型皇帝,在他三十岁时就把一生的时光都透支完了。具有反讽意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