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裕评传 >

第54部分

刘裕评传-第54部分

小说: 刘裕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无所隐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所以当刘裕做出什么决定没有咨询他时,他都会问:“这事为何不和我商量?”

 所以当别人讥讽他和刘裕靠得太近时,他才会回答:“以刘公的雄材大略,将来自然会发达。我受他的大恩,在大义上不会向他隐瞒任何事情,这正是当年张辽之所以向曹**告发关羽要叛逃的原因。”

 所以只有他才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刘裕的字写得太难看,并设计一种适合刘裕书写的大字体,以便使我们的刘太尉在发函和批示文件时显得比较有体面。

 所以他才会对自己豪奢的毛病,以掏心窝子的方式主动向刘裕坦白:“我年青时家里贫穷,日子过得很苦。自从追随您以来,虽然常常想着应该节约一点儿,但实际每天的开销还是太多。除此之处,再没有一丝一毫对不住公了。”

 ……

 总之,在刘穆之看来,他和刘裕就是一体的,祸福同享,荣辱与共。可现在,封赐“九锡”这么重大的,并且应该是由后方做出的决定,刘裕竟然完全绕开自己,另派专人负责,这让刘穆之感到深深地震惊。惊惧之下,使得本来就一直在超负荷工作的刘穆之病了。
“九锡”事件 中

 关于刘穆之的得病以及后来的逝世,毛泽东在读史时曾有过评语,认为他的死类似荀彧。那么,荀彧何人?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说起荀彧,大家恐怕都不陌生。他字文若,河南颍川人,生于官宦世家,因为生活在汉末三国,又是大名人曹**手下的第一号谋臣,所以他的名声比刘穆之大多了。当年曹**处在与今天刘裕类似的地位时,几个有见机的手下,如董昭等人也张罗着让朝廷给曹**赐“九锡”,并与地位重要的荀彧商议此事。不想荀彧虽然为曹**立下过汗马功劳,内心却仍然忠于东汉王朝,所以不但不积极支持,反而极力劝阻,从而惹怒了曹**,使得曹孟德下狠心决定除掉自己这个忠实的属下。后来荀彧从征至寿春,曹**赏赐他一盒美食,等打开一看,却只是一个空食盒,明白了曹**意图的荀彧随后服毒自尽,以一个大汉臣子的身份死去。

 如今的很多文章也对刘穆之的病持相似的观点,认为刘穆之忠于晋朝,因为没想到自己侍奉的主公竟和桓玄一样有篡位之心,因而惭愧恐惧,以至病逝。不过,以在下看,这种观点可能并不正确。

 刘穆之是个忠臣,但从可以找到的史料来看,他忠心的对象一直是刘裕,并不是司马皇家,他与荀彧不同,并不反对刘裕最终登上皇位。

 最明显的例证就发生在刘裕即将北伐后秦前。当时刘穆之前去会见龙骧将军王镇恶,对他说:“刘公如今把平定关中的重任交给你了,你可要努力啊!”王镇恶当即发下誓词:“此次出征,我王镇恶如打不下咸阳(代指长安),决不再渡江回来!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如果赐刘公九锡的诏书还没有发下来,那就是您的责任了。”听了这样大逆不道的回答,刘穆之并没有大惊小怪,也没叫王镇恶不许乱说,下不为例什么的。可见,对于刘裕的属下们来说,即将改朝换代早已是一个共识,正如陆放翁的诗句:寄奴谈笑取秦燕,贤愚皆知晋鼎迁!

 当然,关于王镇恶的这下半句话,只见于《魏书·岛夷刘裕传》,《宋书》及《资治通鉴》均未采用,其可靠性要打一点折扣,但从《宋书》和《资治通鉴》一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刘穆之认识到这一点其实远比王镇恶早。例如,他在刘裕还未完全掌控中央大权时就对刘裕说过:“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见《宋书·刘穆之传》)

 显而易见,刘穆之从来就不是晋朝的忠臣,认为他是因为反对刘裕篡位而死的看法,是比较缺乏说服力的。

 其实,真正给刘穆之重大打击的,是他在此事中发现,他与刘裕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亲密无间。士为知己者死,但当士已经为知己者付出一切时,却突然发现那个“知己者”并未将自己当作知己,这才是让刘穆之震惊和失落的原因。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事情中的另一个迷:刘裕为何要这样做?是他已经对权力越来越大的刘穆之产生了戒心,有意疏远他吗?从各种史料来分析,恐非如此。

 以在下看,刘裕对刘穆之的信任和倚重,其实并未改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来刘穆之病逝,刘裕竟找不到满意的人选来接替,必须亲自赶回南方坐镇的史实中看出。更可以从刘裕对刘穆之的怀念中感受到:

 刘裕称帝之后,每当回忆起旧事,常感慨说:“穆之如果不死,一定能帮我治理好天下!贤才早亡,实在是国家的灾难啊!”后来刘裕甚至发展到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穆之死了,别人不再看得起我了(穆之死,人轻易我)!”

