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

第37部分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第37部分

小说: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远虑?我们考虑明大的事,明年的事,甚至下个世纪的事,但很少人考虑几代人以后的
事。而且对下一代的关心多半只限于自己的儿孙。这样的远虑似乎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应
该考虑一些更长远的,范围更大的事。但是有两点原因妨碍了我们这样做。一是我们的知识
有限,弄不清今天的行为对几代人以后的生存会发生什么影响,做什么事会有利于后人,哪
些事将不利于后人。二是缺乏对后人的责任感,因为那是我们身后的事,哪怕大塌下来,也
与我无干。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我们确实没有将大范围、几代人以后的远虑,变成为今后
自己的行动指南。
就上面谈到的第一点原因来说,近几十年来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使我们对事物的长远后
果有了丰富得多的知识。例如人口增加与地球环境容量的矛盾。现在我们懂得,森林的消
失。地下水的枯竭、渔业资源的减退,生活的拥挤等都与人口增加有关,控制人口已成为大
多数国家的方针,30年以前这在我国还是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又如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即全球的气温的确在缓慢地上升,而且这种上升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研究说明,人类社会进人工业化时代以来由于燃烧大量从地底下挖
掘出来的石油和煤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增加了大约1/4(从万分之2.7增加到了
万分之3.5)。如果任其发展估计到下世纪中叶,浓度将增加一倍,同时气温将比现在上
升2到4度。照外行人看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微小含量和我们的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但科学计算证明,正是由于这万分之几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更微量的所谓温室气体保持了我
们周围的气温,没有它们的话,大气平均温度将是零下20度左右,大多数人以为气温上升
三五度完全在人们可以忍耐的范围之内,不值得大惊小怪。但科学家们却不这样粗心大意。
他们研究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气温升降所造成的各种后果,发现气温上升会导致海平面
上升,森林大片死亡,降雨的分布变化,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随之改变,灾害性气候出现的频
率增加,其经济后果究竟有多大,各人的估算差别很大,究竟如何还很难说。
有人以为气温上升如果是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等到真正发生了灾害再来采取措施也
不算晚。这种想法是由于不了解各种成分的气体在大气中循环的性质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气
体分子在大气中的寿命估计平均为500年左右,即要大约500年才有机会溶人海水或重新被
植物吸收。容纳二氧化碳的主要介质是海水,表层海水吸饱了二氧化碳之后,要流到海洋深
处,腾出地方让深层海水浮到表层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要等深层海
水循环到表层。而海水的垂直方向的循环要800到1000年才完成。这些现象决定了大气中
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非常缓慢。正好像50万吨的巨型油轮,船长发出停止的命令之后,轮
