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评点千古爱情:宋元明清那些爱-腾迅读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史料记载,朝云唱到一半的时候,〃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轼就问她怎么了,朝云回答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原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让朝云泪满衣襟,唱不下去。据说不久朝云就病死了,而苏东坡终其一生,再也不听这首词了。
那么,朝云为什么唱到这一句就泪满衣襟唱不下去了呢?而苏轼又为什么将其视为人间绝唱,再不听这首词了呢?
我们大多数人读这首词的时候,一般读出来的都是一种豁达甚至是有些欢快的情调。你看,墙里的秋千上有佳人的笑声,墙外的有心人虽然空留遗憾,但终究有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尤其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那种洒脱的境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句常用的俗语了。这么洒脱的一句话,怎么会让朝云泪满衣襟,甚至难以为继呢?
这就要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词里所用的典故了。这句话是从屈原《离骚》中的一句化来的,原句是〃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什么意思呢?屈原是在宽慰自己说,天下到处都有香草,你又何必只怀念着故国。我们知道,香草美人在屈原《离骚》中只是一种比喻,一种象征,是说人生的理想既然在自己的国家不能实现,你可离开故国呀!但屈原这样说,是为了反衬自己离不开自己的祖国,离不开自己的理想与事业。既离不开又这样说,才分外能表达出这其中的痛苦。
第8节:回首向来萧瑟处,几番风雨几多情(5)
苏轼这句话既然是借用屈原的诗意而来,那其中的情绪就可想而知了,那并不是我们一般感觉到的其中只有旷达与洒脱,而应该蕴含着一种深切的悲痛。
这层意思,没有人读得出来,可朝云读出来了。只有朝云能体会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苏东坡只是一个墙外失意的匆匆过客罢了,所以她为之泪下。
苏东坡当时的反应是笑着宽慰朝云说:〃是吾悲秋,而汝又伤春矣!〃内在的含义是说,朝云啊,没必要这么伤感,我能在这天涯海角听你唱《蝶恋花》就是人生的幸福了,其它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朝云死后,爱好诗词的苏大学士〃终身不复听此词〃,可见苏轼当时面对朝云的落泪好像表现得很豁达,实际上他是被朝云的知己之情、知音之情所深深感动,这种感动在当时表现为克制与洒脱,在过后却成为苏轼心中一处永远温暖却又伤痛的存在。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朝云是唯一理解苏轼的,而苏轼对朝云对他的理解又产生了巨大的理解与共鸣,也就是他们是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的互通。在朝云的眼中,在苏轼的世界里,举世浊浊,只有他们二人才是彼此生命中最为清澈的存在。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王朝云才是苏东坡一生的最爱了。当生死茫茫、尘世茫茫皆成过眼烟云之后,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文化的巨匠、艺术的魂灵来说,只有最真、最纯、最清澈的情感,才是他最后的梦想。
苏轼一生都很崇拜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他早年曾羡慕地做诗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就是说我的才情也不比白居易差,只可惜我不像他那样拥有樊素和小蛮两位名姬,不像他那样坐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可晚年的苏东坡又做诗说〃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是说我所钟爱的女子不像樊素和小蛮一样最终离开了白乐天,她会跟着我海角天涯,忠贞不渝,而这却是白乐天比不上我的地方。
苏轼这首沾沾自喜之作的诗名就叫:《朝云》。
其实从爱情的角度看,白居易比起苏东坡来确实差远了。其实不止白居易,中国古往今来的大多数男人比起来苏东坡来都差远了。他一生既拥有过王弗这样的事业上的贤内助,又拥有过王闰之这样的家庭生活中的贤妻良母,还拥有过王朝云这样的才艺双绝的情感知音。也就是说,苏轼苏东坡,这个男人,他几乎拥有过中国男人在爱情与婚姻上所能梦想到的所有的理想爱人。这样的一生,又哪还会有一点一丝的遗憾呢?这让我不禁想起林徽因的那首《人间四月天》: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对于苏轼来说,或者可以说,王弗是希望,王闰之是暖,王朝云是爱!而东坡居士就永远生活在他的〃人间四月天〃里!
