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

第22部分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22部分

小说: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中金国归还给南宋的部分。
 
高宗也很生气。本来这些国土完璧归赵大大提升了他的政治信誉,可完颜宗弼这么搞,让他感觉自己就是个可怜的孩子,刚刚到手的玩具还不知道怎么玩就被抢了回去了,这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另一个让他下不来台的原因是秦桧代表他所做出的屈辱一跪——这件事,全国人民都知道啊,完颜宗弼这么搞,完全不给他面子嘛!
 
高宗简直有些歇斯底里了。他开始下诏称金人为“贼”,发誓要雪靖康之耻。高宗前所未有的高调之举让满朝的士大夫们兴奋不已,一个王朝的斗志似乎也被激发出来了。岳飞也很争气,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一鼓作气收复了颖昌、陈州、郑州等地。这让高宗很是扬眉吐气。
 
当然也有人恐慌不已。比如秦桧。因为岳家军如果完胜完颜宗弼部队的话,他秦桧的下场恐怕会很惨。
 
毕竟他的屈辱一跪丢了大宋朝的脸面,最主要的是丢了高宗的脸面。如果战争最终证明这一点是成立的话,恐怕他再也不能在大宋官场混下去了。
 
所以秦桧很在乎岳家军的战况。当然他更在乎的是高宗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高宗看上去有些心不在焉。
 
因为岳家军开始孤军深入,渐渐胜少败多了。
 
而完颜宗弼在此时向他释放和意,这让高宗忍不住心猿意马起来——他不再下诏称金人为“贼”,也不再发誓要雪靖康之耻。作为南宋的最高统治者,曾经高调的高宗开始回归理性:他对岳飞、韩世忠等人明升暗调,任命他们为枢密使和副使,从而罢免了他们的兵权。同时他命令秦桧整编岳、韩两支队伍,将一支威武之师整编成绵羊之师!




第132节:愤青皇帝的悲情(1)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在高宗眼里,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怎么合乎逻辑地杀掉岳飞,以满足完颜宗弼的议和条件——不错,完颜宗弼就是这么向高宗提议的,高宗为了国家“和平”,爽快地答应了完颜宗弼这一苛刻的议和条件。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年仅三十九岁、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被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毒死。南宋帝国最后一根脊梁轰然倒塌。一个王朝开始迈入它最为温顺的臣服时代。高宗依旧在“皇位”上一脸威严地端坐着,他的身边,是对国家和平作出多次卓越贡献的有功之臣秦桧。他们在凝神静听,听不远处钱江潮水千年不变的涛声;他们在虔诚祈祷,祈祷这个动荡不安的王朝从此风平浪静。
 
那么接下来,这个王朝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愤青皇帝的悲情
 
七十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从公元1141年到公元1217年,南宋这个王朝依旧在地球上存在着。虽说活得有些屈辱,但好歹是存活了下来。由于南宋一直按照合同规定向金国交保护费(岁币),因此这几十年来倒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所谓花钱买平安,这个道理不仅汉人懂,金人同样懂,所以这两个国家大体上相安无事。
 
但是蒙古的崛起改变了这种局面。
 
蒙古是靠骑兵起家的。
 
蒙古骑兵是火,是风,更是催命符。
 
他们摧垮了曾经强大的金国。
 
公元1214年,在政变中匆匆上台的金宣宗无可奈何地发现,天变了,中都燕京实在是守不住了,不迁都是不行了。五月十一日,他下诏南迁汴梁。
 
这是一次悲壮的南迁,它宣告了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度走向没落的开始。从此以后,在蒙古人眼里,金和宋一样,都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是军事欠发达国家。
 
他们注定要走向灭亡,而蒙古注定要走向强大。这是历史发展的潜规则。
 
临安政府首先感到不安了。
 
世界就这么大,现在金廷南来,以后同在一块地里刨食看来是免不了,怎么办?




第133节:愤青皇帝的悲情(2)

在这样的时候是要讲究生存智慧的。一个苟且王朝对另一个苟且王朝的生存智慧。七月,在金宣宗依旧摆着大国架子派人来临安催讨这两年应交的保护费时,临安政府展开了国家命运前途大讨论。
 
问题有两个。首先是保护费要不要交?如果不交,这一大笔钱又做何用途?
 
