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6部分

正说明朝十六帝-第6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十六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万。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建文帝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恩宠有加;而对于朱棣来说,他只是当年被秦军坑杀40万卒的赵括式人物。当朱棣得知李景隆带兵时,喜不自禁。朱棣认为李景隆〃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zhú),甚有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这个分析虽然有燕王鼓舞士气的因素,但却是看到了李景隆的致命弱点。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永乐八年成祖敕谕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大宁寻求救兵,北平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景隆却命令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了。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心不宁。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为增加。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朵颜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朱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这一战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残兵坚守北平城,面对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的攻击而岿然不动,有力地牵制住了南军,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假设北平被攻占,朱棣将面对另一番景象,胜负的天平尚不知会倾向哪边。同时,这也可以看出李景隆是多么无能,印证了朱棣对他的分析。
 



第13节:靖难之役的胜利

白沟河之战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这一举动,估计是朝廷的意图,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此做的。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四月一日,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实则60万),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南军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奋勇厮杀,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大势不妙,拨马跑到河堤上,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朱棣立马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续追击,不然朱棣即将被生擒活捉。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南军大旗刮倒,南军阵营产生了混乱。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灵壁之战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然而在济南却遭到了铁铉的坚决阻击,又在东昌为盛庸所败。建文三年(1401),朱棣选择了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十二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备空虚,可以乘虚而入,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
制诰之宝(白石)燕军孤军南下,期间多有败绩。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很多人病倒了,许多将领也请求撤军。朱棣很犹豫,一连数日擐(huàn)甲不离身,最后在大将朱能的劝说下坚定了继续南下的决心。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这时南军防御的主要力量总兵何福驻军灵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与之决战不得,就截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围困起来。何福无奈,准备突围,不想南军把燕军进攻的信炮当成是突围的信号,纷乱涌出,结果大败。何福仅以身免,而南军的主要将领平安被俘获。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韬武略,成为朱棣的主要对手,多次击败过他,还斩杀过他的几个得力战将。俘虏平安,令朱棣兴奋异常,燕军上下都说这回可以平安了。朱棣舍不得杀他,将其押送回北平。
铁鞭灵壁之战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大的战斗,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出兵安南。安南,又称交阯,汉唐时为中国的属郡,五代以后独立,但仍与中国交往密切。在明初,安南国王为陈氏。建文朝,安南发生政治变故,丞相黎季■(lí)自立为帝,改名胡一元,不久又传位其子。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派人朝贺,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孙,为众拥立为国王,请求得到朱棣的册封。朱棣听从礼部的意见,派遣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该官员回朝后说现在的安南国王得到了当地人的承认,国家安定。朱棣于是派礼部郎中带着诏书前去安南,正式册封其为国王。
然而永乐二年,原国王的臣属裴伯耆逃到中国,将胡氏篡位的事情揭露。八月,老挝遣人送来了原国王的弟弟陈天平。朱棣无法辨别真伪,暂且将他们安置起来。年底,安南使臣来贺。朱棣让陈天平突然出现在使臣面前,使臣们十分惊愕,纷纷下拜,朱棣由此知道了陈天平的真伪和事情的真相。朱棣遣人责备安南国王,安南国王上书表示欢迎陈天平回国继承皇位。
令朱棣恼怒的是,安南竟然伏兵劫杀由明军保护回国的陈天平。面对这种公开挑衅宗主国威信的行动,朱棣没有犹豫,立即遣兵80万出征安南。80万大军锐不可当,永乐五年将安南国王、太子等人活捉。朱棣遂改安南为交阯布政使司,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只是后来明朝迁都北京,安南时有反抗,成为明朝的沉重负担,因此朱棣死后不久,明朝就放弃了对安南的治理。
五入漠北。对明王朝最大的威胁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当时蒙古分裂为三部:鞑靼部、瓦剌(là)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鞑靼部较强,朱棣有意联络瓦剌,与之抗衡。永乐七年,成祖命丘福率军10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因此才有朱棣亲征之举。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率50万人出征,太子留守南京,皇长孙留守北京。五月,发现了鞑靼部本雅失里的位置。朱棣命每人自带20日粮食,率轻骑疾驰。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wò)难河与本雅失里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阿鲁台部,激战数日,阿鲁台战败逃遁。朱棣估计敌人可能贪图辎重,必会前来劫掠,便设下埋伏。明军班师时,果然有人来袭。霎时伏兵四起,敌人溃逃,被俘有几十人。朱棣第一次亲征大获全胜,鞑靼部的势力被削弱了。
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剌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六月七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相当,直到傍晚敌人才败走。
 


