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第6部分

满城尽带黄金甲-第6部分

小说: 满城尽带黄金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距离黄巢进长安还有整整两年。
唐镇海节度使高骈贪立战功,曾奏请朝廷,请求率兵万余追击黄巢,以将黄巢部彻底剿灭。唐朝廷却另有预忌,深怕追剿黄巢失败,中原防守空虚,东西二都难以防守;加上当时帝国的兵权都在各藩镇节度使手中,大量调动军队南下,中原局势难以预料。因而没有同意高骈的计划。不仅如此,唐朝廷因只是担心黄巢重新北上,布置了几道防线,没有调动军队进行任何针对黄巢的军事进攻。本来败局已定的黄巢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就这样,黄巢率军攻城略地,随打随弃,如狂风骤雨先后席卷了中原大地,给所到之处均带去了极大的破坏,肆意抢掠唐官府、富有者的财物,无意于根据地建设。后勤补给除劫掠以外,即强令地方官征调,而地方官员自然转嫁于黎民百姓,涸泽而渔的补给方式又势必使得农民军不能在某一地区滞留太久。更重要的是,黄巢显然对首都长安以外的其他任何城市与地区缺乏兴趣,只想在进攻与逃跑之间渐渐壮大势力,伺机图谋北上。不论南下抑或北伐,都可视作是黄巢朝向长安的迂回曲折的道路。可见长安曾经是多么的壮观,竟然对黄巢这个外乡人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王仙芝起义(3)


