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谋将-周瑜 >

第10部分

三国谋将-周瑜-第10部分

小说: 三国谋将-周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实在无兵可派,就以献帝的名义下了一道圣旨,大力褒奖陆康的功绩,称他是国家栋梁,若有不测,朝廷必将深究此事。    
    这道圣旨先落到刘勋之手,他看了,惊愕了半晌,好久不发一言。    
    更令刘勋想不到的是:数日之后,他又接到了袁绍和曹操的来信,二人都警告刘勋,不要伤害朝廷重臣,除了陆康,还包括乔玄和周异等人。    
    这一刻,刘勋才知道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道理,只好派人火速求教于袁术。    
    袁术叫刘勋不要过于张扬,只要掌握了实权即可,不要急于谋求郡守之位,并建议他仍让陆康任太守,在他的监督下处理公务,静观时变。时局千变万化,做什么事最好是两手准备。    
    袁术也给陆康写了封信,要他和刘勋友好相处,一起替朝廷出力。    
    事已至此,刘勋如履薄冰,不敢不信袁术之言了。    
    


第一部分第四章 谋算江东(1)

    京城洛阳,阴雨连绵,几日不见阳光。    
    如虎似狼的凉州兵将往来巡逻,见到可疑之人轻则拘捕,重则格杀。连皇亲国戚都不轻易上街,何况寻常百姓。    
    凉州牧董卓是陇西人,其父董君雅,从一个小吏做到颖川纶氏尉,一生谨言慎行。但董卓一点不像父亲,他年少时喜欢抱打不平,练就一身好武艺,力大无穷,骑技高超,在马上能左右射箭。他往来于羌族等少数民族部落之间,结交他们的首领。后来,董卓归家管理田地,仍然和这些部落首领往来密切。    
    董卓任军司马时,跟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立了大功,被封为郎中,赏大量财物。董卓把财物都分给手下人,由此人望极升。在随后一系列的讨逆平乱中,董卓有功有过,毁誉参半,成了闻名天下的人物,在黄河、陇山之间威望极高,人心归附,以重兵挟朝廷。朝廷不敢讨伐他,只好安抚,拜为前将军,封为凉州牧。    
    董卓不是很高,但很粗壮,像一尊铁塔,据说他力能举鼎,可比西楚霸王项羽。    
    他的脸由于长年行军,饱受风吹日晒而变黑了,又因常饮烈酒而透出红润,入宫掌权之后就养尊处优,光滑细腻了许多。他的眼睛眯起来是一条长长的钱,猛地睁开就大的怕人,目光锐利如刀,被他盯着的人都不敢正视他。    
    这一天,百官接到董卓的请贴,到乾和殿议事,都不敢不来。    
    酒还没过三巡,董卓就转入正题。    
    “万民之主应该由贤明的人来担任,少帝的所作所为太令人失望。我看陈留王刘协不错,想改他为帝,诸位看如何啊!”    
    群臣想不到董卓胆敢废立皇帝,无不惊愕失色,愤恨至极,只是一遭遇董卓那骇人的目光,都不敢言。    
    董卓得意地一笑:“上次皇帝蒙难,我率兵去救驾,北芒阪上恭迎少帝,想不到少帝只经历这场小风波,就吓得掩面哭泣,话都说不清了。而陈留王就毫无惧色,一一回答,从始至终,毫无遗漏和不当。”他的目光扫了一圈,端正了坐姿,提高声音:“如果无人反对……”    
    “我有话说。”    
    众臣一看,原来是司徒校尉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袁家势倾天下,受袁家恩惠的人不计其数,其门生和亲信遍布各地。到了这一代,袁绍和他的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名满天下,位居要职,深得人望,众多的豪杰义士都归附他们。    
    “汉朝统治天下近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帝正值盛年,无大过错,你想废嫡立庶,恐怕有违天下民心吧。”    
    “承继祖宗大业,本来就不应该以长幼为先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我要改变,不管它有几千年。皇帝要以贤愚为准,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谁敢反对。”董卓猛地站了起来,手握剑柄:“就试一试我的刀。”    
    袁绍拍案而起,拔出佩刀:“天下事,难道由你董卓一人主宰吗?”    
    他说完,昂首而出。    
    董卓深知自己初到洛阳,根基不固,袁家在洛阳的势力极大,若和他拼个玉石俱焚,即使把袁家的人杀光,他在洛阳也站不住脚了,因此忍住了怒气。袁绍自知洛阳不能呆了,就把官印悬挂在东门,逃往冀州去了。    
    数日后,董卓召集文武百官,再提废立之事。大臣们都十分惶恐,无人敢发表意见。    
    这年的九月初一,董卓在崇德殿前召集百官,威逼何太后下诏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不久,何太后和刘辩都被董卓派人毒死。    
    董卓自任为相国,参拜皇帝时不唱名,上朝不趋行,可以佩剑上殿,还加赐了代表皇帝权力的符节。    
    董卓本想悬赏捉拿袁绍,但手下人对他说:“袁绍不识大体,一时冲动才得罪了您。他是害怕而出奔,并没有别的想法,如今把他逼急了,他就会公开反叛。袁氏家族四世有五人出任三公之职,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他聚集豪杰起兵,各地豪强趁势而起,那就危险了。您不如赦免他,任命他为一个郡的太守。他因为赦免而感到高兴,就不会闹事了。”    
    董卓觉得有道理,就派使臣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又任命他的堂弟袁术为后将军,任命他的好友曹操为骁骑都尉。然而,袁术害怕董卓反复无常,出走南阳。曹操不满董卓的所作所为,不屑与他共事,就从小路逃回家乡,招兵买马。    
    袁绍顺应人心,不被董卓收买,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函谷关以东的各州郡纷纷响应,共十几路大军,数十万人马公推袁绍为盟主。袁术驻军在鲁阳,负责军粮供应。    
    长沙太守孙坚受袁术邀请,也加入联军之列。由于他勇猛过人,被袁氏兄弟委任为先锋官。    
    