船还要向前滑行好几海里才能真正停下,大气成分也具有巨大的惯性。等到我们确认事情出
了毛病再停车,根本来不及了。
除了大气成分造成的危险,还有更为根本、更隐蔽、惯性更大的变化也可能对人类构成
重大威胁,这就是人类的生物进化过程。根据考古研究,我们知道人是猿经过了几百万年的
进化而成的,这个进化过程进行得非常缓慢,至少要几万年才能看到一些端倪,但它一刻也
没有停止过。过去生物进化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可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能
不能适应环境全都取决于社会环境而几乎与自然环境无关。过去的淘汰规律是体力强壮,能
够获取足够的食物并在争夺异性中取得胜利的有机会繁殖后代。现在仍旧是食物和异性在决
定繁殖过程,但靠的完全不是体力强壮,是什么因素代替了体力强壮?是聪明才智?是诡计
多端?是光明磊落?我们根本不知道。因此人类正在朝什么方向进化我们全然无知。如果诡
计多端的人有繁殖优势井成为淘汰规则的活,将来人类成为一群彼此阴谋计算别人的可怕生
物。到那时再来纠正就太晚了。
这些事情确实是很遥远的事。虽然其起因都是我们眼皮底下正在进行的事,但人们事实
上对其进程毫无控制能力。另外有些事其后果已确实发生了的。例如我国华北地区的干旱化
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在50年代京津一带年降水量为650毫米左
右,现在已逐渐降到四百多毫米。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不但京津地区缺水的问题越加严
重,华北整个地区退化为沙漠也是完全可能的事。如果拿中华民族三千多年前的华北和中原
的环境和今天作一对比,或许可以发现造成华北的缺水的直接原因是毁林。那时全国有多少
森林虽然没有测量的记录保持下来,但从各种文献记载的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态大大地不
同于现在。譬如周代诸侯各国交换礼物的清单中就有犀牛和大象。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
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可见秦始皇为了造阿房宫把四川山上的树砍光了。甚至
100年前瑞典地理学家考察罗布泊时还记下了当时百姓巧妙地捕捉老虎的方法,可见那时罗
布泊不但有水,而且有草有树还有众多的小动物作为食肉老虎的生存条件。而今罗布泊已成
了一片干涸荒地,不要说老虎早已消失,连植物都难以存在下去。
为什么森林可以增加降雨?大家都知道,天上落下来的雨水最终有两种归宿,或者经过
溪流河道汇人大海,或者重新蒸发成为水汽升腾上天。因为地面系统所含的水量从长远来看
是稳定不变的。重新蒸发上天的水汽有可能再次成为雨水降落下来。所以蒸发升腾的水汽越
多,降雨也越多,气候会变得湿润一些。森林的作用就是将雨水截住,让它慢慢地流走,在
流走以前会更多地蒸发成为大气中的水汽,人们乘飞机经过千岛之国印尼时,如果碰巧刚落
过雨,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有森林的岛上蒙着一股垂直的云雾。那就是蒸发水汽升腾所形成
的。在大陆上,这股云雾可能再次遇上冷空气,凝结成雨降落在别的地区。人们看到江河湖
海,认为那是巨大的水体。其实云雾所包含的水体超过江河湖泊中流动着的水体。为了解救
华北的干旱缺水,人们修了引滦人津的工程。现在已经开工将汉江中游的水用人工渠道和扬
水机械引到山西。这项工程的投资达百亿元之巨。但很少有人思考如何利用空中河流来输
水,即通过绵延不断的森林,将水汽引导到华北来。这样做的话,还可以减少黄土高原的水
土流失,增加木材的生产,改善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即使森林不能增加华北的降水,它的
附带的生态利益也值得我们为之一试。
人口、气温上升、人类进化、华北干旱似乎都和我们眼前的生存无关。在八小时之内,
每个人都忙着他自己的那份工作。只是到了八小时之外,才空下来想一想属于远虑的事。可
是如果每个人都无这份远虑,或者虽有考虑却无行动,远虑最终难免变成近忧。
1995年6月8日


