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裕评传 >

第66部分

刘裕评传-第66部分

小说: 刘裕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一会儿,傅亮见到了宋王刘裕,两个人继续打哑谜。

傅亮说:“我得回一趟京城。”

刘裕问:“要多少人护送?”

傅亮答:“数十人就够了。”

言罢,告辞。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纯粹什么事也没说,但对这两位聪明人,这几个字已经够了。

傅亮再次离开宋王府,突见一颗慧星划过长空,他不禁一拍**感慨说:“我以前不信天象,如今天象却果然应验了!”

革晋鼎 中
接下来的事,再没什么悬念,一切有条不紊地迈进改朝换代的快车道。四月,晋恭帝司马德文下诏,征召宋王刘裕返回京城建康。刘裕留第四子刘义康镇寿阳,以刘湛为长史,动身返朝。

 刘裕一回到建康,负责逼宫工作的傅亮立即入宫,面见司马德文。这位服务意识非常到位的中书令大人,给司马德文呈上了一份文辞华美的禅位诏书草稿。这意思已经明确地不能再明确:陛下该干的事已经没有了,就连该说的话都不劳您再废脑子,只要照着原样抄写一遍就行了。

 在宝座之上端坐的司马家末代皇帝是个智力健全的人,从见证兄长死于非命,而自己被迫登基那天起,他就知道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因而早有了心理准备,起码在表面上,表现非常淡定。

 他欣然提笔,平静地对左右说:“当初桓玄篡夺,司马家其实已经失去了天下,多亏刘公出手拯救,才让晋朝死而复生,又多活了快二十年。今天能将天下奉还给刘公,正是了却了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不管这位皇帝在说出这些话时是否言不由衷,不管这位皇帝正在落笔的手是否微微颤抖,不管这位皇帝凝视那份文书草稿的眼睛是否渐渐湿润,不多时,红纸上六百多字的禅位诏书终于还是无可奈何地抄好了。最后,司马德文取出玉玺,盖下大印,大晋王朝的死刑判决书,正式生效。这一天是晋元熙二年六月九日,公历420年7月5日。

 诏书下达之后,按照谁也骗不了,但大家仍会很认真表演的惯例,宋王刘裕连续辞让,诸大臣则接连劝进,眼看“众意”难违,宋王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晋帝的禅位。

 六月十一日,司马德文搬出皇宫,退回自己的旧宅琅琊王府。六月十四日,宋王刘裕在石头城筑坛祭天,举行了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宋”(由于后来赵匡胤所建的赵宋王朝,在国祚长度和历史影响力上都远远超过了刘裕所建的刘宋王朝,如今人们提到宋朝,基本不会有人想起刘裕,尽管刘宋才是第一个宋朝),大赦天下。奋斗了一生的刘裕终于在他人生的暮年登上了皇帝宝座,此时他五十七岁。

 当然,在这盛大的典礼上,也出现了不和谐音符:晋朝老臣,秘书监徐广当众大恸,哭得泣不成声,谢晦怕他影响典礼气氛,警告说:“徐公在新皇登基的喜庆大典上,做这样煞风景的事,不怕招罪吗?”徐广毫不畏惧,回答说:“你是宋朝的佐命元勋,我是晋朝孤臣遗老,本就不是同路人,悲喜的感觉自然不一样!”

 对于前朝文臣这种没有实质威胁的冒犯,刘裕没有追究。可这位六十九岁徐老头不愿仕宋,自己辞官回家,直到五年后以七十四岁高龄寿终正寝,比刘裕活得还久。从这一点来说,刘裕的心**好像比后来“我大清”那些抓住一句话,就能诛连几族人的“圣祖仁皇帝”们,还是要宽广一点儿的。
革晋鼎 下

 不过在另一面,出生低微的刘裕似乎天生和皇族有仇,经他的手,已经有桓家、慕容家、姚家三家的皇帝和宗族遭到了屠杀,现在会轮到司马家吗?

 刚禅位的司马德文可能认为危险不大,毕竟司马家和前面几家皇族是有点儿区别的:我并非敌国君主,在名义上还曾经是他刘裕的主君,又禅位给他,他没有再杀我的理由。而且在刘裕之前,不管是倍受非议的王莽、桓玄,还是列名本纪的曹丕、司马炎,这些篡位者都没有杀害前朝废帝的先例。

 可惜,他遇上的是刘裕。是年岁已老而子嗣尚小的刘裕;是出身低微,没有世家背景的刘裕;是刘穆之死后,已找不到可信任的重臣托孤的刘裕;是以拥护晋朝复辟为名,打倒桓玄而成为天下主的刘裕;是对别人可能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怀有深深戒心的刘裕……

 这一切的一切,终于促使刘裕给中国历史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继续保持了他“皇族终结者”的一贯作风。

