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裕评传 >

第67部分

刘裕评传-第67部分

小说: 刘裕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五名:胡籓

统率:84
武力:95
智力:80
政治:61
魅力:72
合计总分:392
得意战例:临朐之战中的临门一脚、在江陵击破司马休之与鲁宗之联军

简评:从仕途经历方面说,胡籓是个运气有点儿背的人,这一点与朱龄石恰成对比。他最初是殷仲堪的部下的部下,后来又为桓玄做事,都尽心竭力,奈何这些领导对他总是言不听,计不从,使得胡籓虽为良将,早年的战绩却被无能的主帅牵连得一片灰暗。直到楚军在桑落洲惨败,他死里逃生,接受刘裕的劝降,才算走出常败阴影。

自追随刘裕以后,胡籓再没打过败仗,在多次大战的关键时刻,他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并常常出谋划策,所算多中,其综合表现在刘裕麾下众将中数一数二。然而,他早年三易其主的经历似乎已经被印进刘裕的人事档案库,在诸将中就象是后娘养的,尽管他功绩累累,却升迁缓慢,从没得到独挡一面的授权,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例如:在讨伐司马休之一役中,他攻击稍缓,刘裕便发怒要砍人;在却月阵之战中,他要接受战绩和资历都远不如他的朱超石指挥;刘裕临终前,檀道济成为四大臣之一,而战绩毫不逊色且资历更老的他却被华丽地无视了(还活着的老将中,王仲德资历更老,但战绩不显),连今天的不少文章都称檀道济为此时“硕果仅存的老将”,真是悲哀啊。不过,塞翁失马也未必是坏事,避开朝廷是非地的胡籓在广陵安享晚年,于宋文帝元嘉十年六十二岁时逝世,享年为八人之首。
 
假如要在刘裕的部将之间举行一次“铁人三项赛”,那么冠军多半就是这位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胡籓。他曾经穿着全副甲胄在水底潜行数十米;用战刀作为工具,硬生生攀上高达数丈的绝壁;带着十几个人,几箭就吓跑五六百北魏骑兵;还有他唏哩哗啦地生了六十多个儿子(加上女儿那得有多少啊)。总之,那把子身体真不是一般地壮,故而在下给予了他八人中最高的武力值。从“苍鹅入幕”的急智到劝诛刘毅的进言,在下给他的智力值也不低。最后,在下给他的总分排在本榜的第五位,假如他能有独立指挥作战的经历,排名还有可能再上升一些。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四名:沈林子

统率:90
武力:89
智力:82
政治:66
魅力:71
合计总分:398
得意战例:查浦之战、潼关鏖战

简评:沈林子无疑是一员难得的良将,但在史书留下的记载中,他留给人最深的印象,还不是他的英勇善战,屡立奇功,而是他站队的精准度,几乎永远是正确路线的代表,而且清廉至孝,也是道德完人。一辈子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有优点,找不到缺点,堪称完美人生!不过,由于《宋书》的作者沈约,正是他的亲孙子,如此“高大全”的形象,难逃有部份美化的嫌疑。从在刘裕晚年,将他外放荆州辅佐刘义隆,而不是留在朝中担任辅政大臣这一点来看,他得到的信任固然超过胡籓,但可能不及檀道济(当然,真要让沈林子辅政也不可能,他比刘裕早死了几天,但刘裕临终前还来不及知道)。

由于战功卓著,在不少重大决策关头判断准确,在下给沈林子的统率、武力、智力三项能力得分均较优秀。以其仕宦经历推测,政治得分略低,魅力缺少有说服力的证例,但考虑其为人不错,取中等偏上。最后,沈林子得到的总评居本榜第四位。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三名:檀道济

统率:89
武力:90
智力:85
政治:55
魅力:80
合计总分:399
得意战例:二次北伐破洛阳、潼关,历城之战中的唱筹量沙

简评:在刘裕的所有部将中,知名度最大的,毫无疑问,当属檀道济。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活得比较久,是八大将中唯一一个在刘裕死后继续掌兵的人,从南朝军事上的群鹤时代进入群鸡时代,他自然就显得鹤立鸡群而出类拨萃了。另一方面,大概因为他的冤死,檀道济那句“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的不平而鸣,还有北魏人“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的幸灾乐祸,更留给了后人功臣不得好死的广阔感慨空间。

檀道济用兵,比较重视情报和谋略,中国古代知名度仅次于《孙子兵法》的著名兵书《三十六计》,其原作者很可能就是檀道济,如果这一点属实,那他就是两晋南北朝时间首屈一指的军事理论家。由于这些原因,在下给了他比较高的智力值。身为让北朝心怀忌惮的名将,统率与武力值不错,克洛阳后,吊民伐罪,有“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的记载,故魅力得分也不低,但他的政治投机比较失败,故政治得分较低,最后列本榜第三名。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二名:王镇恶