说到幸福与痛苦,那位苏小妹的幸福与痛苦可能比苏东坡还要鲜明得多。在文学的世界里,苏小妹的幸福是一出成人的童话;而在滚滚的红尘里,苏小妹的痛苦却是一曲现实的悲歌。
请看下回:苏小妹与秦少游的故事〃天上掉下个苏小妹?〃
第9节:金风玉露不相逢,空余人间恨无数(1)
第二回
金风玉露不相逢,空余人间恨无数
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
如我们上一讲所说,我以为苏轼苏东坡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男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过三位妻子的真爱,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化领袖,身边有着一大堆真心追随他、爱戴他的人。也就是说,他不仅得到过女人们的爱恋,也得到过男人们的爱戴,实在是个人见人爱的家伙。
在追随他、爱戴他的男人中间,有四位最有名,一个是黄庭坚,一个是秦观,还有两个分别是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位号称〃苏门四学士〃。在这〃苏门四学士〃里,那最有名的又要数秦观秦少游了,根据民间的说法,他不仅是苏东坡的学生,最后还娶了苏家的苏小妹,成了苏东坡的妹夫。
但事实上,要按照民间传说中人物关系的逻辑来看,秦观不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夫,而应该是苏东坡的姐夫。
有人听了这话会奇怪了,不是说秦观最后娶的是苏小妹吗?也就是说他老婆是苏东坡的妹妹啊,这当然应该是妹夫,怎么倒成了姐夫呢?
这就要说到苏小妹这个人和〃苏小妹〃这个称呼了。
一般的说法是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这纯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包括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也纯属是子虚乌有。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或者说,其中的虚实成分应该怎么来看呢?
文学史上评论《三国演义》有一个说法叫〃七实三虚〃,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国的事情与真实的历史比起来,有七分是真实的,而有三分则纯粹是虚构的。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民间传说的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那应该是〃一实九虚〃。也就是说,有九分确实是纯属虚构,但有一分还是有据可查的。这九分当然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姻缘故事,而这一分则在我们刚才所说的〃苏小妹〃这个名字和这个人上。
先来看这一分实,也就是苏小妹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鲜明记载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书中第十一卷的一篇故事就叫〃苏小妹三难新郎〃,这篇话本小说里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因她父兄皆有才学,所以近朱者赤〃。注意,〃因他父兄皆有才学〃就是说苏小妹是苏轼与苏辙的妹妹了。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有的人对此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的。因为据考证,苏轼和苏辙兄弟根本就没有妹妹。所以明朝单宇的《菊坡从话》就说:〃人言无苏妹〃,就是说根本就没苏小妹这个人。甚至连现代的《辞海》里也明确地说:〃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苏洵)女,东坡(苏轼)之妹。〃既然说她是〃相传〃,是〃文学故事人物〃,也就是明确地说历史上是〃查无此人〃了。
但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是剔除文学创作,历史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就说过:〃苏氏丞相子容妹……有词作行于世,或以为东坡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那就是说苏轼是有个妹妹的。而苏东坡在自己的一篇文章《祭柳子王文》中也曾经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就是说有两个好孩子,喊我舅舅,这是让我很高兴的事儿。当然喊舅舅那不一定就是妹妹,也可能是姐姐,那么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姐姐或妹妹呢?
经后人考证,喊他舅舅的这兄弟俩还真是他妹妹的孩子,不过这不是他的亲妹妹,而是他二伯父、苏洵的哥哥苏涣的幼女,小名叫小二娘,也就是说是苏轼的堂妹。她虽然也能算得上是个〃苏小妹〃,但所有历史典籍中并没有什么对她才学或才情的描述,更和秦观秦少游没有半点关系,所以她不应该是后人传说中所说的那个〃苏小妹〃。
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苏小妹〃呢?
还有一个!
首先要来看,苏洵到底有没有女儿?事实上是有的,还不止一个。北宋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在为苏洵写的墓志铭上就说苏洵〃三女皆早卒〃,也就是说他有过三个女儿,不过死得都蛮早的。其中最小的这个女儿,小名叫做〃八娘〃,就是她,又被叫做苏小妹。
可有人反对说,这不对,因为这个八娘比苏轼还大着一岁呢,怎么着也应该叫苏大姐,或者小姐姐,而不是苏小妹吧?