 不过,司马德文虽然要杀,可毕竟不能公开杀。这位废帝先是被降封为零陵王,安置于建康南郊的秣陵,由冠军将军刘遵考负责“保卫”。没过多久,刘裕将一壶毒酒交给心腹大臣张邵的兄长张伟,让他利用自己是以前琅琊王旧人的便利,找个机会毒死司马德文。没想到这位张伟却是个忠义之士,他得到毒酒后,自己一饮而尽,死于半道。这次小小的失败让司马德文又多活了几个月,也引起了他的警觉。

 司马德文的王妃褚灵媛决心凭自己的努力,保住丈夫的性命。从此,她与丈夫形影不离,所有食物,从采买到烹饪全都自己动手,以防别人下毒。这种小伎俩自然难不住刘裕,他让褚灵媛的两个哥哥借探视妹妹的机会,将王妃调开,再让人将司马德文用棉被闷死。然后,刘裕率领百官,为不幸“薨逝”的“零陵王”开了为期三天的隆重追悼会。一个影响以后数百年历史的潘多拉盒子,就这样被刘裕打开了,下一拔遭殃的,正是他的子孙。

 据说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话:“上帝为了惩罚我蔑视权威,将我变成了权威。”冥冥之中,上天是否也为了惩罚刘裕的杀戮,而让他的子孙同样变成遭人屠戮的皇族呢?

永初皇帝 上
 
从公元420年夏到422年,在南中国出现了一个叫少有人知的年号“永初”,这段表面上有三年而实际长度不足两年的时光,便是宋武帝刘裕的在位期间。由于刘裕的军事生涯太过辉煌而皇帝生涯太过短暂,人们对他的印象基本上停留在那位百战百胜的统帅身上,其实登上皇位的刘裕,虽然享国不久,但还做了不少事的。

首先,为了给新生的宋帝国一个安定一点的外部环境,已经由统帅变成皇帝的刘裕决定偃武修文,执行睦邻友好政策,派遣中军将军沈范、索季孙等出使北魏,重申将继续保持双方的“传统友谊”。

对于小邻居们,刘裕也让他们沾点儿自己的喜气,一些向刘宋帝国臣服的小国君主,在同时得到了加官进爵。如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盘,由平西将军进号为安西大将军;西凉后主李歆,由镇西将军进号为征西将军;高句丽长寿王高琏,由征东将军进号为征东大将军;百济蜔支王扶余映,由镇东将军进号为镇东大将军;又升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为镇军大将军。

稍后,日本大和王朝的君主倭王赞(由于记载同期历史的日本史书年代不准确,这个倭王赞的真实身份有应神天皇、仁德天皇、履中天皇三种说法,现在也没弄清楚究竟是谁)看见连小小的百济王都能讨个镇东大将军职位,我们大和国也不能太寒碜(此时的百济与大和基本上是盟国关系,大和是盟主,百济是小盟弟),便也派使臣来向刘宋表示臣服并讨封。

只可惜要从宋帝国的行政编制里捞一个空头官职,并不象这位日本君主想像的那么容易。在刘裕看来,过份遥远的,好象也算不上什么强国的大和王朝,还不值得宋朝浪费一枚新印章。于是,倭王赞纯洁的热脸蛋,就不幸地贴上了刘裕无情的冷**,这位宋朝皇帝只赏给了他一句口头表扬:“倭国的小赞同志,不远万里遣使前来进贡,这种忠诚向化的精神值得嘉奖,应该授予什么样官职,可以让有关部门研究研究。(倭赞万里修贡,远诚宜甄,可赐除授)”

这一研究就研究到了十七年之后,那时刘裕和倭王赞都已不在人世,大和君王才从宋朝得到一个“安东将军、倭国王”的封号,职位仍在百济王之下。

当然,打铁终靠本身硬,比起外交,刘裕更关心的还是内政。

刘裕登基伊始,下令让所有冒犯乡论清议的人都恢复名誉,让这些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之所以下达这样的命令,可能与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倍受乡人讥议有关吧。

刘裕对下层民众的关心,自然并不只针对与自己有同样切肤之痛的乡野之士。原先在南方多次内战中,以罪人家属的身份沦为官奴的人们,不久也得到了刘裕的赦免,全部让他们返回故土,重作老百姓。

罪人家属都能受惠,一向厚待士兵的刘裕当然更不能让将士家属们吃亏。在历次征战中所有阵亡将士家属都从重抚恤,特别是在第二次北伐中,战死在关中及洛阳一带的将士,其遗孤今后都由政府负责抚养。

既然短时期内已不会再打仗,刘裕已有条件削减开支,便着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减轻民众负担:

一、下令将原有的一些苛捐杂税废除或减轻;二、规定各级政府所需的各种物资,今后只准花钱采买,不许再向民间摊派或强借;三、精减行政人员,规定荆州置将不得超过二千人,吏不得超过一万人,其余州置将不得超过五百人,吏不得超过五千人;四、对晋朝原来的刑罚,全部在原基础上酌量减轻……

