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裕评传 >

第7部分

刘裕评传-第7部分

小说: 刘裕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流民却无地可耕。以曹**为代表的一些军阀开始将控制的荒地改建成大型的国有农场,吸引流民前来耕种。管理部门为流民们提供安全保障和基本的农具、种子等生产资料,并且不用服役,只要安心种田,但要按50%60%的高税率交租纳粮。这样屯田户就出现了,它与军户相辅相成,如同双臂,共同支撑起曹、孙等成功集团的天下。

 经过这样的改革,在国家的户籍资料上,平民被划分成了三大部份,各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一、军户,世袭军队,不用交税和服徭役;二、屯田户,国有农奴,不用服兵役和徭役,但要承担极重的租税;三、郡县民,即原有的自耕农与手工业者,他们需承担徭役和交纳较轻的税(10%左右),在紧急状态下也要服兵役,补充军户的不足。按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分工越细,则总的生产效率一般也就越高,故而这个制度在创立之初是行之有效的,军户的社会地位在三者之中还有些偏上,其士兵也是比较有战斗力的。

 然而,世间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五九年一顿饭能吃上两窝头的人是旁人的羡慕对象,零九年一顿饭只能吃上两窝头的人是政府的救济对象。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战争烈度的下降,军户处境由优转劣。首先,是因为战争渐渐变少了,国家继续养着这些军户就觉得有点亏了,于是一些地方就开始试点,把没有作战任务的军户改编为“生产建设兵团”,开始只是部份军户屯田,但随后官员们发现这样做可以创收出政绩,增加GDP,很快推广开来,而且其税率比照屯田户,甚至更高,如《晋书•;傅玄传》载:“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这还让人活吗?当其他平民享受到战事减少带来的利益时,军户的处境却反而恶化了,他们不单仍要服兵役,而且还要充当国有农奴,逐渐变成平民中的下等人。

 为什么在三部份平民中,就军户这么倒霉?这主要是因为军户的身份存在一个先天不足,它对国家的依附性比屯田户和郡县民都要强,处在国家的严密管控之下,这使得政府也罢,各级领导也罢,要从军户身上刮油水比从其他平民身上刮更加容易方便。要想忍住不欺负欺负,不敲诈敲诈,那得有多大的定力啊?总之,不是我们嘴馋,要怪就怪这块肉太嫩!

 随着军户经济地位的恶化,自然不可避免带来社会地位的低下。到曹魏末期时,政府打击犯罪分子的一个常用手段就是把他们降为军户!而表彰军方英模时,又常常将解除军户身份当作奖励!到了这个时候,套用哈姆雷特的话已经可以这么说:军户,你的名字叫贱民!

 在这个世界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国家的螺丝钉,祖国要求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人,虽然不能说一个没有,但从来比例都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一般人在一个多劳少得,且遭人歧视的行当中,是不可能长久保持敬业精神的,必然会想尽办法跳槽。而且随着战争的减少和繁重劳役对训练时间的挤占,军户们的作战经验与军事技能也不可避免得会衰退。等到天下再次大乱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原先支撑帝国大厦的武力基石——军户,早已变得千疮百孔,士气低落,技艺荒疏。这样的危楼怎还经得起八级地震的洗礼?西晋帝国便理所当然地,忽啦啦倒了下来。

 东晋建立后,原先西晋控制的军户绝大部份都已丧失,帝国面临着无兵可用的窘境,为了应对危机,东晋统治当局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募兵来代替军户世兵,募兵有较高的待遇,择优取兵,军功与赏爵直接挂钩,因而斗志高昂,战斗力很强,但缺点是成本也很高,管理不易,容易脱离中央控制,向军阀化发展,比较典型的如北府军。另一种是重建军户,用调发奴客、谪补罪人家属、隐实户口、料简速亡等手段将社会的弱势群体大批塞进军户。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低廉,**作简便,而且还可以为军方领导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只是提到战斗力嘛,那就不好恭维了。同时,经过这样的重建,军户的社会地位跌到谷底,其处境接近劳改农场的劳改犯,而且刑期比无期还无期(无期徒刑至少不用连累子孙)。

 这回我重新来看司马元显的新政策,就可以多一点感性认识了。比如说,你是浙江乡下一名半自耕农,日子虽然不宽裕,但也还能维持,交完了主人的租(一般是50%,而依附民的税是由主人代交的),剩下就是自己的了,也不用担惊受怕,闲时还可以对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享享天伦之乐。平日老实本份,没招谁没惹谁。

 突然,这天来了一位官差老爷,通知你说:你已经“自愿”到建康的“劳改农场”服刑,限期去报到!今后你将不知被派到什么地方去打仗,而你的妻儿将留在建康,一面作苦力,一面充当人质。而且你的子孙也将永远过这种永无出头之日的劳改犯生活,你愿意吗?于是,你带着几分疑惑地问:我好象没同意自愿吧?官差老爷说:什么,你不自愿,看来你的政治觉悟还不够高啊,应该加强学习。那就到学习班去“学习”几天。到时候饿你三天不管饭,看你自愿不自愿!

