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 >

第4部分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第4部分

小说: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奔,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汉唐时代豪放女子所在多有;深
居闺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秦罗敷与陌上桑据载,秦罗敷是东汉光武帝时,今河北邯郸地方的人。

她那既丽又贤惠的形象是通过一曲《陌上桑》而传颂千古的。
月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采桑,采桑城南;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坠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亡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髻髻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诗在《宋书·乐志》中,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
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而最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题为《陌上桑》,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
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女主人公在路边采
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封为赵玉,驻地在邯郸。汉代设有郡国,分
封宗室子弟为王,下辖太守及县乡若干,各郡国有丞相、中尉、御史大夫、
九卿及博士等官,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王国;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郡国为
公国,职权及范围均较西汉为小,建武十九年宗室各公复晋爵为王,赵王刘
良就是其中的一个,所辖仅一县之地而已,不能与西汉时期的郡国相比,更
无法与战国时代的诸侯国相提并论。有人误以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
赵国,其间相差了六百多年!

秦罗敷是邯郸城里尽人皆知的大美人,除了天生丽质之外,更在梳妆
打扮与服装饰物上,极尽华丽及时髦之能事,因而使得看见她的人,莫不为
之心旌摇曳,意乱情迷,甚而至于目瞪口呆,失魂落魄。她十八岁那年嫁给
当地的王仁做妻子,王仁长得身材修长而白皙,是一个文武兼资的好青年,
正在赵王府中担任一种叫千乘的职务,夫唱妇随,情爱弥笃。王仁早出晚归,
兢兢业业地为公务奔忙,秦罗敷也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闲下来的时候
便以弹筝唱歌自娱,邻里都说她是一个漂亮而又能干的女人。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邯郸城外踏青游人往来如织,嫩柳如丝,桃红
李白,赵王高车驷马经过一带桑林,遥见无数少女在绿荫深处,手挽柔枝采
摘桑叶,不啻就是万顷荷叶中点点盛开的花朵,不觉为之心醉,久久不忍移
开视线。

赵王刘良趁着几分酒意,浑然忘我,停下了车骑,游目骋怀,一个一
个地仔细打量,突然眼睛一亮,仿佛在大海之中,发现了一颗璀灿的明珠,
不远处的桑荫中有一个丽人,姿态曼妙。秀艳动人。宛如那一枝出墙的红杏,
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怦然心动不能自恃,移近调笑,丽人不为所动,径由随
从人员打听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子。

东汉光武帝崇尚节俭,讲求谦让,表彰气节。上行下效,蔚然成为一
种风尚,竞以名节自励,使得社会风气日趋淳美;赵王是光武帝的叔父,自
然不愿与人以口实,担上一个调戏部属之妻的恶名,于是收拾起荡漾的心情,
心不甘情不愿地踏上了归途。

然而回到宫中,方才桑林边惊艳的一幕,仍然清晰地印在脑中,登上


高台极目远望,隐约可见采桑女子仍然辛勤工作不辍,玄思冥想,经过了理
智与情感的一番交战,最后终于决定了一个比较缓和而又不违背礼法的办
法,准备选择一个日期置酒欢会,邀请秦罗敷前来赴宴,然后再相机行事。
倘若她是一个守贞不二,性情刚烈的女子,自然不能相强,以免闹到不可收
拾的局面;如果她是一个虚荣而又开放的女人,未尝不可以许以金帛,施以
甜言蜜语,而达到一亲芳泽的机会。

主意打定,赵王于是命人大张筵席,柬邀秦罗敷前来赴宴,秦罗敷如
约而来,赵王以礼相待,酒过三巡,菜经五味,赵王开怀畅饮,已有五分酒
意,逐渐话语有些模模糊糊。就在赵玉语涉不庄之际,秦罗敷不慌不忙地说
要为他弹唱一曲以助酒兴,在赵王的首肯下,秦罗敷以纤纤玉手拔动筝弦,
轻启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桑》就这样产生了。

这诗的第一段是交代秦罗敷的姓氏里居,并把她的美艳容貌及华丽衣
饰描绘得淋漓尽致,更以路上行人及田间的耕作者,贪看罗敷采桑的美妙姿
态,而浑忘所以的痴呆情状,更烘托出她的光艳照人。

第二段是描绘一位太守级的人物,看上了秦罗敷的美貌,冒冒失失地
派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籍,妄图以富贵诱人,而女方以“罗敷有夫”相拒。

第三段是盛夸其夫婿的辉煌经历及显赫地位:腰佩宝剑,骑在白马之
上,千骑相随,多么威风;白皙而有须,修长而劲挺;多么神气。又有谁能
够比得上呢?

