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第14部分

满城尽带黄金甲-第14部分

小说: 满城尽带黄金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祐元年(904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举兵逼京畿。朱温为了更好地控制昭宗,又见关中经济萧条,黄河漕运中断,洛阳经济复苏、且有江淮经济支持这一形势,提出要把首都迁到洛阳。但朝臣们反对。宰相崔胤猜到朱温将会篡位,他身为宰相,难免有一天会祸及自身,于是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密为防御。又与京兆尹郑元规等人谋划,缮治兵甲,日夜不息。朱温有所防备,指使部下数百人去应崔胤之募兵,崔胤却毫不知情。
刚好这时候,朱温派在长安典禁军的侄子朱友伦打马球时不慎坠马而死。朱温怀疑是崔胤故意而为,便以此为借口,派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长安,胁昭宗迁都洛阳,并以“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的罪名捕杀了崔胤、郑元规。长安民众痛恨崔胤,听说他被杀后,十分振奋,纷纷向他的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忿。唐末诸相之中,崔胤名声最差,被认为亡国害民。尽管当时时局混乱,情势复杂,唐朝廷面临着个人无法解决的危机,但后来朱温挟持天子直至唐朝灭亡,崔胤难辞其咎。
朱温另用裴枢、柳璨等人为宰相,使裴枢强迫昭宗和百官迁都洛阳。长安城中,一片阴云惨淡。长安居民也被迫迁往洛阳,一路上哭号之声不绝,其惨象恰如董卓挟持汉献帝驱赶洛阳百姓西迁长安一样,因而大骂宰相崔胤是“国贼”,斥责他引来了朱温倾覆社稷,连累众生。
昭宗刚刚出长安,朱温就下令毁掉长安的宫室和民房,以绝众望。长安房屋被拆后的木材扔在渭河当中,顺河而下,月余不息。长安城化为废墟,从此,结束了为都的历史。
之前昭宗曾经几次离开长安,但这次离开后,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长安从此成为梦中遥想的故都。
昭宗车驾路过华州,华州百姓夹道高呼“万岁”。昭宗泪流满面,说:“不要朝我呼万岁了,我不再是你们的天子!”又对左右侍从说:“鄙语说:‘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我这次漂泊,不知何处是归宿了!”说罢大哭不止。左右人也都黯然泪下。
天祐元年(904年)二月,昭宗到达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因洛阳宫室尚未建成,车驾暂驻于此。朱温亲自到洛阳督修宫室。昭宗趁机向西川节度使王建传书告难。王建派兵会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军,前来抢夺昭宗,途中遇到朱温军队的阻挡而退回。昭宗又向李克用传书告急,但是朱温早又准备,屯重兵在河中,李克用虽然急切地想得到昭宗,却难以一时奏效。
四月,洛阳宫室建成,朱温催促昭宗出发。昭宗近乎哀求地向朱温声明,说何皇后刚刚生育,月子里出行不方便,要到十月再进入洛阳。朱温认为昭宗有意拖延,想等待援兵,很是恼怒,恶狠狠地对手下牙将寇彦卿说:“你马上到陕州,立即督促官家动身。”
[何皇后生下的这个孩子下落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根据安徽西递胡氏宗谱记载,何皇后在陕州生下一个男婴。刚好当时新安婺源人胡三宦游于陕,昭宗知道前途险恶,便将孩子交给了萍水相逢的胡三。胡三将皇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将其改姓胡,取名昌翼。昌是吉祥平安,翼为翅膀,意思是平安地飞离了虎口。百年匆匆而去,胡氏五世祖胡士良赴南京公干,途经西递,被西递优美的山水风光所吸引,便将全家迁居西递,之后写下了胡氏宗族在西递土地上九百余年繁衍生息的历史。想来这样的结局,是唐昭宗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昭宗无奈,只好从陕州出发。车驾至谷水,朱温设宴洗尘。经过几次变乱,此刻昭宗身边已没有了禁卫亲军,随从他东迁者只有诸王、十几个小黄门以及打毬代奉内园小儿共二百余人。朱温仍然不放心,担心这些人也会惹是生非。为防止节外生枝,朱温当夜指使部下将这二百余人一一绞死,然后另换二百余人身着死者的衣服。直到数日后,昭宗才发现身边的人全被替换。
到了洛阳,何皇后哭着对朱温说:“此后大家夫妇,委身全忠了。”昭宗在洛阳宫贞观殿接受朝贺,宣布改元,大赦天下,被严密监视,如入牢笼,完全成为朱温手上的傀儡和招牌。之后,昭宗日益消沉,终日与皇后、内人“沉饮自宽”。既然是“自宽”,就说明他内心深处一直担心发生不测。此时的皇帝,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凤翔李茂贞、太原李克用,以及割据西川的王建,割据淮南的杨行密等人,连盟举义,打出了“兴复”的旗号,虚张声势,声称要出兵救出昭宗,其实不过是要和朱温对抗。朱温却感觉到危机,知道留下昭宗对自己不利。他领兵西讨李茂贞前,担心昭宗有变,招来心腹蒋玄晖面授机宜。