总之,刘裕算得上一个爱民的皇帝,如果天假时日,他在文治方面的成就,很可能也会在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之上。

刘宋开国八大将

历史不相信神仙,没有人能仅靠一己之力挪动它的运行轨迹,那怕是一个超级英雄的身后,也肯定会有一批次一级的英雄,以及更多没有留下名字的英勇战士。大概受《三国演义》给蜀汉政权评了“五虎上将”的影响,今人也给曹魏评了个“五子良将”。因为有这些先例,在下写《刘裕评传》时,也想凑凑热闹,给刘宋评出个“五X上将”。但在下仔细思考评比后,觉得评限定五人的名额会让我在面对几个级别几乎相当的将军时难以取舍,故决定扩大名额为八人,是为“刘宋开国八大将”。

由于他们的事迹大多在评传中已有述及,这篇短文将不再叙述他们的生平,只以光荣游戏“三国志11”的模式,对他们的能力进行简单的评估比较。不言而喻,这是一篇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小文,不可能做到很严谨,更不可能没有争议(毕竟光荣出过11代三国志,也没有两代的人物数据完全相同),所有数据只供朋友们参考,并以此纪念那个曾经的英雄年代。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八名:朱超石

统率:75
武力:90
智力:61
政治:71
魅力:62
合计总分:359
得意战例:在却月阵之战中的临阵指挥

简评:在评估这一排行榜时,是否舍弃朱超石是在下曾反复考虑的问题,他是一员猛将,在却月阵之战的临阵指挥堪称经典,但独立指挥作战的能力较弱。他曾在蒲坂输给已接近穷途末日的后秦军,后来他为援救关中渡黄河西进,行动又过于草率,被夏军围歼以曹公垒。考虑以上战例,在下给了他较高的武力值,而统率则为八人中的垫底。由于史书称朱氏兄弟皆有吏治之材,政治给分略高,智力与魅力没有明显表现,故取中庸。最后,鉴于却月阵之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决定仍让他上榜,位列本榜第八名。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七名:沈田子

统率:90
武力:92
智力:68
政治:52
魅力:59
合计总分:361
得意战例:青泥之战

简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沈田子,应该是“躁动”吧。他是刘裕麾下最勇猛的将领之一,早在伐南燕的临朐会战中表现就很活跃。独立作战的能力也很强,在第二次北伐中,沈田子指挥一支较小的军队,担任北伐军牵制性的偏师时,更是积极进取,超额完成任务,以千余人便击溃了数万秦军主力,大大超出刘裕对他的预期,几乎抢了东进主力的风头。无疑,他的统率与武力都应该是比较高的。

但在另一方面,沈田子为人心**较狭隘,目光短浅,不懂得顾全大局,且做事易冲动。虽然刘裕曾授权沈田子可以做卫瓘,但人家卫瓘可是在钟会确实谋反后才动得手,沈将军却一如既往的过份积极,再次“超额”完成任务,杀害了实际上并无二心的王镇恶,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他的人缘也不是太好,在他动手之际,连他的老同事,同样讨厌王镇恶的傅弘之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综合考虑,在下给他的智力、政治、魅力三项分值均给的较低,从而拉低了他的总分,使他在本榜中仅名列第七位。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六名:朱龄石

统率:85
武力:83
智力:75
政治:82
魅力:65
合计总分:390
得意战例:攻灭谯蜀

简评:在刘裕麾下诸将中,最以文武兼备而知名的,就是朱龄石了。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朱龄石曾和刘穆之一起处理公务文件,当刘穆之干完一百件时,朱龄石也处理好八十件了。身为一名武将,能与刘穆之这样的内政达人比试政务,也算得虽败犹荣。刘裕大概正是看中了朱龄石的这一强项(刘裕手下善战猛将较多,而文治人才较少),对他颇为器重,破格提拔,义熙十二年便升迁到左将军,相国司马,官位比同期的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同僚们都要高。并且多次被委以重任,如担任伐蜀主帅、配合刘穆之戍卫殿省、代替刘义真接管关中等,从其仕宦经历而言,差不多可以算是刘裕的第一爱将。

但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度的,文武兼备往往就意味着文武都达不到一流。从实战看,朱龄石的用兵才能在刘裕手下诸将中只算得中上水平,如在伐蜀的彭模之战前,就差点儿犯下贻误战机的错误,后来晋军在关中失利的主要原因虽不在他,但要认为他的指挥没有一点失误,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综合上述,朱龄石的政治得分在八人中最高,但统率与武力在八人中偏低,由于朱龄石在成都时,蜀地发生过侯产德之乱,在长安时也发生民众暴动,故其魅力得分也不高,最后得分,排在本榜第六位。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五名:胡籓

统率:84
武力:95
智力:8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