起居舍人真德秀是个愤青。他强烈建议罢交保护费,拿这笔钱去修固两淮。真德秀高瞻远瞩地指出,金政府是个行将灭亡的政府,它根本保护不了南宋朝,所以朝廷不必在它身上乱花钱了。但淮西转运使乔行简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乔行简认为蒙古之势可忧,在此情况下金国的存在对朝廷是有利的,是一大屏障。这个时候如果得罪金国,无异于自取灭亡。宁宗皇帝夹在两派意见当中难以取舍,觉得做一个软弱王朝的皇帝真的是好艰难好艰难。最后他还是采纳了真德秀的意见,决定做一个愤青皇帝。
 
战争很快就来临了。
 
事实上不管宁宗要不要做一个愤青皇帝,战争都会不由分说地来临。
 
因为金宣宗已经撑不住了。当时河北已被蒙古所据,各地残兵败将都逃到了河南,吃饭穿衣都成问题。
 
金宣宗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富庶的江南。
 
特别是临安。
 
从嘉定十年到嘉定十七年,金宋之间打了七年时间的战争。金宣宗发现,南宋这个国家他这辈子是打不下来了。
 
不是南宋太强大,而是时运太艰难。
 
因为金国几乎是在四条战线同时作战。北面和西北要抵抗蒙古和西夏的两面夹击,南面和西南则要分头进攻南宋。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分兵作战导致的“攻无力”,而是没钱打仗了。最终金宣宗迎来了他帝王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个七年之痒。嘉定十七年三月,金宣宗宣布停战。
 
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没有胜利者。南宋几乎打光了自己的全部家底。战争后期,军用不足,宰相韩侂胄拿出自己的二十万钱资军。与此同时,政府发行的纸币竟然多达一亿四千万贯。一个王朝的国力被完全亏空了。




第134节:愤青皇帝的悲情(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理宗亲政后,南宋王朝就像当年钦宗执政一样,走到了它的末世光景。
 
理宗亲政之前曾经有过八年卧薪尝胆的非凡经历,因此这个皇帝一上来就比较猛,所谓矫枉过正,所谓唯我独尊,他做得那是相当的到位。
 
当然他做的最石破天惊的一件事是与蒙古签约,两国联合起来共同灭金。这是公元1232年年底时发生的事,但是理宗不认为这是与虎谋皮。他执拗地向大臣们解释,他的英明决策与当年钦宗“联金灭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大臣们不相信这一套,因为他们嗅到了末世的气息。
 
公元1234年正月,末世的气息首先笼罩了大金国。宋、蒙联军攻破蔡州,大金国的两个末代皇帝在城破之日以不同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一个历史上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王朝就此谢幕。可理宗却没有尝到战胜国的喜悦,因为强大的蒙古开始以一种居心叵测的目光看待他了。
 
这样的目光让他不寒而栗。
 
这是公元1234年的春天,这是一个帝国的早晨,却是另一个帝国的黄昏。它们貌合神离地站在中原大地相互注视,四周,是挥之不去的血腥气。宋理宗终于明白,在这场战争中,他自以为是地担当了某种过于强大的角色,却最终自不量力,这是他的悲剧——他原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演技将这个角色演好,但是实力说明一切,他的角色演出到此为止了,接下来,他将注定扮演一个悲情角色,直至剧终……




第135节:刘整为什么

刘整为什么
 
从公元1235年开始,在此后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蒙古开始了对南宋漫长的进攻。
 
但是南宋这个帝国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蒙古大汗蒙哥不知道从何下嘴。
 
事实上这样的困惑不仅仅属于蒙古,也属于曾经的大金国。
 
因为南宋虽然只有半壁江山,但是金兵数度南下却总是收效甚微——他们的战术有问题:金兵采取气吞万里如虎的打法,西攻巴蜀,中取京湖,东侵淮东,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
 
可最后他们始终成不了胖子。原因就在于巴蜀自古难攻,而中部长江天险固若金汤,至于淮东,表面看上去平原处处,却也水网密布,所有这一切都让曾经的大金国苦恼不已。
 
也让现在的蒙古帝国苦恼不已。
 
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南宋的软肋?
 
这个问题的答案,蒙古帝国的核心人物忽必烈比任何人都想知道。
 
公元126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忽必烈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是刘整告诉他的。
 
刘整曾经深爱着他的祖国——南宋。但是祖国的统治者却不爱他。这个智勇双全的河南人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从金地逃回来报效他的祖国,祖国的统治者刚开始也接纳了他。他在解围鄂州之后被提拔为泸州的军事指挥官。但是贾似道当权时期,他因为不趋炎附势而被清洗了。这是六年前的事,当时这个满脸冤屈的失意将领还告了御状,要求平反冤假错案,但是皇上没有理他,因为度宗皇帝和贾似道好得就像一个人似的,刘整申冤无望,报国无门,一气之下就投降了蒙古。
 
现如今,他向忽必烈献计了。刘整说:“攻宋之计,宜先攻襄阳。若得襄阳,则浮汉入江,宋国可平。”
 
刘整在投降之前原是负责南宋长江前沿防务的重要将领。他太知道这个王朝的软肋在哪里了。刘整向忽必烈详细说明了攻打襄阳的重要意义。刘整说,襄阳一旦得手,就可以沿着汉水入长江,然后沿江东下,整个两浙就如探囊取物了。襄阳一失,宋军也许会反扑,但事实上已经于事无补了。因为在川的宋军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出川救援;而下游的宋军要想沿江增援,那是逆水行舟,根本就来不及。何况我们的部队以逸待劳,顺江而下,取胜应该是不难的。
 