朝不保夕的唐昭宗(4)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壬寅夜,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率百人来到内宫,声称有紧急军务面奏昭宗。守门官裴贞不知是诈,刚打开宫门,就被一拥而进的士兵杀死。蒋玄晖每门留兵十人把守,一直冲到皇帝寝宫所在椒殿院。贞一夫人打开院门,对蒋玄晖说:“急奏不应带兵来呀!”话音未落,被兵士一刀砍死。蒋玄晖带人急冲到殿下,大声问:“至尊何在?”昭仪李渐荣在门外道:“院使(指蒋玄晖)莫伤官家,宁杀我辈。”昭宗此刻半醉半醒,听到动静不妙,马上从床上爬起来,单衣赤脚地逃出寝宫。兵士早已持剑进入椒殿。昭宗绕着殿内的柱子逃命,被兵士追上一剑杀死,年仅三十八岁。昭仪李渐荣想以身保护皇上,也一起被杀。何皇后苦苦哀求,蒋玄晖才饶她一命。不过,她也没有多活太久。
九月,蒋玄晖假传何皇后手谕,立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哀帝即位时不过十三岁,自然是一个傀儡。十月,朱温返回洛阳,对昭宗之死故装震惊,伏在棺材前痛苦流涕说:“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想用哭声来蒙蔽天下,并勒令朱友恭等人自杀以谢天下。昭宗死后葬在河南偃师,成为第一个葬在关中以外地区的唐朝皇帝。
据说,当初李茂贞叛乱时,随昭宗出逃长安的伶人中有一弄猴人,随身带着一只猕猴。此猴性机敏、通人性,能执鞭驱策,戴帽穿靴,随班起居,取悦于百官。昭宗很喜欢这只聪明的猕猴,赐其绯袍(唐代四品官员的服色),号称“孙供奉”。昭宗的此举引来后代诗人罗隐的笑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昭宗死后,这只猕猴归新主朱温所有。但猕猴极为忠贞,不愿服侍新主,多次向朱温跳跃奋击,终于被杀。
昭宗虽死,但他还有一群儿子。朱温再次向信服蒋玄晖面授机宜。蒋玄晖即在九曲池设宴,请昭宗的九个儿子赴会。酒过半酣,伏兵四出,将九王全部绞死,尸体投进九曲池中。身为皇族,在乱世中一样无奈。
不久后,朱温谋士李振(绰号“猫头鹰”)因考进士不成,十分痛恨朝臣,对朱温说:“这些朝臣平时自命清高,自称‘清流’,不如扔到浊流里去。”朱温便在一个深夜,把三十多名朝臣杀死,尸抛黄河。朝中王公缙绅为之一空。何皇后也被杀死,整个李唐皇室,仅剩下哀帝一人。
天祐四年(907年)三月,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辞,时为天下兵马元帅、梁王的朱温接受了哀帝的“禅位”,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汴京(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
哀帝先被降为济阴王,迁往汴京以北的曹州(今山东菏泽)。由于太原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哀帝正朔,不承认朱温的梁朝,朱温担心各地藩镇的拥立会使废帝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于天祐五年(908年)二月二十一日将年仅十七岁的哀帝鸩杀。以王礼葬于济阴县定陶乡(今山东定陶县)。
从此,自朱温所创的后梁开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相继,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这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南北朝、十六国以来的又一次大混乱、大分裂时期。这是一个暴力决定一切、黑暗不见天日的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随处可见,割据势力各拥兵力,到处烧杀抢掠,横征暴敛。中国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直到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才结束了唐朝之后约半个世纪分裂割据的黑暗时代。


万里烽火灭的张义潮(1)