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后,农民军主力基本上退出了中原战场。可以说,自从黄巢揭竿而起后,到目前为止,虽然有局部的军事胜利,但那胜利太小,仅仅限于攻陷几座小城池,战果几乎是微不足道的。黄巢基本上是靠游击战在大范围内的运动游走来取得生存,多少有点疲于奔命的感觉。可以想象,这种大失败的经历会对黄巢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影响。他或许逐渐意识到,曾经的凌云壮志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一系列的打击让他逐渐现实而清醒起来。可以说这个时候开始,他已经意识到,他梦想中的长安离他实在太遥远,也许会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王仙芝、黄巢起义后,全国各地有不少小股农民军纷纷响应。这里特别提到江西的一支农民军,由柳彦璋率领。乾符四年(877年)六月,柳彦璋率部攻陷江州,擒获唐江州刺史陶祥。柳彦璋让陶祥向朝廷上表,请求归顺。僖宗下诏,任命柳彦璋为右监门将军,并命令柳彦璋将部众解散后奔赴京师做官;又下诏任命左武卫将军刘秉仁为江州刺史。柳彦璋接到诏敕后不肯答应,率领战船百余艘在湓江上设立水寨。新江州刺史刘秉仁有勇有谋,乘驿马上任,单独驾一叶小船来到柳彦璋水寨中。柳彦璋大出意料,一时不知所措,傻头傻脑地上前迎拜时,被刘秉仁乘机斩首。刘秉仁随即将柳彦璋军全部解散,创下一人平一军的奇迹。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
关于这个刘秉仁,还有个相当有名的故事。根据明人冯梦龙的《古今笑史》记载:刘秉仁来任江州刺史时,从京师带来一头骆驼,放养在庐山下。庐山附近的百姓见了大惊失色,敲起鼓来聚集起来,合力把骆驼打死了。于是去禀告新任的刺史说:“某日于某处捕获庐山精。”刘秉仁命人把“庐山精”抬进来,却发现是他自己放养的骆驼。
黄巢后面的故事在前面的篇章已经有所论述。值得注意的是,黄巢后来先后提过想当两个地方的节度使,天平和广州。天平是他的家乡,毫无疑问,他希望能衣锦还乡,这可以说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有的乡土情结。而广州,则是因为黄巢到达广州后,发现这块远离中原的地方还相当富庶,相对天平而言,广州也更加安全。但无论如何,长安才是黄巢心底深处最期待的梦想。
最后再提一下沙陀与唐朝的关系。从前面提到的庞勋起义和王仙芝起义都可以看到,沙陀军经常会在关键的战事中出现,在镇压农民军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沙陀是西突厥的别部,名为处月,又被音译为朱邪。相传他们的先祖出生于雕窝之中,酋长因为他生得怪异,便让各族轮流抚养,因此得姓“诸爷”,即不是一个人抚养,后来传成了朱邪,即“诸”变成“朱”,“爷”变成“邪”,但读音没有变。朱邪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格多山,一说为尼赤金山)南,蒲类海(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由于驻地有沙碛,且名为沙陀碛(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所以对外号称沙陀部。突厥习惯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所以沙陀部落的人都姓朱邪。
唐太宗李世民时,沙陀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朝见太宗,之后一直内附于唐,与唐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河西走廊等地,沙陀与唐朝的路途受阻,联系中断,沙陀归吐蕃。吐蕃迁沙陀部至甘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县)。
后来,回鹘与吐蕃争夺土地,攻取了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吐蕃担心沙陀暗中与回鹘勾结,准备将沙陀迁至黄河以北地区。沙陀人为此非常害怕。沙陀首领朱邪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商量。朱邪执宜说:“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自归,不愈于绝种乎?”于是决定脱离吐蕃,前去投奔唐朝。
元和三年(808年),沙陀部三万人东迁。吐蕃派军追击,沙陀且战且走,沿洮水(今甘肃省黄河支流洮河)至石门关(位于今宁夏固原县西北),战斗数百次,损失惨重,部众大半战死,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也受了重伤。历经千辛万苦后,沙陀余众近万人在朱邪执宜率领下,终于抵达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唐朝廷得知真相后,颇为感动,安排沙陀残部在盐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居住。并为之设置阴山府,任命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这是沙陀内迁的开始。
朱邪执宜曾到长安朝见宪宗李纯。宪宗赐给他“金币袍马万计,授特进、金吾卫将军”,很是礼遇。朱邪执宜死后,儿子朱邪赤心嗣位。
朱邪赤心对唐朝廷收容自己的父亲很是感激,曾多次率军帮助唐朝廷抵挡吐蕃入侵。沙陀军非常勇猛,经常作为唐军的先锋出击。尤其朱邪赤心勇冠三军,所向披靡。敌军畏之如虎,说:“吾见赤马将军火生头上。”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由此可见朱邪赤心在战场上的气势是多么惊人,令敌人胆战心惊。
后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朝廷赐姓李,名国昌,并赐京城亲仁里官邸一所。李国昌有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就是李克用。李克用即后唐建立者李存勗的父亲,后唐的建国基础其实是在李克用时期奠定的。
李克用年少时便骁勇而善骑射,能在百步以外射中针或马鞭,众人很佩服他。由于出生时就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外号“独眼龙”。李克用十五岁那年(868年),庞勋领导桂林戍卒起义,声势浩大,纵横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唐朝廷十分震惊,急召沙陀骑兵驰援。李克用随父出征,军中称为“飞虎子”,因镇压起义有功,被授为云中牙将,几年后升为云中守捉使。
乾符五年(878年),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削扣军食,引起军中不满。李克用当时是云中边防督将,部下纷纷向他诉怨。军校康君立、李存璋等人乘机拥他入云州(今山西大同),浩浩荡荡,达万人之众。此时,大同城中也发生兵变,内应外合,杀死段文楚。诸将上书唐僖宗,请求任命李克用为云州防御使。唐朝廷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征发各道兵马讨伐云州。刚好在这个时候,黄巢农民起义军渡过长江,向北进攻。唐朝廷为避免两线作战,只好先承认李克用为大同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实际上是认可了李克用割据云州的事实。
但是唐朝廷并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李国昌、李克用父子的势力快速膨胀。等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在中原遭受挫折、退往南方后,唐朝廷便决定动手收拾李氏父子。乾符六年(879年)春,唐廷命昭义军节度使李钧为北面招讨使,联合幽州等军进攻蔚州。但为李克用所败,李钧中箭而死。
广明元年(880年),唐朝廷任李琢(名将李晟之孙)为蔚朔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吐谷浑兵共同讨伐李克用。在唐军的强大压力下,吐谷浑都督赫连铎说服李克用手下大将高文集投降,沙陀酋长李友金等人也投降了李琢。不久,卢龙节度使李可举破李克用于药儿岭。李琢、赫连铎也打败了李国昌。李克用与李国昌率人马逃往北边的达靼(时居于阴山)部落中。此时,正值黄巢大军由南北上、一路势如破竹之时。
达靼对李国昌父子开始很欢迎,收容了他们。但后来因有人离间,双方渐生猜疑。不久,黄巢自江淮北渡,矛头直指长安。听此消息,李克用喜出望外,他料到唐朝廷无将可用,必然会起用他去对付黄巢,便杀牛置酒,大会达靼首领,还说:“人生世间,光景几何?曷能终老沙堆中哉!”李克用这话十分高明,既抒发了他的豪壮之志,也安抚了达靼首领,让对方知道:他不会在此久留,只是待机行动而已。