 如果说对前者我们还可以这样猜想:那是刘裕号召属下向先进模范学习的发言,不一定出自真心。那么后面那一句完全不符合主旋律要求的叹息,却使我们有一个难得的机会,在那一瞬间,窥探到一位盖世英雄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刘穆之是刘裕此生中最后一个可以生死相托的真朋友,在他去世以后,刘裕身边只剩下了表面上的恭敬与赞誉,再难见到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友谊。

“九锡”事件 下

 因此,索赐九锡这件事,极可能是刘裕在某个人的鼓动下,一次未经深思的失误。而那个鼓动刘裕犯错的嫌疑人,最有可能是聪明过人的太尉主簿谢晦。

 如果拿刘裕的部下与汉高祖刘邦的班底作一下比较,那么大致可以这样看:刘穆之的角色相当于萧何;王镇恶、檀道济等人分担了韩信的戏份;而扮演张良、陈平,在幕后运筹帷幄的人,则是谢晦。

 由于事关机密,史料不载,谢晦在刘裕身边究竟出过何谋,划过何策,今天已经搞不大清楚,但我们可以从旁人对他的评价中看出他在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性。如后来檀道济就说过:“当年臣与谢晦一同随先帝北征,入关破秦的十条策略,就有九条出自谢晦,他的才略不凡,精明干练,都是很少有人及得上的。”

 才华过人又加上门第高贵,大帅哥谢晦自然是高傲的,对家世寒微的刘裕不敢轻视,但对出身同样不高的前辈刘穆之就没这么客气了。所以,虽然他得以跟随刘裕是出自刘穆之的推荐,但从此之后,他与刘穆之的关系并不融洽。刘穆之守后方,派人向刘裕陈事时,谢晦总喜欢当着刘裕的面吹毛求疵,从中大挑毛病,以彰显自己的聪明和刘穆之的失误,惹得刘穆之也非常恼火,反问谢晦:“你到底有完没完?”

 两人失和的结果是:刘裕打算提拔谢晦作从事中郎,因刘穆之坚决反对,谢晦的升官前景暂时就泡汤了。而谢晦也因此深恨刘穆之,机智过人的他,如果不找个机会,加以巧妙报复,那才是让人感到惊奇的事。

 太久的时光,让很多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掩埋得了无踪迹,我们并不能找到他报复过刘穆之的真凭实据。但在刘裕临终前,他对继承人刘义符说过:“谢晦多次跟从我出征,很有见机应变的才能,将来如果有什么变故,那么产生异心的人一定是他!”从现有的史料中,看不出谢晦有过让刘裕不放心的举动,刘裕却如此不信任他,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不管是不是失误,刘裕的要求是不能抗拒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东晋朝廷以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名义下诏,封刘裕为宋公,采邑十郡,加授九锡,位列亲王之上,达到人臣的顶点。诏书送达彭城,刘裕辞让,并未接受。

姚恢之乱 上

正像一首江南古曲中唱得那样: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喜几家愁?彭城的欢乐气氛,是不会分一星半点到长安的。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初一,按照惯例,后秦的第三代皇帝姚泓坐在皇宫前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新年朝贺。就在这个往年都喜气洋洋的日子里,姚泓突然望着阶下的群臣放声大哭,接着,下面的文武官员也以哭声呼应他们的皇上,整个朝堂顿时泪雨纷飞,仿佛在开追悼会。

也许在冥冥中,这个不吉利的开端,正是为后秦帝国的最后一年作了一个预告吧。

不过此时让姚泓悲从中来的原因,除了晋军的不断进逼,秦军节节失利外,还有就是悬在他头上的另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落下来了:他的堂弟齐公姚恢大概不忍心让他继续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终于率安定守军三万八千余户起兵反叛,以“清君侧”为名,挥师东下,杀向长安!怕什么偏偏就来什么,他与姚恢之间的猜疑终于演变成了对他而言最糟糕的结果:后秦自立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爆发。

姚恢最初的进展很顺利,很快便逼近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南)。曾经是姚弼得力助手的扬威将军姜纪(大家还记得姚弼征讨南凉时,他曾献计的事吗),大概认为以自己的历史问题,如果跟着姚泓,肯定不会有出头之日,说不定还会等来秋后算帐,不如把筹码投到与姚弼有交情的姚恢身上(姚弼曾担任安定镇将,那时姚恢是其属下),便率所部主动投靠姚恢。得知此事,镇守阴密的建节将军彭完都,吓得弃城逃回长安,叛军声势更加浩大,推进至新支(今地不详)。

根据形势,足智多谋的姜纪向新主子姚恢献计说:“因为晋军进逼和姚懿造反,现在姚绍和朝廷军队的主力都被调到了东边的潼关和蒲坂一带,长安城非常空虚。这个机会是万万不可错过的,主公应该避开所有外围据点,率轻装部队直取长安,赶在姚绍回来之前抓住姚泓,则大事就定了。”

