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

第35部分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35部分

小说: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14节:都是冲动惹的祸(2)

诏书是这样写的:“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昨日公然有杜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洩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 ”
 
这诏书,口气虽然是以光绪的口气写的,但意思是慈禧太后的意思。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深居瀛台的光绪再也不能公开表达他自己的意思了。
 
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就此开始。庚子年七月初十,也就是公元1900年8月4日,一万八千八百一十一名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把一个王朝的历史拖进了最不堪的黑暗之处。十天之后,他们进入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扬言:“不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此后敢于正眼向一个德国人看一看”,他的愤怒似乎是有理由的,因为就在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的前一天,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走向总理衙门的上半道上被甘军杀死。瓦德西因此命令他的军队对北京城进行了多达三十五次的惩罚,同时保定、献县、正定、永清等地也饱受蹂躏。其他列强也在北京大开杀戒,一个王朝的首都为一个女人的冲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是所有这一切慈禧都没看到。
 
因为她跑了。
 
北京沦陷的那个夜晚,她睡得很不好。后半夜大部分时间她都用来打扮自己。
 
打扮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准确地说是要达到看上去很土的目的。
 
只有这样,她才能在逃难途中不被八国联军认出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慈禧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因为她一路逃到了西安,途中有两天甚至过上了真正农村老太太的生活——吃不饱,睡不好。好在到了西安之后,生活上的不便就消失了。她还是那个太后,虽然住的地方没有紫禁城气派。




第215节:天变(1)

她很渴望再次回到紫禁城,再次过上那种颐指气使的生活,虽然她知道,这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都是冲动惹的祸。曾经有过一时豪迈的慈禧太后开始在庚子年的秋天理性地审视自己,并有所作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李鸿章东山再起,他被慈禧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七十八岁的老人明白,他最后一次为清王朝发挥余热的时刻,到了。
 
天变
 
在谈判桌上和列强讨价还价成了李鸿章下半生的宿命。
 
这一次,他又干上了这个活。
 
陪他一起干这个活的还有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但很显然,列强对李鸿章更看重。因为他们觉得,在谈判这件事上,这个老人可以与他们有很好的沟通。 
俄国人很会来事,甚至派了一队骑兵保护他,这让庆亲王那是相当的嫉妒。
 
但李鸿章却是如坐针毡。
 
因为公使团给他开了个名单,要求清政府处死以下这些人。他们是载漪、载勋、溥静、载濂、载滢、载澜、董福祥、刚毅、赵舒翘、英年。
 
这都是些什么人呢?一句话,王公贵戚,大清朝的皇族血脉。其中溥静是怡亲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的后裔。载濂是载漪的哥哥,他与载漪、载澜均为惇亲王奕誴的儿子。奕誴是道光的第五子。载滢则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
 
毫无疑问,列强提出处死这些人是要羞辱清王朝。他们要让这个不知好歹的王朝伤筋动骨、痛彻心脾,要让慈禧太后永远记住:冲动是不可以的,屈服是必须的。
 
接到这样的名单李鸿章无法讨价还价,因为这上面随便死哪一个人都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他把讨价还价的权力留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后来基本上按照列强的意思处死或变相处死了名单上的人——这样的时刻,王朝的体面已经顾不上了,只要她的位置能保住,一切都好商量。
 
羞辱清王朝的目的达到之后,列强开始坐下来讨论赔款数目。这样的讨论是漫长的,从庚子年一直讨论到辛丑年三月;这样的讨论也是细致的,因为有十三个国家对清政府有赔款诉求,每个国家所主张的赔款数额细致到个位数。但慈禧太后却对这一切不耐烦起来,因为她归心似箭,一刻都不想在西安再待下去了。




第216节:天变(2)

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就此浮出水面,每个中国人头上被摊上了一两,大清王朝又被列强狠狠地羞辱了一把,但是慈禧太后却是高兴的。因为合同早一天签订,她就可以早一天回京。这个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对她,还是对这个王朝来说,都是如此。
 
《辛丑和约》签订后一个月,慈禧太后带着意兴阑珊的光绪等人离开西安回京。在紫禁城,大清朝廷又开张营业了。一些旧人在这场灾难中成了刀下鬼,但无数的新人又补充进来。在大清朝,银子可能是缺的,但人绝对不缺。
 
朝廷还是那个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朝廷,老佛爷还是那个颐指气使的老佛爷,谁都认为旧的一页已就此翻过。除了在对外关系上有些难堪之外,朝廷日常的用度并未减少。这让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大清江山不是那么容易坍塌的。但是谁都想不到,仅仅十年之后,天,就变了。
 
溥仪是这个王朝的末代皇帝。他上台的时候才三岁,而他下台时仅六岁。
 
所以关于这个王朝最后的记忆他是不清楚的。
 
清楚的是他的老爸,摄政王载沣。
 
载沣是一点一点感受到什么叫无可奈何花落去。
 
因为浪潮已经开始了。弄潮儿除了那个叫孙文的广东人外,竟然还有袁世凯。
 
当然准确地说袁世凯不叫弄潮儿,他是借着革命浪潮对他身后这个于他有恩的王朝进行釜底抽薪。
 
刚开始,袁世凯是受命与南方的革命党人谈判,但最后,他掉转枪口,倚仗革命党人和清王朝谈判。他为这个统治关内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的王朝开出了优待条件,为它的下野提供了体面的说辞和安全保证。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清王朝在万般无奈之下颁布了它入关以来最后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宣告了它统治的结束。清朝,这本令人不忍卒读的书就此匆匆合上,只是它雍容华美的上半部与混乱不堪的下半部所形成的对比是如此的鲜明,以至于读过它的人在很多年之后都印象深刻,并为之欷{虚欠}不已。
 
随后王朝猝死后遗症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开始发作,袁世凯粉墨登场,那个著名的孙文成了一场阴谋的牺牲品,局面变得无比复杂。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各种各样的战争总是如影随形,直到1949年一切才尘埃落定。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