第一部分第四章 谋算江东(2)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    
    十七岁那年,他与父亲一道乘船去钱唐,遇到海盗在抢劫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脏,来往的旅客都止步了,船也不敢过。孙坚却不顾父亲反对,毅然提刀上岸,指挥部众向东西两面迂回包抄。海盗们以为是官军来了,就丢弃财物,四散逃走。孙坚追上去,砍下一个贼人的头回来,由此一举成名,被府君封为代理郡尉。    
    公元172年,会稽人许昌在句章作乱,自称阳明皇帝,追随者有万余人。孙坚召集一千多名精壮士兵,大破许昌,被封为盐渎县县丞。    
    在盐渎县,孙坚的好评如潮,青年才俊都愿意和他交往,往来者达数百人。孙坚接抚待养,豪爽过人,和他们亲如兄弟。    
    在黄巾军之乱中,孙坚得到朝中重臣皇甫嵩、朱隽的赏识,不断委以重任。孙坚也不负重望,屡立战功,由朱隽推荐,被封为别部司马。    
    孙坚和董卓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公元186年,边章和韩遂在凉州作乱,时任中郎将的董卓屡战不胜,灵帝派司空张温率兵讨伐。张温上表请求孙坚来帮他。张温以皇帝的诏书召见董卓。董卓拖延了很久才来。张温责问董卓,董卓的言语很不恭顺。当时,孙坚也在场,看董卓太过骄横,拥重兵于边疆,迟早是天下的大患,就劝张温借机杀了董卓。可惜张温没有这个胆量。    
    两年前,周瑜离家出走之时,孙坚一家人住在寿春城。    
    寿春城是扬州首府,十分繁华,属下十几个郡的富商巨贾云集于此,百姓也较富庶。    
    周瑜云游至此,盘缠将尽,就决定逗留数日,赚点路费。    
    他的赚钱之术很简单:买来文房四宝,当街一摆,现场写一些字幅出卖。字如其人。周瑜不是书法大家,但他的字龙飞凤舞,笔锋苍劲有力,自有一股气贯长虹之势,喜欢者甚多。    
    卖字时,周瑜有时会想起杜夔所说的刘备,就自嘲地想:他卖草鞋而我是卖字,比他高雅多了。    
    周瑜每到一地,头等大事就是不卑不亢地拜访当地的豪杰。见则谈,不见则走。有时被捧为上宾,有时被视为食客,也有时被拒之门外。    
    寿春是扬州首府,人才极多,他当然要在此地多逗留几日。    
    周瑜经过多方打听,觉得最应该去的就是孙家。    
    寿春的名门望族在他看来,大都像那棵枯树上的鸟窝,不值拜访,而孙家在盛世中卑微,却在乱世之中崛起,靠的是兵家韬略和赫赫战功。可以说,没有乱世,就没有孙家的显赫。    
    孙坚领兵在外,由长子孙策在家支撑门面。    
    孙策豪爽过人,喜欢结交豪杰,且与周瑜同龄,是远近闻名的少年英雄。    
    周瑜到了孙家,很顺利地见到孙策,不由得怔了一下,只见孙策和他差不多高矮,但不知怎么,却给人一种相当威武雄壮的感觉,浑身透出一股霸气,俨然有王者之风。    
    “在下孙策,字伯符。”孙策毫无名将之子的傲气,热情而又亲切。    
    “在下周瑜,庐江人氏。”    
    孙策眼睛顿时雪亮:“可是那个人称江淮之杰的周瑜周公谨吗?”    
    “正是,但江淮之杰现在不敢当了。”    
    孙策爽朗地大笑:“真是踏破铁蹄无觅处,得来全无费功夫,失敬,失敬。”    
    周瑜懵住了,不知道孙策是怎么知道他的。    
    孙策一把拉住周瑜的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公谨,在下慕名已久,只是无缘相见,今日相遇是上天的安排。”    
    这一声“公谨”,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颇有一见如故之感。    
    孙策有一股极容易感染人的魅力,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总能让接近他的人心里热呼呼的。许多人和他说上几句话,就信任他、喜欢他了。    