统率:95
武力:58
智力:96
政治:68
魅力:84
合计总分:401
得意战例:奇袭江陵、奇袭长安

简介:檀道济虽称善谋,但刘裕麾下最长于出奇制胜的大将,当首推王镇恶。与他那位文武全才、声名显赫的祖父王猛相比,王镇恶更善于打低成本战争。他最拿手的战术,是统率一支精锐小部队孤军深入,避开敌人的重重设防,长途奔袭其要害之处,以很小的代价一仗决定胜局。这样一来,往往使得敌人虽然还有坚甲重兵,也不再有施展的机会。这种战术,用《三国演义》的话说,可以叫“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用今天老美的话说,可以叫“定点清除”或者“斩首行动”。

我们知道,即使是放在今天,在武器、信息等技术方面相较对手拥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玩斩首行动也是失败的次数大大多过成功,并不存在技术和速度优势(为求突然性,在古代长途奔袭作战一般只能使用骑兵,而王镇恶两次奔袭都是乘船逆流而上,慢的程度可想而知),进行此类风险作战竟能连连成功,如无过人的才干与胆识,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与刘裕麾下多数执行型将领不同,王镇恶既是这些奇谋的实施人,也是制定人,他甚至常常能想到刘裕还未想到的地方,估计其将才应该还在檀道济、沈林子、胡籓之上。

综合上述,在下给了他八大将中最高的统率和智力得分,因他“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所以武力评分为八人中的最低,政治得分取中庸。最难评的,是王镇恶的魅力得分。一方面,他在弘农募粮事件表现出的极高号召力,让他的差不多所有同事望尘莫及,克长安时,王镇恶“号令严肃,百姓安堵”大得百姓拥护,但另一方面,他又贪污腐化,且恃才傲物,和大多数同僚关系不睦。反复考虑后,还是给了他较高的得分,但在下必须说:世界是复杂的,光荣的评分体系其实仍过份简单,远不足以反映复杂的人性。汇总之后,王镇恶的最后得分非常优秀,居本榜第二位。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一名:刘道规

统率:91
武力:83
智力:80
政治:81
魅力:92
合计总分:427
得意战例:峥嵘洲之战,荆州保卫战

简介:刘道规的夺冠可能会出乎一些朋友的预料,有的朋友大概已经淡忘了刘裕这位三弟,这位曾经的华容县公兼荆州刺史。这可能是因为刘道规死得太早,也可能是因为他大哥身上的光芒过份耀眼,把他给遮掩住了,以至于人们提起刘道规,往往觉得不过是刘裕的弟弟罢了。但他能够位列封疆,仅仅因为他是刘裕的三弟吗?

刘道规的统帅天才,在荆州保卫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那时由于卢循、徐道覆势如破竹的北伐,连破何无忌与刘毅两大军团,晋朝疆土已被切成了东、西两大块,处处兵力空虚,地地人心惶惶,谯蜀政权与桓氏余党也乘火打劫,战火燃遍南方。毫无疑问,这是刘裕集团经历过的最大也最惊险的一次危机,打赢这场战争的难度其实远远超过了两次著名的北伐,连刘裕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大战开始前说出了“苟厄运必至,我当以死卫社稷,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这种近似遗言的话来。

刘道规在荆州,处境一点也不比他的大哥轻松。卢、徐虽未将主力投入西线,但谯蜀与桓谦的入侵(可能还有后秦)大大缩小了这个差距。而且与扬州不同,刘裕集团在桓氏家族经营多年的荆州根基浅薄,也没有大批的北伐部队正在赶回,只要设法拖延时间就行。就在这种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严酷环境下,刘道规竟然成功地安抚了人心浮动的荆州部众,拉拢了雍州刺史鲁宗之,然后以这点儿人力物力为基础,利用时间差与空间差,往来攻伐,以寡击众,连续歼灭桓谦与荀林两军团,而后又大败天下名将徐道覆,使晋朝疆域的西半部稳如泰山。可以说:在这次决定东晋帝国与刘裕集团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刘道规干的一点不比守建康的大哥差。

在某些指标上,例如对人材的提拔和使用来说,刘道规甚至超过了刘裕。比如檀道济就是由于刘道规的提拔才崭露头角,还有对鲁宗之的以诚相待等。刘道规治理荆州七年,对民间秋毫无犯,等他因病从荆州离任时,财物一无所取,行李与当年到任时一样,只留下已变充实的公家库府,既是廉吏,也是能吏。