摊派

今年初,我所在的单位被北京西城区税务局的一个税务所摊派订购《中国税务报》和
《北京财会》两种报刊。为此我曾向西城税务局反映,局里还派了三名干部到我处向我解
释。以后我又向国家税务总局反映,得到的答复简单说来,同意这种行为是一种不正之风,
但现在己成了风气,牵涉的面相当广,一时难以扭转。最近我几次去现场调查研究,发现摊
派订刊物远远不止税务系统。农村工作系统、民政系统、环保系统,乃至党组织系统,全都
有自己的摊派任务。它已泛滥成为一种灾难,它的间接影响非常恶劣。
摊派不同于贪污,它不可能被起诉。现在没有任何一条法律可以对摊派者治罪,所以从
事摊派是绝对安全的。摊派订阅报刊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督促学习。这样看来它非但没有罪而
且还有功。可是摊派活动真正的目的是个人利益,是利用职务上的权威牟取私利;是一种不
作贡献就能获得报酬的最便捷的谋利之道。许多摊派活动中个人能得回扣,有的在年末单位
能分得一笔红利,有的干脆就是单位办的一项“实业”,正因为它虚伪的正当性掩蔽了个人
动机,它才会以巨大的动力和迅猛的速度席卷全国。
单纯从经济上看,摊派比之贪污造在的损失更大。因为贪污只是财富的转移,购买力从
一个人(或单位)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它并不形成物质损失。摊派则不同,摊派订的
刊物要花人力物力印制出来,然而并没有人读它。我们单位订的《中国税务报》和《北京财
会》连封套都不拆,直接扔进了垃圾筒。这种物质损失一般是个人得利的5倍到10倍。换
言之,个人为了一元钱的回扣,往往要浪费社会5到10倍的财富;它是不惜巨大的社会浪
费来牟取个人私利的罪恶活动。
大多数靠摊派维持的报刊质量低劣。办报刊的人不需要把报刊办好,登的文章缺乏新
意,废话连篇,印刷马虎,错别字到处可见,这类报刊的经办人员并不把心思用在如何登好
文章上,而去钻营关系术。他们用回扣、分红、谄媚、请客去扩大订户。它们不怕竞争,也
没有人能跟它竞争。相反,一些真正力、得好的报刊反而销不出上,因为单位订阅费有一定
限制,订了摊派报刊就没有钱去订真正用得着的读物。
摊派已经成了风气。广东省某地强行摊派每名党员干部捐资50元用以帮助穷困地区发
展经济。表现上看来这是件好事,可是仔细分析是弊远大尸利的,现在于部的收入赶不上物
价上涨的速度,甚至维持生活都有困难。对于没有额外收入的干部来说,50元钱也称得上
是一项不大不小的负担。干部帮助穷困地区发展经济的首要的方法不是捐那区区的50元
钱,而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满腔热情地,不是打着官腔地为当地的百姓和企业服务。这种
服务精神恰好是穷困地区最为需要的,而1000名干部捐的几万元钱要想用来发展经济真是
杯水车薪。摊派捐钱未必有助于改善官员们的服务精神。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经济桔据
的干部受了硬性摊派的委屈,很可能是降低了他们的服务质量和贡献精神。各种摊派的经济
负担如果强加给了企业,企业的反应可能将这笔负担转嫁给顾客,也可能鼓励他们通过偷税
漏税来弥补。政府对这种活动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摊派最大的恶果是降低了政府的威信。搞摊派的政府机关自己破坏中场规则,和唯利是
图的不法商人沦为同一类人,他还会有什么资格去维持市场秩序?能发号施令搞摊派的都是
手中握有各种实权的党政单位。他安排的摊派别人不敢不屈从,因为如果不屈从就会有更大
的麻烦等着你。摊派的背后有一根棍于在支撑着。这根棍于是用来揍人的。这些搞摊派的党
政部门,利用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权力去破坏社会的公正。他们在群众的心目中己不再是一支
维护正义的力量。真正需要他们出面主持公道的时候,他们已变得软弱无力。
应该承认,有一部分摊派收入用在了支持正当的政府活动,只因为这部分活动没有正常
的款源,所以出此下策。例如政府官员的收入过低,可是加薪水又受中央规定的限制,所以
用这种产生巨大社会浪费的摊派办法来弥补。要取消摊派首无要将这些正当活动的款源落
实,否则就是一句空话。然而要为一项活动设立名正言顺的经费来源却远不是简单的事。取
消摊派之所以问题复杂就复杂在此。可是如果我们认清了摊派是以5倍以上的浪费为代价的
筹资办法,或许会增加一点我们治理摊派的决心。
1995年10月5日


“不二价”和超级市场

解放前,我国有不少老字号都用“不二价”来标榜自己诚实无欺,意思是说,他所提出
的商品价格都是最低价,不允许还价,也不必要还价,这种“不二价”的经商规则实质上是
商业行为的一种革命。因为过去做生意都有讨价还价的过程,现在变了“不二价”,这个过
程不再存在了。大家都知道,讨价还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不小心还价高了,就会吃亏。
越是大笔的生意这个过程越复杂。双方都要搜寻大量的价格信息,并从中定出自己的谈判策
略,于是价格谈判成为耗时费钱的一项工作,这使得双方的交易成本上升,使一些本来可以
成交的买卖做不成,极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谁也没想到,“不二价”的中国发明被西方的超级市场接了过去,并切实地付诸实行。
老字号标榜自己“不二价”,但是不是真的“不二价”却很难说。只要顾客还了价,店家还
得再认真想一想,于是“不二价”仍旧变成了讨价还价。可是在超级市场那里,顾客并不和
售货员打交道,因为超级市场里根本就没有售货员,只有收银员。顾客只和收银员打交道,
这时商品上你的价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不二价”。
“不二价”有什么特点?它必定是接近于成本的最低卖价。有过出卖商品经验的人都知
道,谈价格的时候总是捉摸对方可能出的最高价是多少,尽量把成交价抬到这个最高价。自
己有一个最低价,它是接近于成本的价格,低于此价买卖就要亏本。但最低价是自己的底
牌,决不泄露给对方。在超级市场中商品所标的价就是最低价,这倒不是因为超级市场的老
板不想多赚钱,而是因为超级市场互相之间的竞争,只要你标的价稍微比别人高一点,生意
就被别人抢去了。超级市场想赚钱,不能从价格上打主意,只能从改进内部效率降低成本上
打主意。
超级市场在第二次大战之前就己在美国出现,但它的大规模推广则是在60年代。凡是
超级市场出现的地方,其他零售业很难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