赵王刘良当然知道秦罗敷的丈夫就是王仁,那里是什么年逾四旬的侍
中郎,也那里有专城可居;然而他也了解这不过是一种“文学式”的幻化手
段,故意夸张夫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与声望,从而暗示出她对目前婚姻生活
是十分满足而幸福的,根本不可能产生红杏出墙之念,想打她主意的人,也
可以死了这条心。

毕竟赵王刘良不敢违背朝庭大力提倡的气节与礼法观念,不能明目张
胆地强取豪夺,在莫可奈何的心情下,眼看无法打动美人的芳心,只好怅然
作罢,秦罗敷的一曲《陌上桑》从此也流传开来。

古时王侯将相有权有势,如果一旦看上了那一家的美艳女子。不论是
待字闺中,或者是出嫁而为人妇,总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地攫为己有;而
秦罗敷以美制情,拒绝了富贵荣华的诱惑,难能可贵地使赵王刘良知难而退,
收敛了他的心猿意马,使这段畸形的爱恋故事,获得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结局。
从此“罗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妇女有力的挡箭牌,从而也保全了不少妇女的
名节。

“罗敷”是汉代女子常用的名字,犹如汉代男子喜欢用“延年”是一样
的;正如同今日女士们爱用“玛利”,男士们爱用“俊雄”为名字,同样是
一种时尚而已。

诗中提到的“倭坠髻”是东汉京城一带最流行的发型,是“盘桓髻”
的改进,发髻偏坠一旁,犹如骑士的坠马一般,更显佻巧和妩媚。

我国妇女以带耳环为美,而耳环作为妇女的装饰品是从东汉开始的,
罗敷以明珠作耳环,湘绮及紫绮为衣裳.都是东汉时期的时髦妆扮。

也有人说《陌上桑》的秦罗敷历史上并无其人。中国古代,以男耕女
织为分工。

“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了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
桑叶茂盛,又容易隐避,所以在男女之大限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


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
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
象征意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桑林中那种自由自在的爱情遭到了否定。
桑林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爱情的场所。所以“罗敷”的形象成了美和情感的因
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结合。

刘兰芝的柔情与贞烈

“自古红颜多薄命”,人们看这句话时,多与权势、名利联系在一起,实
际上这句话也适宜于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

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
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看样子她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
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公务员焦仲卿为妻。

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
当地的小康之家。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
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一个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条不紊。

焦仲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工作余暇便暗在妻子身边,喁喁低语,
情话绵绵,偶尔也弹筝奏乐,轻声合唱一曲,伉俪情深,其乐融融,邻里之
间对这对郎才女貌的小夫妻,莫不十分羡慕,然而焦母心中却非常不是滋味。
焦母始则蛮不讲理地加重媳妇的工作量,继而百般挑剔媳妇的不是,终于完
全丧失理性,认为媳妇简直就是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精,强迫儿子非把
刘兰芝休回娘家不可。

焦母当时要休去刘兰芝的理由就是认为媳妇没有礼节,凡事爱自做主
张,使我老人家心里不快活。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会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在
古代却是重要的理由,古代有所谓“七出”之余,符合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
以休妻。《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母守寡多年,母子相依为命已经成为长久以来
的习惯,家中忽然多出一个媳妇,使母子之间彼此依赖的态势,顿时产生大
幅度的变化,失去了心理平衡,迁怒于媳妇。当时焦仲卿认为媳妇的行为并
无不当之处,为何得不到母亲的爱护呢?他反对母亲这样做,在母亲面前发
誓:“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但是焦母却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一
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在最后关头焦仲卿还是败下阵来,屈从了
母亲的意思。