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声震河西的英雄人物张义潮在京师长安病死,唐朝廷赠官太保。
[敦煌石室文卷记载为张议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均记载为张义潮,可推测为张议潮归义后,改为张义潮。特此说明。]
一年后,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十二岁的僖宗即位。八年后,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农民军领袖黄巢攻进长安。三十五年后,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末代皇帝哀帝禅位,自登帝位,建国号梁,定都于汴州(开封),唐朝至此宣告灭亡。三十八年后,开平四年(910年),张义潮之族孙张承奉自立西汉金山国,自号白衣天子。
倘若张义潮尚在人世,不知道是怎样的感慨!
为什么要讲这个张义潮呢?因为他是懿宗一朝惟一的骄傲。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张义潮就是唐末的英雄。
在玄宗一朝,名将哥舒翰采用“步步为营”的军镇策略,收复了失陷于吐蕃多年的黄河九曲之地。而吐蕃在与哥舒翰的交战中,开始时尚能发动反击,到后来只能是疲于招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在哥舒翰的手中,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哥舒歌》在陇右一带广为流传:“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充分地反映了一方的黎民百姓对哥舒翰的信赖和赞颂。
然而,安史之乱时,唐朝廷将边军大量内调,哥舒翰也在安史之乱中死去。吐蕃趁着唐朝的内乱,重新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唐朝廷为了对抗吐蕃,于宝应二年(763年)设河西副元帅一职,统一指挥河西、北庭、安西三地的残余唐军。首任河西副元帅为杨志烈,在他的指挥下,吐蕃人的攻势一度被遏制。但到了永泰元年(765年),杨志烈为叛将所害,形势便开始急转直下。永泰二年(766年),吐蕃人占领河西重镇甘州、肃州。第二年,继任的河西副元帅杨休明战死。这样,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军互相失去联系,进入各自为战的境地。之后的十多年中,唐军在河西走廊的各个要塞因孤立无援陆续被吐蕃军各个击破。
沙州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从大历五年(770年)开始,沙州受到吐蕃军的围攻。当时沙州以东的唐军要塞已经全部失陷,所以沙州城处于孤立无援状态。沙州刺史周鼎一面率军民固守,一面向唐朝廷在西域的盟友回鹘求援。然而,援军经年不至。沙州一直被围困,城中粮草将尽。周鼎主张焚毁城郭,率军民东归唐朝。但他手下的部将都不同意,认为一旦军民东奔,沙州以后将永不复为大唐之地。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最后,都知兵马使阎朝缢杀了周鼎,然后继续率部抵抗吐蕃。
为了解决粮草问题,阎朝贴出告示:“出绫一端,募麦一斗。”用这样的方法来征集粮草。这样,沙州这个只有四、五万人的弹丸小邑一直坚持了十一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城终于弹尽粮绝,山穷水尽。阎朝实在无路可走,为了保全城中百姓,只得与围城的吐蕃主将绮心儿相约,在得到沙州城民众不外迁的许诺下,向吐蕃军投降。至此,唐朝在河西的最后一座要塞沙州被吐蕃军所攻破,完全丧失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而北庭都护府则在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人所破,安西都护府在元和三年(808年)为吐蕃所破,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沙州失陷之后,沙州百姓受到了吐蕃的残酷压迫,“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汉人尤其受到歧视,吐蕃人规定河西各城的汉人走在大街上必须弯腰低头,不得直视吐蕃人。之前率沙州顽强抵挡吐蕃进攻的阎朝也被吐蕃用“置毒靴中”的手段暗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心更加思念唐朝。
开成年间(836年),有一支唐朝的使团出使西域,途径甘、凉、瓜、沙诸州,当地民众闻讯后夹道相迎,流着泪问唐使者说:“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张淮深变文》记载唐朝使者到了沙州,叹念敦煌虽“百年阻汉,没落西戎”,而“人物风化,一同内地”,当左右从人无不感动凄怆。此时,河西和西域沦陷已经长达几十年,但当地民众仍然视自己为唐朝子民,念念不忘唐朝,盼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唐朝治下。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吐蕃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一些贵族将自然灾害都归咎于吐蕃信奉佛教所致。吐蕃赞普达磨新即位后,大力采取措施禁佛:下令封闭吐蕃境内的全部佛寺,焚毁佛教经典;强迫所有僧人还俗,不愿还俗者,被迫从事屠夫、猎人等违反佛教戒律的职业;有些高僧还遭到了无情的杀戮。因此,吐蕃国内尊信佛教的人都十分痛恨新赞普达磨,视达磨为牛魔王下凡,称他为“朗达磨”。朗,藏语,意为牛。达磨的禁佛措施未能维持很久,会昌二年(842年),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死。
达磨无子,不过他被刺杀前,王妃已经怀孕。王后为争夺权位,也伪装成有孕的样子。会昌三年(843年),王妃生一子,为了防止王后抢走孩子,白天派人四下围住孩子,晚间用许多盏灯光守护,以故取名欧松,意思是“光护”。王后也不甘示弱,到外面买了一个要饭人的孩子,胁迫朝臣认可是她亲生,并取名为永丹,意为“母坚”,即母亲坚持认定的。这两个孩子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操纵,用来争夺赞普宝座。双方互不相让,进行了长年累月的斗争。王室分裂后,吐蕃各领兵将帅也拥兵自重,相互混战。吐蕃国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