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 >

第22部分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第22部分

小说: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日,遂感沉疾。日重一日,终至于奄奄一息。此时刘翠翠已顾不了嫌隙,
天天来床前侍候。金定最后就死在刘翠翠的臂弯中,她慢慢地把他放下,为
他合上双眼,为他整理了一下头发和衣服。她走出他的屋子,她才哭起来,
她眼泪流出来,越来越多。

李虎山十分怜惜,把金定厚葬在城南道场山麓。刘翠翠想到自己的丈
夫为了寻自己,客死异乡,从今后荒山寂寂,旷野无声,止不住悲从中来。
哭倒墓前,深宵归府,寒疾大作,辗转衾席,不服药石,已是志在必死。她
哭着对李虎山说:“妾弃家相从,已历八年。流离外郡,举目无亲。只有一
兄,也已死去,我病不能起,我死后请把我埋在兄长的墓旁。让我在黄泉路
下,有所依托,不至于在他乡做孤鬼!”不久,刘翠翠死去。

李虎山念及往日的情意,不忍违背她的意愿,就把她埋在金定的坟旁。
从此当地人就把这叫做“兄妹坟”。

冯小青早慧命薄

杭州西湖边有两座常令游人悲叹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齐著名诗妓苏小
小的孤茔,位于西冷桥畔;另一座则葬着明初怨女冯小青,长寂在孤山脚下
的梅树丛中。两座长满青草的孤坟,给西子湖畔增添了几分凄美的色彩,到
这里凭吊的人们不免会回想起两位薄命佳人的凄婉故事。

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
伐,打下大明江山,建立了汗马功劳。明朝定鼎南京后,冯家享有高官厚爵,
到冯小青父亲则受封为广陵太守。冯小青的童年就在广陵的太守府度过,那
日子可谓是锦衣玉食,呼婢唤奴。

冯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冯小青的母
亲也是大家闺秀出身,善于舞文弄墨、抚琴弹弦,只有冯小青这么一个宝贝


女儿,自然是看得比眼珠子还重。从小对她悉心培育,一心盼望她长成一个
才貌出众的姑娘。冯小青十岁那年,太守府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这老尼
一身一尘不染的灰布袈裟,慈眉善目,她见冯小青聪明可爱,就将她唤到身
边。冯小青觉得这老尼慈详可亲,也就非常乐意地站在她面前。

老尼抚着冯小青的头,缓缓开口说:“小姐满脸颖慧,命相不凡,我教
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欢?”冯小青好奇心正强,听她说要教自己文章,
饶有兴致地点点头,专注地抬头看着老尼。老尼清了清嗓子,闭目合手,念
了一大段佛经。老尼念完后,睁开眼睛看了看冯小青,冯小青知是在考自己,
当即也闭了眼,把刚才老尼念的佛经复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脸露惊诧之状,随即摇了摇头,口诵一声“阿弥陀佛”,转身对着
冯小青母亲郑重地说道:“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
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意思说若舍不得让冯小青出
家,又教她读书识字,那就连三十岁还活不到。

冯母闻言大吃一惊,但她毕竟是个见过些世面的人,认为凭自家的条
件,冯小青无论如何也能过得舒舒服服。老尼凭一面之见断定小青命薄,定
是故弄玄虚,岂可深信!

送走化缘老尼后,冯母依然一如既往地调教女儿,暂时也没看出什么
异样。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难”
之名夺得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进军南京时,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之臣,
曾带兵坚决阻挡。当朱棣取得天下后,冯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诛连全族。
年方及笄的冯小青当时恰随一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慌乱之中,
随着杨夫人逃到了杭州。

在杭州城里,冯小青举目无亲,只好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
往的本家冯员外家中。冯员外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富殷,家大业大,见冯小青
孤身一人,楚楚可怜,就收留了她。

住进了冯家,吃穿住都不用发愁了,可一夜之间从太守千金沦落为寄
人篱下的孤女,使冯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转眼到了元宵灯节,冯
员外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到冯家来走亲戚的杨夫人,也就是曾带冯小青来杭州的那位夫人,见
小青一个人闷坐在屋中,就硬把她拉了出来看灯。冯家大少爷冯通是个精通
文墨的儒商,趁着佳节灯会大显身手,制了不少谜语挂在灯上。待冯小青出
来时,灯谜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时,被一条谜语的谜面吸引住了: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这条灯谜的谜底一下子就被冯小青猜中了,但更吸引她的倒是这首绝
句体的谜面,仿佛是她此时心境的写照,不由地站着发呆。