王仙芝起义(4)


广明元年(880年)末,黄巢占据长安,唐僖宗逃至四川。果然,沙陀都督李友金向代北监军陈景思建议起用李国昌父子。因手无强兵抗拒起义军,僖宗只好起用李克用,任他为雁门节度使,率本部军兵出征黄巢。
之后,李克用从镇压黄巢起义开始发迹,依仗其军事实力,成为唐末政治舞台上风云人物之一。这是后话,后面再表。


黄金甲下的长安城(1)



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共有十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具有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汉朝开始,正式定名为长安。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正式开始修建长安城,由军匠出身的阳城延主持建造,征召上万名民工,历时五年才完成。全城占地九百七十三公倾,城高三丈五,共有十二个城门,每门有三个门洞,可以并行四辆马车。城里有八条大街,一百六十个封闭作坊。宫殿雄伟壮丽,房屋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树木成行。长安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之一,可以和当时欧洲的罗马城相媲美。
到了东汉,长安城因不是正式首都,便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战事频繁,长安城多次遭到毁灭性破坏,原来兴旺繁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后来虽然前赵、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都把长安作为都城,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汉朝的规模。
隋朝建立后,开始仍以北周的旧长安城做都城。但是自东汉以来,长安城破乱不堪,宫室狭小,城里水质变样,不能食用。且城里宫室、官署、居民混在一块,难以区分,不利于统治,也不适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令营建新都,以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相当于都城建设总设计师),在汉长安东南修建宫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定名大兴。
唐王朝建立后,仍以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委派工部尚书闫玄德负责,在春、秋两季,先后修建唐城外部城墙和东、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门及城楼。其时,全城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明清都城北京的四倍。且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全城划分一百零九个坊和东、西两市。正如白居易在诗句中所描述的那样:“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的市政规划建筑,对日本古代奈良时代的“平城京”和古代京都的“平安京”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长安不仅是大唐的政治、文化、军事、宗教中心,还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人口众多,建筑规整,名胜林立,繁华富庶。整个都城的气势相当宏博,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主街道宽度都在一百米以上,作为全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度更是达一百五十五米,比起今天任何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都毫不逊色。当初唐朝国力强盛之时,来自世界的各国使臣,沿着如同广场一样宽广的朱雀大街前往大明宫朝觐大唐皇帝的时候,大唐无以伦比的强盛与国力,将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何等的震撼。盛唐诗人王维曾在《和贾舍人早朝》一诗中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尽情描绘了长安宫城中早朝的场面以及大唐天子君临万邦的盛大气势。
可以说,唐帝国用国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重新镌刻了长安的辉煌。正是因为长安伟岸的风情和魅力,以及它所代表的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才令多次到这里应试的青年书生黄巢产生了深深的眷念和崇拜,甚至直接影响到他后来与朝廷对抗的决心。然而,等到他真正拥有了这座城市,带来的却是无比巨大的灾难。
黄巢军意气洋洋地进入长安时,农民军将领尚让一再告谕市民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极力抚慰百姓。农民军将士见到穷苦市民,还经常送与财物。百姓们相率欢呼。
黄巢进长安后,先入春明门,升太极殿。皇宫旧宫女数千人前来拜见,一齐称呼黄巢为“黄王”。黄巢听了心花怒放,说:“这真是天意了。”于是派人守住皇宫,不得抢掠。而他本人出宫住在大宦官田令孜的旧宅。黄巢自称将军,向部下申明军律,不要随意惊扰百姓。
这个时候的黄巢,还是明智的。他是读书人出身,熟读史书,应该相当了解维持军纪对争取民心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加入农民军的人有自己的目的和背景,保持军纪、争取民心对一些人没有任何吸引力,他们看重的是丰厚的战利品。没过几天,农民军开始大肆掠市,“各出大掠,焚市肆”,长安的灾难开始了。连续几天,农民军洗劫了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各市场都被付之一炬。长安的百姓也遭受了地狱般的恐怖,“杀人满街”,“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农民军尤其痛恨唐朝官吏,凡是被捉住的,都被当场杀死。黄巢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部下,没有制止这些浩劫般的行为。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