 
第14节:文治武功 雄才大略

十三陵石牌坊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
朱棣五次对蒙古用兵,目的在保证边境的安宁,国内的安定。然而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朱棣身体不适。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岁。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他的江山得于马上,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但是同时,他又是一位重视文化的皇帝,其功绩不逊于历代名君,因而死后被谥为〃文皇帝〃。
文治:名垂史册
朱棣君临天下之后,尊儒纳士,编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疏通了大运河,派遣郑和六下西洋……这些成就,足以令成祖傲视古今。
三千文士修大典。永乐元年(1403)七月,朱棣下诏编纂一部类书。他雄心勃勃,想要永乐大典
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特命大才子解缙负责,要求〃毋厌浩繁〃,尽量收罗。第二年十一月,解缙将编纂好的图书进呈天子。朱棣很高兴,赐名《文献大成》,赏赐解缙等147位有功人员。
然而不久,朱棣发现这与他的要求相差很大,主要是还有许多典籍未能收录。于是朱棣决定重新编修,并任命靖难功臣姚广孝以及刑部侍郎刘季篪(chí)和解缙总其事,前后参与者近3000人,可谓人才荟萃、人文盛事。朱棣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命在文渊阁开馆修书,由光禄寺供给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渊阁中的书籍尚不完备,命礼部选派通晓典籍的官吏四出购求典籍,〃书籍不可较价值,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正是在朱棣的关注和支持下,3年之间,大典得以编纂完成。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大功告成,姚广孝等人将《永乐大典》进呈朱棣。《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了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项。此前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只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都各有1000卷。《永乐永乐刻本大典》的规模之大,确实是历史上无与伦比。《永乐大典》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永乐朝《永乐大典》只有一部正本,存放在南京的文渊阁,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运到北京。朱棣曾经打算将《永乐大典》付印,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艰难之至,不得已放弃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皇宫三大殿失火,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竟然奇迹般的幸免于难。有了这样的教训,世宗意识到光有一部正本太危险了,遂命108个书生抄写大典。这些人每日人抄3页,历时6年之久,才抄成一部副本,藏于皇史■。只可惜正本在明末不知去向,多半是毁于兵火。副本到了乾隆时期只有9000余册,少了近3000册。后来被儒臣们私自盗去了不少,剩下的在清末时不是被烧了就是被掠往国外,至今偶尔会在一些拍卖会上发现《永乐大典》的踪影。据估计,存世的《永乐大典》约800册,只是原来的3%左右。建国以后,中华书局曾将《永乐大典》存世残本予以影印出版。
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一作三宝),人称三宝(保)太监。他在洪武年间成为明军俘虏,入燕王藩邸为宦官,成为朱棣的亲信。从永乐三年(1405)开始南京郑和府后花园遗址,到宣德六年(1431),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朝。郑和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认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中惟一的中国人。
朱棣为何让郑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说法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目的有二:一是寻找建文帝踪迹;二是向海外诸国显示大明王朝的繁荣富强。
郑和造大铜钟永乐三年,郑和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出使南海以西诸国,最远到达印度半岛的古里国,勒石为记,于永乐五年才返回。成祖似乎对郑和的第一次出航非常满意,在他回朝的第三天就命工匠改造249艘海运船,以备郑和下次使用。
随后,郑和分别在永乐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六次出使西洋,到达过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
榜葛剌进麒麟图
郑和下西洋,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航海水平,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早约一个世纪;加深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2005年恰巧是郑和首次下西洋的600周年,他所创造的航海奇迹将永远彪炳史册,为世人所敬仰。
三年修得北京城。朱元璋虽然有过犹豫,但最终以南京(当时称应天)为京师。朱棣则长期生活在北平,视北平为龙兴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为京师,但对北平感情很深,因此永乐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