当天夜里,夫妻两人泪眼到天明,焦仲卿一再解释他的尴尬处境,并
保证假以时日,情况必然会获得改善,劝慰其妻务必要暂时忍耐,过些日子
再来相迎;然而刘兰芝不敢作此奢望,完全是一别成永决的态势,哭得象个
泪人儿似的,犹自叮咛丈夫把留下来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
绳等女用物品,得便全部赠送别人好了,不必留置,以免睹物伤情,徒增苦
恼。


泪还没有干,天就快亮了,含着悲愤的心情刘兰芝起床收拾打扮,她
在穿衣着袜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重复四五遍,每一遍都牵动着她对丈夫的
无限深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她款款地走出房门,向焦母辞行。她是严
肃的,穿着典雅的服装,这是一种对焦母的抗议。然而这一圣洁的表情轮到
向小姑子辞行的时候,化作珠泪涟涟。她的满腹辛酸在同是女性,又与自己
同龄的小姑子面前再也忍不住了。她必须离开而又不忍离开这个家啊!

该走了。一辆马车载着刘兰芝离开焦家,焦仲卿骑着一匹白马随车相
送,行行重行行,车轮的每一转动,似乎在辗碎两颗已经支离破碎的心,忍
不住难舍难分的痛楚,焦仲卿下马钻进车里,两人再度相拥而泣,指天发誓,
决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意即海
枯石烂,两情相悦,永不变心。到家了,该分手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
依依。”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刘兰芝回到家中,善良的母
亲望着回家的,“进退无颜仪”的女儿,大为悲摧。然而刘兰芝还有一位性
情暴燥的兄长,对她这位兄长,刘兰芝是早有心理准备,在回家的路上她就
知道:“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遂以煎我怀。”

果然,刘兰芝回家后,首先是县令遣媒为他刚满十八岁的第三个儿子
求亲,做母亲的理解女儿的心情,在女儿的求恳下代为谢绝了。不久,太守
造县丞为他的五少爷求婚。

当母亲再次准备为女儿谢绝时,她的兄长出面干涉了,在旧社会长兄
代父啊,而家庭又是认男子为主的,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并纳采行聘,选
定了良辰吉日,准备迎亲过门。

刘兰芝默不作声,只有用手巾掩口啼泣,眼泪哗哗地直流,所谓“腌
腌日欲瞑,愁思出门啼。”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再嫁的消息,快马加鞭赶到了刘家,已经是薄暮时
分,那声声马嘶,也就是他心中的悲呜。眼见门前已经搭好了“青庐”,那
是以大幅布幔搭成的帐幕,是新娘出阁前的一晚用来过夜的。见到刘兰芝,
焦仲卿气急败坏地说:“我如磐石,千年不转移,而你蒲苇的韧性呢?何以
在一天一夜之间一切就变了样子呢?我们的海誓山盟呢!我只有祝贺你攀上
高枝,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刘兰芝肝肠寸断,呜咽讲道:“人生不如意,一
言难尽,你又何必那样讲呢!我和你同样是受逼迫,只有一死来表明我的志
向了。”刘兰芝哭着跑回青庐,焦仲卿也拨转马头,万念俱灰地踏上归途,
世上万般辛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那天已是冷冬的时节,寒风摧凌着树木,树叶飘零。渐渐地庵庵黄昏,
寂寂人定,斜月清冷,严霜满地,偶尔地自空中传来一、两声孤鸟的悲鸣。
刘兰芝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青庐,趁人不备,跃身投入村外的池塘之中,用她
的生命来诠释情爱的坚贞。

那边焦仲卿回到家里以后,登堂拜母,说了一些“不能承欢膝下,万
望善自珍重”的诀别话。他那糊涂而专横的母亲还在安慰他:“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慎无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阿母为
汝求,便复在旦夕。”不管母亲如何劝勉,此时焦促卿已经决心赴死,那里
听得进去。当天夜里徘徊庭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