 至此,三吴地区民怨沸腾,官逼民反的条件基本上已酝酿成熟,只差一个划出火星的带头人了。
孙恩起事

 点火星的人就在离大陆不远的舟山群岛上,他便是五斗米道教主孙泰的那个侄子孙恩。

 孙恩,字灵秀,按《晋书》的说法,他是孙秀的族人。这又是一条让人头痛的记录,因为在晋朝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位叫孙秀的大人物:

 孙秀一号,系著名的小霸王孙策幼弟孙匡之孙,三国时吴国孙氏皇族,曾任吴国的前将军兼夏口督,后来吴主孙皓对他猜忌,他为了避祸而投奔西晋,得到了司马氏的厚待,被任命为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在这点上稍稍有点象慕容垂)。在吴国灭亡时,已身为晋臣的他悲从中来,面向南方大哭说:“昔讨逆(孙策)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后于晋惠帝永宁年间(公元301302年)病逝;

 孙秀二号,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的狗头军师,曾给司马伦出主意,借皇后贾南风之手杀太子司马遹,再借给太子报仇之名,除掉贾南风,成功地让大草包司马伦执掌了西晋大权。因为司马伦无能,基本上是孙秀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孙秀趁机玩弄权术,巧取豪夺,排斥异已,诛杀名臣,弄得天怒人怨。齐王司马冏等人起兵反司马伦,孙秀被杀于中书省。

 那么孙恩究竟是这两位孙秀中哪一位的亲戚呢?在维基百科中认为他是孙秀一号的亲戚,但没有给出论证,很可能有误。因为《晋书•;孙恩传》还提到,孙恩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南),虽然两位孙秀在《晋书》中均无传,但我们知道孙秀一号的曾祖父孙坚,是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富阳)人,而《晋书•;司马伦传》中提到孙秀二号原为琅琊小吏,由此看来,孙恩更可能是第二位孙秀的亲戚。

 孙恩家祖上世奉五斗米道,到叔父孙泰时,成为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五斗米道的首领,宗教界的巨头。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始创于东汉顺帝年间的张道陵,是道教最早的流派,论资格,比张角的太平道还要古老,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的会费,故而得名。太平道后来因为发动黄巾起义,之后迅速消亡,五斗米道却乘机发扬光大。在东汉末年,还由教主张鲁建立了汉中政权。到东晋时,五斗米道继续走宏运,信徒遍及东南,上至王、谢豪门,下到贩夫走卒,其宗教首领也自然成为具有极大潜在实力的人物。孙泰被杀后,他的很多信徒都不相信他真的死了,认为他是蝉蜕登仙,所以继续给孙恩支持(难道是等下一波成仙名额?),偷偷给他送粮送水,输送消息。

 如今,在海岛上卧薪尝胆了快一年的孙恩发现,报仇的机会来了,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十月,率领他那支小小的队伍从舟山岛出发,一场波及东晋大部份州郡,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乱爆发,历史上一般称为孙恩、卢循起义。不过这种定义尚存争议,因主要首领孙恩、卢循等人都属于中、下级士族,视为士族间的内斗似乎更合理些。也有说因孙恩之乱的参加者多是贫苦的下层百姓,所以它是农民起义,可政府军的士兵难道出身多数也不会是贵族啊。

 让我们先撇开复杂的定义问题,接着叙事。孙恩军出发后,在上虞县(今属浙江)登陆,出其不意,一举攻克了上虞县城,处死县令。三吴一带郡县那些眼看要“被自愿”充当军户的百姓和在新政策中受到损失的下层士族们如遇救星,纷纷加入他的队伍,孙恩的军队迅速扩大。接着,孙恩进军下一个目标,重镇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城内此时的最高军政长官,是会稽内史王凝之,一位比孙恩还要虔诚的五斗米道信徒。

 注:自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郡的长官为太守,亲王的封国则设置内史管理民政,后来亲王的封国大多变成遥领,内史也就成为封国的最高长官了。所以太守、内史都可以翻译为市长。

 王凝之,出身名门,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献之的哥哥,他的妻子是著名的才女,谢玄之妹谢道韫。按说王凝之和这么多人精一起扎堆,多少也该沾点儿灵气才对,可他仍旧是傻得可爱。谢道韫一次回家省亲时,叔父谢安问她王凝之如何,谢道韫叹气说:“过去在家中,叔父辈有阿大(谢安)、中郎(谢万),兄弟辈中有封(谢韶)、胡(谢朗)、羯(谢玄)、末(谢川),还以为世间男子多是俊材,没想到天地之大,也能产生王郎这号人!”