这就牵扯到一个误区了,那就是后人看待〃苏小妹〃这个名字的时候,往往是拿苏轼和苏辙兄弟来作参照系的,也就是说因为她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她才能叫苏小妹。当然这是由于话本故事流传的影响,话本里就说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我们想也不想,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成了一种潜意识,认为苏小妹当然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可事实上,我们从生活的常识出发,知道一个家庭中若有几个女儿,那么最小的女儿当然是可以被称之为〃小妹〃的,哪怕她还有弟弟,在父母的口中,或者在家庭其它长辈成员的口中称其为〃小妹〃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八娘是苏东坡的姐姐,她也是可以被称为苏小妹的。这也就是说,〃苏小妹〃这个称呼乃至〃苏小妹〃这个称呼所指的那个人物原型,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历史上就是没有过。
第10节:金风玉露不相逢,空余人间恨无数(2)
当然喽,如果这个八娘只是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苏轼的堂妹小二娘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有关她的任何的生活信息,我也就不会纠缠于到底有没有过真实的〃苏小妹〃了。关键是这个苏小妹与民间传说里的那个苏小妹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有的人会问了,到底什么联系啊?她是不是真的跟秦观秦少游谈过恋爱,或者至少有过什么关系,以至于后人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演绎出了〃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
那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个故事了。
我们刚才说了,有关这个传说记载得最清楚的就是冯梦龙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这个新郎就是秦观。话本里说,苏小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的才艺还是她父亲苏洵在偶然间发现的。说有一次,苏洵写首诗写了一半,正好家里来客人,就奔客厅去了。这苏小妹进了父亲的书房,见桌上有首写了一半的诗,拿起笔来,嘴里哼着《喜刷刷》,手上下笔刷刷刷,很轻易地就把诗给写完了。写完就跑出去玩了。
说这苏洵苏老泉先生送完客人回屋一看,咦,这是谁给自己的诗接的龙啊?再仔细一读,合仄押韵,诗意绝妙,把自己前半首诗的意思演绎得恰到好处,心得话肯定是两个聪明的儿子写的,可叫来儿女们一问,才知道竟是苏小妹的杰作。这一下苏洵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这时候苏小妹不过才十岁,而且没人刻意教过她写诗,怎么一下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要不怎么说遗传基因很重要,你看这苏家个个都是才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那是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里他们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当时蜀中的才女,就连这十岁的苏小妹也是无师自通。苏洵很感慨,也很喜欢,从此就着力培养苏小妹,后来也就有了名满天下苏门小才女。
粗看起来,关于苏小妹的这段人物出场好像不过是小说家的演绎而已,但事实上这里头潜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为什么小说家们会创造一个苏小妹这个文学人物的重要原因。我个人以为,苏小妹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那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那绝对是有着鲜明的历史人物原型的,这论据就在于对于苏小妹这种才学与才情的交待上,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只有〃苏小妹〃才是这个民间故事中唯一的〃一实〃之处。
事实上,苏轼的那个姐姐八娘,也就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苏小妹就是小说里的〃苏小妹〃的原型,最重要的论据就是小说中有关苏小妹才情的描写完全符合八娘的实际情况。
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一百三十记载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这短短的一句话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第一,是有苏小妹这个人的,你看他明确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了嘛。注意曹学佺的这本书并不是笔记小说,而是一本野史类的书籍,所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第二,说苏小妹〃幼而好学〃,这也说明她〃幼已经学〃,那么跟谁学,谁教她呢?答案自然就是苏洵对这个聪明的小女儿,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培养。第三,〃慷慨能文〃,这就是培养的结果、〃幼而好学〃的结果了。古书中对女子的记载一般是很少的,能在史书中被提到的女子往往就不是一般的女子,再说她〃慷慨能文〃这就是很高的评价了,说明这个八娘、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在当时、在当地那应该是很有名的。你看,这三点信息与小说家笔下的苏小妹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这个曹学佺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是不是只是一个孤证呢?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它里头就提到〃或以为东坡女弟〃〃有词作行于世〃。这个〃女弟〃的说法看来不太正确,但这个〃有词作行于世〃的苏洵的女儿应该指的就是八娘了,因为在苏洵的女儿里,提到有才学只有八娘这位苏小妹。要知道能在男尊女卑的那个封建社会〃有词作行于世〃那对于女人来说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儿,在宋代,我们掰着手指头数数,〃有词作行于世〃的女人也不过就李清照、朱淑真寥寥几个。那说明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可不是一般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