冯小青异样的神情被制谜的冯家大少爷看在眼里,不禁升出一股怜惜
之情。他早知道家里住进了一个遇难的小姐,听人说是如何才貌双全,无奈
自己是有妇之夫,不敢随意造访。今见到冯小青,他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

冯通走近小青,轻声问道:“小姐是否已猜中这则灯谜?”冯小青猛地
被惊醒,转头一看,是一位风度儒雅的年轻公子,不由得脸一红,低声答道:
“可否是红烛?”冯通含笑点头,赞道:“小姐好悟性。”冯小青不好意思地
走开了。


几天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雪花飘落,到处银装素裹。冯小青
的屋外有几树白梅,这时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满小院。冯小青自幼就偏
爱梅花,尤其是白梅。在广陵旧宅她的闺阁前就种着一大片梅树,每到梅花
飘香时,她总喜欢留连其间,享受那份雅韵。飘落异乡,又见到了熟悉的梅
花映雪,她沉闷的心情闪出一片晴朗。于是找了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
的梅树丛中,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用来烧梅雪茶。
这也是她过去常做的一件趣事。

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
两个爱梅人在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似乎都没有感到惊异,只是会心地相对
一笑。于是,冯通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同时零零散散地侃着梅花的
趣闻和吟梅的诗词。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冯小青略带羞
涩地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煮品尝梅雪茶,冯通欣然领命。两个人在一起度过
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烧雪、品茶、谈诗,情融意恰。

有了那次倾谈后,冯通情不自禁地总想找机会接近小青。小青觉得冯
通文雅知礼,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乐意冯通来看她。如此一来,冯通三
天两头瞒着妻子崔氏来会小青,小青的小屋中从此充满了生机。终于,两人
的感情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暗中相会、日日别离,在春天来
临时,冯通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冯员外原本对聪明可人的小青就颇有
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应充了冯通
娶小青为妾的婚事。崔氏对此虽然耿耿于怀,但既然老爷子点了头,她也奈
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齿发恨。

小青与冯通有了名正言顺的关系,益发朝朝夕夕相伴相守。冯小青一
个名门千金,嫁给商贾人家为妾,说来有些委屈。冯通对她那般轻怜蜜爱,
她也就非常知足了,满以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
重新抓住了幸福的人生。

不料好景不长,新婚蜜月刚过,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发施展她大
少奶奶的威风了。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
拣回。小青口味清淡,不习惯于冯家油腻的饮食,所以冯通常让厨子另外烧
一些合小青口味的小菜。这天,厨子为小青单独炒的菜被崔氏看见了,她故
意斥责厨子道:“冯家有大鱼大肉,谁让你还烧这些没油腥的菜,想丢冯家
的面子吗?以后不许再烧!”说完,把那两盘菜狠狠地倒在了污水池中。

因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屋中陪她。小青重新又落于
孤寂中,因为有了那一小段美好时光,眼下的孤寂变得更加难耐。枯坐屋中,
小青只好借诗词排遣忧情。这天,她心有所慨,写下这样两首绝句:

其一:

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

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

其二:

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

来颠颠笔落窗外,松岚秀处当我楼。

诗中倾诉了她处境的无奈,也暗喻了崔氏的压人之势。写成后诗笺摊
放在桌上,就焉焉地睡着了。这时,正巧崔氏路过这里,见屋内寂静无声,
竟不怀好意地悄悄溜进来窥探,无意中发现了桌上墨迹未干的诗笺。崔氏粗
通文墨,竟也看明白了那两首诗的含义,知道是暗讽自己的,顿时大发淫威,


吵嚷起来。

崔氏的叫声惊动冯家上上下下不少人,见冯员外和冯通都闻声赶来了,
崔氏便趁势发泄一番,她涕泪俱下地数落着:“我这个作大的竟管不了这个
家了,有人看我不顺眼就明说好了,干吗非要在诗中诽谤我,传出去好让大
家都知道冯家没有规矩。。”她一边说一边捶首顿足,仿佛受了莫大的委屈。