忽必烈听得茅塞顿开。
 
何止是茅塞顿开,他简直是听到了一个王朝宫殿吱吱嘎嘎的断裂声。是什么原因,让刘整这个归降的南宋前重要将领献出如此锦囊妙计?忽必烈想不通。但是有一点忽必烈是明白的,这个王朝肯定出大问题了,以至于它的子民们要离心离德,必欲除之而后快。




第136节:春宵苦短,人生苦短(1)

春宵苦短,人生苦短
 
贾似道却觉得这个王朝一点问题也没有。
 
在南宋的历史上,贾似道是继秦桧之后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同时他也是个享受型的宰相。
 
贾似道最喜欢待的地方是西湖上的楼船。这种船高大威猛却又繁花似锦。贾似道醉卧花丛中只恨春宵苦短,人生苦短。
 
但是战争却已近在眼前。因为忽必烈要行动了。忽必烈任命阿术、刘整为统帅,率领大部队浩浩荡荡向襄阳进发。
 
忽必烈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这一次也不例外,因为在刘整的未雨绸缪下,襄阳已是个有漏洞的城堡。
 
早在几年前,刘整就建议忽必烈对襄阳要有所作为,要想办法撕开一个口子。不过当时的襄阳固若金汤,要撕开一个口子谈何容易?但是刘整做到了。
 
因为刘整明白,城堡可以固若金汤,守城的人却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当时的襄阳军事长官是吕文德,这人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打仗勇敢,不怕死。但是他也有一个缺点——贪财。
 
一个贪财的人注定不是个固若金汤的人。在刘整的建议下,蒙古帝国只用一条玉带就换取了他们在襄阳城外开辟一个榷场的优惠条件。现如今,这榷场已经瞒天过海变成一个蒙古帝国的军事要塞,它就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襄阳城外。
 
但是吕文德是不会承认他决策失误的,因为他已今非昔比。现在的他是一个帝国军事统帅,这揩屁股的事只能是留给他的继任者去完成了。吕文德的继任者是他的六弟吕文焕。此时的吕文焕真是有苦说不出——他不仅要直面蒙古人钉在他大门前的钉子,他还要面对被围困而死的命运。因为阿术在白河口、鹿门山两个地方也修建了城堡,从而在汉水上切断了襄阳城的粮草补给线。
 
这下吕文焕慌了,他写信给吕文德,抱怨他这个当哥哥的让弟弟揩屁股、背黑锅,不道德。吕文德到此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是一个劲地藐视敌人,声称他的能量如何了得,如果阿术、刘整真的敢进攻的话,他将率大军亲自前往迎敌,“只怕彼时敌军早已闻风而遁了。”吕文德还豪迈地作如是想象。




第137节:春宵苦短,人生苦短(2)

但也只是想象而已。公元1268年九月,南宋的汉水防线已被蒙军完全切断。十一月,蒙军突破了京湖都统制张世杰部的阻击,从而完成了对襄阳的全面包围,襄阳成为孤城。此时的吕文德躲在临安城内,不再作豪迈的想象,或者说他不再当众作豪迈的想象。帝国的明天在哪里?他的明天又在哪里?吕文德绞尽脑汁,一筹莫展。
 
吕文德一筹莫展,贾似道也依旧在西湖的楼船上逍遥。
 
因为蒙军包围的是襄阳而不是临安,所以贾似道不急。
 
其实蒙军即使包围了临安贾似道也不会太急。
 
因为贾似道不是在西湖的楼船上就是在去往楼船的路上。临安太大,他真正关心的地方只是湖上的那一艘楼船。
 
但是百官们急了。
 
百官们着急并不表明他们有多爱国,而是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蒙古人来了,好日子快到头了。为了不让好日子到头,百官们商议要找一个可靠的人增援襄阳。只有襄阳不失,临安才能不失。
 
他们找到了贾似道,七嘴八舌地提议要枢密院一个叫高达的官员赴援襄阳。贾似道在花丛中悠悠然地起身,觉得这事不好办。他反问诸官员:如果派高达入援,吕文焕怎么办?
 
百官们沉默了。这事的确不好办。谁都知道吕文焕兄弟都是贾似道的人,如果派高达入援,那么吕文焕怎么办?是撤职还是内调?当然吕文焕撤职还是内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贾似道宰相的脸面。这从今往后,贾似道的脸往哪儿搁?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一下子就变成了复杂的官场问题,这可真是一个王朝的不解之谜。
 
既然是不解之谜那谁也解不了。百官们沉默地离开了,贾似道重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