可惜姜纪没想到,自己这次又投错鹘子了。在前往长安的大路南侧,还有镇西将军姚谌率领的一支军队驻扎在郿城(今陕西郿县东北),姚恢觉得留一支敌军在自己的侧后是件很不安全的事,便不听姜纪的话,先挥军南下,进攻郿城。

姚恢手下的安定镇户们果然是与赫连勃勃周旋了多年的秦军劲旅,一战下来大败姚谌,关中大震,扶风太守姚俊、安夷护军姚墨蠡、扬威将军彭蚝等一大批文武官吏纷纷向姚恢投降。姚泓虽然派弟弟姚裕和辅国将军胡翼度驻防于沣水(长安西面的一条小河,发源于秦岭,向北注入渭水)西岸,但兵微将寡,实力不足,而且长安城内普遍人怀二心,姚恢的造反事业,似乎已经胜利在望了。

姚恢之乱 下

但在实际上,姚恢为了郿城这次无关紧要的胜利,已经浪费了对他而言最最宝贵的时间:

他现在离长安还稍微远了一点儿,而刚刚拿下蒲坂,生擒姚懿的东平公姚绍,则在接到姚泓的紧急诏令后,立即率轻骑紧急回援,随后部将姚洽、司马国Вń谑遥蚓辶踉<雍Χ油龊笄兀┑嚷什阶淙蛞仓缫辜娉蹋记涝谝种案系匠ぐ病R虼耍鹊揭峙丫沼谇敖匠ぐ参鞅苯嫉牧樘ㄊ保⑾忠ι芩实拇缶训苍诹怂那懊妗R值比恢勒飧鍪甯覆皇呛枚愿兜模桓仪嵋捉ィ缓冒灿抡胍ι芏灾牛崛〕ぐ驳幕峋驼庋淮砉恕

稍后,镇守潼关的抚军将军姚赞,留下部将尹雅为弘农太守,负责把守弘农与潼关,自己也率潼关守军的大部份兵力回援长安。姚泓接见了姚赞,流泪对他说:“都因为我不能崇明德义,引导大家虔心向善,导致祸起萧墙,变生宗室!自觉上负祖宗,也没脸再见死去的先帝。姚懿刚刚才谋逆自取灭亡,姚恢又起兵造反,现在可怎么办?”姚赞安慰他说:“姚懿、姚恢这些人胆敢起兵叛乱,是以为臣等软弱,不能替主上削平灾难。臣与大将军(指姚绍)这次出征,如果不灭此叛贼,绝不再回来面见陛下!”

就这样,姚恢继续傻呆在灵台不动,后秦各处勤王的援军却不断赶到,渐渐形成对叛军的合围之势,双方的优劣形势完全逆转。

学过动物学的朋友们都知道,哪怕是最原始的草履虫都有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何况是人呢。于是,现在轮到姚恢叛军军心浮动了,他手下的大将齐黄等人首先向中央的平叛军投降。

后秦军统帅姚绍认识到时机已到,立即指挥各路勤王军队对姚恢叛军发起总攻。他率军从正面进攻,吸引住姚恢的注意力,同时命令姚赞率军绕到姚恢军阵之后,实施前后夹击。早已人心惶惶的叛军经受不住这样的重击,顷刻之间便全军崩溃。这次叛乱就这样让姚绍迅速平定了,姚绍实在不愧为后秦末年的“救火队长”。

至于叛军的首领姚恢,则和他的三个弟弟一起被斩杀,得知这个消息的秦主姚泓痛哭失声,命以公礼将他们安葬。很难准确推断出姚泓为什么哭,但这件事值得他痛哭的原因太多了:是对姚恢兄弟的怜悯?是对决策失误的悔恨?还是对未来前景的绝望?

还有那位智计过人,却多次押错宝的姜纪,此战后下落不明,再也没有在史书上出现,怀疑他可能在姚恢失败前,像生物实验中接触到盐水的草履虫那样,早早逃走了。对于一个曾在后凉、南凉、后秦三个国家打过工,换老板和换衣服一样勤快的乱世老混混而言,这是他最合理的选择。
鏖战潼关 一

作为一位军事家,刘裕很清楚:在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考虑到关中的情况与关东大不一样,后秦在那里经营多年,根基较稳,它的精兵良将都聚集于其中,不是轻易可以拿下的。因此刘裕原先下达的指令也很稳重:晋军东线的四路大军在洛阳会师,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应暂停进攻,等待刘裕本人亲自统率的后续及辎重后勤部队。继续进攻应该等到后方完全安全(主要是防止北魏的介入),且大军会合后再开始。

刘裕本人也是按这个计划行事的。他在彭城过完义熙十三年的新年后,大概沿途的水道已经疏浚一新,且运粮用的大船以及各种物资已准备停当,便留他只有十岁的第三子刘义隆守彭城,自率水师从彭城出发,沿着王仲德军走过的路线向洛阳进发。

不过变化总能改变计划,原本在洛阳等待刘裕大军的王镇恶等人发现:潼关、蒲坂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