    孙家也令周瑜暗自吃惊,只见好大一座庭院,里面并不豪华,也不精美,而是相当简洁和实用,没有丝毫多余的装饰。与其说这是一个家,倒不如说是一座兵营。孙家的饭菜是大碗酒,大碗肉,和富贵人家相比是比较粗劣的。    
    “伯符,你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    
    “人生最大的快事,就是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    
    周瑜自嘲地说:“伯符有所不知,我在淮江书院……”    
    “公谨,你不必说了。你不背叛淮江书院,我想见你。你背叛了淮江书院,我更想见你。我最敬佩这种千万人吾独往矣的气魄,纵观古今英雄和霸主,谁不是如此。”孙策一仰脖,一大碗酒就少了一大半,“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乃是懦夫所为。”    
    孙策的酒量极好,豪迈过人,一碗酒至多不过两口。周瑜拼不过他,也尽了全力,喝得面红耳赤:“伯符,你真觉得这是件好事,你别骗我。”    
    孙策一拍胸膛:“我孙伯符顶天立地,从不说假话。天下将要大变时,越是反抗主流阶层的人前程越远大,而一心想维护这个阶层的人将逐步衰落。我父亲对这句话也深信不疑。”    
    周瑜听得热血沸腾,拍案而起:“伯符,你这番话说得太好了,来,我干了这一碗。”    
    他一仰脖,一大碗轻松入肚,十分流畅。    
    孙策见周瑜热泪盈眶,也激动起来:“酒逢知己千杯少,来,公谨,我们今日不醉不休。我看你第一眼时,就觉得你不是平庸之辈,果然不错,淮江才子啊!”    
    “现在是淮江的老鼠了,好象谁都想打我。”    
    “鼠目寸光者,何时何地都是最多的,把他们的话当成狗屁好了。”    
    “对,把他们的话当成狗屁。伯符,你真是我平生的第一知已。”    
    “如果不是家父长年领兵在外,弟妹们又小,我真想和你去周游天下。”    
    这一夜,二人谁也没睡,直谈到东方发白。    
    周瑜和孙策都是文武双全,不同的是,周瑜出身于书香门第,入读名师门下,才学过人,但武艺不高,兵法不精。孙策出身兵戈世家,名将之子,武艺极高,在同龄人中还未逢敌手,且精通兵法,如何排兵布列,讲得头头是道。    
    周瑜一心从军,将兵家韬略列为今后的主修课程,正好向孙策请教,而孙策自知才学不足,可以定国,却难以安邦,正好向周瑜学习。    
    翌日清晨,孙策领着周瑜,到后堂拜见母亲孙夫人。    
    孙夫人姓吴,生于吴郡,后来迁居钱塘,早年父母双亡,与弟弟吴景相依为命。孙坚见她才貌双全,品性端正,就上门求婚。她不顾族人反对,毅然下嫁。    
    孙夫人很喜欢周瑜。    
    “你不用四处流浪了,就住在我家,住多久都没关系。伯符的朋友很多,但和你最投缘。他是一个没有朋友就活不下去的人。”    
    孙夫人真没把周瑜当成外人,初次相见就把孙策的四个弟妹都叫了出来,让他们认识周瑜。    
    孙策的二弟孙权才七岁,三弟孙翊和四弟孙匡还都是小孩子,妹妹孙安还在奶娘的怀里。    
    孙夫人特意把孙权拉过周瑜面前。    
    “仲谋,公谨大哥学问可大了,你有文章读不懂,快问他,他比石先生的学识渊博得多。”    
    孙策沮丧地说:“公谨,孙家以兵发迹,虽然显赫了,但那些儒学名士们觉得是暴发户,粗莽低贱。说了你都不会相信,家父想让仲谋以读书闻名天下,却请不到名师指点。”    
    周瑜细看孙权,只见他五官端正,面容十分清秀,一双大眼睛清澈得仿佛无一丝污垢,绝对是聪敏过人,小小年纪,就举止稳键,神态从容,十足一副小帝王的气派。    
    “伯符,令弟相貌不凡,有大贵的仪表。”    
    孙家没有周瑜那么多繁杂的礼仪和腐朽的观念。在这里,周瑜白天和孙策打猎练剑,夜里读史论文,有时辅导孙权读书,过得充实而又快乐,舒心极了。从孙家人的口中,周瑜了解到许多天下大事的真相,受益良多。    
    周瑜住进孙家的第三天,就和孙策摆了香案,当着孙夫人的面结成异姓兄弟。二人同龄,孙策年长一个月,为兄,周瑜为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