 王凝之不愧是一位好丈夫,为了不让爱妻对自己的鉴定结果落空,他就很努力地向那个鉴定标准看齐。等孙恩的军队逼近会稽时,他不做任何常规防备,只是在道观里磕拜念咒,学着林正英的样子大作法事。忐忑不安的属下向他请示方略,王内史很镇静地说:“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请了神仙,借来鬼兵把守各处要道,每处都有数万,何惧盗贼!”所以说王大内史的虔诚不是盖的,连孙恩都只敢给自己的属下注册一个“长生人”的商标,想像力还没丰富到可以驱使“鬼兵”作战的境界。

 不多时,孙恩的军队攻到会稽城下,王凝之这才惊奇的发现:原来孙恩的道术比自己还要“精湛”,如此强大的鬼兵都没把他挡住!没奈何,王凝之只好落荒而逃,但为时已晚,很快被孙恩的人抓住。而孙恩也不念他是同门道友,立即就把他给杀掉了。王凝之终于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妻子的见识。谢道韫得知消息后,镇定自若,带领家仆婢女,提刀在手,试图突围而出,亲手砍杀数名孙恩军士后,终于寡不敌众,被抓住。孙恩因为久仰谢道韫的才华和佩服她的胆识,也对她以礼相待,将其送回故乡。

 攻下会稽后,孙恩军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股牌,接下来的发展,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了。很短的时间内,三吴地区的民众群起响应,孙恩的部众仿佛吹泡泡一样,“长生人”迅速膨胀到几十万(很可能是把男女老幼都算上了),如果名符其实的话,这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空前进步啊!因为三吴一带太平已久,官军兵力微弱,又士不习战,几乎是望风崩溃,吴国内史桓谦、临海太守王崇、义兴太守魏隐等都弃城逃走,吴兴太守谢邈、永嘉太守司马逸等则被杀死。十几天后,会稽、吴郡(今江苏苏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临海(今浙江临海)、永嘉(今浙江温州)、东阳(今浙江金华)、新安(今浙江淳安)八个郡都被孙恩的军队所控制。

 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让孙恩意气风发,得意洋洋地向部属们说:“天下大势已定,不用再打战了,你们就等着和我一起穿起朝服到建康当大官吧!”想到这样的美好前景,孙恩决定让自己先习惯一下,他自称东晋的征东将军,并上疏给白痴皇帝,指控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的罪行,请示将他们处死。这样做当然不会有什么用处,但由此可以看出,孙恩压根就没把自个当外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从他对待谢道韫的那件事来看,孙恩其实也不能算什么穷凶极恶之人,但一来,他突然间有了几十万部众,却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相应的根据地和后勤供应系统,不可能靠收税发饷来维持庞大集团的正常运转;二来,久受压迫的下层民众,一朝爆发,翻身斗地主,一般也不会有多崇高的理想追求,例如那位末庄的阿Q同志,他要去“革命”的动力不过是“元宝,洋钱,洋纱衫”外加“秀才娘子的宁式床”,而东晋时代下层平民的思想觉悟,多数也高不过阿Q,所以,孙恩的军队军纪要不败坏,那才让人奇怪。史载,孙恩军沿路抢劫财物,焚毁房屋,“所过掠财物,烧邑屋,焚仓廪”。尤其是那些替司马元显征召“乐属”的基层官员们更是倒足了血霉,往往被愤怒的孙恩军队(原先他们很多是即将被逼上路的“乐属”)做成了肉制食品,强迫他们的妻子儿女去吃丈夫或父亲的肉,而且不管你牙好不好,有没有胃口,用没用蓝天六必治,胆敢不吃的也被杀死,大卸八块!三吴地界,一片腥风血雨。
一鸣惊人

 东晋中央政府就剩下这一亩三分自留地了,还让孙恩给搅了个底朝天,焉能不急?建康方面经过一番紧急磋商,出台了对策:首先给司马道子加黄钺,司马元显加授中军将军,强化对中央的控制。然后,任命现在中央最拿得出手的名将谢琰都督吴兴、义兴军事,讨伐孙恩。差不多与此同时,已经接替王恭,升任都督兖、冀、幽、并、徐、扬六州加晋陵之军事的刘牢之,也主动上疏,请求出兵讨伐孙恩,而且积极性特高,也不等司马元显批准,立即整兵出发。这样,已有两路晋军大举出动镇压孙恩部众,这回不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