抓到一丝把柄后,崔氏就决不放过,非逼着冯通把小青送出家门,否
则自己就寻死觅活。迫于崔氏的泼辣横蛮,加之她娘家是冯家的世交,也是
杭州城里的富商,不便得罪,冯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冯家别墅中居
住。

孤山位于西子湖畔,风景秀丽而宁静。冯小青身边仅有一老仆妇相随,
面对西湖的朝霞夕岚,花木翠郁,冯小青提不起半点兴致。倒是孤山别墅的
清幽寂静与她的心情颇能融为一体。

冯小青的住处靠近当年宋代处士林和靖隐居的地方,虽已物换星移,
但这里仍留下大片的古梅林。梅花虽已开过,却仍能唤起小青无边的遐思。
面对看尽人间盛哀的梅树,她不由地暗叹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形然而下的
眼泪化成了一束悲诗;

其一: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

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其二: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其三:

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

说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

伤心的小青只有借诗寄愁,梅花落尽,只换上满山的杜鹃,杜鹃滴血
恰似小青的心。

在这里,她思念已故的父母,怀念少年时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同时,她又切切盼望着心爱的夫君到来,他曾说过会常来看她的,可已过去
月余,一直也没见他的踪影,是忘了她?还是受制于崔氏?

一个花红飘落的春末午后,午睡的小青被一阵急促的轻呼声唤醒。她
睁眼一看,竟是她日夜思念的夫君冯通,她腾地坐了起来,揉了揉睡眼。冯
通这时已进屋了,见到分别一月的小青,竟消瘦得如此厉害,心疼地将她拥
住。正待叙别情时,门外老仆妇传话进来:“大少奶奶派人来了,请大少爷
速速归府!”这边话还只到唇边,那里崔氏派来的心腹家人已进了院子,一
场鸳鸯梦还未开始就被惊散了。

那片刻的相会,小青总觉得是一个梦,她好想那样的梦再入睡乡。可
是又一个月过去,好梦不曾再来。小青渐渐茶饭不思,人变得病弱恹恹。她
歪在病榻上,抱着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自撰的“天仙子”:

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墨罡风,火轮下,抽身
快,单单零零清凉界。

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
在,著衫又执双裙带。

一日,一直病病恹恹、情绪低落的小青,忽然有了几分精神,她对老


仆妇说:“立刻请一位高明的画师来为我写真,不惜金钱多少!”画师请来后,
冯小青仔细描了妆,穿上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树下,让画师为自己画像。
画师仔细画了两天,终于画成了小青倚梅图,小青接过画看了一会儿,转头
对画师说:“画出了我的形,但没画出我的神!”

画师是个十分认真的人,接着又开始重新作画。这次,小青尽量面带
笑容,神情自然地面对画师。又费了两天时间,画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
冯小青对着画审视良久,仍然摇头叹息道:“神情堪称自然,但风态不见流
动!也许是我太过矜持的原因吧。”

于是,第三次画象画师要求冯小青不必端坐,谈笑行卧、喜怒哀乐一
切随兴所至,不必故意作做。冯小青体会了画师的意思,便不再一板正经地
摆着姿式。而是如平常一般地生活行动,或与老仆妇谈笑;或扇花烹茶;或
逗弄鹦鹉;或翻看诗书;或行于梅树间。画师在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
把握了她的神韵,用了三天时间观察,然后花一天时间调色着彩,把画画成。
这副画中,小青依然倚梅树而立。生动逼真,几乎是呼之欲出。

冯小青重金酬谢了画师,然后请人将画像裱糊好,挂在自己的床边,
天天呆呆地望着画中的自己,似乎在与她作心与心的交流。每日与自己的画
像为伴。那情神真是顾影自怜、形影相吊,她把这种日子写成了一首诗: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日渐衰弱。无缘再会心上
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
福: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

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事到如今,冯小青已希望殆尽,她无法争取今生,只好让它快快走完,
以便尽早化作来世的“并蒂莲”。病中,冯小青一直拒绝服药,因为她要拒
绝今生的凄苦。

萧秋来临,万物尽凋。这天一早,身体已极度虚弱的小青,把一封“诀
别书”托老仆妇转交给她唯一的亲戚杨夫人。并把自己的几卷诗稿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