以在下看来,刘道规对刘宋的贡献可与刘穆之并列,这两个人的早死是刘裕的巨大损失,他们如果活得足够长久,刘宋完全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刘道规是刘裕集团中除刘裕本人之外才能最全面的人,各项分值都不低,魅力更是位居八将之首。如果说其余七人都堪称将才,那刘道规就是一个真正的帅才,如果以相近的历史人物作比,可以说,他就像一个中途夭折了的徐达,最终位居本榜第一名,当之无愧。
永初岁月 下

自然,上天没再给刘裕留出更多的时间。

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登上皇位才一年零九个月的刘裕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周围的人都预感到一个时代即将离去,于是,中央几位最高级官员都加了班,进入宫中不再回家,随时侍候在刘裕左右,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是:刘裕的二弟长沙王刘道怜、刘裕的老同乡兼老部下司空徐羡之、为刘裕篡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尚书仆**傅亮、足智多谋且颇具野心的领军将军谢晦、以及身经百战的老将护军将军檀道济。

见刘裕病情恶化,文武百官请求举行祭祀大典,向神灵为皇帝祈寿(可能和《三国演义》中孔明的之法差不多吧),但刘裕对鬼神之说并不太感冒,下旨不准,只命侍中谢方明前往皇家祖庙,向刘氏的列祖列宗祭告自己的病情。

在病榻上的刘裕又熬了两个月,身体终于再也支撑不住了,五月,他写下了自己的遗诏:自己死后,由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政务,并声明,后世如果遇上继位的君王年幼,政事也一律委托宰相,皇太后不得临朝!

在写下这份体现出君贤臣忠,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气氛的遗诏后,深知政坛风高水恶的刘裕却悄悄将太子刘义符叫到跟前,对这个即将承担天下大任的儿子,说了一段与正式文件精神大相径庭的贴心话:“檀道济通晓将帅谋略,却没什么大的野心,不象他的兄长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对徐羡之和傅亮这两个人你也可以放心。只有谢晦,他曾多次随我出征,精通各种机变谋略,城府极深,将来如果发生什么变故,那源头肯定出自这个人,所以等时局稍稍稳定,你最好把他外放到会稽或者江州。”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刘裕对未来的预测还是过于乐观了,而且更糟的是,他没有看清楚他的嘱托对象是个什么人。

刘义符生于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那时桓玄已死,刘裕已经成为晋朝的头号实权人物,他一出生就作为国家首长的长子,贵二代,在人人恭维的顺境中长大,从没受过一点儿磨炼,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玩,玩得昏天黑地,人尽皆知。

因此在不久前,谢晦就曾告诫过刘裕,企图废掉他的太子之位:“陛下年事已高,如要将基业传之万世,则至尊的帝位,不能传给不称职的人。”听这一说,连刘裕都有心用刘义真来顶替他,只是因为谢晦也看不让刘义真,这才刘义符涉险过关,得以继位。

现在,刘裕突然对刘义符说这么一番话,就象突然给一个顽皮的小学生讲授高深的大学课程,只精通游戏而完全不懂政治的刘大世子固然可以煞有介事地点点头,但要他真正理解并能行,就太有点儿勉为其难了。

不知道一生精明的刘裕是否能够想到这一点,但即使想到,他也来不做更多的布置了,因为他不管战胜过多少敌人,只有死亡是他绝对不能战胜的。永初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422年6月26日),曾威震天下的南朝第一雄主刘裕,病逝于建康宫西殿,终年五十九岁,太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

戎马倥偬了大半辈子的刘裕,终于不得不结束了他可称辉煌,但又不无遗憾的一生,抛下百战得来的半壁江山,和一个不太让人放心的继承人,撒手人寰。今后的世界,不管会变得更好,或是变得更糟,都已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七月,众臣给大行皇帝刘裕上庙号为高祖,谥武皇帝。刘裕的遗体被安葬于蒋山初宁陵,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麒麟门外的麒麟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管你生前如何的荣光,谁也无法阻挡身后的凄凉。五十七年后,刘宋王朝灭亡,刘裕的子孙们大部份没能躲过反复的杀戮,活人尚且如此,墓何以堪?初宁陵变成了无人关心前朝弃物,此后多次被盗掘和破坏,落得面目全非。

又是很多年过去,在初宁陵西面的钟山之上,先后建成了宏伟的明孝陵与中山陵,相较之下,几乎已被夷为平地的初宁陵,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仅有陵前神道旁两座无言的石雕,默默忍受过千年的世事沧桑与雨打风吹,继续守候着英雄的长眠之地,留存至今……
寄奴曾住 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人们的文娱活动还比较单调,即使只是和大人一道去看场露天电影,在那时也是珍贵的记忆。记得那时年幼无知,每见到荧幕上一个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